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的來厲7行
「重陽」之抄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襲《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九九為陽極數,九九歸真,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重陽節有飲宴祈壽之俗。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古人於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有祭天帝、祭祖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古人擇九九重陽吉日舉行祭祀活動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形式。重陽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㈡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指重陽節的詩句是
行軍九日思長復安故園
作者:岑參
強欲制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點明了詩文寫作的時間是重陽節。下文的送酒和菊也應證了重陽節。
㈢ 重陽節的詩句 古詩
1、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北朝: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譯文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雲遠逝了,
身體卻隨著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
故鄉家裡籬笆下栽種的菊花,
今日又開了幾朵呢?
2、採桑子·九日
清代: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譯文
深秋時分,在這遙遠的邊塞,有誰能記得我?樹葉發出蕭蕭的聲響。返鄉之路千里迢迢。家和夢一樣遙不可及。重陽佳節,故園風光正好,離愁倍增。不願登高遠望。只覺心中悲傷不已。當鴻雁南歸之際,將更加冷落凄涼。
3、九日
唐代:李白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譯文
今天雲彩飄飄,景色迥然,流水更綠,青山更明亮。
我手攜一壺流霞酒,采擷一朵黃菊花,欣賞這菊花凌霜不凋的品行。
這里山石偏僻,松樹古遠,快樂的管弦樂隨風飄灑。
酒杯當明鏡照耀我歡樂容顏,獨自一個人喝酒,自得其樂。
望著山月獨自起舞高歌,任帽兒被舞風吹落,卻不知道讓我懷念的朋友都在哪裡。
4、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譯文
秋天的天空無雲清爽,看到菊花知道重陽節快到了。披上粗衣,飲著沒過濾的酒,每一陣秋風,一場秋雨,帶來習習秋涼。
黃昏時刻的院落,給人悲涼的感覺,酒醒過後往事浮現出來使愁腸更愁。怎麼能忍受這漫漫長夜,明月照在這空床之上。聽著遠處的搗衣聲,蟋蟀發出的長而尖的叫聲,還有漫長的漏聲,感覺時光過的太慢了。
5、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代: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譯文
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
我在遠方想念長安故園中的菊花,這時應正寂寞地在戰場旁邊盛開。
㈣ 有關重陽節的詩名字就行了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題塗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㈤ 重陽節的習俗是什麼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㈥ 重陽節說壽花香行嗎
重陽盡說瘦花香,行嗎?重陽節是老年節,也是長壽既說瘦花香是可以的,是符合重陽節的
㈦ 重陽節下葬行嗎
重陽節是敬老的日子,中國部分人會選在這一天祭祖,廣東俗語說「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回員答都要參加。九九重陽有長長久久的意思,在民間風俗中,被當成拜祭和下葬的好日子。在廣州火葬場,早上十點已經有很多市民趕來拜祭,有200多張拜祭台被租用。而在新塘墓園,除了拜祭人數增加外,有120份骨灰選擇在重陽節下葬,是平時的十多倍。墓園專門抽調人手支援工程部門,保證所有骨灰完成安葬。由於不是公眾假期,來參加拜祭或者安葬先人的很少是上班族。有市民希望重陽可以和清明一樣被列為公眾假期。(接采訪市民:放假大家方便,不用偷偷溜出來)不過有市民認為,現有假期已經比較多,政府不會再增設新假期。(接采訪市民:自己抽時間吧,只要有心,還是有辦法的)
㈧ 重陽節行跪拜禮是什麼意思
跪拜禮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禮節之一,至今仍在亞洲許多國家中回延續,但在當今中國,除答非在拜佛、祭祀等場合,生活中鮮有人行跪拜大禮。究其緣由,一是跪拜不如鞠躬、握手等方式方便,二是跪拜在現代人眼中是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的表現,不容易令人接受。
㈨ 來個重陽節的來歷,簡短的那種,50-100字就行啦
由來有2種。復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制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另外是源於先秦,。《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 習俗每個地方都不同,主要有賞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紙鶴,吃重陽糕,喝菊花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