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教所說的七世父母是怎麼回事
范指七世之中,最少有一世是父母……
B. 古代對於別人父親的尊稱有什麼
令尊、尊公、尊大人。
稱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萬乘、聖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
對一般人,則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閣下、長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於古代對對方的父親稱令尊、尊公、尊大人。
對對方母親稱令堂、太君,對對方的妻子稱令正,對對方妻父稱泰山、冰翁,對對方兄弟稱昆仲、昆玉、令兄(弟),對對方的兒子稱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對對方的女兒稱千金、玉女、令愛等等,因多見於口語。
(2)世父母是什麼擴展閱讀:
六種尊稱
既有「貶己」的謙辭,那麼相應地也就有「尊人」的敬辭。本文選取幾個最常用、最為人所熟知同時也最有趣的敬辭介紹給讀者朋友。單字的有令、尊、賢,單字以上的有足下、閣下、兄台。
先說「令」。
「令」作為最常用的敬辭,直到今天還在使用。比如敬稱對方的父母為令尊、令堂,更有甚者還在後面加上「大人」二字,令尊大人、令堂大人,極盡尊敬的態度;比如敬稱對方的兄長為令兄,敬稱對方的弟弟為令弟,敬稱對方的妹妹為令妹;又如敬稱對方的兒子為令郎,敬稱對方的女兒為令愛(也寫作「令嬡」)。
「令」當作敬辭,即由美、善引申而來,用於贊美與對方有關的人。同時,「令」的下部那個跪著的人也向我們提示著尊敬的含義。跪而聽命,理所當然地表示尊敬。
再說「尊」。
《禮記·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後可以為民父母矣。」這是中國文化中關於「嚴父慈母」的最早表述方式。《廣韻》則解釋說:「尊,重也,高也,貴也,敬也,君父之稱也。」可見,「尊」很早就用作敬辭,「父之尊」或「君父之稱」,是對國君或者長輩的敬稱。
「尊」當作敬辭,直到今天還在使用,比如敬稱對方的父親為尊上、令尊、尊大人,敬稱對方的母親為尊堂,敬稱長輩為尊長,敬稱同輩為尊兄,恭敬地詢問對方的姓名要問「尊姓大名」。
再說「賢」。
《顏氏家訓·風操》篇中記載的江南風俗:「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
「賢」當作敬辭,比如賢弟、賢侄、賢甥、賢妻等等,比如敬稱夫妻為賢伉儷,用以敬稱別人,毫無疑問是贊美他人的美好品德。
正如段玉裁所說:「人稱賢能,因習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賢」當作敬稱即由此而來,意為恭維別人多才多能,品德美好。
再說「足下」。
「足下」是一個敬辭,下對上或者同輩之間都可以尊稱對方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人們會覺得這個敬稱很奇怪:既然是尊敬的稱呼,怎麼能把對方稱為腳下呢?原來,這個稱謂的由來還有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呢。
晉人嵇含所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中引述了一條西漢幽默大師東方朔在《瑣語》中的記事:「木履起於晉文公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公撫木哀嘆,遂以為履。每懷從亡之功,輒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亦自此始也。」
不過,在為《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作的集解中,南朝宋的學者裴駰引述蔡邕的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如此說來,「足下」之稱,意味著不敢直視對方,猶如說:我只敢盯著您的腳下說話。
再說「閣下」。
在一些隆重的場合或者問候的書信中,常常尊稱對方為「閣下」。不知道這個詞的來歷的人,甚至常常誤以為這個詞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因為在很多歐美影視劇或者兩國的外交場合,這個稱謂出現的頻率非常之高,比如「總統閣下」、「大使閣下」之類的稱呼。
殊不知這是最正宗的中國古代的禮貌用語,而且更加鮮為人知的是,這還是一個誤用了兩千多年的稱謂!
段玉裁說:「凡上書於達官曰『閤下』,猶言執事也。今人乃偽為『閣下』。」趙璘則感嘆「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閤下』」乃「浮薄相戲」、「名分大壞」,殊不知連「閤下」一詞都誤為「閣下」了!
今天所有與做官有關的片語,比如「入閣」、「內閣」、「組閣」等等,其實都是錯誤的。雖然早已約定俗成,但是因為將「閤」誤為「閣」,以至於人們再也不明白「閤」和「閣」的本義了,甚至有的辭典望文生義,把「閣下」的尊稱解釋為「我在您的閣樓之下」,真是令人浩嘆!
