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人都想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可為什麼總說沒時間回家陪伴父母
村裡的大喇叭每天從早到晚響,每天都能聽到村裡的支書用責備的口吻說話。「你們沒事就在家好好休息,不要再到處閑逛了,不要再有很多人打牌了。現在不是你得勢的時候,往年你們都抱怨沒有時間和父母在一起,現在有時間了。在家和父母相處不好嗎?」對有些人來說,春節確實很長。比往年春節假期還要多幾天,如果真的把這些時間都和父母一起帶走,就不會有往年的。
這種委屈和心態其實一直存在於我心中,是我的心病。只是,平時我假裝堅強,一直把這種心情埋在心裡,不想面對。因為一旦遇到,就會變成這種情況。我媽媽聽到我哭,一直安慰我,一直說「沒關系」,一直勸我不要想,最後聊天結束的時候,我看到她擦眼淚的動作,心痛得無法呼吸。時間過得太快了。轉眼間,我媽媽已經60歲了,我對她的印象是在40多歲的時候,一直認為我媽媽年輕,但看到她滿頭白發,我真的意識到我媽媽老了。
⑵ 父母老了子女本該常回家看看,但為什麼總有人找借口不回
很多年前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常說多少父母的內心想法,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其實父母的年齡越大,就越想孩子在自己的身邊。父母的想法跟自己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是非常朴實的,只要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就可以了,但是作為他們的子女,隨著社會的發展,子女們對事業工作的追求,大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派頭。
常回家看看,我想每個子女心中都有這樣的概念。但是能做到的卻很少,我們在拼搏的同時,也要多照顧自己父母的感受,有時候兩者也可以兼得,可以想一些折中的辦法。既陪伴了父母,又不耽誤我們創業。
⑶ 近六成年輕人一年陪伴父母少於10天,為何年輕人回家也不樂意多陪父母
據相關數據顯示,有六成的年輕人一年陪伴父母的時間少於10天。出門在外,漂泊異鄉,有時間陪伴父母的時間本來微乎其微,可是為什麼年輕人連這鮮少的時間都不願意花在陪伴父母身上呢?
時間緊迫,還有其他關系聯絡。遊子千里迢迢回來一趟,家裡的朋友知道了,都會相繼邀約出來聚一聚,時間本來就嫌少,但是好友邀請,也不能無情拒絕別人,縱然很想陪伴父母,也做不到把這些關系就完全放下。兩邊兼顧,就把父母又給落下了。
有句話,叫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也要及時。有時間還是多回家陪陪父母,有空就多回家,不管有錢沒錢。
⑷ 近六成年輕人一年陪伴父母少於10天,為何假期越多卻更難以團聚
據相關平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我國近六成的年輕人,一年陪伴父母的時間少於10天。中秋佳節臨近,法定假日有共3天,國慶節放假,最近幾年也都實行了法定假期是7天,林林總總節假日外加周末時間,我們的假期比以往的假期是多了,為何假期多了,卻還是難和父母的團聚?
數據也顯示,有過半數的年輕人會按照家裡常做的拿手菜去選外賣,有部分是親手做家人做過的家常飯菜,還有少部分會去家鄉菜館點餐。很多在外的遊子,即使沒有回家陪伴父母,也是會特別懷念兒時的味道,會用食物來消除對家人的思念。
假期雖然變多了,遊子雖想家,惦記父母,但是也有自己的心酸,迫於為城裡的」家「承擔的經濟負擔,生活壓力,又或是其他諸多不順心的原因等等,才不得已留在了城裡。
⑸ 近六成年輕人一年陪伴父母少於10天,「常回家看看」到底有多難
現在的年輕人「常回家看看」有的真的是很難做到,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離鄉、遠離父母。「父母在不遠游」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如果守著父母就能把日子過好,誰又願意做一個他鄉遊子呢?
