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皇族,看甄嬛傳就尋思,甄嬛當上太後,可是他的父母沒死,這怎麼算,難道叫太國丈或者把父母接到宮
並不是這樣的,女子一旦加入皇族,就是皇家的人。就算父母死了,也不可以戴孝,那就是詛咒皇家,而且只有皇後的爸爸才是國丈,如果皇上見了太後的父親也只是禮敬而已,國丈爺該下跪還是要跪的,因為皇上是天子,只想父母跪拜就可以了,一般太後的父親也是像從前一樣,只不過更尊貴了。至於你說得謀反,是不可能牽連到皇上的,因為皇上是皇族,和他們只是有血緣。
2. 皇帝駕崩後,皇後嬪妃們如何安置
第一,沒有生養的,而且有沒有後台的,通常就是遣散回原籍。
第二,雖然沒有生養,但是有些後台,或者有官銜、官奉(相當於朝中的大臣),通常終老於後宮。
第三,有生養(即兒子),隨兒子出居王子宮。
第四,遇上楊廣之流,雖庶母也不放過,成為繼任皇帝的妃子。
第五,有出家為尼的。
第六,有陪葬的。
第七,有被處死的,但不作陪葬。
上述幾種情況,出宮者佔大多數。《宋史·英宗本紀》、《哲宗本紀》、《徽宗本紀》等都有出宮女多少多少名的記載。
3. 唐朝到宋朝時期太後死後的喪事禮儀
喪葬禮儀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男丁)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裡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裡或塘里,俗稱「買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入殮後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後,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後,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後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後,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財)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城市、集鎮走出街口)「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後,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築墳。墳築好後,有喝彩、撒糧米習俗。出殯的當天晚上請道士念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扌羅兩朝」。
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弔祭、送葬、吃飯。喪飯兩餐(正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舊時安葬後,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
秦漢時期
秦國經過苦心經營,終於滅六國而一統天下。秦國的空前強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現出排山倒海、氣吞山河的氣勢。雄偉的布局,高大的牆垣,華麗的寢殿,堅固的墳丘,豐富的陪葬,成為後來王者陵墓的樣板。上有所愛,下必甚之。由於秦王朝崇尚厚葬,作為一種風俗,它並不因秦之滅亡而銷聲匿跡。它對於兩漢的喪葬習俗,產生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然,由秦至兩漢的厚葬風,表面上看是統治階級身體力行倡導的結果,其實這中間包含了豐富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經濟上,由秦而漢,生產力水平大為提高。經濟上的殷實,使得生活上的奢華成為可能。「事死如生」,因而導致厚葬之風在社會中迅速蔓延。「方今之世,奢侈罔極,靡有厭足……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吏民慕效,寢以成俗。」(《前漢書·成帝紀》。)「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後漢書·明帝紀》。)「或至金鏤玉匣,(木需)楩(木丹),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成大冢,廣種松柏,廬舍祠堂,務崇華奢。」(《潛夫論·浮侈》篇。)時人在事死上極盡財力,不惜傾家盪產,墓葬中埋藏之豐富,做工之豪華,令今人嘆為觀止。