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家裡孝敬父母好 (12點前回復,懸賞50)
尊重長者,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這種美德在不少獨生子女身上很少體現。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先讓父母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讓人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懷,而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孩子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上,才有可能做到關心他人,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對孩子尊敬長者、孝敬父母好習慣的培養。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這里所說的「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個人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要讓孩子知道家庭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這就為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因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這樣,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裡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要從小事入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讓孩子關心家長健康,要求孩子每天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了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擺筷子。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家務勞動,還要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幹家務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連忙把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並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中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子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因此,我們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絕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長此以往,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貳』 孝順這首歌的歌詞
平時工作很忙 沒有時間回家
再苦再累不能忽視爸爸媽媽
吃穿對他們已不重要
買東西不如回陪二老說話答
每天上班很累 生活壓力很大
不能回家要給爸媽打個電話
盡量陪伴父母嘮嘮家常
別讓後悔的淚水流下
爸爸媽媽放心吧
我會經常回家
不會讓孤獨伴著你
青絲變白發
爸爸媽媽放心吧
我會經常回家
讓天倫之樂伴著你
生活樂開花
生活樂開花
爸爸媽媽放心吧
我會經常回家
讓天倫之樂伴著你
生活樂開花
生活樂開花
生活樂開花
『叄』 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在孝敬父母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不能單憑嘴上口空說完就算。行孝無關經濟能力、無關身份地位,只與你有沒有落實到行動上有關。
很多人總想著,等我將來有錢了,我就給我父母買這個那個,或者,等我退休了,我再好好陪陪我的父母……子曰,子欲養而親不待,意思就是當你想贍養雙親,可能他們已等不及便過世了。真的等到你實現了自己目標的時候,很可能你早就已經失去了孝順父母的機會。所以孝敬父母,應當從現在開始,從你還能夠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開始,不要讓自己抱憾終身。
『肆』 生活中怎樣孝敬父母
世間最賺錢的買賣,莫過於為人子女。一聲「爸爸」「媽媽」,便輕而易舉地換來了兩個人對你一生的細心呵護。且不說幼時勤換尿布,童年時代燈下悉心教導,青年時代日夜牽掛,也不說平日里噓寒問暖,撒嬌包容;就說父母一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討得一點糊口養命錢,便全數付與了子女,人世間,難道還有比為人父母更虧本的買賣嗎?
時光苒苒青春不再,轉眼間父母已霜鬢微白,看著父母一天天的蒼老,許多有孝心的年輕人也想通過努力讓父母「扭虧為盈」,給他們的余暉添點溫度與色彩。只是大多人會覺得無從孝順起,加上兒女們正青春年少,或求學外地,或謀生在外,或成家立業,肩負更多的責任與壓力,生活的煩惱與壓力已無暇顧及。於是,很多人會一邊感嘆「樹欲止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一邊把孝順這件事兒壓到思維的某個角落,只在某個不經意間才會想起。
我們常常抱怨自己的父母給自己的不夠多,但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對父母的愛足夠多嗎?如此,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說自己的父母不好的呢?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是保護我們的,當自己成長時,會有許多因為工作學習而無法回到家中與父母一同吃飯談心,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老人寂寞著,順是我們最基本的品質,是讓我們把孝順父母放在最首要的位置。然而,孝順難道就只是提供衣食住行嗎?其實不然,父母都是善良的天使,一個眼神,一句暖語,一點點禮品,早已讓他們開心不已。
其實,只要你真正的想去行孝,在哪裡,用什麼方式,都能夠表現出我們這顆孝心來,這個一定要落在心裡上,那麼,行孝具體應該從哪幾方面開始去做呢?
1、悅親(禮敬父母)
悅親是養親的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是順還是逆,都應該克制感情,以悅親為主。對於「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這是孝順父母應該有的態度。
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要知道我們的每一次頂撞,不耐煩,都會極大的減損我們的福報。永遠都不要和父母說:煩死了,真啰嗦,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等等這樣的話。這種行為言氣最傷父母的心,切記,在任何時候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行為,要禮敬父母,尊重父母體會他們的感受。
