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屬於什麼樣類型的父母
246/1000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方式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養成。
根據溝通方式的不同,父母們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即忽視型父母 ,壓抑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 ,和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分別有什麼特徵?你又是屬於哪一種呢?
第一種:忽視型父母
忽視型父母漠視、忽略或輕視孩子的消極情緒,對孩子的情緒不夠重視,認為它無足輕重,不與孩子共享情緒。因為他們認為關注消極情緒無疑是火上澆油,造成更大的傷害。
當孩子有情緒出現時,他們本能的認為消極情緒是有害的,不能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會認為哭、發脾氣是不好的行為,於是會忽視孩子的情緒,會轉移注意力甚至取笑孩子的情緒。
忽視型父母常常為孩子的消極情緒關上發泄的大門。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會把孩子的每一次難過或生氣當成是一項無法滿足的要求。
他們試圖讓問題最小化,把它擱置一邊,以為這樣問題就會漸漸被遺忘。但忽視問題並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情緒問題。
第二種是壓抑型父母。
壓抑型父母身上具有很多忽視型家長的行為表現,只不過更加負面。他們會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強調孩子要向好的情緒或行為標准看齊。
不論孩子是否有不良行為,都會因孩子表達情緒而斥責、教訓或懲罰孩子。
舉例,孩子自己搭了很長時間的積木倒了,他可能又生氣又難過,大吼,跺腳,然後哭起來。忽視型的父母的做法通常是勸他不要生氣了,再搭就是了,或者自己動手幫孩子搭。他們忽視或縮小孩子感受到的緊張情緒。
壓抑型父母的反應則會更激烈一些,他們可能會直接吼孩子:「你自己弄壞的你有什麼好發脾氣的?」 「能玩好好玩,不能玩拉倒!」
警告孩子不許再鬧,再鬧就揍你。他們不只忽卜握略、否定或貶低孩子的消極情緒;他們還壓抑這種情緒。結果導致他們的孩子常常因為表達悲傷、憤怒或恐懼等情緒而被斥責、管教或懲罰。這樣的家庭裡面,通常也會認為,難過、憤怒等負面情緒是不對的,不應該存在的。
如果家裡出現了這樣的情緒或者氛圍,肯定是有人做錯了。這種感覺甚至會隨著原生家庭的問題帶到新的家庭。
這樣做的直接後果就是這些孩子錯失了體會自己情緒的經驗,不懂得如何有效應對情緒,長大後對生活的重重挑戰毫無准備。
在成長中,也會不認可自己,覺得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恰當的。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身存在某種問題,所以才會有那種不好的感受。他們將不太擅長調整自己的情緒。
面對事情的時候,要麼選擇責怪自己,用傷害自己的辦法來逃避;要麼選擇與父母對抗,用暴力行為傷害彼此的感情。那是不是一味包容孩子情緒的家長就是對的呢?也不見得。
第三種父母:放任型父母。
放任型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到被理解,但不能給孩子提供情緒指導,也不能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
有人用「過度放縱」來形容瞎弊滾這些家長,因為他們打著無條件包容的名義,實際上是在縱容孩子使用一些不恰當甚至是恣意妄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如此一來,孩子生氣時,會用言語或行為傷害別的孩子;悲傷時,會毫無節制地哭鬧;在未來遇到挑戰時,這類孩子無法合理解決問題。
那麼,有沒有父母是既能包容孩子的情緒,又能給孩子情緒指導,劃定界限的呢?
第四種父母:情緒管理訓練型磨余父母。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包容孩子的情緒,認為情緒不存在好壞之分,當孩子表達情緒時,能夠給而予足夠的耐心。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還擔當起孩子情緒世界導師的角色。
他們不只接納孩子的情緒,更會對不當行為劃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調整情緒,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指導他們解決問題。
什麼叫劃定界限呢?舉個例子,孩子們在一起打架,妹妹大聲喊,我討厭姐姐,我恨死姐姐了。媽媽在接納包容了妹妹的情緒之後,會告訴孩子們,對姐姐或者妹妹發火,這沒問題,但不能說一些難聽的話,媽媽接著說:「家人是你們的依靠,無論發生什麼事,你們永遠都可以找她們,所以,你們不應該疏遠彼此。」
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中,這種劃定界限的行為非常普遍。他們能包容孩子所有的情緒,但不會縱容他們所有的行為。
他們的具體表現:
首先,當孩子出現輕微的情緒變化時,父母就會覺察到,並對其作出回應。孩子將逐漸明白,父母理解自己,對自己感同身受,對自己生活中發生了什麼非常關心。他們不需要做出極端的行動,就能得到父母的關切。
其次,從小接受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能熟練掌握安慰自己的技巧,能在承受壓力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鎮靜。
再其次,因為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不會否定孩子的情緒,所以他們和孩子之間發生沖突的概率也會降低。換句話說,孩子不會因為傷心哭泣或表達憤怒就被大人訓斥。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還會告訴孩子明確而一致的標准。
當孩子知道紀律,並且理解打破這些紀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時,他們就更加不會做出不好的行為。
最後,這種形式的教養方式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聯結更加堅固,孩子會尊重父母的意願,更願意服從他們的要求。這些孩子把父母看作自己的知己和盟友。他們想讓自己的盟友高興,不想令他們失望。
以上是四種類型的父母,毫無疑問,我們都希望成為的第四種情緒管理型父母,是即能接納孩子情緒,又能成為孩子的情緒管理導師。
那,你屬於哪一種父母呢?
