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父母子女之間的禮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是我們是珍貴的人,那麼你們知道父母子女之間的禮儀是怎樣的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父母子女之間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父母子女之間的禮儀
1、子女 教育 禮儀
父母首先要做到:孩子在場時,父母不要吵架;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撒謊;父母之間相互謙讓,互相體諒;父母和孩子保持親密無間的關系;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盡量給以答復;孩子的朋友來家裡做客,父母要表示出歡迎和尊重;在他的朋友面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
父愛母愛一旦變成溺愛就會釀成禍患,對孩子必要的批評,也是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教育子女健康成長的手段。但批評是一定要講究 方法 ,選好時機;沒有弄清事件真相時,不要盲目批評孩子,沉默比說錯話要好得多;不要當外人面批評子女。
父母應盡量縮短代溝的距離,要擠時間和孩子在一起;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要提高家庭透明度,把問題公開,使子女了解家長情況;鼓勵孩子在挫折中重新振作起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言教更要身教,父母的 言行舉止 對子 女所起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2、子女對父母應有的禮儀
首先要尊敬孝順。每一個人都是父母從小拉扯大的,都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兒女的應該對父母養育之恩、報答,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的安慰。所以,即使不在父母身邊,經常性的問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父母眼裡,子女永遠都是小孩,所以即使父母再嘮叨,絕不可以嫌他們煩甚至出現抵觸情緒。
其次不要干涉父母的事。父母有自己的社交、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子女的切忌越俎代庖。尤其是失偶父母再婚問題,子女應為父母自身的幸福著想,支持理解,不能粗暴干涉。
還要注意一些小事。比如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幫父母多做一些 家務活 ,多和他們聊聊天。父母生日的時候,在可能的情況下,為他們准備一點小禮物,一家人在一起吃頓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對於父母失落、孤獨的心,是最好的安慰。
3、婆媳、父婿之間的禮儀
作為公婆兒子的妻子,兒媳就應該像子女一樣,不在公婆面前分你我里外,一樣體現出理解、敬重、孝順。另一方面,作為公婆,也必須把兒媳當兒子一樣看待,絕不能有什麼“外人”的念頭,給予和兒女一樣的尊重、關愛、體諒。
女婿要想和岳父母處好關系,起碼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多奉獻少索取,二是在岳母面前多誇獎妻子。女婿首先體現出對岳父母的孝、妻子的愛,當然就能贏得岳父母對女婿的真誠的關愛。
父母與孩子交流的口語忌諱 忌說損傷孩子自尊的話
有些性子急的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動輒“損”孩子,有時甚至會用很惡毒的語言。什麼“一點出息也沒有”、“你這個笨蛋”、“活著干什麼,還不如死了”等,孩子耳濡目染,身心定會受到創傷。
“你怎麼不像你姐姐?她門門功課都拿滿分!”這樣比較性的話語,無疑會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殆盡。許多家長意識不到他們正把不安傳給孩子。他的反應往往是:第一,覺得遭到了貶黜,一無是處甚至沒有希望。第二,擺脫人見人愛的姐姐。第三,為沒人喜歡自己而憤憤不平。你的孩子會想:”是啊,為什麼我不能像她一樣?父母不喜歡我了。“
其實,換一種說法,既可以表達父母的意思,又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我知道你擔心你的成績不如姐姐好。我要你記住:你倆各有所長,我們也很看重聰明的孩子,你們各有惹人疼愛的優點。當然了,如果你成績好些就更完美了。“
忌說侮辱孩子人格的話
(1) 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當發現孩子有什麼“不端”的行為,則認為大逆不道時,不是冷靜地把情況弄清楚,而憑主觀臆斷,說什麼“你這個不要臉的小崽子”…
(2) 有的稍“文雅”的父母也有旁敲側擊、指桑罵槐的現象,其實性質更為惡性,往往弄得孩子反駁不好反駁,解釋不好解釋,只好心不服也得忍著。
這些有傷孩子心理的侮辱的話,也是做父母的與孩子交往時應忌諱的
忌說命令孩子的話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愛耍威風,搞一言堂,沒有一點民主空氣。有的孩子對孩子一味地限制,什麼也不準,說的話就是下禁令。例如,:放學後不許與同學玩,不許到同學家裡去,更不許把同學叫到家裡來“。由於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會變得遲鈍,沒有創造力,更容易觸發他們的逆反心理。
忌說嚇唬孩子的話
“如果你不乖乖的,我就把你一個人扔在這里!”小孩子最怕單獨待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但可能他聽多了類似的威脅,已對此充耳不聞了。在這種爭執中——往往發生在公共場所——一旦你失去控制,你跟孩子雙方都輸了。較有效的方法是:當他太出格時,你把他抱起來。這樣他就會明白你不允許他在公共場所胡鬧。加微信號: xchangshi1000 ,裡面有你需要的