最後說「兄台」。
朋輩之間相互敬稱「兄台」,這個敬辭至今還在使用,更多的是用在書面語或書信之中。很多人並不清楚這個敬辭到底是怎麼來的,甚至還有人解釋為「兄在台上我在台下」,因此用來表示敬意。這種解釋非常可笑,原因在於不懂得「台」字的特殊含義。
什麼叫「三台」?《晉書·天文志》載:「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開德宣符也。」原來,「三台」是星名,地上的「三公」就是比照著天上的三台星而設置的。
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是僅次於皇帝的最高官員。周代宮廷外種有三棵槐樹,三公朝見天子時,面向槐樹而立,因此也稱三公為「三槐」。「三台」、「三槐」合稱「台槐」,代指宰輔之位。
此外,「台鑒」是請對方審察、裁奪的敬語;「台照」也是請對方鑒察的敬語;「台啟」是寫在信封上的敬辭,敬請啟封的意思;「台安」表示對收信人的問候;「台諱」是詢問對方名字的敬辭;「台甫」則是詢問對方表字的敬辭;「台候」用於問候對方的寒暖起居……
這才是「兄台」之「台」作為敬辭的真正來歷。
C. 佛經里七世父母和現世父母是什麼意思
你好,7世父母是指,這7個出世都有一個共同的父母就是神佛,現世的父母就是你這一生現在所擁有的父母。
D. 什麼是七世父母
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時,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眾生」的代名詞。望採納,謝謝
E. 什麼是七世父母
七世父母表示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七世父母這一說法來自於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時,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眾生」的代名詞。其中的六道是指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六道。(5)世父母是什麼擴展閱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盆節,人們常在這天以各種祭祀活動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緬懷之意。此外,依佛教的說法,在這一天供養開悟或有修有學的僧眾,依其功德超薦回嚮往生的七世父母,可以令他們超生解脫。因此許多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還會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七世父母離苦得樂。
F. 什麼是七世父母
七世父母這一說法來自於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時,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眾生」的代名詞。其中的六道是指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六道。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盆節,依佛教的說法,在這一天供養開悟或有修有學的僧眾,依其功德超薦回嚮往生的七世父母,可以令他們超生解脫。
(6)世父母是什麼擴展閱讀
「這個節日的來源於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據經中所說,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剛得到六神通時,即運用他的天眼通去觀察他去世的母親投生的地方,他搜盡了天上、人間,都沒有見到他母親的轉世,於是他觀察餓鬼道,發現他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
目犍連見了非常傷心,他馬上用缽盛飯,運用神通送給他母親吃,哪知他母親剛接過飯,准備送到嘴裡,飯食就變成了火炭,不能入口,目犍連看到他母親受這樣的痛苦,自己雖然得了神通也不能救度,於是跑去求佛陀解救他的母親。
佛祖告訴目犍連尊者,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在這一天施設盛大的盂蘭盆會,以美味飯食供養十方清凈僧,從而仰仗十方眾僧的神威道力救拔你的母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世父母
G. 請問佛教里說的一句現世父母是啥意思是活人還是過世人
你這一世,,現在健在的父母,或今世過世的父母,,都是你的現世父母!
H. 什麼是七世父母
這個節日的來源於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據經中所說,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剛得到六神通時,即運用他的天眼通去觀察他去世的母親投生的地方,他搜盡了天上、人間,都沒有見到他母親的轉世,於是他觀察餓鬼道,發現他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廋得皮包骨頭,目犍連見了非常傷心,他馬上用缽盛飯,運用神通送給他母親吃,哪知他母親剛接過飯,准備送到嘴裡,飯食就變成了火炭,不能入口,目犍連看到他母親受這樣的痛苦,自己雖然得了神通也不能救度,於是跑去求佛陀解救他的母親。佛祖告訴目犍連尊者,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在這一天施設盛大的盂蘭盆會,以美味飯食供養十方清凈僧,從而仰仗十方眾僧的神威道力救拔你的母親。而在佛教中,這天叫佛歡喜日,之所以稱為佛歡喜日,是因為這一天是佛教僧眾三個月結夏安居圓滿日,有不少精進的僧眾在三個月的結夏安居中用功開悟,諸佛因此非常歡喜,所以這一天被稱為「佛歡喜日」。盂蘭」二字,即是「倒懸」的意思,「盆」即是指盛供品的器皿。「盂蘭盆」即是說通過盆子這個器皿放供品供養十方清凈僧,可以解先亡的倒懸之苦。目犍連依言而行,他的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道。 由於這種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相符,所以影響非常大,盂蘭盆會就成了一個「孝親節」。
I. 七世父母是什麼意思
七世父母表示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
七世父母這一說法來自於佛教,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過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輪回時,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眾生」的代名詞。其中的六道是指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阿修羅道六道。
(9)世父母是什麼擴展閱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鬼節,又稱盂蘭盆節,人們常在這天以各種祭祀活動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緬懷之意。
此外,依佛教的說法,在這一天供養開悟或有修有學的僧眾,依其功德超薦回嚮往生的七世父母,可以令他們超生解脫。因此許多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還會在農歷七月十五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為現生父母增福延壽,為七世父母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