概括而言,漢代墓葬具有如下特色: 石刻技藝至漢代已有很大發展。漢代富貴之家,在葬埋屍體之後,不僅要壘一大墳丘,而且還要在其前置上墓碑,碑上刻上墓主的身份、官職及生平經歷等。富豪大家在人死後,不僅要立碑以識,而且要設立墓園,內中立墓闕,立石人和動物石像,以此象徵主人的富有和排場。除此之外,還普遍在墓地建築墳丘祠堂,供活人奠祭。地面上如此,地下墓中更是極其奢華。人死之後,活著的人深為死者不能再繼續享用人間幸福而悲傷,為了讓死者能繼享幸福生活,就在墓中摹仿人間生活,修建陶質或石質院落,並置備以成群的雞、鴨、豬、狗等動物,呈現出一種人間氣象。院落大小、陪葬物多寡,依據個人財力而定。雕刻技藝不僅表現於地面碑闕上面,而且還將大量石雕畫埋於墓中,而今出土的大量漢畫石刻成為研究漢代墓葬文化的珍貴資料。漢代的陪葬品除了傳統的實物外,還開始把金銀及藝術品埋入墓中。隨著民間用粘土燒制磚瓦的技術日益成熟和普及,磚瓦不僅能讓人們用以修蓋房屋,而且開始用磚石砌作墓室,以保護棺木。富有之家,把磚墓僅作外槨,仍用木槨套棺,使得棺木更加牢固持久。史載西漢中期以前,夫妻合葬,因二人死的日期不相同,所以多採用異穴合葬的新禮俗。為了解決二人死期不同的矛盾,禮俗中出現了「厝」的概念。厝者,置也,停柩待葬之義。即將先死者停柩一側,再待後死者一同安葬。此俗歷經數千年的沿襲,至今民間仍有厝的葬義。厝的實質乃為長喪久葬,是厚葬之風的重要表現。
在墓室裝飾方面具有這樣特點:南陽漢代墓室大多由石、磚、磚石混合三種建築材料建成,而在石、磚上都刻繪有畫,根據時代的不同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漢畫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在漢代貴族官僚的住宅、神廟和陵墓里的壁上都出現了繪畫。南陽早期的漢墓多以建築物為題材,畫像多刻繪在墓門、主室門的主柱和門扉上,將現實生活中的建築刻劃入畫面,以象徵陽間住宅,南陽趙寨漢墓就只在墓門的主體和門扉上刻繪雙闕和廳堂。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觀念也影響了南陽漢畫的內容。漢墓出現諸如「伯樂相馬」、「狗咬趙盾」、「二桃殺三士」等歌頌智勇忠義的畫像。例如,唐河針織廠畫像石墓中出土的歷史故事畫像約占人物畫像總數的20%。漢代的讖緯迷信思想也影響到漢畫的內容。在楊官寺畫像石墓中開始出現白虎、雙龍交蟠和執鉞神人等畫像,其意在辟邪、升仙。還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生活情況的畫面,如將騎射田獵、車騎出行、雜技舞蹈、舞樂宴饗等內容刻畫在墓中,這些畫常安排在墓的前室周圍和主室二側。在墓門上刻鋪首銜環,兇悍的猛虎形象,用意在鎮墓。在門上也有吉祥的朱鳥,象徵死後吉祥如意。在墓葬蓋頂上刻日輪和滿月,日內刻三足烏,月中刻蟾蜍,日月周圍繁星密布,還刻有長虹之類的天象圖和二十八宿的星相圖,這些都有占卜的意思,每一星相和天象都象徵一種社會上的人事。同時也出現了伏羲、女媧畫像,雕刻在主室兩側的主柱,這是人們對生殖的崇拜,希望在陰間也繁衍不斷。
就隨葬物品而言,已經體現出社會的富有和奢侈。南陽漢代墓葬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很多,主要是吃和用的東西。隨著時代的不同,隨葬的物品也不斷發生變化。從材料上看有金屬類和陶器。金屬器有:駑機、劍柄、鈴、帶鉤、鋪首銜環、五銖錢、大布黃千、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車轄、當盧、鑣、蓋弓帽、鎏金銅釘帽、獸面形飾、鐵鑿等。陶器主要有:鼎、壺、敦、瓮、奩、倉、倉房、臼盤、灶、甑、炙爐、案、杯、磨、井、罐、盆、博山爐、牛、豬、雞、鴨、烏、俑、盤、豆、狗等。從用途上講有生活用品和錢糧武器等。
現在透視一下漢代的殯葬習俗。唐河縣電廠漢墓出土的《喪葬出行圖》反映了漢代南陽的送喪習俗。圖左為一列送葬隊伍,一人騎馬肩扛銘旌作前導,其後有六輛軺車正在行進。圖右一人雙手執鍤,旁有一株柏樹。執鍤掘土和柏樹象徵著墓地。墓前植柏是秦漢以來的風俗。《太平御覽》引《風俗通》雲:「墓上樹柏,路頭石虎。」「銘旌」也叫「柩」,稍晚則稱作「幡」,是招魂的標志。《禮記·檀弓》雲:「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別也,故以其旗識之。」鄭玄註:「明旌」為「神明之旌」,此處的「神明」指死者的靈魂。經濟的繁榮昌盛為厚葬之風提供了物質條件。作為一種風俗或者一種人文景觀,僅有物質前提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思想根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秦漢時期的認識論作一番透視,只有這樣,才能准確把握厚葬之風長盛不衰的本質。