忌說埋怨孩子的話
大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孩子?當孩子犯錯誤之後,往往會感到很無助。“我怎麼會這樣?我真傻。”一般來說,孩子會後悔當初沒聽從父母的話。
就在這時,媽媽說:“我早就跟你說過會這樣。”轉眼間,孩子的無助就變成了自衛。出於對母親輕蔑語氣的反抗,出於否認自己蠢笨的自卑感。他開始為自己辯解,要麼在絕望中曲屈服要麼在憤怒中反叛,這樣的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較好的表達方法是:你試過自己的方法了,可沒成功,對嗎?真為你難過,不過沒關系,媽媽也是這么過來的。“
忌說過分寵愛的話
愛自己的孩子當然是好事,但有些父母愛子女過分,就變成了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常常聽到什麼“你是媽媽的命根子”“眼珠子”。有時候孩子耍潑,要什麼,“好,媽這就給你買”。甚至孩子罵自己,也笑。孩子打了自己,還說好!這些語言容易造成孩子放盪不羈、任性的性格。應該戒掉。
『貳』 尊敬父母的禮儀有哪些
道德把敬重父母列入規范,法律把贍養父母定為准繩,輿論將虐待父母作為譴責對象。那麼,尊重父母應講究哪些禮儀呢?以下幾點是必須遵循的:
1.孝敬父母
首先要尊敬孝順。每一個人都是父母從小拉扯大的,都傾注了父母的大量心血,父母到了晚年,做兒女不僅要有物質上的贍養,還要有精神上的安慰。
如逢年過節,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生日,以及父親節、母親節之際,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深切的祝福,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
2.關心父母
父母養育子女,並不是為了將來子女如何報答自己。但是,和其他人一樣,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子女的關心。誰都有衰老的一天,誰都有需要子女關心的日子。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生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社會的規律,誰都不應該迴避。
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一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為父母分憂,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
3.體諒父母
父母為了事業和家庭,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衰老,可能就沒有過多精力關注自身的穿著修飾,或許還會產生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作為晚輩,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充分理解和體諒父母,時時注意關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
另外,不要干涉父母的私事。父母有自己的社會、人情、利益開支,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子女應為父母的幸福著想,支持理解他們。
禮儀精髓:
管好衣食住行就是真正的孝敬了嗎?當然不是,管好衣食住行只是孝敬父母的一個方面。另外,最更要的是關心父母的內心世界,讓老人快樂順心地生活。這是一個子女對父母最重要的禮儀。
『叄』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孩子從小都應該學習,具體要怎樣讓孩子明白,並且能夠實踐,下面一起來看看,禮貌寶寶學禮儀篇之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在家庭倫理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是保持家庭穩定的基本條件,也是學生的重要行為准則之一。
大家熟悉的陳毅元帥對母親就十分孝敬。一次,陳毅出訪歸來,途經老家成都,探望病中的老母。剛到家,恰好看見母親換下的一條尿褲。母親看見陳毅進門『,急忙把尿褲藏在床下。陳毅見了,上前對母親說:「娘,您把啥藏到床底下了?」娘只好說出了實情。陳毅聽後,感慨地說:「娘,你久病在身,我無法伺候您,心裡已有說不出的難受,我小時候,你不知給我洗過多少尿褲啊!兒子怎麼做也難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啊!」說著就把母親的尿褲洗了。
我們小朋友也要孝敬父母,平時應該做到:
1、要聽從父母長輩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殷切期望,別惹他們生氣。聽父母長輩對自己講話時,要坐好或站直,不能東張西望,心不在焉。
2、自己的事情要盡量自己做,除此之外,還要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減輕父母的勞苦。
3、有好吃的東西要謙讓,先讓父母吃,千萬不能自己搶先獨占。
4、當父母休息時,不要把電視或廣播的音量開得很響,說話聲和腳步聲都要輕,以免影響他們。
5、發現父母長輩身體不舒服時要主動關心,主動問候,必要時主動遞茶、送飯、拿葯。
6、受到父母批評應虛心接受,不要頂嘴,努力照著去做。如有委屈,應耐心地向父母解釋、說明。
尊敬長輩的禮儀,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而對待父母、對待長輩,要懂得孝敬、尊敬。那麼如何去做才能表達自己的孝敬、尊敬之意呢?這就要講究一定的禮儀禮節。
(一)認識對長輩的稱呼。如何稱呼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長輩,可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禮貌。正確地稱呼。我們先來認清親屬之間的關系。父親的'長輩;爺爺、奶奶??母親的長輩;外公、外婆?
