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給父母打電話,卻又不知道說什麼,,,,,,
爸媽,挺好的吧?就這一句,你父母就會高興的說不出話來。你之所以覺得沒什麼說的,完全是因為很少給父母打電話,其實打多了你就會發現,與父母閑聊有些時候比跟朋友聊天還開心~
『貳』 父母在外地,不會登錄微信,我該怎麼幫他登錄
1,打電話找父母周圍的朋友幫忙登錄一下,
2,如果父母有二部手機,可以邊打電話,邊指導操作登錄,
『叄』 不喜歡打電話的人,該用什麼方法才肯打電話給父母呢
有事會打
『肆』 高情商溝通術——如何和父母無話不談
你對這樣的場景肯定不陌生:給父母打電話時父母問:「吃了嗎?」我們答:「吃了。」父母繼續問:「在干什麼?」我們答:「在玩手機……」。
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跟父母打電話都有這種感覺,就是沒講幾句話就很想趕緊掛掉。尤其是父母在嘮叨婚姻、工作有關的事情時,會覺得特別特別煩。因為那些事情,他們已經講了很多很多遍了,可能聽的耳朵都快起繭子了。顯然,這是和父母間不愉快的交流。
在交流中,自己完全失去了溝通的慾望,覺得像被唐僧念咒的孫悟空一樣,一直在忍忍忍。實在忍不了,要麼找個借口中斷電話,要麼假裝手機快沒電了。
等到下一次父母來電,自己感到的不是喜悅,而是壓力。所以,有些人把給父母打電話當成是一項任務去完成,電話里也總是報喜不報憂。
有煩惱了更願意跟身邊的朋友傾訴。回到家也總是玩手機,因為不知道跟父母聊什麼。
問題來了,如何消除跟父母沒話說的尷尬?當跟父母的關系處於這種狀態時,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陷入到糟糕的關系配對模式中了。根據客體關繫心理學理論,父母和孩子有三種糟糕的關系模式類型。
這三種糟糕的關系模式類型,很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跟父母沒話說。當人們陷入到這種關系配對中時,任何的交流都會變成對抗、沉默,或是讓彼此感到尷尬的狀態。
在這類關系中,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的要求非常苛刻,連找怎樣的男女朋友都要干涉,而且提出的要求和期望都特別高。
對此,孩子會感到特別委屈,但是又沒有辦法解決。慢慢地,委屈轉化為憤怒。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父母表達憤怒會讓孩子感到特別愧疚。因此,孩子多半選擇了關閉自己的情感,迴避和父母交流的方式。
在這種關系中,父母發號施令,孩子無條件順從。同時孩子感到特別無奈,無論父母說什麼,孩子都以一種順從的姿態回應:「嗯,好的」「是,我知道了。」
比如父母打電話說:「親戚家的孩子到了你那座城市,多多關照下他。」「幫我帶一些東西,買好後寄回家。」
這種類型的父母會和孩子交流客觀事實,但很少交流情感。聊天就像是陌生人,而不是親人。彼此會談談工作、生活,但是沒有情感交流。所以,很容易因為某一件事情發生爭吵。
在這種情形下,父母幾乎很少意識到對話的那頭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沒有意識到對話的那頭是養育自己的父母。因此,在這種配對模式中,孩子常常體會到冷漠,沒有支持感,也做不到對父母掏心窩。
小何長時間處於糟糕的關系模式中。媽媽打電話過來,經常是抱怨和提要求。小何一直默默忍受媽媽的負能量和強硬的姿態。
終於有一天,她鼓起勇氣告訴媽媽:
「媽媽,你一直在抱怨父親,其實我每一次聽著心裡都十分難過,但是又無能為力、不知道能做什麼。我在外面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好,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我沒辦法跟你們說,因為怕你們擔心。可不說心裡又特別委屈、特別
難過,有時候特別希望得到你們的支持。」
當她跟媽媽表達完後,她媽媽沉默了很久,跟小何說了一句她從來沒聽到過的話,一下子拉近了母女的距離。她媽媽說:「女兒,你在外面辛苦了。媽媽有時候真的不知道對你的關心不夠。」
