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關孝敬老人的故事
說起王進生、王亦娣家庭,村裡的很多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不僅僅因為他們夫妻二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96歲高齡的老母親王求娥,還因為他們家庭和睦、其樂融融,關心鄰里、樂於助人,在群眾中樹立了好的口碑。
他們的老母親王求娥今年已經96歲了,但是她依然精神矍鑠,身體健康。和老人談天,她總是會告訴你自己生活得很舒心,很幸福,因為她有一對好兒子、媳婦和一群好兒孫。王進生、王亦娣也已經70多歲了,因為兒孫們都忙於工作,他們兩位老人就擔起了照顧王求娥的重任。
老人家日常生活已基本無法自理,王進生、王亦梯卻二十多年如一日,將老人照顧得無微不至。老人想吃什麼,總會盡量滿足。老人牙齒已經全部脫落,他們就盡量將食物煮得爛一點,有利老人咀嚼和消化。老人雖然年紀大了,但是你會發現她身上的衣服一塵不染,頭發也總是整理得非常整齊。因為老人的兒子、媳婦每個星期都會為老人梳洗、換衣。
老人年齡大了,就更害怕孤獨,渴望有人陪她聊聊天。說說話,兒、媳每天都會盡量抽空陪老人說話,讓老人不覺得孤單。老人年紀大了,時不時會有點感冒發燒,但是,只要老人稍有一點點症狀,兒子、媳婦總會在第一時間准備好葯物,讓老人服用,並精心服侍她,直到病癒。為了讓老人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他們特地准備了一間房間,每天都會為老人收拾、打掃,讓老人過得舒心。
去年村裡為退休老人免費體檢,那時已是5月份,天氣比較熱。孫輩們白天都要上班,無法請假。為了讓96歲的高齡老人不錯過機會也參加體檢,王進生、王亦娣兩人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決定用拖車拖去體檢。就這樣、兩位已經70多歲的老人拖著一個96歲的高齡老太太,將她安全地送到了體檢處,再送回家,讓很多人為之感動。
老人的孫輩們對老人也很孝順,由於平時忙於工作,又都住在城裡,不便照顧老人,但每逢節假日,他們就會回到老人身邊,對老人噓寒問暖給老人買各種生活、滋補用品,陪老人聊天,關心老人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王進生家庭與鄰里之間也非常和睦。他們樂於幫助鄰里,平時只要誰有困難,他們總會主動給予幫助。在鄰里之間,只要說起王進生家庭,總會有很多的話要贊揚他們。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但是在這個家庭中蘊藏著的尊老、敬老、友愛鄰里、團結互助的精神,這是值得許多家庭學習的。
78歲的何德昌,雖然年歲也很高,家住十分邊遠的丘區,但卻長期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他能過上幸福的好日子,與他自己長期對老人孝敬,對兒女關心,處處起好表率作用是分不開的。」說起何德昌的美滿幸福生活,鄰居們的評價,內容基本一致。
「只有老人舒心了,我們才開心得起來。」幾十年來,何德昌老人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並以此規范自己的行為。
「兒啊,我想吃點紅桔提提口味。」1988年冬天,何德昌81歲的母親劉學英因病倒床,吃什麼都沒有口味,向兒子提出了想吃一點桔子的要求。聽了母親的話,年近60的何德昌對此二話沒說,當即決定外出為母親摘桔子。但當時當地還沒大量種植果樹,全村讓人知道的桔子樹也沒幾棵,且僅有的幾棵桔子樹也沒掛幾個果子。為此,要為母親摘到足夠的桔子,必須要跑遍全村七八平方公里的山村。
「大嫂,我媽不舒服,想吃點桔子,賣點給我吧!」「賣什麼啊賣!孝敬老人是我們這山溝溝頭的規矩,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你把那樹上的都摘去吧。」