當然也有一些年輕人即使距離父母很近,也不願意常回家看看。他們覺得脫離了父母就沒有了束縛,自己的翅膀硬了想怎麼飛就怎麼飛,完全不顧及父母對他們的期盼。但是,這種類型的年輕人還是占極少部分的,他們不能代表大眾的情況。
⑹ 一個遠嫁女兒的心聲:遠嫁的你,已經有多少年沒回家陪父母過春節了
這是我第一次比較正式的回憶童年生活細節,寫我的父親。也是結婚4年多來第一次正視「遠嫁」這件事……趁父母健在,常回家看看吧,父母是看一次少一次了。
又一年春節過去了。
不禁問自己,「遠嫁的你,已經有多少年沒回家陪父母過春節了?」
14年春節在家跟父母合影,沒想到這是最近的一次在家過春節
其實每次過節回家,都會發現父母又老了很多,臉上的皺紋又深了,頭上的白發又多了,眼睛也不好使了,在不知不覺中花了,需要戴老花鏡才能看清東西……
我媽心腦血管發病兩次之後,反應速度明顯慢了。
第一次發病暈倒,失去意識,情況緊急。幸好我在老家的表哥,及時開車把她送去醫院。表哥背著130多斤的媽媽,做各種檢查,抽血……事後我媽說這一切她都不知道。
所以,萬一你去了遠方,一定要多看看在老家的親戚,關鍵時候真是「遠親不如近鄰」。
我的老家在北方河南,但畢業後,我卻隨男友去了南方工作。
婚後的三年,我們育有倆寶,誠然,我們也成了忙碌的父母。
我們一家
每年的春節,要麼我是在扛著大肚子養胎,要麼就是在照顧寶寶不能回寒冷的北方陪父母過春節。
今年過春節的時候,猛然想起,自從我13年結婚後嫁到外地,我已經四年沒回家跟父母一起過春節了。
去年,我一向健康的父親被檢查出粥動脈硬化,心臟病,需終身服葯。
那時候,我父親在鄭州醫院做檢查,被告知可能需要做搭橋手術,這個手術有一定的概率可能面臨手術失敗的風險。
我聽了之後,當時忍不住哭了起來,我真的很害怕失去我的父親。
記得我小時候身體不適,一段小腸發育不良,有腸絞痛,日夜哭泣,哭的肚臍眼脹氣好大……需要長時間抱著,家裡「雞犬不寧」……鄰居幾個姐姐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長大後,每次回老家,鄰居嫂子見我還會提,「燕子,你小時候那是真費氣!(難帶,愛哭),把你爸媽累的可不輕,你真要好好孝敬他們!特別是你爸!抱你可沒少費勁。」
我跟我妹妹就相差了一歲多,我母親照顧我們兩個忙不過來,她說她帶不了我,這個哄我抱我的任務就落在我爸爸身上。
我爸很疼我,經常帶我各種玩,我很喜歡跟我爸待在一起,因為他從來不會數落嘮叨我們。
還記得小時候父親跟我一起去田地看瓜,他用槍(那時候還沒有禁槍)打野兔,用彈弓打鳥,去河裡抓魚蝦蟹,然後回來燒火給我烤著吃……
他給我燒制的爸爸版「叫花蛋」(用泥巴把雞蛋裹好,放在柴火中燒熟)是我至今吃過最美味的雞蛋。
他帶我一起放羊看羊群,一起種菜摘菜賣菜,一起澆地,在柴油機的沸水箱中煮花生和玉米吃,一起摘瓜賣瓜,把西瓜放在清涼的河水中冰著吃……
上高一的時候,由於營養跟不上,體質很差,加上眼睛過敏痛癢難耐……休學在家。他帶著我四處求醫。我還記得我邊打點滴邊趴在床上偷偷哭泣,怕影響學業,心裡很著急。父親幫我抹掉眼淚,撫摸著我的頭發,輕輕的對我微笑,給我鼓勵……
記得小時候我們的零食比較少,更沒有零花錢。
我到現在記得那次我爸給我買整包的葡萄乾,芝麻糖,方便麵。
很寶貝的,把芝麻糖壓在枕頭下面,這次的買零食的經歷讓我記到現在。我到現在都清晰的記得我擁有這么大一包芝麻糖的美好感受,還有寶貝它們的心情。
還有一次,我偷了我姥姥五毛錢(我姥姥本來是要給我的,但是我媽媽不讓我要,我特別想吃一種零食,平時沒有零花錢,不理解我媽媽為什麼不讓我要,就趁我姥姥睡,拿來買了吃了。)後來被我媽媽反鎖在屋裡打,邊打邊質問我是不是買了方便麵。
我爸用力敲門,要阻止她,她不開,後來我爸把門用力踹開,然後把我抱起來,給了我媽媽一巴掌。
雖然她們做的都不對,但是從這件事可以看來,我爸從小到大把我保護的很好,也不捨得讓我媽媽打我,讓我少一根汗毛。
記得有一次,一個嬸子在我們家裡玩。無意間提到,「你爸那麼厲害嚴肅的一個人,但是每次跟你們姐妹倆打電話的時候都是笑呵呵的,一副慈父的模樣。」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沖我們姐妹發過火,紅過臉。
這些簡單平凡的生活細節卻成了我長大後記憶中最美好的時光。
……
所以,當我知道我可能失去我父親後,種種過往的經歷,在我的腦海中浮現……讓我特別害怕無助,我忍不住的心酸,大哭了起來。
在我父親最困難的時候,最需要我的時候,剛好是遇到小寶臨產在醫院,是我哥哥妹妹陪在他身邊。
結婚前,我根本就沒有想到會這樣子,會是這么一個無奈的現狀。
我把父母的顧慮拋一邊,義無反顧的嫁給我老公,來到了遠方,追逐我想要的生活。
現在想想自己真的有點自私了。
當時想的是只要有錢交通也方便,可以隨時飛回去。
但現實是,你自己本身的客觀條件根本就不允許你遠行。
有孩子嗷嗷待哺,離不開你,回去是你照顧父母,還是父母照顧你?