通過這次對話,小何和媽媽的之間的芥蒂消除了很多。後來,她們會偶爾聊一些彼此都感興趣的話題。媽媽還會關心她每天的生活,母女間漸漸變得有話聊。小何也更願意跟媽媽分享生活中的喜悅、挫敗、悲傷。
小何和她媽媽的關系比以前融洽,原因在於他們現在的交流模式是成年母女的姿態。
人際關系中有一個原則:誰痛苦誰改變。當和父母無話可說時,其實暗含著想要父母改變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心裡想:「我還是孩子,我希望父母能夠自動變成我想要的樣子。如果你們沒有做到,我就拒絕跟你們聊天。」
所以,想要減少和父母沒話說的尷尬,可以做出這些改變:
首先要意識到這是一個成年人和成年人之間的交流,要時常提醒自己是否會陷入上述所說的關系配對模式中。
當自己把談話當做是義務時,內心其實是抗拒的,而且這是消極的應對方式,孩子需要選擇成年的姿態對待父母。
假如自己和父母交流不太順暢,覺得父母的觀念跟不上時代,可以主動找話題去和他們溝通。
比如可以藉助充話費送手機的活動,把手機給母親用。對母親說:「媽媽,別的阿姨都在用智能手機,特別方便,我教你用吧。學會了微信,你可以看到我每天的生活狀態。」
這樣可以和媽媽相互了解,有共同的交流話題,聊天更順暢,關系也會和諧許多。
談論八卦和別人的事情永不過時,同時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好奇。當問起周圍鄰居發生的事情,父母往往能說上一個小時,即使插不上話,做到傾聽也不會尷尬。
逼婚、成家立業等這些話題是年輕人不願談及的,尤其是面對父母時。當自己帶著憤怒去拒絕跟父母溝通時,父母會感到強烈的受挫,聊天就會變成爭吵。
所以不妨試著用一種溫柔又堅定的方式去拒絕或者轉移話題。
有一個姑娘,她媽媽一張嘴就是逼婚。善於溝通的她沒有從正面回答結婚的問題,而是和媽媽探討了結婚後的一系列問題:「如果以後我生孩子你會怎麼帶」「孩子要怎麼養」。
母女就此各自發表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女兒會覺得媽媽將來對自己的婚後有幫助,媽媽覺得女兒將來有規劃,焦慮也減輕了很多。
父母想和子女溝通,是為了想在子女的生命中有價值感和存在感。所以,表達父母對自己的重要性,對父母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認同。當關系中的雙方被認同時,聊天就會很放鬆,氣氛也很溫情。
『伍』 長期不和父母在一起,怎樣用打電話的方式和父母增進感情
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當前不少70,80,90後以及少部分00後,為了實現夢想或者有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背起行囊,去到離家千里之外的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這樣一來,我們不得不面臨長期不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當然,父母也不希望子女為了陪伴自己,留在機會較少的老家。逢年過節,是許多家庭最熱鬧的時候,也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候,他們日思夜想的孩子回到了家裡。因為平日里,只能在電話里聽聽聲音,在視頻里看看彼此,但,一切都沒有面對面交談來得親近。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子女,平日里就需要更多的和父母維系感情,而打電話,就是一種比較不錯的方式,給父母打電話,怎麼增進感情?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三、用心傾聽
在和父母通電話的生活,用心傾聽,找到他們的內心訴求,給他們驚喜。
像父母有時無意間說家裡的某樣東西壞了,不好用什麼的,我們可以通過網上購買郵寄回去,不是父母不會買,只是他們習慣了節儉過日子,很多時候,寧願降低生活標准,也要為子女多攢一點。
父母收到我們的心意後,哪怕嘴上念我們「亂花錢」,但他們心裡是高興的,這就進一步增加了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並不是一個只會說甜言蜜語的子女。