漢武帝以前,承接秦統,陰陽五行,神仙方術於芸芸眾生中極為盛行。敬鬼事神,建功修德,以求神鬼的點化而獲長生不死,因此高祖建國伊始,便「甚重祠而敬祭」(《史記·封禪書》。),任巫行為國事,執掌祭祀,重大國事決策,常問巫占卜,故而在西漢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社會生活中,鬼神氣息甚濃,敬神而重巫,巫者成了聯絡人神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民眾生活中,由於統治者的倡導,出現了兩大奇觀:一是巫眾,「范氏世於晉,故祠祀有晉巫。范會支庶留秦為劉氏,故有秦巫。劉氏隨魏都大梁,故有梁巫。後徒豐,豐居荊,故有荊巫。」(《史記·封禪書》。)二是廟宇繁盛。文帝時,趙人新垣平「言乞神事」,作渭陽五帝廟;武帝時,征服南越後,「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天壇,並祠天神上帝百鬼」(《史記·封禪書·集解》。),致使「街巷有巫,閭里有祝」(《鹽鐵論·散不足》。),鬼神觀念,深入人心,上至一國之君,下至平民百姓,於其各自的內心深處,將宗祖崇拜與鬼神崇拜緊緊地凝結在一起,事死如生,甘願竭盡財力去營造地下的生活環境。 武帝時,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諫為武帝採納後,它的核心內容諸如「天人合一」,「天者百神之大君」,「天子受命於天」等被視為正統,極大地神化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成為統治萬民思想的合法工具,三綱五常成為人們行為道德的規范。君權、夫權因儒教解釋的微言大義而與以前的神權並駕齊驅,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在以後的長期發展中,給喪葬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喪葬禮儀的繁瑣性。
三國至明清
東漢中期以後,封建王朝即將走完一個王朝由創建、鼎盛、衰退、滅亡這一周期,政治上的倒行逆施使得戰亂頻仍,世態炎涼,人心不古。外來佛教乘虛而入,迅速佔領了人們的思想空間,它宣揚的精神靈魂永生、輪回轉世、因果報應等觀念很快為人們所接受,加上東漢中期道教開始興起,社會上出現了一大批「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的道士,他們積極參與民間祭祀活動,宣揚通過咒、符等手段加強對往來自由的鬼神進行管理。儒、釋、道三教在意識形態領域經過長期的斗爭浸染,互取所長,漸漸走向吻合。從三教對人們喪葬意識的影響來看,儒教因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對人的行為意識起主導作用,道、釋二教僅僅是強化了人們的喪葬意識而已。儒教統治人的意識形態兩千餘年,厚葬之風和繁文縟節在漢以後各代均有表現,並屢禁不止,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為儒家的倫理道德規范限制了人們薄葬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故而在兩漢時期,宛人不論家財雄厚與否,都甘心情願將財富埋藏於地下。在葬儀方面,只因財力所限,僅有陪葬數量的差異,而沒有厚葬觀念的差異。上至貴胄富商,下至平民百姓,在對待厚葬這個問題上,觀點出奇地一致。厚葬在封建社會一定意義上成了人們立身處事的標尺,如果敢於標新立異實施薄葬,那簡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南陽喪葬文化承繼的連續性,使得厚葬之風形成一股巨大的慣性,在穿越各個朝代的歷史過程中,對其內涵中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及時地予以吐故納新,以致於恆生恆新,萬世不絕,成為人們喪葬活動的鮮明主題。
從漢末到三國,又到南北朝這三四百年的時間內,是南陽歷史上比較動盪的年代,戰火連綿,經濟蕭條,官匪一家,民不聊生,盜墓賊人群生,統治階級的地位亦不穩固,這樣,人們在葬埋故去的親人時,自然對兩漢的厚葬之風有所收斂。統治者身先士卒,在薄葬方面邁出了一步,史書對此曾有較多述評。現摘錄曹操《遺令》如下: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戌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三國志·武帝紀》。)