1、親切地稱呼。稱呼自己的父母或且其他長輩要親切,在有些情況下,不但要親切,而且要主動稱呼,如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了,一進門要主動走上前去,「爸爸(媽媽)回來啦!」「爸爸(媽媽)辛苦了」
(二)外出和回家外出時,外出時一定要先和家裡講明去哪裡,和誰一起玩,什麼時候回家,並徵得家裡的同意。如有特殊情況回家要晚一些必須打電話通知家裡,以免家裡人擔心。
(三)聽從父母的教導。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父母對你有一片養育之恩,把你從手抱的娃娃開始漸漸養大,總希望你能成為祖國的棟梁,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往往時時處處對你進行教育。教育,是對你的關心和愛護,作為子女應該虛心聽取,樂意接受,有錯就改。
(四)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應該自己去做,如整理書包,收拾書桌,洗涮小件衣物。做這些事情可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肆』 子女與父母相處禮儀
子女與父母,這是互相依賴互相支撐的一家人,一定是緣分夠深才能夠成為一家人,那麼你們知道子女與父母相處的禮儀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長者先,幼者後
《弟子規》中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飲食、坐走都是生活中常會出現的情景,我們有好的食物,一定讓長者先吃。在幾十年前,吃飯一定要等父親回來,為什麼?因為家庭的生計都是父親的辛勞工作在維持,當子女的要尊敬、感恩父親的付出,當然要請父親先吃。這個禮儀,能時時提升人的孝心跟恭敬之心。
「坐」,我們把意思再延伸一點,比如你坐車,一定要有秩序,要排好隊,不可以爭先恐後。上了車除了讓長輩、讓老人坐,讓病弱婦孺坐之外,也要往後走,把通道讓出來。如果一上車,後面還有很多位置,我們挑前面的坐,這就不能給人方便。假如後上的是老人家,你忍心讓他走那麼遠嗎?所以我們要處處為老者著想,處處為弱者著想,把恭敬禮讓落實好。
有一個小朋友學了《弟子規》以後,跟媽媽改山一起去拜訪媽媽的朋友,到了那裡,他媽媽在打電話,他就跟媽媽說指殲塵:「媽,你坐。」他媽媽說:「你趕快坐。」他又說:「媽,你坐。」他媽媽說:「叫你坐就坐,為何不聽話?」他說:「媽,你沒坐,我不能坐。」學聖賢學問首先要老實,孩子這樣老實,就容易有成就,我們當長輩的就是要成就孩子的這種學習之心,所以孩子讓你坐,孩子給你夾菜,你都要歡歡喜喜接受。
當孩子知道尊重長輩後,他這一分恭敬心就會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比如孩子一看到菜,先夾給長輩吃,他的德行就在這夾菜當中提升了。我們有個學生才7歲,以前都是爺爺奶奶給他夾菜,他讀了一個星期的經典後,他就主動給爺爺奶奶和父母夾菜,全家人一看心生歡喜,就對中國文化有了認同感。所以,我們把孩子教好,孩子也會帶動家長。
當然,生活也要通權達變。我們在一起吃飯時,大家都互相夾菜,還有人夾給對面的,你這樣一夾過去,所有人都很緊張,還要幫你看衣服是否被菜汁弄臟了。你拚命給旁邊的人夾菜,如果這個菜他不喜歡吃,你夾了他又不得不吃,這樣就不好了。通權達變就是我們有這個心意,夾一點菜給旁人僅表示禮節,之後每個人想吃什麼自己夾,這樣就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如果你是跟師長或長輩在一起,長輩正忙著,可能在吃飯時還要跟很多朋友進行溝通,這時我們就可以主動服務,幫長者把菜夾好唯禪,因為可能他夾菜的時間比較少。所以,任何時候都要伺機而動,要觀察適當時機。
坐也好,走也好,晚輩都應該是後坐後行。我們在海口、在深圳,孩子們學完之後,在坐電梯的時候,都會按著電梯門請老師先走。但是我們會跟他們說:「坐電梯還是你們先走。」為什麼?怕小孩控制不好那個門,造成危險。雖然這是個原則,但也要會變通才行。
稱尊長,勿呼名
「稱尊長,勿呼名」。稱呼長輩,不要直接把名字叫出來,這也是保持一種恭敬之心。我稱呼兩個姐姐,都是稱大姐、二姐。突然有朋友或者同學問我:「你姐姐叫什麼名字?」當我把姐姐的名字講出來,全身不舒服,好像覺得有點不尊敬。我們不要小看這種稱謂,譬如說「姐」「哥」,叫久了愈來愈親,假如直呼名號,叫久了氣氛就會愈來愈冷淡,甚至會愈來愈火暴。對長輩,我們應該以叔叔、伯伯、阿姨來稱呼。進入社會,我們也應以某經理、某董事長來稱呼,人家聽了會很舒服,就不至於冒犯他人。