2. 親子關系中父母的類型可分為哪幾種
1、養育型: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威,可以憑借自己的意願和情緒對待孩子,如批評、指責、指揮和命令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往往不考慮孩子的思想,只需要他們服從。
2、財產擁有型:有些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任意支配。這樣的家庭往往有些過於「功利」,做任何事更多都是考慮孩子可以給自己、給家庭帶來什麼收益和好處。一旦是家長認為對學習、對生活無益的事情,就嚴格阻止孩子去參與。
3、反向型:子女處於支配地位,父母屬於從屬地位,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都予取予求。
4、泛愛型:這類家庭的父母要麼對孩子過度保護,什麼都替孩子完成,不捨得讓他去嘗試。要麼完全贊賞,不論孩子做出什麼行為,都無條件妥協包庇、盲目贊同,很少做出正確的是非評價。
5、沖突型:親子之間出現明顯的沖突行為,父母攻擊子女,子女叛逆、對立違抗情緒嚴重。
6、亞平等型:父母對孩子既能保持權威性,也能保持民主性。凡是孩子需要參與的事情,都能適當和他們商量,徵求意見。雖然父母仍然起主導作用,但孩子可以隨時提出自己的想法,親子之間既有父母子女之情,也又有朋友之間的友誼。這樣的親子關系是6種類型之中,相對最為平等、健康、輕松的一種關系。
3. 父母的類型一般可分為
多數父母都是用自然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甚至是從自己的父母身上學習如何做父母。
父母一般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討好型」。這類父母希望孩子幸福開心,不希望孩子有負面情緒,認為滿足孩子是正常的、孩子長大自然懂事,因此容易滿足孩子提出的需求,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孩子生氣時,家長會試圖逗孩子開心,結果導致孩子的需求越來越高,孩子沒有界限的概念,會越來越任性,認為得到的都是理所當然。
二是「說教型」。這類父母希望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行為准則,希望孩子成功,認為孩子做得好是應該的。他們有嚴格的行為規條,當孩子的行為與之不符時,就會講他們認為對的道理,他們往往更關注事情的結果,而不關注孩子的情緒。結果可能導致孩子得不到認同和肯定、缺乏自信;容易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對抗和憤怒的情緒,影響親子關系往更差的方向發展。
三是「冷漠型」。這類父母抱著「一切順其自然」的想法,他們雖然心裡也愛孩子,但覺得知道他安全就足夠了,他們相信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干涉也沒用。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這類父母往往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採取「不關注、不幹涉」的做法。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導致孩子得不到適當的引導,沒有安全感,不知如何與外界溝通,也有可能變得有侵略性,或者出現自閉的症狀。
四是「體罰型」。這類父母相信「孩子不打不成材」,做父母的就要有父母的權威才行。孩子有負面情緒或行為不符合其標准時,他們會斥責、甚至打罵孩子,結果可能導致孩子自尊受挫,自信心嚴重不足,常有恥辱、不值得存在的痛苦感受,甚至可能產生自虐或暴力傾向。
4. 四種類型的父母,你是哪一類呢
同事阿柔的兒子,精力旺盛,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玩很久都不會累。阿柔一給他出去,就喚不回他。但是不給他出門,整天蔫蔫的。
阿柔很苦惱,讓孩子自由點,怕太過溺愛;對孩子嚴格,又怕太嚴苛。要怎麼做,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我們想要做到不溺愛孩子,對孩子也不過於嚴苛,就要了解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哪些類型,而你的教養方式是不是理想型的?
