① 中國歷史所有朝代的順序、漢朝所有皇帝列表
朝代的順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國朝代簡史: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隋,唐宋元明清。
漢朝皇帝列表:
西漢:劉邦、劉盈、劉恭、劉弘、劉恆、劉啟、劉徹、劉弗陵、劉賀、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衎劉嬰、王莽、劉玄、劉盆子。
東漢:劉秀、劉庄、劉炟、劉肇、劉隆、劉祜、劉懿、劉保、劉炳、劉纘、劉志、劉宏、王劉辯、劉協。
(1)孝順漢朝擴展閱讀:
兩漢時期文化科學異常活躍,對外交流意義重大。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
到現今,「漢人」仍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幾千年的統治思想,並且最早開始在京師長安設太學,開始儒學中的經學,東漢光武帝時期太學生一度多達三萬。
漢明帝時期,佛教東渡首次來到中國,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教經典是在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張道陵創立道教也是影響中國的大事。
漢朝最早使用年號,建元為第一個年號。漢初根據五德終始說,定正朔為水德,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屬於火德。
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這一說法,從此確立東漢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這種說法,因此漢代亦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劉漢」。
② 漢朝以後「以孝治天下」中的孝指的是什麼
在中國古代,講究“百善孝為先”,“孝”是仁愛的根本,是善良的元德。漢宣帝曰:“導民以孝,則天下順”,漢也開啟“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漢朝的“以孝治天下”,更是中國漢後封建帝制長治久安的治國綱領。
無論漢代那種孝,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講,孝順都是最美好的美德。
③ 薄姬為何最終和兒子葬在了一起
薄姬是後宮的僕人。在得到劉邦的青睞後,她懷上了漢文帝劉邦,後來劉邦把薄姬留在了角落裡。經過一系列的變革,薄姬成為漢代的傳奇傾國傾城。慈禧太後的薄姬?安邑人(山西省運城市今鹽湖區)155 bc。劉邦漢高祖,妃子,漢文帝的母親。我年輕的時候,嫁給了曹魏王。在被韓信擊敗後,衛寶進入漢朝劉邦的宮殿,生下了一個兒子劉恆,他很少有機會為皇室效力。
雖然薄姬後來變成了傾國傾城,但她不想和劉邦葬在一起。首先,她沒有深厚的感情。其次,她對呂皇後更加尊敬,認為呂皇後是唯一應該與劉邦葬在一起的人,因為他想保護和照顧呂皇後,所以在呂皇後死後,薄姬與呂皇後一起葬在保陵。
④ 漢代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在史記中為什麼叫做孝文帝、孝敬帝、孝武帝
孝武是漢武帝是謚號,西漢皇帝都會有孝加謚號:例如漢景帝就叫做孝景帝,漢文帝就謚作孝文帝,
⑤ 感恩父母的一篇作文400字左右
母愛的力量 湯治平曾聽一位朋友講過一個悲壯感人的「鹿跳峽」的故事:一隻老鹿和小鹿被一群兇猛的獵豹追逐到了一個峽谷前,那峽谷的寬度太大,超越了鹿的跳躍極限,但老鹿毫不畏懼地跳了。結果大峽谷前出現了這樣一幅壯烈場面:老鹿起跳後小鹿也飛身起跳了,到了峽谷中間,就在老鹿即將墜落谷底的剎那間,小鹿落在了老鹿的背上,並以老鹿的背為支點,成功地實 現了第二次起跳……老鹿犧牲了,小鹿躍上了峽谷彼岸,存活下來。 動物的母愛尚且如此感人,人類母愛的力量就更是感天地泣鬼神。這里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某省一個旅遊景區,一部滿載遊客的纜車突然從高空墜落,就在轉瞬即至的生死關頭, 年輕的母親和父親一起,奇跡般地將不滿周歲的孩子高高舉起,結果,纜車內三十餘名遊客全部遇難,惟有這個小孩存活了下來…… 最近還讀到另外一個關於母愛的故事:一天深夜,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泥石流吞沒了小山村。次日,當救援人員循著哭聲刨開泥土,掀開屋頂,發現一個光著身子蜷縮在屋樑下的兩三歲小女孩竟然活著。救援人員趕緊將小女孩抱出來,可她死活不肯離開,邊用小手指著邊哭喊起來:「媽——!」救援人員沿著隱約露出的一雙泥手小心翼翼地往下刨,眼前現出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一個半身赤裸的女人,呈站立姿勢,雙臂高高舉過頭頂,彷彿一尊舉重運動員的雕塑……女人竟是一個盲人,身體早已僵硬。而她的身下,又刨出一個昂首挺立的半裸男人!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肩上,雙手高舉小女孩,小女孩才奇跡般地成為這場泥石流中惟一的倖存者! 動物也罷,人類也好,惟有父母之愛是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生死攸關的時候,他們總是義無反顧地舍棄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給後代。當初,老鹿如果停蹄不跳,它和小鹿毫無疑問都會成為獵豹們的戰利品。關鍵時刻,老鹿選擇了作小鹿的跳板,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小鹿的生命。而年輕父母和盲人父母舍己救子女的壯舉更是愛的力量的最好詮釋。 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奉獻和犧牲是母愛這兩個字眼豐富內涵中最動情和閃光的部分。正是這種博大深厚的愛的力量,繁衍傳承了生生不息的人類社會和萬物生靈,譜寫出永恆不朽、傳誦不衰的愛的詩篇和情的樂章。 漫漫人生旅程,正是無私奉獻的母愛,教會我們用心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世界;也正是這種母愛驚天動地的力量,激勵我們摒棄自私和怯懦,用愛心擁抱真善美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成功。 三年前,一場麻疹讓王懷香的兒子雙目失明,兩次復明手術的失敗,讓身為母親的王懷香心如刀絞。然而,堅強的她始終不願放棄,她堅信,兒子會再次看到這個多彩的世界。 「大夫,把我的眼角膜移植給兒子吧,只要他能重獲光明,我就是瞎了也願意!」沁縣郭村鎮郭村這位普通農婦決定 犧牲自己,換取兒子的未來。消息傳出,沁縣人被深深地感動了,幾天之內,數萬元捐款送給了這位無私的母親。