在學校,我們當老師的在孩子的面前不要直接說「禮旭老師」,或者「某某老師」,因為這樣也是直稱其名,應該稱呼「陳老師」「蔡老師」,這是做示範給孩子看。雖然我們大人之間稱呼可以親暱一點,但是小孩還要從小學習謙恭的態度,我們為人師者應該注意這些細節。
現在西學東進,西方人稱呼自己的父母直接叫名字,覺得這是平等。是不是真正平等?平等不是這樣的,平等是對人的一種尊敬心,尊重每個獨立的個體,縱使我們是父母,也不能把子女當作附屬品,因為他往後是屬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但是人生的歷練平不平等?人生的智慧平不平等?所以,長者必然有教導晚輩的義務,而晚輩如何能真正學到這些寶貴的經驗?必定要從他的恭敬心中才能獲得。假如他沒有恭敬心,就不可能聽父母、聽長者的話,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不是長者希求晚輩尊敬,重要的是要成就他們的人格和學問。
我們也有些朋友學西方,讓女兒直呼他的名字,沒叫多久就感覺孩子跟他講話很沒有分寸,所以稱呼絕對要尊敬。現在也有起外號、綽號的習慣,這樣好不好?有些家長看小孩在那裡起外號,還跟著他一起笑,那就不對了。孩子亂給同學起外號,甚至還給老師起外號,這都是沒有恭敬心,作為家長要適時把孩子的毛病導正過來。「將加人,先問己」,你是否希望人家起這種外號取笑你?假如你不願意,就絕對不能這樣做。
跟長輩見面的禮儀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在路上遇到長輩,我們要主動過去打招呼,這是見面的禮儀。你不能大老遠看到爺爺了,還悠悠哉哉地走,那不恭敬。我們跟長輩打招呼了,長輩假如沒有什麼事,等他離去,我們就可以走了,這是「長無言,退恭立」。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很少有機會回家,一個學期回去沒幾次。當我一進門,看到爸爸媽媽,這叫「遇長」,我就趕緊過去叫「爸爸,媽媽」。打完招呼後,把行李放下,趕快過來,因為父母有一段時間沒有跟你談話,對你的情況不十分了解,一定會有許多的擔心。這時你坐下來,陪伴他們看書也好,喝杯茶也好,這個時間絕對不能省。很多人說「我媽媽都沒什麼話跟我說」,因為你只打一下招呼就走了,她那個話剛到口邊要講出來時,你已經走了。其實如果你很有心,靜靜地陪伴父母坐上一會兒,他們自然有很多話跟你溝通。所以,與長者交談也要有耐性,陪他們坐一下,父母確實沒有話說,我們再「退恭立」。
有一次,我從海口回來,下午先去看望爺爺,晚上才回到家。我有四個多月沒跟父母一起交談,晚上回到家,我把什麼都放下,先跟爸爸媽媽談話,一談就談了兩三個小時。我把自己生活、工作情況仔仔細細跟父母報告,讓父母放心我所做的事。我父親在聽我講話的過程中,有三次流下眼淚。我回海口繼續工作,當我給家裡打電話時,我父親就跟我說:「你在那裡好好做,不要擔心家裡的事,爸爸會處理得很好。」父親還安慰我的心,希望我不要牽掛。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這是敘述古人坐在馬上或乘坐在馬車上時見到長輩的禮儀。如果在車上打招呼就很不恭敬,必須趕快下車行禮問好。推而廣之,假如你正好在忙,長輩來了,應該放下工作,先向長輩問好,處處不要忘了這個恭敬之心。但如果車子正在高速行駛,能不能把車窗搖下來大聲叫「叔叔」,這就有安全的顧慮,所以學禮要學靈活。
『伍』 子女與父母相處需要注意哪些禮儀
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不需要太過客套講究,不過,有一些是為人子女必須做到的。如:
不要輕易挑戰父母的權威,即便有時候他們做得過火,也不要在公眾場所頂撞他們,應在私底下與他們平心靜氣交流;
吃飯時主動幫父母擺碗筷,添飯;
早上起床不要吵到他們,夜晚熬夜也盡可能別打攪他們;
在母親節、父親節、生日送上那個祝福
·····很多,都是從細小處著手,注意一下就行了,親人之間最要緊還是相處得愉快自然~
『陸』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禮儀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是人類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穩定,這兩代人之間的血緣關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素。歷史上一般把這兩代人之間的禮儀稱為「父子之禮」。父子之禮又可分成兩層。子女對父母,主要是「孝」;父母對子女,則是「慈嚴」「教」這些內容。這兩層之中,歷來更強調的是「孝」。
