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企業退休的職工,36年工齡和40年工齡退休金相差多少
能領多少退休金,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條件:1、退休人員的工齡和養老保險實際繳費年限;2、退休人員所在地的上一年度社會平均工資;3、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繳費情況。
44年工齡,2019年退休,可見,這位粉絲是1975年參加工作,而大部分企業參加養老保險是從1992年開始,參保之前的符合條件的連續工齡都視同繳費年限。
因此,到2019年退休,這位粉絲實際繳納養老保險27年。17年工齡是視同繳費年限,也就是沒有個人繳費。
而要具體計算養老金待遇,還要知道2018年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我們假設到時平均工資達到8000元,個人平均每月繳費300元左右,平均繳費指數為0.6,60歲退休。
對於這種「中人」,養老金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基礎養老金,二是個人賬戶養老金,三是過渡性養老金。
根據以上條件,就可以計算出,基礎養老金=(8000+8000×0.6)÷2×44×1%=2816元。
個人賬戶養老金=(300×12×27)÷139=699元,兩者合計約3515元。
再加上一筆過渡性養老金,能拿到的養老金大概在4000元左右。
如果你所在地區社會平均工資越高、個人繳費水平越高,養老金也會越多;而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水平,那麼養老金是要低於4000元的,同樣的工齡,拿到的養老金在各地是不一樣的。
2. 怎樣計算39年和40年工齡退休養老金
現在沒有工齡,都是按照繳納養老保險年限計算,繳費39年,和40年的計算辦法是一樣的,不過是多計算一年,多領取一些退休養老金,在退休之後調整退休金時,多調整一年的退休養老金
3. 工齡40年和工齡39年企業工人退休養老保險標准有很大區別嗎
退休金的區別,在於繳費時間的長短和繳費基數的高低,如果同等條件下(繳費年限,繳費基數,同樣工種等等),39年和40年工齡退休金懸殊不是很大,關鍵在於以後調資上,如果當地調資文件規定滿40年工齡的調整養老金500元,那麼工齡在39年的就享受低一些的調資比如490元.35年的就調400元等等,一般調待每5年為一個檔次.
4. 企業職工退休,35年和40年有什麼區別嗎
現在好像不按那個劃分了,但是按這個劃分的話,肯定是40年拿到的錢多。養老金分為兩種:城鎮職工養老金和城鄉居民養老金。就城鎮職工養老金而言,在建立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制度之前退休的「老年人」的工作年齡為五年,退休工資是根據服務年限計算的。不同的工作年齡水平對應退休前薪金的不同百分比,通常,35年和40年的退休工資相差約5%。建立了養老保險的個人支付制度後,「中國人」和「移民」不再有五年的服務期限,工作年齡的含義已演變為社會保障支付期,需要一年的時間來計算養老金。沒有更多的差距。
簡而言之,按照中國的適用法律。只要您符合法定退休條件,就可以申請退休;對於不符合退休條件的人,屬於公共服務機構的組織有權決定是否按時退休。對於退休人員,非公職人員或新雇員,如果您不申請退休,則可以通過辭職或退保來退休。
5. 社保交40年退休工資
社保交40年,每年交4000,這個假設根本不成立。
社保分五類,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
其中養老保險有分機關事業養老保險,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
按大眾理解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來說,繳費基數每年都在改變,去年交7000多,今年就是8千多,有可能40年後,一年的繳費基數就有10萬。
所以,你用4000元固定40年的繳費標準是不成立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6. 請問工齡滿35年和工齡滿40年退休,退休工資有什麼區別
按照1978年《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工齡20年以上發放本人基本工資的75%,工齡15至20年發放本人基本工資的70%,工齡10年到15年發放60%。工齡30至35年發放基本工資的85%,工齡35年以上發放基本工資的90%。
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職工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後,大家的退休待遇主要只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平均繳費指數、繳費年限和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不同,最終領取的退休工資也可能有差距。
通常情況下,繳費年限差距一年,退休工資可能差距100元左右。綜合來說,在機關事業單位,職位越高以及工齡越長,退休工資會更高。工齡35年與40年退休工資肯定有區別,但是具體相差多少錢,還要考慮多個因素才能得到答案。
(6)企業退休養老保險交40年擴展閱讀:
2011年1月起,我國對個人提前退休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國稅總局已經公布了「關於個人提前退休取得補貼收入個人所得稅問題的公告」。
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今後機關、企事業單位對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正式辦理提前退休手續的個人,按照統一標准向提前退休工作人員支付一次性補貼,不屬於免稅的離退休工資收入,應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徵收個人所得稅。
