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輩分之間的稱呼
父系
父親的父親(祖父):爺爺、公公、阿公
父親的母親(祖母):奶奶、婆婆、阿嫲
父親的哥哥:大伯(輕讀)、伯伯、伯父
父親的嫂子:大娘、大媽、伯母
父親的弟弟:叔叔、叔父
父親的弟媳:嬸嬸、嬸娘、叔母
父親的兄弟的子女:堂哥、堂弟、堂姐、堂妹
父親的姐妹:姑姑、姑媽、姑母
父親的姐夫、妹夫:姑父、姑爹、姑丈
父親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父親的祖父:太爺、太公、太祖公
父親的祖母:太奶、太婆
父親的伯父:大爺、大伯公
伯母:大奶、大婆
父親的叔叔:三爺、三叔公
嬸嬸:三奶、三婆
父親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伯、堂叔、堂姑
父親的姑姑:姑奶奶、姑婆
姑父:姑爺、姑丈公
父親的姑姑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父親的外祖父:太外爺、太外公
外祖母:太外婆、太婆
父親的舅舅:舅爺、舅公
舅母:舅奶、舅婆
父親的姨媽:姨奶、姨婆
姨父:姨爺、姨丈公
父親的舅舅、姨的子女:表伯、表叔、表姑
母系
母親的父親:外祖父,外公、外爺、毑公、公公、家公
母親的母親:外婆、老娘、娘娘、毑婆、婆婆、阿嫲、家婆、家家
母親的哥弟:舅舅、舅父
母親的嫂子、弟媳:舅媽、舅母
母親的哥弟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親的姐妹:姨姨、姨媽、阿姨
母親的姐夫、妹夫:姨父、姨爹、姨丈
母親的姐妹的子女: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母親的祖父:太外公、太外爺、老外公
母親的祖母:外祖母,老太、太外婆、太婆
母親的伯父:大外公、大外爺、伯外公
伯母:大外婆、大婆婆
母親的叔叔:三外公
嬸嬸:三外婆
母親的伯父、叔叔的子女:堂舅、堂姨
母親的姑姑:姑婆、姑外婆
姑父:姑丈公、姑外公
母親的姑姑的子女:表舅、表姨
母親的外祖父:外祖公、太外公、老外公
外祖母:外祖婆、太外婆、老外婆
母親的舅舅:舅爺、舅外公
舅媽:舅婆、妗婆、舅外婆
母親的姨媽:姨婆、姨外婆
姨父:姨丈公、姨外公
母親的舅舅、姨媽的子女:表舅、表姨
② 中國輩分稱呼大全
祖 (王父、祖父)父之父。祖母、王母、父之母。(曾祖父、母)祖之父、母。(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上五世即從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孫 孫之子。
玄孫 曾孫之子。
來孫 玄孫之子。(下五世指從本位起,下主立孫)
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嬸)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從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從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從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從兄弟。
從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婦弟之婦。
從子(侄)兄弟之子。
從女(侄女)兄弟之女。
從孫兄弟之孫。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從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從母兄弟、從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 即夫之父母(俗稱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婦夫之弟婦。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婦與嫂的簡稱。
婭、連襟(襟兄、襟弟)、兩喬兩婿互稱。 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
家 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岳,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 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先 含有懷念、哀痛之情,是對已死長者的尊稱,如對已離世的父親稱先父、先人、先嚴、先考,對母尊稱先母、先妣、先慈,對祖父稱先祖,等等。
亡 用於對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兒。對已故的丈夫、妻子、摯友,也可稱亡夫、亡妻、亡友。
犬 舊時謙稱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 對人常用來稱己一方的謙詞,如自稱自己兒女為小兒、小女等。
六親 六親即六種親屬。對六親的說法,歷來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幾種,一說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婭。二說指父子、兄弟、夫婦。三說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說指父母、兄弟、以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說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現代比較通行的說法,現代漢語中六親也泛指親屬。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來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為「仲父」,仲父之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季父」,後來父之弟都統稱為「叔父」。
古今妻子稱謂 我們現在稱男人的配偶為妻子。而從古至今,對妻子的稱呼竟有近四十種之多。
小君細君 最早是稱諸侯的妻子,後來作為妻子的通稱。
皇後 皇帝的妻子。
梓童 皇帝對皇後的稱呼。
夫人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
荊妻 舊時對人謙稱自己的妻子,又謙稱荊人、荊室、荊婦、拙荊、山荊。賤荊,有表示貧寒之意。
娘子 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
糟糠 形容貧窮時共患難的妻子。
內人 過去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書面語也稱內人、內助。尊稱別人妻稱賢內助。
內掌櫃的 舊時稱生意人的妻子為「內掌櫃」,也有稱「內當家」的。
太太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來了」。
妻子 指的是妻子和兒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單稱妻,有的人為了表示親愛,在書信中常稱賢妻、愛妻。
老伴兒 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兒們、婆娘、婆姨 有些地方稱妻子為娘兒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 江南一些地方俗稱妻子為堂客。
媳婦兒 在河南農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婦兒。
老婆 北方城鄉的俗稱,多用於口頭語言。