父母不求子女對他們有任何回報,但作為子女,主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平日里和父母打電話時,用好以上三點,親情就不會因為距離的間隔而疏遠。
『陸』 孩子對父母從來不主動打電話,對父母不聞不問,該怎麼辦
我就是你說的那種兒女,很少主動給父母打電話,每周一到兩次的例行問候都感覺很壓抑。
不給父母打電話會擔心掛念他們,給他們打電話時又無話可說。
以前父母把控制當成愛,打電話不是提要求就是指責你哪裡做的不好。以前是別人家的孩子多出息,後來是別人家的孩子多孝順,經常是你要這樣做,你不該那樣做……
現在他們說的少了,我依然感覺壓抑。因為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從來沒學會過該如何與他們溝通。因為之前的模式是認真聽他們數落並且不要頂嘴。現在他們不數落了,我也不知該怎麼跟他們溝通了。
我的兒子也成年了,獨自在外地工作。我從來不主動給兒子打電話,都是他打過來。每周最少三次有時天天聯系。
他總有說不完的話,我只負責聽就行了。他不徵求我的意見時,我很少給他提建議,更不會「為了他好」就去控制他。他經常做錯事或錯過某些機會,但他 在這過程中也會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比我的耳提面命有效多了。
所以孩子不主動給你打電話,你該怎麼辦?涼拌!他已經成年,有他的生活,祝福他,然後把關注他的目光收回來,看看自己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活得更精彩,不好嗎?
我從來沒有主動給我父親打過電話,母親也很少打,!原因簡單,沒感情,他們不曾好好愛過我,我對他們沒有任何感情,只有責任,過年會回去,給點錢,我爸脾氣暴躁,最近才把我媽打了,一言不合就打人罵人,打電話給他不知道聊什麼,我覺得當你的孩子不給你打電話,你可以主動打給他,沒有不想念父母的兒女除非的確沒有感情,從小過得幸福的孩子不管多大都會很想念父母
孩子不主動打電話,對父母不聞不問,很多時候不代表他們不在乎父母,而是他們體會不到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的重要性。什麼時候他們自己做父母了,就能夠了解了。
現在這個物慾橫流,一切都是快節奏的時代,孩子們的壓力和時間的緊張,顯而易見。尤其是網路發達以後,手機幾乎霸佔了工作以外的所有時間。
他們不打電話,一是沒時間,再就是感覺父母年齡不太大,生活安逸,不到需要他們操心照顧的時候,所以會忽略這方面的事情。
我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時,那時父母正當年,身體 健康 ,而且是和弟弟一家一起生活。最關鍵是我們當時兩眼一抹黑,誰都不認識,又沒有固定工作,每天二十四小時琢磨的就是怎麼生存下去,根本沒有時間和經歷去考慮父母的感受。
反倒是差不多一個月左右都會接到父親的電話,話不多,通話時間就幾分鍾。我也總是報喜不報憂,他每次都說,「只要你們都還好,我就安心了。」好多次我都是還沒掛電話就已經淚流滿面。說不想,那是自欺欺人。再後來,老公都習慣了父親每隔一個月的電話,經常會在一個月的時候念叨囑咐我,咱爸快來電話了,注意聽電話。而往往也就一兩天的時間,那個來自千里之外的溫暖的問候就會讓電話鈴聲響起來。
現在網路發達了,可惜父親已經不在,孤單的老母親一個人住在鄉下,我每天上班之前都會打一個電話給她,晚上下班回到家必定打開視頻,一邊做飯一邊聽母親叨叨,她會把這一天村裡發生的所有事情講給我聽,大街上來賣什麼東西了,誰家吵架了,誰家牛下小牛了,一點不拉的和我說,一直到她困了去睡覺。她排解了孤獨,我也放心。
而老公他們家就沒有這樣的習慣,沒事兒的時候,好幾個月弟兄之間父母之間誰也不給誰打。可是,只要有事兒了,卻都是不約而同的配合的那麼默契。
所以,孩子們不主動打電話,你就主動,讓他們知道你在時時刻刻惦記著,牽掛著他們。慢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相比直截了當的去要求,效果要好的多。
現在這樣的孩子不少,能怎麼辦,有時候父母打電話都不接,過後再給你回過來,總是感覺挺忙是的,實際上是在網聊打 游戲 什麼的,總是認為有什麼急事還會打過來,一般我不打,都是她媽打,習慣了,也就這樣吧!
