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劉家峽水電廠工作好還是水利局好
電廠工作好,
那麼比較自由,
工作輕松,
沒有那麼忙!
2. 要找工作了,劉家峽水電廠和永靖供電局哪個待遇好,非常感謝!!!
電廠看他的效益了,水夠多,長年可以發電,那待遇應該會好些,如果電廠本身每年還出去做點項目的話,那就更不錯了。。。不過個人還是認為供電局好些。。。畢竟電都是它管。。。
3. 在劉家峽水電廠工作好不好
你怎麼想了,水電廠相對還是比較輕松的,就是地理位置相對偏一些!不知道你那待遇咋樣,一年到手能有多少!
4. 劉家峽水電廠 甘肅電力公司最好的下屬單位是劉家峽還是蘭州供電公司
這年頭凡是沾電沾油的你不用問,都錯不了,它們都是國家各行業的「上層建築」,它們不好別的行業還有的搞!
5. 甘肅劉家峽水電廠屬於什麼級別的單位
劉家峽在甘肅省永靖縣內,距離蘭州市80公里的路程,位於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竣工於1974年,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7個梯階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遊等多種功能。在從前的這個黃河谷地中,只是坐落著近百戶人家的小村落。1964年建成後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水利電力樞紐工程,被譽為黃河明珠,每年將57億度的強大電流,送往陝西、甘肅、青海。劉家峽水庫蓄水容量達57億立方米,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東北向延伸,達54公里。攔河大壩高達147米,長840米,大壩右岸台地上,修建有長700米,寬80米的溢洪道。大壩下方是發電站廠房,在地下大廳排列著5台大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22.5萬,達到年發電57億度的規模。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水庫大壩處有電廠和劉家峽旅遊公司提供各式遊船,遊客可乘船直達水庫西南端的炳靈寺石窟參觀游覽。一般遊程約需二至三個小時,坐快艇約需一個半小時。8、9月份是劉家峽旅遊的最好的季節,天高雲淡,氣候宜人。黃河向西流是這里的一個奇特景觀。黃河之水天上來,到了劉家峽,卻來了個大回轉,向西流去,所謂九曲黃河,在劉家峽就能夠看到一曲,電站的攔河大壩就鎖在這段河谷中,站在黃河單拱第一橋面上,電站主壩一覽無余。主壩高147米,長100米,如同天門緊鎖在懸崖峭壁之間,巨大的龍門吊矗立在壩上,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8、9月份是電站的汛期,電站屆時都要提閘排洪,黃河水像被囚的雄獅沖開了閘門,洶涌咆哮,彌天水霧白茫茫直沖霄漢,驚心動魄,嘆為觀止。從大壩乘坐仿古遊艇到庫區游覽,駛到洮河口,攜有大量泥沙,渾濁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庫,立即與清澈的黃河水形成涇渭分明的兩股水流,但濁流很快被清波吞沒,這也是一個奇景。
6. 劉家峽水電站的容量效益
近幾年來西北電網的峰谷差冬季超過100萬kW,而劉家峽水電廠就承擔90萬kW,即使汛期水電大發時專,根據系統需要,屬還得擔負約40萬kW的峰谷差的調節任務。年調峰電量達33億kW·h,佔多年平均實發電量的68.75%。
西北電網正常負荷波動約12萬kW左右,由於劉家峽水電廠單機容量大,一直擔負著西北第一調頻廠的任務,其日平均調頻容量達12萬kW,充分利用水能資源,使火電機組在最佳經濟區運行,節約了煤炭,保證了電網的電能質量。
劉家峽水電站還擔負著西北電網的事故備用任務,其備用容量達該電站總裝機容量的20%,為減少系統事故損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1980年秦嶺電廠3號機發生事故,甩負荷20萬kW,當時立即啟動劉家峽電站4號機,維持了電網出力平衡,減少了事故損失。為了系統事故備用,1990年該電站機組空轉就達10049h,相當於1台22.5萬kW機組全年空轉。事故備用效益按社會產值計算為78.23億元。
7. 大學生考到劉家峽水電站是正式編制嗎
你說的正式編制指什麼?劉家峽水電站屬於國營企業,現在企業都是合同制工人,當然你不出什麼問題,一般不會辭退你!
8. 國家電網劉家峽水電廠有前途沒有
國企單位
穩定福利好
前途有沒有還是看你個人能力的
9. 劉家峽水電站的電量效益
劉家峽水電廠抄在西北電網中主要襲承擔發電、調峰、調頻和調壓任務,是西北電網的骨幹電站,在西北電力系統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運行21年來共發電883億kW·h,供電882億kW·h。從1975年5台機組全部投入運行到1990年多年平均發電量為48億kW·h。1975~1990年平均發電成本4.78元/(MW·h),從1982~1990年共上繳稅金4.0177億元。按電力系統發電企業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電站累計產值69.678億元,相當於電站總投資的10.92倍。按甘肅省1990年平均每千瓦小時電量創國民生產總值1.6元計算,累計創國民生產總值1411.2億元。
劉家峽水電站裝機容量122.5萬kW,設計年平均發電量為57億kW·h。電站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供水、養殖等綜合利用效益。電站於1968年10月蓄水,1969年4月1日首台機組並網發電,1974年12月5台機組全部投入運行。工程總投資6.38億元,平均每千瓦投資520.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