先說「孝」。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長大之後要報答父母的恩惠,對父母尊重並且在父母年邁時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來,這就是「孝」。顯然,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面傳統家禮所強調的「孝」,也有許多過頭的地方。我們知道,歷來在」孝」的後面一般總還要連著一個「順」字的。何謂「順」?《論語,為政)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學而》雲:「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也就是說,要一切按照父母的意願去辦而不管這些意願是對是錯;甚至父親死了三年,做兒子的也還不可違背父親的意願。父親犯了罪,兒子要替他隱瞞。這就是「順」。用今天的觀念去評判,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傳統家禮對做子女的行為有種種約束,大致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尊重父母,順從父母。傳統家庭有家長,一般由父親或祖父擔任。家長在,家中小輩凡事均不可擅自作主,一概要請示家長。小輩還不可有私有財產,不可私設小灶等等。不過這一條後世也多有突破,比如在近代的江南農村,小輩不可有私有的房產、田產,但可以有私房錢。一些大家庭,雖然同住一個大宅,卻各房分灶;村 中一些公共事務,不以家宅為戶,而以灶為戶,稱為「灶戶」。這正是大家庭向小家變遷的一種過渡形式。家中卧室分配,父母住最好的,小輩不可僭越。座位,同樣有尊卑高下之分。
走路,小輩不可擋道,要自覺靠邊、落後。小輩出門要稟告,回家也要稟告。父母吩附辦的事要用心記下,不時檢查是否辦妥。辦不了的要婉言解釋,一般情況下即使父母的吩咐有所不妥,也得曲從,一概照辦。父母有過錯,小輩不可指責,要勸說也得低聲下氣。反過來,父母發怒要打罵子女,那是家常便飯,做小輩的自然不可頂撞。有個民間故事說,舜小時候,他的後娘常打他,他從不喊痛,也不哭。有一次,舜卻哭了。後娘問他為什麼哭?他說:「娘平常打我都很痛,今天打上去一點也不痛。我哭娘年紀大了,打不動了,都是兒子不孝之故。」所以傳統社會里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有過錯,子女要幫著隱瞞,更不可在外人面前非議父母。
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歷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規。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母包辦。父母喜歡的子女就得喜歡,父母不喜歡的子女就得不喜歡。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劉氏的悲劇,南宋大詩人陸游和他的妻子唐豌的悲劇,都不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他們夫妻相愛,就是因為父母不喜歡這個媳婦,才把他們拆散了。這樣的例子在傳統社會里是舉不勝舉的。
昏定晨省,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家禮。天剛亮,小輩要先起床,穿戴整齊,到父母卧室去問安。有時還得為父母按摩搔癢,並幫助老人起床,侍候他們洗、飲食然後才可以退下來自己吃早飯。傍晚,又要為父母安頓好床鋪。
父母生了病,又有侍疾之禮。做子女的在父母生病期間要少喝酒吃肉,不可彈琴唱歌,更不可放聲大笑,一舉一動都得有憂心仲的樣子。子女要把別的事都暫時擱在一邊,自己一直陪在父母病榻邊上,為之請醫生治病,做到衣不解帶,親嘗湯葯盡可能滿足病人的要求。「二十四孝」中就說到了許多這樣的故事,諸如王樣卧冰「孟宗哭竹都是說孝子為了給病中的父母弄吃的,而居然感動上,出現了奇跡,發展到後來,亞有孝子為了給父母治病面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來給父母當葯吃的,就更加有些荒唐了。
