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檢查脂肪肝有哪些指標
病情分析: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兇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常可恢復正常。
指導意見:
實驗室檢查
1.血清酶學檢查
(1)ALT、AST:一般為輕度升高,達正常上限的2~3倍。酒精性脂肪肝的AST升高明顯,AST/ALT>2有診斷意義。非酒精性脂肪肝時則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葉脂肪浸潤明顯,ALT持續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腫。
(2)γ-GT、ALP:酒精性脂肪肝時γ-GT升高較常見,ALP也可見升高,達正常上限的2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應激性肝損傷,較ALT更敏感。
(4)谷氨酸脫氫酶(GDH)、鳥氨酸氨甲醯轉移酶(DCT)。GDH為線粒體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帶富有活性,DCT為尿素合成酶,參與轉甲基反應。脂肪肝時兩酶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其GDH/OCT>0.6。
(5)膽鹼酯酶(CHE)、卵磷脂膽固醇醯基轉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和LCAH升高,但低營養狀態的酒精性脂肪肝升高不明顯。CHE對鑒別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義。
2.血漿蛋白變化
(1)β球蛋白,α1、α2、β脂蛋白多升高。
(2)白蛋白多正常。
(3)肥胖性脂肪肝時,LDL-C升高,HDL-C顯著降低,ApoB,ApoE,ApoCⅡ和Ⅲ升高。
3.血漿脂類TG、FA、膽固醇、磷脂常升高,其中膽固醇升高顯著,常>13mmol/L。
4.色素排泄試驗BSP、ICG排泄減少。在肥胖性和酒精性脂肪肝時,因為脂肪貯積多在肝腺泡Ⅲ帶,而色素處理也在此部位。肝臟脂肪貯積影響了肝細胞排泄色素的功能。排泄減少的程度與肝臟脂肪浸潤程度有關。
5.膽紅素嚴重脂肪肝時可有血膽紅素升高,輕中度脂肪肝膽紅素多正常。
6.凝血酶原時間(PT)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正常,部分可延長。
7.血胰島素水平呈高反應延遲型,糖耐量曲線高峰上升,下降延遲。
8.血尿素氮、尿酸偶見升高。
輔助檢查
1.B超檢查彌漫性脂肪肝的超聲波圖像主要表現為回聲波衰減,按其衰減的程度,脂肪肝可分為3種:(1)輕度脂肪肝:表現為近場回聲增強,遠場回聲衰減不明顯,肝內管狀結構仍可見。
(2)中度脂肪肝:前場回聲增強,後場回聲衰減,管狀結構模糊。
(3)重度脂肪肝:近場回聲顯著增強,遠場回聲明顯衰減,管狀結構不清,無法辨認。超聲對重度脂肪肝的靈敏度達95%。
2.CT檢查脂肪肝CT圖像與實時超聲(US)圖像表現不同。CT診斷的准確性優於B超,主要表現為肝密度普遍或局限性降低,甚至低於脾及肝內血管密度,而相比之下,門靜脈內回聲增強,密度降低與脂肪化嚴重程度相一致。動態的CT變化可反映肝內脂肪浸潤的增減。彌漫性脂肪肝在CT上表現為肝的密度普遍低於脾臟和肝內血管密度;重度脂肪肝時,肝臟CT值可降至10Hu左右(正常肝的密度比脾臟高6~12Hu)。增強後CT掃描,脂肪肝的肝內血管影顯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態、走向均無異常,有時血管可變細、變窄,但無推移、包繞現象,有助於鑒別肝癌與脂肪肝內的灶性非累及區(正常「肝島」)。
3.MRI檢查一般認為其價值較US和CT為小。脂肪肝的磁共振(MRI)表現為全肝、一葉或灶性脂肪浸潤,自旋迴波(SE)序列和反轉恢復(IR)脈動序列的T1加權信號正常。短的IR序列和SE的T2加權像信號可稍高,但只顯示脂肪的質子像;脂肪浸潤區為高信號,肝內血管位置正常。近年有人用MRI測定肝組織脂肪含量。
4.肝活檢是確診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對局限性脂肪肝。在B超引導下抽吸肝組織活檢遠較過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確、安全。活檢的意義在於確定肝內是否存在脂肪浸潤,有無纖維化。
(1)局灶性脂肪肝或彌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島難以與惡性腫瘤區別,需要在B超引導下進行肝活檢。
(2)探明某些少見的脂肪性肝疾患的病因,如膽固醇酯貯積病、糖原累積病、Wilson病等。
(3)無症狀性可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活檢是惟一的確診手段。
(4)戒酒和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有不能解釋的臨床或生化異常表現者,以及酒精性肝炎考慮皮質類固醇治療前需肝活檢排除活動性感染。