晉宣帝司馬懿,也深感身後厚葬不妥,於是事先作了詳細的交待和安排,「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晉書·宣帝紀》。),要求其後人按照他的遺願從事。南陽民間崇尚厚葬之風稍有收斂。魏晉時期的戰爭,客觀上阻止了厚葬之風的蔓延,金玉珠寶和石雕工藝品也不再被埋入地下。同時,東漢時期產生的在墓前立碑的習俗,也由於戰亂易遭毀壞之故,魏晉時期南陽民間崇尚這樣一種新葬俗:在墓前立碑的同時再於墓內放置一塊墓誌銘,作為更加保險的標記。為威懾恐嚇盜賊掘墓,還常常在墓門處放陶質獸,俗稱鎮墓獸。該獸或踞或卧,面目猙獰,張牙舞爪,使人恐怖,墓主希望藉助鎮墓獸嚇退侵犯墳墓之人,用心可謂良苦。這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人對於盜墓的恐懼。
隋唐期間南陽民間的喪葬,較之以往,最大的改觀就是墓中置放彩繪陶俑,墓壁彩繪青龍白虎,墓頂繪日月星辰。宋元墓葬,使用仿木建築結構的磚墓,並盛行焚燒火紙的葬俗。用紙扎制偶人、明器,在送葬的路上焚燒或堆放於墳丘之上。此俗與以往將大量財物埋於地下相比,實乃節儉之舉。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結束了元末動盪不安的政治生活,社會經濟在以後200餘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產品日益豐富,中期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也催生了南陽人們的享樂意識,加之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把西方文化傳入中國,大大開闊了明人的眼界,出現了反理學、重個性解放的社會思潮。人們對於金錢和享樂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狂熱,社會各界為追求金錢而極富冒險精神。浮躁的社會心態,匯成這一時期振振不寧的社會情緒,對情慾、肉慾和物慾的貪婪追求以及由此而出現的僭越之風,都猛烈地沖擊著傳統喪葬禮俗中的封建教條。世風輕浮侈靡,活人只圖今日快活,哪管身後的一切,因此大多數人不願將大量的金銀財寶埋入地下,導致墓葬內容日益簡單,隨葬物品多由象徵性物品取代。雖然如此,貴族富戶之墓,因受地位、身份和禮制的限制和影響,相對而言,墓葬仍相當豪華。當然,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明朝薄葬問題,此時的薄葬與魏晉薄葬之風甚為不同,明之薄葬只是不願把錢財埋入地下,不等於在喪葬方面不願多花錢。事實是,僭越尚奢之風對喪事亦有很大的浸染。每遇喪葬,喪主總是竭盡全力大擺筵席,酒肉酬賓,大行齋醮,設台演戲,全不以死者為戚,鄧州府「喪則棺槨衣食,哭誦訃告弔奠,咸尊家禮。若夫客至張筵,伎樂雜,延僧供奉,諷經破獄,以及引發之日,冥器芻靈,充塞道路,務以華觀為悅」(《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420。)。明清之後,經過多次改革和演變,葬俗改除了傳統喪葬上的弊端,具有一定的移風易俗意義,體現了時代進步和民眾思想認識的提高。但是,由於喪禮不是簡單的禮儀制度,其深層所包含信仰和觀念的變化比禮節儀式的變改更難更慢,所以喪葬風習的傳承性使自周秦以來沿襲已久的傳統喪葬禮儀很難被全新的喪儀所取代。更何況,在南陽民間同姓相居,宗廟森嚴,即使有心變改舊禮之人,也會在強大習慣勢力圍殲責難下違心相從,以免落不孝不義之罪名。故而,在廣袤的民間大地上,喪葬禮儀仍依舊禮而行,世人對傳統喪禮中某些惡風陋俗的危害性未必有一個比較明晰的認識。這就是傳統喪葬禮俗仍然大行其道的原因。
居喪制度-主要禮法
表情:古代為直系親屬(父母或祖父母)服喪,稱之為居喪。《禮記·雜記》:「少連,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jī)悲哀,三年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喪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是謂不度。」居喪之俗規定的禮節很多,《禮記》中《雜記》《檀弓》《曲禮》《喪大記》《閑傳》《喪服舊制》《問喪》等篇都有記載。
居住:居父母之喪,其居處,起初「居倚廬,寢苫枕塊,不說絰帶」,行卒哭祭之後,「拄楣翦屏,苄翦不納」,過了小祥,「居堊室,寢有席」,大祥後「居復寢」,待舉行過禫祭禮,才可以回到床上睡覺。
飲食:其飲食「三日不食」,「既殯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卒哭後「疏食水飲,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醬;中月而禫,禫而飲醴酒。始飲酒者先飲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平時「喪不貳事」,「父母之喪不避泣涕而見人」,見人「非喪事不言」,「言而不語,對而不問」,「既葬與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國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喪者不遣人,人遺之,雖酒肉,受也。」「有服,人召之食,不往。」「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葬禮。