「老哥,我想買點桔子回家為我母親提提口味。」「買你就不要說買了,孝敬老人不能說錢,你自己去摘吧。」
真情感動鄉親。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何德昌跑遍了全村的山山嶺嶺,讓母親每天都如願吃上了可口的桔子。
1992年2月,85歲的老母親劉學英因年老體弱再次病倒,對此,何德昌除了為母親買回足夠的桔子,定時為老母親洗身子、端屎尿之外,還與自己的女兒、女婿們一道,堅持每天為自己的老母親端去一碗熱嘟嘟的勞糟蛋,使老人深切地體會到自己確實是老有所養。
「我的兒子兒孫們最理解我,我一輩子最喜歡吃的就是勞糟蛋。像你們這樣對待我,我死了也值啊!」「媽,只要您開心一刻,我們當晚輩的就幸福一刻啊!您喜歡吃什麼,盡管說就行了,我們一定辦到。」老母親臨終前的內心表白,既對自己的幸福生活進行了總結,又對何德昌等晚輩的言行給予了充分肯定。
「要對大家都要對,只有大家都對了,家庭才和諧得起來。」何德昌孝敬老人,同時也十分體貼晚輩。他常說,「不能只要求兒女對你好,你自己卻對兒女什麼都不付出。」他這樣說,也這樣做。
農村有一個習慣,只要兒女成了婚,父母就可以算盡完義務了,就完全可以在後半生坐享兒女的清福了。然而,當何德昌與妻子羅玉英,把女兒何桂英撫養成人,並為其完婚,把女婿招上門時,卻並沒有半點坐享清福的念頭。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如今的幾十年間,何德昌始終堅持不忘為家庭作貢獻。一年四季,每天的煮飯、喂豬,洗衣、掃地等家務,百分之八十都是他主動承擔。
「年歲這么大了,還承擔這樣重的家務,不累呀?讓女兒、女婿或者孫輩們去做不行嗎?」「他們常年在外忙生產、忙掙錢,如果再讓他們回家忙家務,那才叫著累呢!再說,我做這些家務,其實就等於在鍛煉身體,你看,我的身體多結實。嘿嘿!」不少人目睹到何德昌為家人洗衣、煮飯時的場景時,總免不了要問上兩句,而何德昌對此往往都是十分隨和的應答和「嘿嘿」一笑。
夫唱妻附和。在日常生活中,何德昌就像一個唱著生活贊歌前行的歌者,而他的妻子劉學英,卻像一名為丈夫彈奏和諧樂章的鋼琴師,何德昌做煮飯、喂豬,洗衣、掃地的家務,劉學英就做澆菜、放牛和看管孫男孫女的雜活。夫妻倆一唱一和,共同為家庭奉獻著自己的余熱。
「大家都對」好孝子
榜樣的力量無窮。何德昌夫妻二人的一舉一動,深深地感染了他家的每一個晚輩。為此,使何家營造出了一個團結、和諧的家庭氛圍,讓生活在這個家庭的每一位老人幸福無比,年輕人工作安心順利。
1982年,何德昌的女婿李華學在當地瓦窯打工一個冬天,僅掙錢70元,盡管錢少,但知道時任生產隊隊長的岳父想要買一隻手錶,卻苦於錢不夠,於是,領到錢的當天,李華學二話沒說就把錢交到了岳父何德昌的手中。「你看,這就是李華學貼錢為我買的手錶。」說起女婿幫他買手錶一事,何德昌至今還感慨不斷。
「我的女婿長期都對我好,假如我今天的葉子煙不多了,明天女婿准能給我買回來,假如我今天的燒酒和下酒用的花生沒有了,明天他准能給我買回來。」說起女婿對老人的孝敬,何德昌老人十分興奮。據鄰居介紹,李華學孝敬老人的故事遠遠不止這些,每年分別給岳父岳母買兩套新衣服,每天保證岳父岳母有雞蛋吃,再困難也要定期給岳父岳母發零花錢等故事,雖然平淡無奇,但卻令人欽佩。
何德昌喜歡每天進茶鋪喝茶,從不間斷。然而,有一次李華學發現,何德昌已經連續兩天閑在家中沒進茶鋪了,於是,細心的李華學通過茶鋪老闆了解到,何德昌老人沒進茶鋪,是因為他的零花錢已經用完了。對此,還沒領到打工工錢的李華學,第二天便與妻子一道,把家中的余糧挑到酒廠,為老人換回了100餘元零花錢。