(5)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減少原有體重的10%後,肝功能酶學仍持續異常者,需肝活檢尋找其他原因。
(6)懷疑重症肝炎系脂肪肝所致,需肝活檢明確診斷並了解其病因者。
(7)評估某些血清學指標以及B超、CT等影像學檢查診斷脂肪肝、纖維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組織學改變作為金標准,並用以客觀評價某一治療方案對脂肪肝纖維化治療的確切效果。
(8)任何懷疑不是單純性肝細胞脂肪變或懷疑多種病因引起的脂肪肝或肝功能損害者,需通過肝活檢明確其具體病因或以何種病因為主。
脂肪肝與肝硬化的關系
脂肪肝和肝硬化都是肝病中的常見病,如果肝硬化日常不注意,可發展成肝硬化,後果不堪設想。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展為肝硬化。
② 脂肪肝有哪些檢查項目
1、檢查肝臟合成功能的項目:總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膽鹼酯酶、凝血酶原時間、凝血因子等。
2、檢查肝臟實質損傷的項目: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腺苷脫氨酶等。
3、檢查肝腫瘤的項目:甲胎蛋白、血清鐵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
4、檢查肝纖維化:透明質酸、單胺氧化酶、Ⅲ型前膠原肽、脯氨酸肽酶等。
5、檢查肝臟排泄、解毒、代謝功能:血清總膽紅素、血氨、血清膽紅素。
③ 脂肪肝怎麼才能檢查出來
一般來說如果得了脂肪肝,想要確診的話,可以做一下彩超,一般來說我們可以看到肝臟內有脂肪沉積,然後根據這個沉積的程度進行分度。還可以用肝臟彈性測定,它可以給脂肪肝的CAP值進行一個定量,對患者前後數值進行對比來確診。
④ 脂肪肝的肝功能檢測指標有哪些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輕者無症狀,重者病情兇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屬可逆性疾病,早期診斷並及時治療常可恢復正常。
指導意見:
實驗室檢查
1.血清酶學檢查
(1)ALT、AST:一般為輕度升高,達正常上限的2~3倍。酒精性脂肪肝的AST升高明顯,AST/ALT>2有診斷意義。非酒精性脂肪肝時則ALT/AST>1。ALT>130U,提示肝小葉脂肪浸潤明顯,ALT持續增高提示有脂肪性肉芽腫。
(2)γ-GT、ALP:酒精性脂肪肝時γ-GT升高較常見,ALP也可見升高,達正常上限的2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γ-GT可以升高。
(3)GST:可反映應激性肝損傷,較ALT更敏感。
(4)谷氨酸脫氫酶(GDH)、鳥氨酸氨甲醯轉移酶(DCT)。GDH為線粒體酶,主要在肝腺泡Ⅲ帶富有活性,DCT為尿素合成酶,參與轉甲基反應。脂肪肝時兩酶都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其GDH/OCT>0.6。
(5)膽鹼酯酶(CHE)、卵磷脂膽固醇醯基轉移酶(LCAT):80%脂肪肝血清CHE和LCAH升高,但低營養狀態的酒精性脂肪肝升高不明顯。CHE對鑒別肥胖性脂肪肝有一定意義。
2.血漿蛋白變化
(1)β球蛋白,α1、α2、β脂蛋白多升高。
(2)白蛋白多正常。
(3)肥胖性脂肪肝時,LDL-C升高,HDL-C顯著降低,ApoB,ApoE,ApoCⅡ和Ⅲ升高。
3.血漿脂類TG、FA、膽固醇、磷脂常升高,其中膽固醇升高顯著,常>13mmol/L。
4.色素排泄試驗BSP、ICG排泄減少。在肥胖性和酒精性脂肪肝時,因為脂肪貯積多在肝腺泡Ⅲ帶,而色素處理也在此部位。肝臟脂肪貯積影響了肝細胞排泄色素的功能。排泄減少的程度與肝臟脂肪浸潤程度有關。
5.膽紅素嚴重脂肪肝時可有血膽紅素升高,輕中度脂肪肝膽紅素多正常。
6.凝血酶原時間(PT)非酒精性脂肪肝多正常,部分可延長。
7.血胰島素水平呈高反應延遲型,糖耐量曲線高峰上升,下降延遲。
8.血尿素氮、尿酸偶見升高。
輔助檢查
1.B超檢查彌漫性脂肪肝的超聲波圖像主要表現為回聲波衰減,按其衰減的程度,脂肪肝可分為3種:(1)輕度脂肪肝:表現為近場回聲增強,遠場回聲衰減不明顯,肝內管狀結構仍可見。
(2)中度脂肪肝:前場回聲增強,後場回聲衰減,管狀結構模糊。
(3)重度脂肪肝:近場回聲顯著增強,遠場回聲明顯衰減,管狀結構不清,無法辨認。超聲對重度脂肪肝的靈敏度達95%。
2.CT檢查脂肪肝CT圖像與實時超聲(US)圖像表現不同。CT診斷的准確性優於B超,主要表現為肝密度普遍或局限性降低,甚至低於脾及肝內血管密度,而相比之下,門靜脈內回聲增強,密度降低與脂肪化嚴重程度相一致。動態的CT變化可反映肝內脂肪浸潤的增減。彌漫性脂肪肝在CT上表現為肝的密度普遍低於脾臟和肝內血管密度;重度脂肪肝時,肝臟CT值可降至10Hu左右(正常肝的密度比脾臟高6~12Hu)。增強後CT掃描,脂肪肝的肝內血管影顯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態、走向均無異常,有時血管可變細、變窄,但無推移、包繞現象,有助於鑒別肝癌與脂肪肝內的灶性非累及區(正常「肝島」)。