按照「要求」和「反應性」這兩個緯度來劃分,可以分為四大類型父母:忽視型父母、專制型父母、溺愛型父母和權威型父母。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四大類型父母是什麼樣的。
忽視型父母,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一切,完全冷漠,放任自流。
比方說,孩子肚子餓了,哇哇大哭,你假裝看不到;孩子摔跤了,你也不管,你的世界裡只有你自己,沒有孩子。
我們都知道,這種教養方式是最不可取的。
你能做到忽視孩子的一切,就說明你不愛孩子,或者是沒有愛的能力。這樣的你,最需要的是先治療自己,然後才是教育孩子。
專制型父母,就是對孩子高標准,嚴要求,喜歡控制孩子,以及孩子需要絕對地服從。
他們會給孩子制定一些類行為准則,如果孩子違反,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比如阿碧家的孩子,在放學後想要玩手機,阿碧和孩子約定好只能玩半小時。
時間到了,阿碧就一把搶過手機,但是孩子正玩得起勁,就和阿碧爭吵起來。
結果阿碧覺得孩子不遵守約定,還來糾纏,就打了孩子一個耳光。
像阿碧這樣的,就是專制型父母。阿碧認為,孩子服從是應該的,也不會管孩子有什麼需求。孩子長時間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會變得孤僻和多疑。
溺愛型父母,就是典型的低要求,高反應。一般很少會對孩子提要求,通常認為「孩子還小,由著他吧」。這些父母總結起來就是:只有愛,沒有要求。
比如阿梅一家在餐廳吃飯,一會兒把碗摔了,一會兒去拿鄰座的手機,一會兒又欺負其他小朋友。
但是阿梅沒有制止孩子,只會和孩子低聲說「不可以這樣的」。說了等於沒說,對孩子起不到任何的教育作用。
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下,孩子的自控力和探索能力是很差的,遇到一點挫折就承受不了,而且他們體會不到父母的不容易,也不懂感恩父母。
權威型父母,是既嚴格又寬松,他們會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也會對孩子的行為做適當限制。
你是否也遇到和阿柔一樣的問題?讓孩子自由,怕太溺愛;對孩子嚴格,又怕太嚴苛。
該怎麼做,對孩子才是最好的?哪裡可以給予孩子多點自由,哪裡可以對孩子嚴格?
我們對孩子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和誰交朋友,都可以保持最大的寬松態度。
比如阿柔的孩子精力旺盛,喜歡參加各種活動,玩很久都不會累。
這時候,阿柔沒有強行讓孩子去做安靜的事情,看書、寫字什麼的,而是尊重孩子的興趣,這就是給孩子的個性特點的自由。
而在健康、安全以及道德方面,就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限制和要求。比如孩子基本的禮貌和品行方面,上學要准時,睡前要刷牙,借別人的東西要歸還等。
如果孩子沒有做到,我們也可以在溫和與堅持的氛圍下,對孩子進行限制和懲罰。
這種教養方式帶出來的孩子,很有安全感,他們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能夠獨立思考,喜歡探索。
舉個例子,孩子走在路上,撿了一塊石頭。
忽視型父母可能會當做什麼都沒看到。專制型父母可能會說:「把它扔掉,臟死了。」溺愛型父母可能會說:「想帶回去就帶回去吧。」
而權威性父母可能會說:「石頭很臟,我不喜歡,如果你想帶回去,就一定要洗干凈,並且只能放在陽台上。」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需求,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那麼,這四個類型的父母,你是屬於哪一類呢?
點個贊👍,也是一種支持哦!!!
5. 父母的類型可分為
一般來說,父母的教養類型分為四種:
溺愛型
溺愛型父母常常想和孩子交朋友,他們能夠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對孩子的行為規范沒有設定界限,沒有任何限制和規則,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要什麼就給什麼,特別是物質上無限制滿足孩子,這種育兒方式在祖父母身上尤其明顯。
專制型
專制型父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讓孩子不能做這,不能做那,但是不會給孩子解釋,只是強迫孩子接受。他們常常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講話,要孩子順從自己,接受自己給孩子的一切,包括規則。
權威型
權威型的父母不但對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對孩子的行為也總是做出適當的限制,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並堅持要求孩子服從並達到這些目標;同時積極的關切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以便及時調整。
權威型的父母會為孩子制定規則標准,孩子可以從規則中受益。比如說,孩子晚上想出去玩,他們會制止,並告訴孩子:因為太晚了,明天才能出去。帶孩子去商店的時候,他們通常會和孩子提前溝通好:不能吵著要買玩具,不能離開父母亂跑。這樣,孩子對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有預期,能夠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
放縱型
放縱型父母也稱為不參與型,典型的表現就是父母極少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身上,他們缺席孩子的成長,很少照顧孩子,或者陪孩子玩,有些人還會把孩子交給祖父母養育,自己變成了甩手掌櫃。
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大不同
一般來說,權威型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更多正面的影響,孩子更容易表現出積極、主動,自控能力強,做事有主見,能和他人進行良好的溝通;
專制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現出不愉快、不友好,他們容易被激怒;
溺愛型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更多地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比較任性;
而放縱型的教養方式比較容易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讓孩子長大後表現出較高的攻擊性等行為。
每位父母都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恰當,孩子的性格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若方式不當,則會適得其反。
而不管採用何種養育方式,都需要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注,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自我成長。
給父母的4條建議
不管多忙,都要抽時間陪伴孩子
面對社會壓力,我們變得越來越忙,但是不管怎樣忙碌,我們都應該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因為我們的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深遠,而缺乏陪伴對孩子造成的不利影響更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和孩子更多互動
陪伴不僅僅是和孩子在一起。如果你一直在孩子身邊,但只是埋頭看手機,或是看電視,就不是高質量的陪伴。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必須放下壓力和煩惱,全心全意的陪孩子,以良好的心態和情緒面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積極敏感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進步。
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
父母要充分考慮不同孩子的氣質特點,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要求,同時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反應,及時回應和調整。
以身作則
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學習榜樣。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要和對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不能教育孩子是一套,自己行為確是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