何德昌和妻子羅玉英,擔心每天吃雞蛋會給女婿、女兒帶來經濟負擔,於是他們隔三差五才吃一次雞蛋。但李華學和妻子何桂英,因發現存放在家中的雞蛋長時間沒減少而產生了對雙老的懷疑。當李華學、何桂英夫妻二人弄清了事情的原由時,從來沒在老人面前紅起臉說過話的李華學、何桂英夫妻,第一次紅起臉直問起兩位老人:「爸、媽,您們不是常說,老人多開心一刻,我們當晚輩的就會多幸福一刻嗎?要開心得有好身體,要有好身體得要有好營養,要有好營養得要堅持吃雞蛋啊!爸、媽,今後您們吃雞蛋,一定要把蛋殼給我們留起,每天由何桂英來檢查,見不到蛋殼就不算數。」「好、好、好!」女兒、女婿的問話雖然很直,但卻使兩位老人在連連點頭「認錯」的同時,從女兒、女婿的問話中感受到了無比的溫暖和幸福。
上行下效全家幸福
在何德昌家,祖祖輩輩的一言一行,不僅在晚輩們的頭腦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一直引導著晚輩們進步,規范著晚輩們的言行。上行下效的結果,是全家人團結、和諧、幸福。
李華學、何桂英夫妻倆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李進,31歲,與妻子包利華共同經營著照相和理發生意;小兒子名叫李平,21歲,在江蘇某大學讀大二。
受家庭「環境」的熏陶,李進、李平二兄弟自懂事起,就十分孝敬老人。他們經常為外爺、外婆和爸爸、媽媽分擔憂愁,大人在外勞動,家裡煮飯、掃地的小事兒,兄弟倆就全包下來;在縣城讀書,他們不僅不亂花一分錢,而且還經常把節約下來的零花錢用來為外爺、外婆買營養品;李進結婚已後,與妻子包利華一起能掙錢了,首先想到的也是怎樣孝敬好家中的4位老人,他們不僅按時為父母發放零花錢,而且還按時為外爺、外婆增添零花錢;冬天, 他們為老人們買電熱毯,夏天,他們為老人們添電風扇;與此同時,李平、包利華夫妻倆,還主動承擔家裡的主要經濟開支義務,使父母和外爺、外婆,分享他們能夠掙錢了的喜悅。
2005年2月,李進的弟弟李平讀高中最後一期,需准備1000元的學雜費和生活費,而母親何桂英手中只有400元,尚差600元。正當何桂英為無錢而犯愁時,剛回家的李進了解情況後,順手便掏出1000元錢遞給何桂英,「弟弟的1000元雜費我來給,您手中的400元留住自己用。媽,您放心,今後,弟弟如能考上大學,一切費用全都由我來給。」兒子突然的表現,令母親喜極而泣。
「關心弟弟,就是關心父母親。把弟弟的學雜費承擔下來,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才能開心,父母開心了,我們當晚輩的才幸福。」李進承擔弟弟學雜費的消息傳出後,不少人評價說,「歷史上的規矩就是一代不管一代,李進為弟弟花錢,一點都劃不著。」而李進對此則理直氣壯地給了回應。一諾千金。自從李平考上大學以後,一切費用,李進都承擔了下來。
李進為自己成了家裡的頂樑柱,能為父母分憂解愁時時感到高興,然而,也有令他感到十分傷心和內疚的時候。2007年1月,他的父親李華學,因患肺癌而不幸去世。盡管之前他把父親送到川醫花了10000餘元,也沒能把父親留在人世間,但他覺得他自己已盡夠了當兒子的責任,父親的去世,只是因為病魔無情而也。然而,當李進從母親的口中得知父親去世後,家裡欠下的銀行貸款通過父親的節約已還來只剩下5000元了時,李進當即傷心至極。他不是為父親為他留下了5000元的債務而埋怨父親,而是為自己沒提前摸清家裡的債務而感到內疚。他說,「如果我提前摸清了家裡的債務,並提前還清了帳,父親就不會過度的為家庭操勞牽掛,就不可能不顧身體而大量節約,就不可能有了小病不進醫院治療,就不可能在50多歲的壯年時期離我們而去。」
痛定思痛看未來。「媽,今後,我隨時都保證您的身上揣的錢不低於200元,您一定要好好保養身體,一定要讓我們當兒子的長期感受到有媽在身邊的幸福。」「外爺、外婆,您們也要好好保養身體啊,萬一零花錢不夠用,打一個電話就行了。」認定家庭欠債是導致父親早逝原因的李進,當即掏出錢來讓母親去還帳的同時,面對母親和外爺、外婆,一再叮囑。 (劉樹軍)
㈡ 孝順父母的小故事有哪些
自己回憶一下,應該會想起很多比如,生日,還有各種節日是怎麼做的,送的什麼禮物。
㈢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50字!
