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和冷淡的父母怎麼相處溝通
題主,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是父母管的太多,太嚴格了,也感覺不和他們在同一個頻道上。給你的建議有以下兩種:
改變自己,和父母溝通。不知道你以前有沒有和父母說過這個問題,嘗試過和他們溝通,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借一個契機去試一試。說的時候態度一定要不卑不亢,要向他們展示你是一個成年人想要和他們平等的好好的談一談,然後聆聽他們的意見,和他們好好的提出你的條件,切忌在提到父母的錯誤行為時不要表現出嫌棄,痛恨等不好的態度,這樣的話他們可能根本聽不進去你的話,而想著如何反駁你。
經濟獨立,保持距離。父母對你冷淡,你可以對他們也表示冷淡,說不定事情會有一定的反轉,而且你已經考上了公辦大學,那就可以在那期間做些兼職,就不用向父母再要錢買東西了。
總結兩點就是能溝通就先試著溝通,多溝通幾次試試,不行的話就用另一種方式,自己獨立。如有問題可在追問。望採納。
② 想和父母刻意保持距離,我該怎麽做
中國式家庭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界限不清。尤其是親子之間,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覺得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是我的孩子就應該聽我的,從而造成過度干涉和控制。
中國式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個小孩子懂什麼?我是為你好。」或者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要多,聽我的才不會有錯。」
可是在我看來,這些話語是何等地傲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判斷標准,誰又有資格替他人做出決定呢?
當一個父母以這樣話語來逼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決定的時候,不過是把自己的幸福標准強加在了孩子身上。
在他們的心中,你過得好不好的標准,並不在於你自己的感受,而在於你過得是否符合他們的標准。就像有的父母覺得女生過了24就一定要嫁人,要是女兒到了年齡還沒結婚,那麼哪怕她過得再好,也還是會瘋狂地逼著她嫁人。
也正是因為這種心態,會讓父母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標準的時候,採取批評、辱罵、貶低、懲罰等方式,讓孩子順從自己。無形中,從一個保護者,變成了迫害者。
成年人的親情,就是與父母保持距離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孝順,也就是要子女孝敬父母、順從父母,於是很多人就認為,孩子對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就是要聽話。
也因此,很多人一聽到家庭界限,一聽到要與父母保持距離,就會覺得這是不孝,是大逆不道,甚至心中會產生強烈的愧疚感和罪惡感。
但是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父母和自己就是站在對立面上的,只不過是自己一直在壓抑本性而已。
其實,界限這個詞,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無情。與父母保持距離,也並不是意味著要徹底斬斷情意,與父母為敵,而是以一種更加成熟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親情。
在這種態度里,孩子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是彼此尊重,互相寬容的。
父母不再隨心所欲地干預孩子的生活,而孩子也能夠在保留獨立自我的同時,給父母更加理智的愛和關懷。
這樣的態度意味著:我愛你,但你是自由的;我愛你,但我尊重你的選擇。
當然,身為孩子,如果想要和父母保持距離,這必然會讓家長倍感受傷,就像小A的母親那樣。
但就像你小時候再不願意去學校上學,父母也會狠著心把你送去一樣。任何一種成長,都必然伴隨著痛苦。
原生家庭是無數人的心頭之痛,哪怕長大成人,哪怕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依舊無法擺脫父母的束縛和影響。
③ 婚後發現對方父母人品差怎麼辦
我認為:婚後發現對方父母人品差,要減少來往,只在逢年過節時點個卯,送點禮物,心意到了就可以了。
婚後發現對方父母人品差怎麼做?總結一下:
1.減少夫妻與公婆或者岳父岳母的來往
2.減少孩子與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的來往
3.在生活上給老人適當的幫助,年節都要想著。
4.理智的與對方相處。
④ 如果父母的人品不好,怎麼辦
雖然很多人都說上樑不正下樑歪,但其實我感覺這兩者是沒有必然的聯系的,有時候自己父母的人品上可能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這也並不代表自己跟他們就是同一類人,或許別人用看自己的父母用異樣的眼光看自己,但其實我們沒有必要在意別人的眼光,我們只需要做自己就行了,但往往有很多人被困在風言風語中走不出來。
所以如果真的有人面臨著這樣的情況,首先一定要正自己的三觀,自己一定不要跟他們一樣,在面對別人指責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替他們辯解,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說一下他們,身為父母永遠都是對自己的孩子百般愛戴的,所以有些話別人說,他們可能聽不進去,但是但是自己的孩子也這樣說的話,他們有可能就會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