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的子女記恨父母,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愛之深恨之切!孩子和父母應該是最親密的關系。可往往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為人父母,沒有給孩子良好的教育,或帶給孩子傷害了,孩子就容易記恨父母。
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
一是,父母太寵愛孩子。有句話說得好,小愛是大害,大愛似無情。我認識一對父母,他們愛孩子的方式就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無條件縱容孩子,孩子錯了也是對的,對的更是對。當孩子跟別人發生矛盾,很明顯是自己孩子的問題,父母也認為是別人的錯。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就變得自私自利,膽大妄為。
我認識一個男人,現在四十多歲了,還沒有結婚。他賺錢能力也一般,每次一發工資,他的父母就以各種理由要去一大半,父母還認為他不會賺錢,經常數落他沒用。
他跟父母溝通過,不溝通還好,一溝通倒還讓自己更痛苦了。因為父母認為他不孝順,不僅如此,還到處訴說他的不孝,搞得他顏面盡失,他說對父母只有恨,沒有愛。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記恨父母,大多數都是父母的問題,要不父母把孩子養成了不懂感恩的人,要不就是讓孩子傷痕累累了。
B. 有的子女記恨父母,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愛之深恨之切!孩子和父母應該是最親密的關系。但是很多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不給孩子好好的教育,或者給孩子帶來傷害,孩子很容易討厭父母。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首先,父母太溺愛孩子了。
其次,父母都是自私的。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父母不愛他們的孩子。他們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我見過很多家長,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任何照顧,不願意把孩子當作替罪羊,通常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無所謂。孩子長大了,他們不在乎孩子的幸福,只為孩子賺錢,認為孩子應該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父母對自己唯一的要求,沒有愛,孩子很容易恨父母。我認識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還沒有結婚。他的賺錢能力也是一般的,每次拿到一份工資,父母就用各種理由去一半以上,父母也認為他不會賺錢,經常罵他沒用。他和父母溝通過,他不溝通也沒關系,但溝通只會讓他更痛苦。
因為他的父母認為他不孝順,不僅如此,還到處告訴他不孝,讓他丟臉,他對父母說只有恨,沒有愛。人們一開始都很擅長。孩子討厭他們的父母,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問題,要麼父母把孩子養成忘恩負義的人,要麼讓孩子傷痕累累。
C. 抱怨父母的人什麼心態
孩子對父母之間長時間相互埋怨的習得性放任心理,孩子出生後,從小到上小學,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中,時時處處受到父母之間生活習慣、言談舉止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
孩子對父母長時間指責埋怨自己的報復心理,孩子的成長是在不斷體驗犯錯中一天天長大,如果父母按照成人思維面對孩子,剝奪孩子的體驗,缺乏耐心,或包辦,或埋怨指責亂唬孩子,用鄰居家孩子來比較。
個別孩子對自己心智不健全的受害者保護心理,這類孩子,因為自身心智不健全、敏感、遇事不夠客觀、全面,面對父母的不得已行為和不經意的傷害,用放大鏡模式誇大其受傷行為,認為自己現在的一切不如意,都是父母造成的。
記得,我們上學時,在作文里描寫的父母都是勤勞、善良和有責任感的。盡管當時家裡的條件差得多,我們不會因此而抱怨或責怪父母為什麼不努力給我們創造更好的生活。
現在,多少父母在子女跟中的形象是懶惰、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孩子們抱怨家裡的貧窮和缺陷,讓自己在別人面前自卑。他們怪父母不努力,不能讓自己的生活隨心所欲。
甚至,很多人長大後還在深深地怨恨著父母。
D. 有的子女記恨父母,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但反對這一理論的聲音從一開始就有,而且很大。畢竟中國千百年來都崇尚孝道,一些人,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一輩人,他們稟持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特別反感這類言論。
他們認為,子女性格上有問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怪罪於父母,這是一種荒唐且不孝的做法。