一,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二,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三,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四,嘗糞憂心:庾黔婁,任縣令時赴任不滿十天,忽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要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全文
㈣ 中華民族孝敬老人的小故事
從前有個老人,跟他的兒子、兒熄和孫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連路都走不動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雙膝還經常不停地發抖。老人無法照料自己,每當他坐在餐桌前吃飯的時候,湯匙也握不穩,常常會把菜湯撒在桌布或地上。兒子和媳婦都嫌棄他。
有一回,老人吃飯時,又把湯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婦大為生氣,指著老人的鼻子大聲嚷道:你怎麼吃的飯!天天把湯和別的東西撒一地,還把碗都給摔碎了!盡給我添亂。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嗎,想把我累死呀!」於是,他們不許老人上桌吃飯了。吃飯時,他們把他趕到灶後的角落裡,給他一隻瓦盆,瓦盆里只有一點點飯菜。老人每頓飯都吃不飽,還得經常挨罵。老人傷心極了,常常一個人在灶後的角落偷偷眼淚。
有一天,老人的手顫抖得連那隻瓦盆都端不穩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兒媳婦沒完沒了地訓斥他,老人一聲不吭,只是不住地嘆氣。夫妻倆商量:咱這爹,什麼都能被他摔碎,長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錢給他買碗買盆呀,得想個辦法,什麼東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對了,用木頭給他做個碗。於是,兒子找來了一快木頭,開始動手做木碗。一會兒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婦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歲的小孫子跑了過來,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這是干什麼?要這些沒用的碎木片做什麼用?」老人的兒子問。「我要把這些碎木片做成一隻木碗,留著它,等我長大了,就把它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吃飯用。」聽到這話,兒子和媳婦相互對視了一會兒,先是一臉苦笑,最後哭了起來。他們似乎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兒子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的。
從此,他們不再將老人趕到角落裡吃飯,而且,即使老人潑了點什麼,他們也不再說什麼了。慢慢地,他們對老人越來越好了。
㈤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㈥ 關於孝順的小故事
1、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
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2、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3、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4、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5、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6、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
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㈦ 關於孝敬老人的故事30字
1、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字從律,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2、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3、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4、哭竹生筍
孟宗(?—271),字恭武,三國時吳國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5、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㈧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100字
1、孝順媳婦肖秀雲悉心照顧婆婆
1956年,肖秀雲開始照顧婆婆楊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58年過去了,肖秀雲一直堅持照顧婆婆,肖秀雲說,做孝順媳婦是自己一個簡單的想法。楊金枝,今年已經101歲,兒媳肖秀雲,今年已79歲。
楊金枝的獨子已過世近10年了,現在,兒媳肖秀雲和婆婆楊金枝住在八師一三四團下野地鎮鎮區保障性樓房一起共同生活,楊金枝的生活起居還和以前一樣都是肖秀雲照顧。
肖秀雲說,我和婆婆都出生於窮苦人家,我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娘一樣照顧,我有退休工資,婆婆也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平常她喜歡吃啥我就做啥,雞蛋糕、餃子等我都給她做著吃,她年齡大安的假牙,飯軟些她好吃。