父仇子報,是傳統家禮中的特殊內容。《禮記·曲禮上》雲:「父之仇,弗與共載天、」通常所說的不共藏天之仇,起初指的就是殺父之仇。春秋戰國時候,子報父 仇的事例特別多。著名的元雜劇《趙氏孤兒》就說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權臣屠岸賈殘殺趙盾全家,還要斬草除根,四處搜捕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要和公孫杵日冒死定計救出趙武,撫養成人。後來由趙武報了這殺父之仇。又如,伍子胥的父親被楚平王殺死,伍子背逃到吳國,帶兵伐楚,佔領了楚國都城。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背還要挖開墳墓,鞭屍三百,這又是一個子報父仇的故事。歷代統治者為了提倡拳道,在法律上也開了口子,認為孝子殺死了殺父的仇人,應該表揚而可以不定罪,這就更加助長了這種風氣。傳統社會里宗族之間的械鬥,也常是與此有關的冤冤相報,世代不絕,又成為一種弊端。此外,禮書上對父子之道還有許多繁綢的要求,比如說:父母在,為子的不可遠游,外出不可登高,不可臨淵,不可走小路,乘小舟,不能在暗處辦事,更不能為朋友賣命。之所以有這些要求,據說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一則,子女的身體是父母給的不可輕易受傷,受傷了就對不起父母;二則,如果做了醜事,會給父母丟臉;三則,自己有了三長兩短,今後誰來侍候父母?古代,父母把家族香火的延續寄託在兒子身上,做兒子如果不生男孩,就等於絕了種,斷了根。所以不生男孩就是最大的不孝,比損毀自己的身體還要嚴重,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孫綽也說:「三千之責,莫大無後。總面言之,那時候的孝道一切都是為父母這一方考慮的。發展到極端,父母殺死了子女,居然也不算犯法;而如果子女殺死父母,那當然是大逆不道,非但要判以極刑,社會論也是會大加撻伐的。父母恩深,兒女情長。正確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處理欠當,就有可能留下終生的遺憾與父母相處,有一些基本禮儀是必須遵循的
一)孝敬父母孔子的一位學生曾經問他:「老師,你經常講孝敬父母,是不是指在衣食住行方面供養父母,並且經常讓他們高興?「孔子搖頭答道:「不是。如果說供養和寬慰父母就是孝敬,那我問你:忠實的僕人為主人勞作,討主人歡心。是不是也是孝敬?孝敬父母不是因為要報答父母,而是一種浮朴而又真摯的情感提倡孝敬父母,並不是要人愚孝。知道父母的錯誤,最好是委婉含蓄地加以暗示,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如果這種方式不能奏效,就應該非常禮貌、和顏悅色地直接指出,或者請他們信得過的長輩來勸說。總之,父母有錯誤,千萬不能採取強硬措施,更不能傷害父母的情感和身體
(二)關心父母父母養育子女,並不是為了將來子女如何報答自己。但是,和所有的人一樣, 父母也需要關心,尤其需要子女的關心。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有一位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把兒子養大成人,並且還幫助兒子把孫子也養大了。然而,自己卻病倒了,躺在床上,下不了地。有一天,兒子進來對他說:「爹,你現在只吃飯,不幹活,對這個家沒有什麼用處了,我看還不如把你扔了吧!」兒子不顧老人的苦苦哀求,把老父親裝在筐子里。背到後山的懸崖邊,要把老人從懸崖上推下去。這時,老人的孫子在後面提醒道:「爹,筐子得留著將來你老了,我還要用它來裝你呀!」老人的兒子嚇了一跳,他只好又把老人背回家,好生奉養。誰都有衰老的一天,誰都有需要子女關心的日子。人一輩子有兩件大事:養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社會的規律誰都不應該迴避關心體貼父母。尤其要留心老人的健康狀況,這是對父母最大的關心。疾病是老年人最大的麻煩。越是身體不好的人,越需要子女的關心。對有病的父母。定要悉心照料他們的衣食起居,隨時噓寒問暖,給予老人更多的關心。成年的子女,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還要主動挑起家庭的重擔,為父母分憂,盡量減輕父母的負擔。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享受一下清閑
三)體諒父母父母為了事業和家庭,為了子女而辛勤地工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逐漸衰老,可能就沒有過多精力關注自身的穿著修飾,或許還會產生某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作為晚輩要設身處地地替他們考慮,充分理解和體諒父母,時時注意關心父母的健康和生活。有些人不知道年老多病的痛苦,嫌棄父母的節儉小氣,對父母要態度,這樣的子女,必會遭到他人的鄙視。作為子女,孝敬父母,關心父母,體諒父母,幫助父母,是最基本的禮儀要求讓父母生活幸福,自己也會感到無比快樂。能夠做一個使父母幸福的子女,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四)問候父母的禮儀在家庭生活里,子女對父母及時、關切的問候,是尊重和體貼父母的實際表現也傳達了晚輩對長輩的牽掛之情。父母在忙碌紛繁的日常生活之餘,如果能得到兒女一個充滿愛心、溫馨甜蜜的同候父母的疲憊、煩惱,甚至病痛,都會在像春風一般的親情關懷中消失殆盡。