飛回去一趟,全家人幾千塊的路費,想想還不如給父母買點補品實在。
所以這幾年,每次只能選個天氣暖和的時候回家,這時候我父親已經去了外地打工。我哥嫂也在外地,所以一般都只是我媽媽和小侄子在家,一家人依然不能團聚。
那種結婚前過年一家人熱鬧團聚的情景再也沒有了……
現在,我們也有兩個可愛的女兒,當了父母之後,才理解父母當初的良苦用心。
我老公說以後女兒萬一不得不去外地,她去哪個城市,我們就搬去哪個城市,他不敢想像以後要跟現在這么親密可愛的女兒,分開兩地,甚至一年都見不到面,這將會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啊。
他現在當了爸爸以後,也比較能理解我父母當初看我遠嫁的心情了。
時不時的還提醒我不要光忙著照顧孩子,記得給父母打個電話,過年過節買點東西發個紅包啥的以示孝心。
記得生完大寶的時候,老公工作比較忙,但是他一旦有時間總是喜歡抱孩子抱不夠,有時候加班回來的晚,孩子已經睡著了,他還要抱起來抱一會兒,親一會。有時候出門也不讓推車,一直抱著。現在對小寶也比較寵愛,一旦抱起來就喜歡的誇個不停……
所以就算孩子現在這么小,我們就已經想到以後分別的痛苦了。
老公和小寶
兩個人計劃著現在要多賺點錢 ,有隨時更改居住地去陪女兒的資本。把身體鍛煉好,等女兒以後長大了,我們還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去陪伴他們,給她們及時的協助。
我的母親體質很差。她暈車很厲害,又患有有類風濕,50多歲又得了心腦血管病,高血壓,重度骨質疏鬆。年輕的時候帶娃辛苦,營養跟不上,加上常年干農活,得了一身病。種種的病導致她不能,不敢長途跋涉過來找我。她怕過來添亂,不僅幫不了我們忙,還要讓我們照顧她。
一輩子在農村生活習慣的她也不想再出來南方了。
但每次回去,都是我媽媽包攬一切家務給我騰時間看書畫畫,發展興趣愛好。
記得去年回家,我不讓她用手洗衣服,但她堅持每天早上都是五點多起來手洗兩個寶寶換下來的臟衣服,然後做早餐,做家務……等我跟寶寶都醒的時候,家務都做完了,早餐熱乎乎的也做好了……
但她累的腰酸腿疼的還堅持,說我回家一次不容易,想幫我多分擔……
我們一走她腰疼的毛病就好。
我覺得這世界上沒有誰比你的親媽更能包容你了,有時候自己不懂事給她拌拌嘴,吵吵架,氣她。她還是該干什麼干什麼,笑呵呵的給你做飯吃,從來不會像婆家人那樣給你耍臉色。
我結婚四年了,由於距離遠,加上各自為了生活奔波忙碌,我的父母還沒有來我廣東南方的新家看過。
想想小時候跟我關系那麼親密的父母。居然在我20多歲結完婚之後,就跟我幾乎斷了聯系,也不能真切參與了解我現在的生活,我更不能把現在的美好生活與他們分享,而只能通過電話微信聯系。就算是要回去看他們,也是選個方便孩子回家的季節。還害怕孩子因水土不服,而身體不適應生病。
父母在他們的大好青春年華辛辛苦苦的把我們養大,付出了他們的芳華歲月……我畢業後就來了南方,工作兩年就結婚生娃,想想他們除了付出,也沒有享我多大福。他們最需要我的時候,我也不能及時陪在身邊,過年也不能團聚。
每每這時候,我真的很心酸。
但慶幸的是,我有一個懂事的妹妹和一個孝順的哥哥。
我的妹妹嫁在了老家,她總是時不時的去看望我媽媽,滿足下她思念女兒的心。雖然我小時候學習好,家人偏向我,我也是家裡的唯一一個大學生,但是離不開我在上學過程中,我妹妹一路的資助和支持。
我哥哥比我大七歲,小時候他經常帶我們姐妹倆玩,幫我媽媽分擔壓力。
現在家裡有事也是他及時的出來處理。
所以想想父母辛苦一點,孩子有兄弟姐妹相互照應有時候也挺好的。
13年結婚那年我們兄妹3人的合影
我現在唯一期盼的是,父母可以靠葯物的維持多活幾年,等到我娃大一點,就可以把他們接過來住,讓他們也體驗下我現在的生活,盡我應盡的孝心,讓他們在老年也享享我的福。
這就是一個遠嫁的女兒的真實心聲。
如果你已經為人父,就多陪伴一下你的孩子吧,父親陪孩子還是能給孩子不一樣的生命體驗和美好回憶的。
如果條件允許,就常回家看看吧。
人生其實很短暫,老年人的身體就像定時炸彈,生命有時是如此的脆弱,珍惜當下的每一天吧,認真耐心的陪伴他們,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吧。
⑺ 現代,年輕人太忙了以至於不能長時間陪他們的父母,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在當今社會里,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人,都面臨著屬於自己的壓力!年輕人在工作、經濟、交際關繫上都有很大的壓力。而老人也會面對種種壓力,比如家庭關系的處理!面對這些壓力,需要年輕人與老人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許多年輕人看來,與老人同居是一種很大的壓力,既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又要正確處理與老人的關系;但又有人認為,與老人同居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因為老人在社會上行走過,可以幫助自己解決難題。可是,同一屋檐下的故事不是每一個都是溫馨的!在我看來,與老人同居有利也有弊。
