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被人斷章取義,從而導致意思完全不同的名句就像 父母在,不遠游 之類的
01
上句:三思而後行
下半句:子曰「再,斯可矣」
從前有個人叫季文子,辦事特墨跡,總是要糾結好多次才去做。孔子聽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做事要思考,但是不要想太多,想得太多了就容易猶豫不決,事情反而難成,所謂的「過猶不及」了。
02上句:父母在,不遠游
下半句:遊必有方
平常我們想去哪裡玩的時候,經常有人搬出這句話教育我們,而這句完整的話連起來的意思其實是:父母在,不要遠游,遠游的話,必須告訴父母你要去哪裡作為父母,只有知道子女們身在何處,才能安心。
03上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下半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這首詩其實是有來頭的,明朝張獻忠攻打渝城,在城外的廟里駐扎,強迫裡面的和尚吃肉,當時有個叫破山的和尚說,只要雹羨你攻城後不屠城,我就吃肉。結果張獻忠答應了他。於是破山和尚一邊吃,一邊說出了這句話伏肆州。只為了告訴後人:我這都是被逼的啊!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正是大乘佛法的菩薩精神,此住持可謂真正的慈悲心食肉。
04上句:言必行,行必果
下半句:硜(kēng)硜然小人哉
話說有天孔子吃飽了,和自己學生們聊天。子貢問:師父,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士?孔子說:能代表國家辦大事人。子貢又問:那次等人的呢?孔子說:當然是人人都誇的人。接著問:那第三等的呢?孔子說:那些說啥就必須做啥的人,一看就是固執淺薄的,但是看在他不騙人的份上,算他個三等吧!孟子說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一個人做事,應明辨是非,學會變通,不能死守指令。
05上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下半句: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
這句算得上是被誤解得最誇張的,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說:不孝有三種,不結婚生子的罪最大。但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責任的罪最大 !當年舜想娶堯的女兒當老婆,但是心裡估摸著老爹肯定不同意,於是沒說一聲就直接娶了。這句話是孟子說的,意思是:不孝有很多種,「無後」罪最大。啥叫無後?就是這么重要的人生大事卻不告訴父母,沒有盡到作為後輩的責任啊!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06上句:相濡以沫
下半句: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一直以來當做愛情美好的代名詞,其實後面那句話才是真正的重點。這句話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意是這樣的:泉水乾涸了, 兩條魚為了生存, 彼此用嘴裡的濕氣來喂對方, 苟延殘喘。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 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識的來得好。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更艱難的話,還不如放手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但這或許需要更大的坦盪、更淡泊的心境吧。
07上句:吾生有涯而知無涯
下半句:以有崖求無崖,殆哉矣
這句話經常被用來教育好好學習,學是無止境的。但這句話全部意思加起來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缺蔽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睏不堪!這句話延伸出了名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以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我們要量力而為。
08上句:以德報怨
下半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意思是:有人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說:「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也就是說,孔子反對「以德抱怨」。但是,由於被人曲解,孔夫子強調的有原則一下子就被忽略了。
09上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下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句話經常用來貶低女性,其實意思理解錯。這句話也是出自孔子的,意思是:不成熟的女孩和品質差的男人都很難相處,親近了會蹬鼻子上臉,疏遠了就要埋怨你。
10上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下半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句話,經常會被一些小說誤用,被用來表達,天地殘暴不仁,把世間萬物都看成豬狗。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這句話的原意中根本就不存在壓迫與歧視,恰恰相反,它說的是一個公平的道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B. 「不孝有三」都是指哪三不孝
完整的話應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詳細解釋:
1、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這是一種不孝。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從《孝經》中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趙岐所分析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孝經》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學子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為官,但趙岐為什麼說不為祿仕呢?這應該和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有關。但即便是這樣,為了侍奉雙親,也要去做。孔子也說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樣也都要盡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對於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給人們套上的枷鎖。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結婚生子,這個社會還能延續下去嗎?我們不排除在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家需要更多的人來勞動,來打仗。可這點這無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規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經》的,人更三聖,世更三古。《易經》就是一本揭開宇宙自然規律的書。孔子贊《周易》,為《易經》寫了一本《易傳》,成為後世讀《易經》必讀之書。結婚生子是自然的規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應該的。正因為這樣,孟子也許才會說無後為大。
C. 我爸媽每次聽我說話都是斷章取義,每次都不是這個意思,就是要理解成這個意思
這時候就別講什麼道德倫理了,以其局顫人之道 還治仔謹其人之身,以後你的父母說了什麼,你便可以像他們一樣斷章取義,過度解讀,讓他們一樣體會一下這種感覺
要麼就和父母大吵一架,和他們講清楚,要是還這樣,以後就不和他們說話 就行念臘基了
D. 父母越嚴厲,孩子長大越孝順嗎
父母越嚴格,孩子相對來說孝順得比較多。其實孝順不孝順,最主要得還是要看父母得引導以及父母是否給孩子做了一個好的榜樣。
父母對孩子嚴厲有利也有弊,下面是弊端
1、影響親子關系,過於嚴厲得父母會疏遠與孩子之間得感情。
2、父母過於嚴格,會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斷得能力,從而沒有主見。
3、過於嚴厲得父母有可能是把以前自己沒有完成得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得心理壓力。
4、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青春期得時候會更叛逆。
5、造成膽小、懦弱得性格,做錯事情害怕被家長懲罰,從而做事都是小心翼翼、畏手畏腳得。
好處:
1、往往嚴格得家庭子女孝敬父母得比較多。
2、嚴厲得家長可以很好得磨練孩子得意志,不讓他養成散漫得、任性得性格,能幫助孩子在未來得競爭中能直面挑戰。
3、嚴厲得父母,孩子不敢任性、放肆。
4、孩子容易養成良好得生活習慣。
其實,父母可以嚴厲,但是得把握好這個「度」,嚴厲使用在恰當時機下,是不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得關系得,那麼孩子自認就孝順,如果嚴厲使用不當時,肯定就會影響親子關系,那麼孩子就有可能會不孝順得。
E. 斷章取義有什麼話的例子呢,不要文言文,通俗點的名句
斷章取義的例子:
台灣、大陸大學生曾有過一次論辯,論題似乎是"好兒女該不該有四方之志",大陸大學生是反方殲中,辯論中引《論語》中孔子的話"父母在不遠游"為論巧圓據,以為很得意,可置對方辯手於絕境,沒想到台灣大學生卻說孔子的話沒完,下面還有半句, "遊必有方"孝改塌(見《論語·里仁》),意思是"即使父母健在,也可以出遊,只須將常去的地方告訴父母,以免過分牽掛即可",反而成了對方辯手的有力證據。而大陸大學生卻給人留下了一個極壞的斷章取義的印象。
F.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是典型的斷章取義現象。
「之子於歸,宜其家人」是典型的斷章取義現首敏飢象。
A.正確
B.錯者返誤
正確答案:拿頃A
G. 趙高是個趙國人,父母兄弟皆死於秦手,他禍亂秦國難道只為報仇嗎
是的,他禍亂秦國就是為了報仇,因為他的父母兄弟皆死於秦國之手,所以他要秦國血債血償,他的後半生都是為了報仇而生的。可以說在他的後半輩子里,報仇成為了他唯一存在的理由,以及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勇氣,不讓秦國大亂,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但是後來卻被秦始皇看上了,秦始皇覺得他很聰明,留在身邊有用,為了防止趙高有二心,秦始皇殺害了趙高的妻子和兒女。為了報仇,趙高忍辱負重,苟且偷生,後來越來越深得秦始皇的信賴與重用,直到後來他掌握力量很大的權力,發動宮廷政變,殺死秦二世,徹底的顛覆了秦國的朝政,導致了秦國的滅亡,他也終於為自己,為父母親人,為趙國報仇了。
H. 「不孝有三」分別指的都是哪三件事情
想想吧,同學們朋友們,被逼婚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每個長輩催婚,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怎麼反擊?當然是問一句:「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問完之後,保准你會挨一頓揍。
爭議
1、《孟子·離婁》有爭議,因為如果把「沒有後代」作為「無後為大」的解釋,那麼在《離婁下》中的五不孝,沒有任何一條提到了「無後」,這顯然是前後矛盾的。
2、《十三經註疏》有爭議,既然孟子的「五不孝」並沒有提到「無後」這一條,那麼趙岐的註解,就有明顯的斷章取義的嫌疑。
那麼,趙岐為什麼要說「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後世為什麼又普遍認可這種說法呢?無非還是受了政治環境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罷了。
I. 詩經斷章取義怎麼舉例舉一個就行。我記得有一個思無邪什麼的,但具體的記不得了
詩經斷章取義的有很多,但你說的思無邪不是。著名的斷章取義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出自搜歷《小雅·北山》,原本意思轎擾是老於國事,而不得以養自己的父母。今人誤解為古人的專制。世帆搜再比如——周余黎民,靡有孑余。今人誤解為,周朝沒有活下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