1。每天起床後,一聲問候不能省「爸,早安!「媽,早上好!」晚上睡覺前,也別忘了向父母說:「媽,睡個好覺!」爸,時間不早了,早點休息吧!」
2。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在悉心照顧、端葯送水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問候呢您就放心吧!」用兒女的親情和關愛緩解父母的病痛,減輕他們的心理所亭「爸,好點了嗎?好好休息,很快就會好的。」「媽,你想吃點什麼?家裡有3逢年過節時,在向同學、親友祝福的同時,可別忘了自己的父母每個人都應向父母說上一聲:「爸、媽,新年好!」融洽的家庭關系更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讓父母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品味到人生的天倫之樂4每逢父母親的生日或母親節、父親節時,應送上一件有意義的小禮物,獻上「爸,祝您工作順利事業成功!」「祝媽生日快樂,水遠年輕、漂亮!」等等,這些深切的祝福問候語會讓父母感到快樂和安慰(五)規勸父母的禮儀家庭生活中,有時發生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得體地去處理、化解這些矛盾。
家庭矛盾,有時來自父母之間,有時是父母與自己產生矛盾。而這些矛盾的產生有的是由於自己的過錯,而有的卻是父母的過錯。由於父母的過錯面出現矛盾時,應當怎樣規勸父母呢?
1。處處為父母看想俗話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生活工作的艱辛,人情世故的復雜,使每個家庭都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父母也是普普通通的人,面對繁雜瑣碎的生活,也有心情煩躁的時候,當然免不了發脾氣或發生摩擦。作為子女,要學會調和矛盾,遇上父母有失誤時切不可得理不讓人,與父母大吵大鬧或對其不理不睬。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深深傷害父母的心。
2。運用委婉的方式規勸父母作為兒女,無論何時都應該對父母保持足夠的尊重,即使是長輩由於一時的藏忽,言行有所失誤時,同樣應該使用委婉商量的方式規勸父母,以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解決矛盾。當然,假如家庭出現矛盾確實是因為家長的行為過失所致,這時候,問題可就不是慕耐心或解釋所能解決的。但父母畢竟是長輩,學識和經驗都比我們豐富,對他們進行規勸,便要特別講究禮儀,不可說得太直太露,咄咄逼人有的父母通情達理,有了過失時,容易接受兒女的規勸;有的父母比較固執,明明錯了,卻硬是不肯承認,或是知錯卻不圖悔改。碰上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我們更不應和父母吵鬧,則應開動腦筋,想出巧妙的辦法,有策略地提醒、規勸父母。不論我們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只要我們的動機是關心和愛護老人的做法是禮貌和婉轉的,終究會奏效。
『柒』 孩子應該怎麼尊重父母呢
孩子尊重父母的表現有很多,要從語言、行為、思想等這幾個方面來說。比如說孩子要禮貌地和父母說話,不能對父母動手,還有要理解和體諒父母。只要你的孩子做到這幾點,那麼他就是一個尊重父母的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很深沉的,所以做孩子的應該要從小就知道尊重父母,孝順父母。百善孝為先,尊重父母的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
孩子尊重父母還體現在他們會聽父母的話,會懂得理解父母。懂得理解在家庭教育里是很重要的。在遇到事情時,尊重父母的孩子會首先詢問父母的意見,和父母商量,同時他們還會認真聽取父母正確的意見。
『捌』 家庭禮儀有哪些
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禮儀,在中國老一輩的人特別重視禮儀,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一直如此,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禮儀也是很重要的,那麼,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相關知識,一起來學習一下。