首先來說說有利的一面吧!我們與老人雖有代溝,但只要恰當處理關系,一切都沒有問題的。當你下班回家後,就有香噴噴的飯菜迎接你;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有老人陪著你;當你遇到難題時,老人會幫助你解決。這些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非常有利的,老人雖與我們不是同一代的人,可他們是過來人,懂的也比我們多,且很多事情他們都經歷過,會告訴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在社會上更好的行走!
再來說說不利的一面。因年代不同,所以很多時候想法也不同,這就會影響到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沒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做什麼事情都要考慮到家裡有位老人,且老人都喜歡啰嗦,有時候想要清凈一下都不行。年輕人的作息時間也會影響到老人的身心健康。兩代人生活在一起,自然會產生矛盾,會有意見不統一,生活習慣不同等問題!所以,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觀念差別和生活習慣也會產生許多爭執與口角!
多數年輕人喜歡無拘無束,而老人則喜歡熱鬧,喜歡和兒女住在一起,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人認為:且不說大道理,僅從相互受益這方面來講,就應該與老人同居。俗話說得好:家中有個老,等於有個寶。老人在家養老,可以幫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樣可以幫助子女減輕家庭負擔,同時自己又可以活動活動,對身體大有好處。同樣,老人有個頭痛腦熱的,又能得到子女的關照。又有人認為:距離越近,就越容易產生摩擦。
盡管分居可以生活自立,避免矛盾。但尊重、關心、善待父母仍是永恆不變的基調,親情是要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中國的傳統是「以孝為先」。我們應該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試著體諒、包容對方,才能有一個和諧美好的關系。而作小輩的,千萬別忘了:常回家看看。
孝敬父母不一定要與他們同住,同住者也不一定等於孝敬父母。如果合得來就住在一起,合不來就不要住在一個房子里。彼此生活習慣不同的話,分開反而是一種尊重。老人的想法是只有子女一件事,他們的生活好像只有一個目的:子女。生活的內容也只有一個:子女。甚至,生活的態度,也是以子女為中心。所以,等到他們都年老的時候,需要我們細心呵護的。
無論是否與父母同住,有一點很重要,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可靠最溫暖的港灣!
⑻ 超過一半年輕人沒時間陪父母,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有多忙
年輕人們真的是非常忙的,現在的年輕人每天都要忙著做自己的工作還有一些基本的技能要去學習,這些東西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學會的,所以他們每天都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當中切換自己的身份。
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多給年輕人一些私人空間,因為他們的日子是特別苦的,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因為這個社會競爭力實在是太強了,為了能有一個輝煌的未來,他們只能這么做。
⑼ 馬上要過年了,有多少人回不了家的
太多了。有的是工作崗位,離不開。有的是路途太遠,年假時間又太短。再加上疫情的關系,自己住的地方是中高風險區,所以不能回去。
⑽ 中秋佳節,本來是和家人團圓的日子。為何還有人選擇不回家呢
因為有些人他們的工作是非常忙的,他們忙於掙錢,所以根本就沒有時間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