2、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 大學生背母求學
9月1日是學校開學的日子,當其他大學新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來自肥城的學生於統帥卻是「背」著母親來到大學校園的。由於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從小學起,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做飯、打理農活。
可這並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少年,初中畢業他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鎮重點高中。此後,他開始了「背」起母親上學的日子。雖然於統帥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母親,但是高考他依然考出了639分的高分,被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錄取。
拿到錄取通知書,於統帥的心裡很高興,但也伴隨著不安。因為到青島上大學,他放心不下母親,母親放心不下他。於是,於統帥做了一個決定,背著母親來上大學。山東愛聯盟公益基金會長張瑛得知此事後,決定資助於統帥大學四年學費及租房費用,並為他們早早在石油大學附近租好了房子。
3、母親兩度突發腦溢血癱瘓,90後男孩背著母親求學
湖北武漢,從母親住院開始,邱炳強幾乎24小時在一旁照顧。
這個年輕人表現出了超乎其年齡的堅強和冷靜。由於近10年來長期照顧自己卧病的父母,他早已學會了護理技巧,這讓醫院的護士都驚訝不已。2008年10月,廣東電白縣沙琅鎮17歲少年邱炳強遭遇噩耗,父親舌癌不治去世。
但厄運依然沒走遠,2009年,母親周紅霞由於連續加班超時而暈倒,腦內大出血,術後脫離危險卻造成半身癱瘓,失語,需要人長時間在身邊護理。
正值高二的邱炳強決定休學一年,一方面接手各種毽球表演節目自己賺錢,一方面開始了漫漫的替母維權路,官司一打一年半,自寫上訴狀,許多大人都應付不了的繁雜手續他都一一嘗遍。
母親住院一年多,全靠邱炳強一人來照顧。2011年,邱炳強輾轉來到深圳市西鄉中學復讀,母子二人租住在學校附近,早中晚學校住處來回跑。
除了學習,邱炳強還是該校中國青少年毽球推廣中心的代課老師,上好文化課、堅持毽球訓練、表演賺錢、照顧母親,邱炳強事事安排妥當,2012年7月,他順利被武漢體育學院單招錄取。
4、歷屆中國感動人物山西女孩孟佩傑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她孝順母親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也感動天下人的心。當養父走後,在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又生病癱瘓在床,伺候照料養母的重任就壓在她稚嫩的身上。
而她的養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准備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小佩傑發現了,哭喚著把媽媽從死亡的陰影中拉回,使媽媽放棄自殺念頭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與女兒相依為命。
八歲的小佩傑既要給媽媽做飯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學校上課學習,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進大學山西省臨汾師院。
5、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㈨ 孝敬老人的短故事
巍峨的大雄寶殿中,一個少年正對著佛祖敬香禱告。他把三炷香都插入香爐,低聲祈禱道:「願佛祖保佑我科舉得中,加官進爵,報國還鄉。」說完又跪拜幾次,這才起身離開。
佛祖看著下面的少年笑而不語,身旁的阿難尊者問道:「佛祖,這個少年十分虔敬,發的又是善願,你為何不應?」佛祖卻是一笑,緩緩道:「還差了一炷香。」
「差了一炷?」阿難尊者看看香爐中兀自裊裊的三炷檀香,百思不解。
二
轉眼過了十年,青澀的少年已成長為俊朗青年,已英姿勃發。當年的科舉他雖然並未得中,但是轉而投筆從戎,成為了一員武將,在軍中立下赫赫戰功。這次回鄉,乃是特地回來辦喜事的。
青年人像從前一樣,燃起三炷檀香,恭敬跪拜道:「願佛祖保佑下官結善姻緣,妻子賢惠,夫婦和睦。」說著又重重磕了幾個響頭。
阿難尊者見到這一幕感慨良多,扭頭卻看到佛祖依然是笑而不語,不由說道:「佛祖,你為何又不應他?」佛祖笑道:「還是差一炷香。」
三
轉眼又過十年,青年人已步入中年,他再次走進大雄寶殿的時候,額頭上已經隱約現出幾道皺紋。由於受到妻子家族的牽連,昔日威風凜凜的大將軍,此時已經被貶黜為了地方小尉,鬱郁而不得志。
人到中年的他敬香磕頭,低聲禱告,祈禱自己的兒女能夠發奮讀書,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阿難尊者看看他,再又看看笑而不語的佛祖,心中嘆道:「到底還是差了一炷香。」
四
又過了十年,曾經的中年人已是漸生華發步入老年。此時的他早已經解甲歸田,安居鄉野,再也沒有從前的宏願。
老年人像從前一樣燃起了三炷檀香,叩拜道:「佛祖,之前來許願您從來沒有滿足過我,但是這一次卻請您務必能夠成全我的孝心。想當年我父親早亡,是家中老母辛苦撫養我長大成人。如今高堂年事已高,唯願她老人家身安無事,舍此則再無所求了。」
阿難尊者最是善良隨喜,聽到這話已經不忍。扭過頭去看佛祖,卻發現佛祖已經面露笑容,微微點頭道:「那就如你所願。」
五
老年人走出寺院,還未到家,喜訊已經遠遠傳來,他的兩個兒子竟然同時高中朝廷文武狀元,並且朝廷還頒發下詔書,洗刷了他的冤屈,讓他官復原位,再升三級。
然而這一次,老年人卻終於沒有奉召。他已經決定從此留在家中,照顧年邁的母親。至於大雄寶殿中為母親祈禱的那一炷香,當然再也沒有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