老愛 因稱老婆太俗,稱愛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辦法叫老愛。
繼室續弦 妻死後又另娶的。
家裡 屋裡人、做飯的,都是方言對妻子的稱謂。
女人 一些農村稱妻子為女人,或孩子他娘。
愛人 男女互稱。
右客 湖北鄂西山區對妻子的一種稱呼。
伙計、搭檔 現代都市對妻子的俗稱。
另外,舊時對妾的稱呼有「側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婦君」等。
古今對丈夫的稱謂 我們對女子的配偶稱作丈夫。此外對丈夫的稱謂還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愛人、當家的、前面人、掌櫃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頭子、那口子、男人、老愛、那位老闆等。
古今對父母的稱謂 父母又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對夫妻的稱謂 夫妻在古今稱謂有結發、鴛鴦、伉儷、配偶、伴侶、連理、秦晉、百年之好等。
「鴛鴦」原指兄弟,我國古代曾把鴛鴦比作兄弟。鴛鴦本為同命鳥,雙棲雙宿,所以古人用它來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後用鴛鴦來比夫婦,始於唐人盧照鄰。
我國古代,年少之時結為夫妻,稱為結發。後因以「結發」為結婚,指原配夫婦。
「丈夫」小考 丈夫在古代並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稱為丈夫,這是一種古時禮儀。另外,古代把身長八尺的魁梧男子稱作丈夫。在春秋戰國之交,「丈夫」的詞義擴大了,不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還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嬰。
「娘子」小談 娘子是丈夫對妻子的一種愛稱,在元代以前,稱妻子為「娘子」是不對的。宋代之前,「娘子」專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在後宮中的地位無與倫比,宮中號稱為」娘子」。這里的娘子,顯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為是對妻子的稱呼。
到了元代,社會上已普遍稱呼已婚婦女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習慣稱少婦為「娘子」,而且帶有嬌愛的味道。
隨著稱妻為「娘子」的流行,一般婦女也就稱為某娘了,如稱接生婆為「老娘」,稱巫婆為「師娘」,稱妓女為「花娘」,稱男女關系不清的女人為「夫娘」,以及鄙稱婦女為「婆娘」等等,通稱她們為「娘們」。
丈人 「丈人」現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僅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四種說法:其一,「丈人」是對老者和前輩的尊稱;其二,「丈人」指家長或主人;其三,「丈人」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其四,「丈人」代表岳父。
③ 中國的詳細輩分關系及如何稱呼
一、上按次序稱謂: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二、下按次序稱謂:
父之子為子,
子之子為孫,
孫之子為曾孫,
曾孫之子為玄孫,
玄孫之子為來孫,
來孫之子為晜(讀kūn)孫,
晜孫之子為仍孫,
仍孫之子為雲孫,
雲孫之子為耳孫。
即: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
三、直系
1、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親
2、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親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親
兒子:夫妻間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兒:夫妻間女性的第一子代。
孫:夫妻間的第二子代,依性別又分孫子、孫女。有時孫子是一種不分性別的稱呼。
曾孫:夫妻間的第三子代。
玄孫:夫妻間的第四子代。
四、旁系
1、父系
伯:父親的兄長,也稱伯伯、伯父、大爺。
大媽:大爺的妻子。
叔:父親的弟,也稱叔叔、叔父。
嬸:叔叔的妻子。
姑:父親的姊妹,也稱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2、母系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舅媽:舅舅的妻子。
舅:母親的兄弟,也稱舅舅。
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
姨夫:姨的丈夫。
五、姻親
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
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兒媳:對兒子的妻子的稱呼。
女婿:對女兒的丈夫的稱呼。
嫂子:對兄長妻子的稱呼。
弟妹、弟媳:對弟弟妻子的稱呼。
姐夫:對姐姐丈夫的稱呼。
妹夫:對妹妹丈夫的稱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
連襟:姐妹的丈夫間互相間的稱呼或合稱,也稱襟兄弟。
大姑子:對丈夫的姐姐的稱呼。
小姑子:對丈夫妹妹的稱呼。
大舅子:對妻子哥哥的稱呼。
小舅子:對妻子弟弟的稱呼。
(3)叫父母哥嫂的和自己什麼輩分擴展閱讀:
背景:
儒家文化對論資排輩的強調,源於農業社會獨特的社會結構,中國人的這種特點與儒家文化幾千年來的影響有關。孔子本人就是一個非常注重「禮」的人,而禮就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形式。
在孔子認可的禮中,大多都是在強調身份的重要性。《論語鄉黨》整篇都在講禮,包括士人在各種場合、面對各種人的時候應當遵循何種規矩。
孔子講的禮有兩個維度的內核,一個是以親疏作為判定依據的「孝」,一個是以尊卑作為判定依據的「忠」。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論語為政》)。
孝的第一要義是要聽話,而且要和顏悅色(色難),這才算禮數周到。對於君主,要「事君盡禮」(《論語八佾》),才能算忠。
有了這兩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種論資排輩的表現。
漢族重宗族的觀念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清朝時(滿族人統治)也不例外。
按清初滿族的風俗習慣,取名用字是不反映輩分關系的,如努爾哈赤,滿語意為「像野豬一樣兇猛的人」,與輩分排行沒有什麼關聯。
清初滿族剛入關時仍保留其固有習俗,命名不排字輩。但從康熙皇帝開始按照排字輩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孫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
之後乾隆在弘字輩分下,親選「永、綿、奕、載」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在載字輩分下,親選「溥、毓、恆、啟」四字;咸豐在啟字輩分下,親選「燾、闓、增、祺」四字。
所以,清代從雍正始,其輩分用字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闓、增、祺。但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遠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