⑥ 中國古代十大孝子是什麼
中國古代十大孝子是關於《入則孝》的十個孝子的故事。
1、舜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
2、漢文帝劉恆
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3、曾參
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4、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5、閔損
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6、郯子
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7、老萊子
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董永
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
9、丁蘭
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江革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
《入則孝》出處:
《論語·學而篇》第六條。
作品鑒賞: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 。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網路-入則孝
⑦ 中國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哪些
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極為豐富,百家爭鳴,以儒家、法家、道家為代表。
儒家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仁政、德治、禮制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管理目標。
法家首先提出人性本惡的基本假設,進而提出法制、刑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提出要達到崇君權和富國強兵的管理目標。
道家首先提出人性自然的主張,進而提出無為而治的管理方法,最後指出要實現的管理目標是至德之世。
(7)孝順漢朝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值得商榷)。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的另類。在先秦諸子諸家當中,唯獨法家的思想,是必須獻出性命來實踐,流出鮮血來祭奠,是血染的思想。這裡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當時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貧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
法家思想和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區別,最大的就是法家極力主張君主集權,而且是絕對的。
道家主張「齊物」「逍遙」,對萬物的態度是「無所恃」。
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⑧ 漢朝名士孔融不孝是真的嗎
孔融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是真的。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
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
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8)孝順漢朝擴展閱讀:
建安十三年(208年),孔融再任為太中大夫。孔融本性寬容不猜忌別人,重視人才,喜歡誘導提拔年輕人。等到退任閑職後,賓客天天滿門。
孔融常嘆說:「座位上經常滿人,木尊中酒不空,我就無憂了。」
孔融與名士蔡邕交好,蔡邕死後,有個虎賁士相貌有點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與自己同坐,說:「雖然沒有了老成人,而讓我高興的是還有典型。」
孔融聽說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言語有可採取的,一定擴展完成,當面告訴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稱贊他的長處。
推薦賢士,獎勵進取。如果他知道的,沒有說,認為是自己的過錯,所以海內的英才,都信服他。
曹操之前已經對孔融堆積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於是以「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處死。
之前,京兆人脂習,與孔融相好,曾勸誡孔融性格太過剛直。等到孔融被害時,許昌沒有人敢為其收屍,脂習前往撫屍說:「文舉丟下我死了,我也不再活了。」
曹操聽說大怒,准備收捕脂習殺害,後來逢赦免才被釋放出來。
⑨ 漢朝的皇帝為什麼都那麼孝順
漢朝官吏制度是察舉制,做官的標准就是孝、廉
皇帝帶個好頭,上行下效
⑩ 漢代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在史記中為什麼叫做孝文帝、孝敬帝、孝武帝
文景之治的漢初盛世被後世人們稱贊而尊為孝文帝、孝敬帝。孝武帝就是以武力驅趕匈奴出邊境遠達土耳其並有部分歸順到大漢,為漢代最大的外族騷擾掃平障礙。也被後世人稱為武德而名。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