於丹在一次講座中說,兒女有錢了很容易做到給父母買車、買房,但是最難做到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孔子曾經對他的學生們說過,孝敬父母什麼最難?是「色難」,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最難。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視和不耐煩,這種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為這會讓父母很不安心。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就是孝順父母,其實,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我們要經常對父母微笑,經常敬重地對待他們,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每天認認真真看著父母的眼睛,跟父母交談幾分鍾,不嫌棄,不抱怨,想對父母發脾氣時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對待父母,她們就會生活得開開心心的。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這是舉手之勞的事情,好臉色不用花錢去買,不用向誰去借,也不用交學費去學,更不需要什麼力氣;可現實中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每天給父母一個「好臉色」,關鍵是心懷感恩之情,多想想長輩們的付出和哺育之恩;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
2、幫父母做家務
孝順父母是最大的福田。我們在為父母做家務,其實是在為自己培植福報,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在外地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那就更要珍惜這難能可貴的機會,多為父母做家務分擔辛勞。
3、常懷恭敬之心
在父母面前要常懷恭敬之心,做人懂得禮敬退讓,也懂得心懷感恩,很多人覺得自己翅膀硬了,不需要父母照顧了,就不在理會父母,即使偶爾想起來,也只是象徵性的給父母買點衣服,送點錢,覺得自己孝順父母了,其實這種行為就是最大的不孝。真正的孝順不在貧窮,不在物質,不論何時何地,貴在那顆心。
4、幫父母洗腳
談到給父母洗腳,可能很多人覺得有些難為情,事實上我們哪怕只給父母洗一次腳,感覺就會很不一樣。古語說:「人之有腳,猶如樹之有根,樹老根先衰,人老腳先衰。」我們為父母洗腳一方面可以讓父母變得更加健康,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在找自己做人的根,那就是我們的父母。相信大家平時,可能都覺得自己很愛父母,也會給父母錢,給父母買東西,做這些當然也很好,然而這都不及為父母洗一次腳來的真實、貼心、真切。想想父母為我們操勞了多少心,受過了多少罪,洗腳實在算不了什麼。
孝,為德之本,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謹慎遵守的;百善孝為先,行孝道不僅是作為兒女應盡的本分,也是在培養自己的福德。人生於天地之間,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所以無論何時何地,切記一定要行孝道。
『伍』 為了了解學校開展「孝敬父母,從家務做起」活動的實施情況,該校抽取七年級部分學生,調查他們一周(按七
解:(1)根據頻數劃記可知,b=2. 根據比例關系可知,a=50,c=0.16, 所以a=50,b=2,c=0.16; (專2)因為120.5——150.5的頻率為0.12,所屬以可畫出直方圖如圖所示;頻率分布折線圖「略」; (3)每周做家務的時間不超過90分鍾的學生的頻率為0.16+0.24+0.32=0.72=72%; (4)七年級學生每周做家務的時間集中在30.5——60.5之間(答案不唯一). | ![]() |
『陸』 求現代的關於孝順的故事,100字左右就行,要6個
歷屆中國感動人物山西女孩孟佩傑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她孝順母親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也感動天下人的心。當養父走後,在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又生病癱瘓在床,伺候照料養母的重任就壓在她稚嫩的身上。而她的養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准備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小佩傑發現了,哭喚著把媽媽從死亡的陰影中拉回,使媽媽放棄自殺念頭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與女兒相依為命。八歲的小佩傑既要給媽媽做飯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學校上課學習,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進大學山西省臨汾師院。孟佩傑上大學再把癱瘓在床的媽媽領到山西省臨汾師院附近租屋伺候照料,四千多個日日夜夜伺候照料癱瘓在床養母,感動的媽媽淚如雨下,媽媽親口說出「雖然我是養母,但是她比親生的女兒都好!」,孟佩傑12年如一日照顧養母的故事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感動了天下父母,也感動了天地人。
『柒』 幫父母做家務作文開頭
放假的一來天,我在家裡非自常無聊,不能看電視也不能上網玩游戲,因為媽媽說怕把眼睛弄近視了。我不知道該干什麼好。於是,我低頭看了看客廳的地板,地板上有很多黑黑的腳印和一層厚厚的灰塵,我想:肯定是媽媽很長時間沒有拖地掃地了。平時媽媽上班那麼累,而且我還在地上扔一些果皮紙屑,不如,我就幫媽媽做一次家務吧!
說做就做。我先拿著掃帚和撮子,用掃帚把地上的果皮紙屑掃進撮子里,然後把垃圾倒掉,就開始拖地了。我先拿了一個桶,然後擰開水龍頭,把裡面接一半水,再用拖把沾一點水,把水瀝干。
我拿著拖把來到客廳,剛想開始拖地,就想起媽媽拖地時對我說的話:拖地時要右手向下左手向上的拿著拖把,要不然,地就拖不幹凈。我先把拖鞋底弄乾凈,然後按媽媽的方法拿拖把,從門旁邊開始拖。
我拖了一遍覺得很累,而且地也沒有拖干凈,就產生了想放棄的念頭,我心想:要是我放棄了,不就是半途而廢嗎?所以我不能放棄。我拖了10分鍾,終於把地拖好了,看見客廳的地板乾乾凈凈的,我非常高興,這時候才知道了成功的喜悅。
『捌』 我除了變得勤快一點,開始做家務。變得愛學習。孝順家人。還有什麼辦法讓家人開始真正信佛吃全素呢
這個最好是能帶他們去寺廟感受大師講經這些,否則信佛是新的一個信仰培養,不可能只靠你變得積極向上就夠了
『玖』 我想。孝順父母從一點點小事開始
我想。孝順父母從一點點小事開始?
確實孝順是從小事開始,比如多打個電話,幫助洗一下碗等等
『拾』 從做不做家務開始,就已經決定了孩子聽不聽話嗎
做家務與不做家務的孩子真的差別很大,雖然不做家務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過得更加輕松自在,但是成年後卻會吃更多的苦,無論是在個人能力上,還是在面對生活上的問題,處理能力都不及做家務的孩子!不做家務的孩子那父母溺愛的那刻起,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3、孝順的差異
做家務的孩子從小通過做家務方式,早早就有了家庭責任感,體恤父母的不容易,懂得為家庭付出,這類孩子跟父母的關系往往是融洽的,因為雙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付出,把對方當作最親密的人。
不做家務的孩子跟父母之前的矛盾是最多的,特別是承包了全部家務的母親,肯定是很多怨言,邊寵溺孩子邊抱怨孩子,孩子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容忍著,到了叛逆期就會爆發,變得不愛學習,過早跟社會人接觸,甚至逃學,離家出走,對家庭沒有責任感,所以孩子要學會承擔,才會成長。
如果父母不想把孩子養廢了,就讓孩子從小懂得承擔家務,讓孩子對家有參與感,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只顧自己不顧家人。孩子從出生起宛如一張白紙,將來是一張廢紙,還是一副美畫,都取決於父母,曾經看過一句話:無論年輕多優秀的父母,如果沒有把孩子培養好,老年都是凄慘的,所有的果都是有因的,最後的果是甜是苦,只有自己親口吃才知道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