從不主動給父母打電話不是沒感情,是沒有合適的話和父母說。有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約束的很嚴重,總有一些對父母抵觸的的感覺,恨不得自己一個人有能力盡快離開她們,從心裡覺得覺得找不到合適的話來和父母交流,偶爾的打個電話也是以忙為借口匆匆掛斷電話。
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但是想過沒有,孩子的自私會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他們牽掛著你們,如果三天不打電話爸媽就會放心不下。發一個簡訊沒有回,媽媽就會想入非非,多少擔心和掛念媽媽坐立不安,寧願把電話打爆只有聽到孩子的聲音才會安心。
我女兒就是這樣的孩子,幾乎每天發個簡訊給我,做個夢夢見我睜開眼就給我打電話,自從她上大學的時候就一直這樣。什麼事都和我商量商量徵求我的意見。兩天不打電話我也會立碼打過去,如果沒回信息我就著急,心裡不得勁,非要收到她的信息我才放心。
養兒方知父母恩呢,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心情。兒行千里母擔憂,不管孩子走到哪裡父母的心就跟到哪裡。不要太自私。等你為人父母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最重要。
不主動給父母打電話的孩子很多,我外甥就是其中一個。
外甥畢業後在外地參加了工作,剛開始時,還時常打電話說說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情況。自從談了戀愛,找了對象,幾個月也不打一個電話,有時父母掛念,主動給他打了電話,他也很快很敷衍地掛掉,真是兒大不由娘啊!
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卻漸漸老去,特別是年齡稍大的父母,孩子不在身邊,更是天天盼望著孩子打電話問候一下。孩子也許是工作生活較忙,或者平日一切按部就班,沒有更多的話題去和父母交流,即使有時有煩惱或不順心的時候,也不願意讓父母知道,因為父母不僅幫不上忙,反而徒增了心事和牽掛。
作為父母,自己也應該放寬心,只要孩子生活的好,一切正常順心,也不必時時糾結抱怨孩子不打電話這事,如有難事需要孩子幫助,你也可以主動打電話給孩子。
能怎麼辦,現在的孩子都這樣,我兒23了在外面讀書,只要我不找他,他從來不會主動聯系我,要生活費了就發他爸微信,兩三個字,老爸生活費沒了,打打吧,就完事了
孩子對父母不主動,要分幾種情況,第一可能他過得好,或對你已經無所求。第二可能他的見識丶知識和認知跟你不是同一水平線,因而沒有溝通交流的慾望。第三也有可能混得不怎麼樣,心境低落,又鐵定家裡幫不了忙。第四可能父母在他成長過程中給他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造成他不想聯系父母,回想過去。
我女兒也這樣,除了要錢有事。不會主動打個電話給我和老公的。覺得特別失望。現在就希望她快點找到工作自食其力了。
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因為孩子一直處於被保護狀態,習慣了父母的無私付出,應該和他溝通交流,父母是人不是神也需要關愛。
『柒』 手機沒卡怎麼打電話給父母沒座機
因沒卡怎麼打電話給父母,沒座機這個打不了,借別人的電話打一下。
『捌』 我現在很煩惱,我女朋友要我給他父母打電話,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她父母溝通
打電話時語氣要穩定,不要亂了手腳,然後在給她父母談談現在家庭狀態,工作事業,詳細介紹自己。相信你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