具體來說,個人因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而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應按照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之間所屬月份平均分攤計算個人所得稅。
其計稅公式為:應納稅額={〔(一次性補貼收入÷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月份數)-費用扣除標准〕×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提前辦理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月份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參考資料來源:地球時報-工齡35與40年退休工資區別 答案是這樣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退休
7. 自己交養老保險40年退休時每月能領多少錢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關於領多少錢,具體還是要看自己退休前一年的平均收入和你所在的城市的平均收入去判斷。還有方法就是可以用自己養老裡面的額度去計算。
打個比如吧,你每月交800元,這800元比如全是養老的。(這是比如,因為實際上還包括醫保,失業等)。那麼800元大概是低檔吧,你如果是公司的福利,那麼公司會另外出12%-20%。也就是說,你出800,公司會出1200-20000左右。那麼一個月800,一年就是9600(至少交15年,你也可以交到你退休。)如果你交15年的話。那麼就一共交了144000.加上公司福利賬號216000.共360000.但是這36萬不是一次性還給你的,是根據你那時候退休前的收入水平,和當地收入去計算,估計65歲退休你每個月能夠拿3000元(如果你的養老每個月800是自己交的,沒有公司福利的話,那麼你退休大概每個月1000左右)。按照每個月3000,一年就是36000.那麼你要拿回自己交的144000.大概要4年多的時間,如果想拿回36萬,一共需要10年的時間。所以想那回本,就必須要堅持活到75歲以上。75歲以後拿的錢才是自己賺國家的。嘻嘻。開玩笑
養老險有些強制性,因為我們現在交的錢都是用來養現在已經退休的人,等到我們退休了,如果那時候沒有人買社保,到時候社保里就會有一個空缺。要彌補這個空缺我們的領導人只能夠把我們的退休時間延遲還有繳費時間加長。
8. 自己交養老保險40年退休時每月能領多少錢
計算方法:
1、退休後每月領取的養老金 = 基礎養老金 + 個人賬戶養老金
2、基礎養老金 = 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 ×繳費年限×1%
3、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 本年繳費工資與上一年本地平均工資之比相加 ÷ 實際繳費年限
4、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
四、舉個例子
小明在北京25歲入職,65歲正常退休,活到了80歲,每月稅前工資10000元。已知北京市2015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6463元
繳納滿15年
1、退休前個人繳納的費用:個人繳納費用=10000×0.08×12×15=144000
2、退休後每月領取養老金:6463(1+1)÷2×15×1%+10000×0.08×12×15÷101 = 2395元
繳納滿40年
1、退休前個人繳納的費用:個人繳納費用=10000×0.08×12×40=384000
2、退休後每月領取養老金:6463(1+1.2)÷2×40×1%+10000×0.08×12×40÷101 = 6646元
(8)企業退休養老保險交40年擴展閱讀
社會保險的客觀基礎,是勞動領域中存在的風險,保險的標的是勞動者的人身;
社會保險的主體是特定的。包括勞動者(含其親屬)與用人單位;社會保險屬於強制性保險;
社會保險的目的是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保險基金來源於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繳費及財政的支持。保險對象范圍限於職工,不包括其他社會成員。保險內容範圍限於勞動風險中的各種風險,不包括此外的財產、經濟等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保(計算方法)
9. 退休工齡39年與40年有區別嗎
有區別。
1、養老金不同:同一地區的企業退休人員工齡39年跟40年,基本養老金相內差並不是太多,跟事業單位退休容人員相比普遍偏低,39年工齡的退休人員要比40年工齡的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多200元的情況。
2、社會平均工資不同:如果按照百分之百繳費基數繳納,多交了這一年,會增加0.69%的社會平均工資。
3、過渡性養老金不同:39年工齡的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總額為3737.3元。40年工齡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總額為3874.84元。
(9)企業退休養老保險交40年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企業工齡,中國又稱連續工齡,蘇聯稱不間斷工齡,日本稱企業工齡,指工人或職員在某一單位(包括經組織批準的調動)連續工作的時間,是一般工齡的組成部分。
特定工作的工齡,工人、職員從事某種特定工作、但任某種特定職務或在某種特定部門擔任工作的年限。 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五十五周歲,女年滿四十五周歲,連續工齡滿十年的,應當退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