3.MRI檢查一般認為其價值較US和CT為小。脂肪肝的磁共振(MRI)表現為全肝、一葉或灶性脂肪浸潤,自旋迴波(SE)序列和反轉恢復(IR)脈動序列的T1加權信號正常。短的IR序列和SE的T2加權像信號可稍高,但只顯示脂肪的質子像;脂肪浸潤區為高信號,肝內血管位置正常。近年有人用MRI測定肝組織脂肪含量。
4.肝活檢是確診脂肪肝的重要方法,尤其對局限性脂肪肝。在B超引導下抽吸肝組織活檢遠較過去盲目肝穿刺法准確、安全。活檢的意義在於確定肝內是否存在脂肪浸潤,有無纖維化。
(1)局灶性脂肪肝或彌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島難以與惡性腫瘤區別,需要在B超引導下進行肝活檢。
(2)探明某些少見的脂肪性肝疾患的病因,如膽固醇酯貯積病、糖原累積病、Wilson病等。
(3)無症狀性可疑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活檢是惟一的確診手段。
(4)戒酒和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病有不能解釋的臨床或生化異常表現者,以及酒精性肝炎考慮皮質類固醇治療前需肝活檢排除活動性感染。
(5)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減少原有體重的10%後,肝功能酶學仍持續異常者,需肝活檢尋找其他原因。
(6)懷疑重症肝炎系脂肪肝所致,需肝活檢明確診斷並了解其病因者。
(7)評估某些血清學指標以及B超、CT等影像學檢查診斷脂肪肝、纖維化的可靠性,需以肝活組織學改變作為金標准,並用以客觀評價某一治療方案對脂肪肝纖維化治療的確切效果。
(8)任何懷疑不是單純性肝細胞脂肪變或懷疑多種病因引起的脂肪肝或肝功能損害者,需通過肝活檢明確其具體病因或以何種病因為主。
脂肪肝與肝硬化的關系
脂肪肝和肝硬化都是肝病中的常見病,如果肝硬化日常不注意,可發展成肝硬化,後果不堪設想。
脂肪肝,是指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脂肪性肝病正嚴重威脅國人的健康,成為僅次於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認為隱蔽性肝硬化的常見原因。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病理組織學上有廣泛的肝細胞壞死、殘存肝細胞結節性再生、結締組織增生與纖維隔形成,導致肝小葉結構破壞和假小葉形成,肝臟逐漸變形、變硬而發展為肝硬化。
⑤ 體檢查出脂肪肝,如何判斷是輕度還是重度
判斷脂肪肝病情的嚴重性,可以通過肝功能、血脂和肝臟彩超來評估。如果肝功能明顯異常,肝臟彩超提示重度脂肪肝,說明已經進展到重度。如果只是輕微的轉氨酶升高,沒有特殊的臨床症狀。檢查肝臟彩超提示輕度脂肪變性,說明只是輕度脂肪肝,通過上述綜合判斷就可以很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
⑥ 脂肪肝怎麼才能檢查出來
脂肪肝這種病症自然是越早診斷出來越好,這樣才能夠早日接受治療並且促進身體的康復。而目前在臨床上可以診斷出脂肪肝這種病症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被應用的就是影像學檢查方式。也可以考慮採用其他的檢查方法,比如CT檢查以及血液生化檢查等。
脂肪肝是不可忽略的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加重,就可能會轉變為脂肪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等病症。所以早日檢查出脂肪肝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脂肪肝這種疾病越早治療,其治癒的難度就會越低。那麼,如何檢查出脂肪肝呢?
一、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是目前診斷脂肪肝常用的辦法之一,主要包括的檢查方法有B超檢查等。之所以會經常運用B超檢查來診斷人身體是否患有脂肪肝這種疾病,是因為其具備著檢查迅速以及無創傷等優點。
如果個人身體發作的是彌漫性脂肪肝,那麼在B超顯示的圖像上會存在著不一樣的情況。主要表現為肝實質進場呈現點狀高回聲,同時病人體內的肝回聲強度非常大。這種狀況往往又被稱之為亮肝。
二、CT檢查
CT檢查也是目前經常應用的一種檢查方法,它能夠表現出病人體內肝臟的密度普遍會比脾臟以及腎臟等器官組織部位要低。一般情況下來說,最終CT只顯示結果的高低和人體內肝臟脂肪的沉澱量有著明顯的負相關的關系。但因為最終人體內脾臟的CT值比較固定,所以肝脾CT值的比值又可被作為衡量脂肪肝病人病情嚴重程度的參考標准之一。
三、血液生化檢查
血液生化檢查又被稱之為血清脂質檢查,經過檢查能夠明顯發現患者體內的甘油三酯以及總膽固醇的水平均呈現出升高的跡象,尤其是病人體內的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情況會特別明顯,也最具備診斷的價值。
除此以外,如果個人身體患有脂肪肝這種疾病,那麼血清學指標當中的血清酶以及鐵蛋白等成分都會存在著升高的跡象,但一般不會出現其他特異性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