當我們明白這一事實後,做父母就要嘗試理解並接受子女的不滿與宣洩,並相信這不會是一件永遠定格的事。
當我們接納了子女的抱怨與眼淚,也就相當於直面了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這種直面無論對人對己,都有著巨大的力量。
而作為子女,在宣洩之後也要意識到,一味停留在過去計較對錯與責任是無益於成長的。
適當的宣洩很有必要,但內心的力量還是要用在當下自己身上,這才能真正改變性格與命運。
E. 記恨父母的孩子的心理是什麼
有的子女記恨自己的母親,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叛逆心理。
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總覺得自己父母管的太多了,總覺得他們處處都打壓著自己,和其他同齡的人而言,自己就顯得很壓抑,所以從而就產生了這種叛逆心理,然後就會心裡暗暗記恨自己的父母。
現在有很多出現這樣的情況,都是男生,因為他們年輕的時候年輕氣盛,總有很多事情想要自己來干,但是父母卻覺得他的想法不切實際,然後就處處不支持他,這樣就使得他覺得很反感,然後就產生了叛逆心理,就想著什麼事都跟父母對著干。
如果父母說話再稍微嚴重一點,心裡就會記恨父母。雖然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的更好,也算是一步步引導他們,但是引導也是需要講究技巧的,有時候說話就比較嚴重,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不適的感覺,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做的確實不是很好。
有一些思想比較傳統的家長,總認為棍棒出孝子,但是對於現在這個時代,這種方法是不可靠的,因為你孩子所接觸的環境不同了,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是棍棒出孝子,孩子都打過。但是現在有很多家長的觀念改變了,就不一樣了,孩子之間也會有對比。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樣一來孩子心理不平衡就容易出錯。總之,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十分大的,想要成功引導一個孩子正常成長,還是挺不容易。
不僅要給他思想上的教育,還要給他行為上的教育,並且現在需要多尊重孩子對他的思想給予肯定的同時,也要幫助他支撐錯誤,並不是一味地否定他們的想法,這樣也很容易給他們造成一種思想上的誤區。
F. 經常埋怨父母的人性格是什麼
我覺得總是埋怨父母的人性格比較偏激。
形成原因
1、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家情教育。有的家長沒把家庭的實際情況,包括父母的工作、經濟收入、主要資產等情況告訴孩子,而是礙於面子,家庭條件不好也不說差。還鼓著勁說:「麵包會有的,大房子、好汽車也會有的。別人家有的,咱家都會有。」
2、孩子攀比心理太強。學生的主業是學習,由於引導不利,沒有把著眼點放在學習上,而是放在了物質生活條件上。給別人攀比的不是學習進步,而是生活享受。
3、給孩子的困難體驗教育不夠。家長打拚創業的艱辛,不讓孩子不知道;生活的坎坷艱難,也不告訴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家長更不讓孩子參與;一切都是家長扛著、包著。孩子沒有體驗,自然也不理解家長。
G. 為什麼有些女孩會埋怨自己的父母呢
埋怨父母的孩子往往都是內心裡有非常非常多的委屈,沒有地方發泄,沒有地方訴說,導致內心褲純深處比較憂慮,性格也比較優柔寡斷,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需要父母和孩子及時的溝通,讓孩子理解父母為什麼這么做,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1.孩子怨恨父母,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坦純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強調,孩子在幼兒期需要得到安全感、歸屬與愛的滿足,如果孩子的基礎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就不能進入下一階段,心理環境會嚴重失衡。
2.孩子怨恨父母,可能和家庭教養方式有關。心理學認為每個家讓清庭都會有一套穩定的教育方式,這被稱為家庭教養方式,比如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會強制孩子做某事,或者禁止孩子做某事,這會讓孩子失去自由感、迷失自己,從而怨恨父母。
3.孩子怨恨父母,是因為從小被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這一類子女由於從小不論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沒有教會他感恩,也沒有教會他凡事要有個度,因此長大以後,在這類子女眼裡,自己要什麼,父母就理所當然的要滿足自己。甚至對於身邊的人,他也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這一類子女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