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禮儀1
一、與人打招呼
見到長輩要主動問好,見到街坊鄰居要主動打招呼,如果家裡來了客人,父母介紹,要打招呼,爺叔舅姐哥妹等稱呼,如果我是坐著,我要笑著站起來打招呼。不管我是否認識他們。
二、衣著與衛生
1、在家衣著可以穿褲衩子和背心,但是家裡來客人了,需要換衣服。
2、出門在外要穿干凈整潔的衣服,不可以邋遢的出門,注意儀表
3、每天要拖地。保持家裡的衛生整潔。被子要疊。
三、用餐飲食
1、吃飯不準脫鞋,另外一隻手不許放在桌子下,不可以趴在桌子上吃飯。不準喜歡吃哪道菜,就盯著哪道菜吃。所有的菜都要嘗試一下,只分多少。不可以用筷子扒拉菜;不可以吃飯吧唧吧唧嘴。如果是家族一起吃飯,通常是主人招呼動筷子,小孩子不準第一個動筷子。餐桌上吃完飯筷子放在碗旁邊,不準把筷子放在碗上面。
2、家族聚在一起吃飯,如果位置不夠或者擁擠,小孩子會夾點菜不上桌,夾菜跟家長說了由家長夾菜。
3、家有客人吃完飯,會給客人倒茶。
4、如果是家族成員較多吃飯,吃完後要對剩下的.人表示自己吃完了,然後放下碗筷。
生活中常用的家庭禮儀2
一、稱謂禮儀
1、對父母、長輩不能直呼姓名,要用標准稱呼。
2、對兄、弟、姐、妹不要連姓帶名稱呼。
二、問候禮儀
向父母、長輩問候致意,要按不同的時間和場合使用不同的問候語。
1、早起後,問爸爸(媽媽)早上好。
2、睡覺前,祝爸爸(媽媽)晚安。
3、過生日:祝長輩生日快樂,身體健康
4、過節時:祝爸爸(媽媽)節日愉快。
5、外出時:祝爸爸(媽媽)一路平安。
6、歸來時:爸爸(媽媽)回來啦。
三、就餐禮儀
1、吃飯前,要幫父母、長輩做放置碗筷,搬放凳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吃飯時,讓長輩先入座。要等父母長輩先開始吃,才拿起碗筷吃飯。
3、吃飯時,不狼吞虎咽,不無故講話,不隨意走動,菜渣殘骨不要亂扔。不要對著餐桌咳嗽打噴嚏。
4、若長輩給自己添飯夾菜,要說謝謝。若比父母、長輩先吃完飯,要請父母、長輩「慢吃」。
5、吃飯後,要幫助父母收洗碗筷、抹餐桌凳等。
『玖』 子女對父母長輩要注意什麼,應該要怎麼樣
子女對父母(長輩)要注意什麼,應該要怎麼樣
從總體上來說,當今社會子女對父母的禮儀有日益簡化的趨勢,子女與父母(長輩)的關系在向平等的方向發展。實際上,年輕人在家庭中對父母的言行,對於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一般應該注意以下禮儀:
(1)子女要敬重父母
面對父母,子女應當以敬重為先,認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與父母講話、辦事時,一定要講禮貌、守規矩。
子女對父母的批評與指教,應洗耳恭聽、認真接受。父母對子女的苦口婆心,是父愛、母愛的一種表現。所以,即使他們在言詞上有些偏差,作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切不可強詞奪理、當場頂撞,或是不屑一聽、揚長而去。
不要過分誇大與父母的“代溝”,更不能一味認定父母“守舊”、“頑固”、“落伍”、“糊塗”。不懂得聽從父母的教導和提醒,是不明智的行為。
(2)子女要孝順父母
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
孝敬父母不僅指物質上、生活上的幫助和照料,還包括精神上的慰藉,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要以“反 哺 ”相報。
父母晚年時可能會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產生一些變化,如退休後因生活內容減少會感到孤獨,記憶力衰退,行動緩慢,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都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顧;老人喜歡談往事,愛感慨;有的老年人和孩子一樣,情緒變化大,容易生氣,有些事情上會像孩子一樣天真。這種情況下,更需要理解他們,才能使老少兩代親密相處。
(3)禮貌的稱呼與問候
稱呼父母或其他長輩,要親切,不能直呼其名。早上起床後和晚上就寢前,要向父母問候。父母下班回家時,要迎上前問候,並主動接過他們手上的東西。每日上學(上班)出門和放學(下班)回來,都要向長輩打招呼。平時有事外出,要向家人告別,並說明去向以及回來的時間,以免家人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