禁娛樂:喪(畢)復常,讀樂章。居喪不言樂。」「居喪之禮,毀瘠不形,視聽不衰,升降不由阼階,出入不當門隧。頭有釗則沐,身有瘍則浴,有疾則飲酒食肉,疾止復初,不勝葬,乃比於不茲不孝。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唯衰麻在身,飲酒食肉,處於內。」等等
服飾:《儀禮·喪服》所規定的喪服,由重至輕,有斬衰(cuī)、齊(zī)衰、大功、小功、緦(sī)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五服分別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遠近不等的各種親屬,每一種服制都有特定的居喪服飾、居喪時間和行為限制。
埋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葬法、葬式與墓向
1、葬法:葬法指埋葬死者的方法。採用形式與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等都有關系,其具體形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鳥葬)、水葬、野葬、瓮棺葬、懸棺葬、衣冠葬等。衣冠葬是中國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法,其特點是墓內無死者的屍體,僅埋葬死者生前穿戴的衣冠。這種葬法,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出現。這與當時的社會生活有關。在當時,氏族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掠奪財富的戰爭,一些氏族首領、軍事將領或勇士,或為保衛氏族生存而獻身,或在掠奪財富的戰爭中戰死,其屍體由於種種原因無法收回。於是,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往往要為他們舉行盛大而隆重的葬禮,對他們實行厚葬,為他們建造衣冠冢,祈求他們的亡靈為本氏族帶來更多的福氣。2、葬式:葬式即安葬死者的姿態。從死者屍體入埋時的身體姿勢來看,主要可以分為仰身葬、側身葬、俯身葬三種;從死者屍體入埋時的肢體置放狀況來看,則可分為直肢葬、蹲肢葬、斷肢葬、折肢葬等;從墓葬遺址中發現的人骨堆放狀況來看,又可分為疊骨葬、骨架擾亂葬等;從死者入埋的次數來看,又可分為一次葬、二次葬或一、二次混合葬等;從墓坑中入埋的死者人數來看,又可分為單人葬、多人葬。3、墓葬方向,簡稱墓向,一般是指死者埋葬時的頭向,有時也指面向、足向等。它是我國人類社會埋葬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具體的定向原則:1、向日出方向2、向日落方向3、向高山方向4、向流水方向5、同本族文化同一方向等。墓葬定向的意義是原始人祖先崇拜和靈魂不滅觀念的產物,其意義有三:一是認為人死後,靈魂要回到原來的老家去,因此頭就朝著老家的那一方向。中國人葉落歸根的思想便源於這種觀念;二是認為世界有一個特殊的地域,人死後,就應到那裡去生活。因此,埋葬死者時就朝著這另一世界的方向——日落方向,是亡靈的集中之所,是區別與人間的陰間世界;三是認為人的生死猶如太陽東升西落一樣,因而埋葬時應背東向西。
二、葬具、隨葬品與墓誌
1、葬具:是指裝殮死者屍體或遺骨的用具,土葬所用稱為棺槨。但棺槨在古代又有內外之分。棺為直接裝殮屍體的葬具,為區別棺或槨,又有人稱其為「內棺」,因其與死者屍體最為接近,故又稱「櫬」,又因其一般以木材製成,故也稱「棺材」。槨,因其在內棺之外,故又稱外棺;又因其大於內棺,故又稱大棺。棺槨的使用方法,《禮記》有載:「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反壤樹之」。2、隨葬品:從山頂洞人把石制工具和石珠、穿孔獸牙等飾品一同隨死者埋葬的事實可知,隨葬習俗幾乎與喪葬習俗同步,而最初的隨葬物品均為死者生前用過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簡陋的裝飾品,以寄託人們對死者的淳樸祝願。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帝王貴族不僅生前酒池肉林,驕奢淫逸,並幻想死後到另一個世界裡仍能享受富貴,往往用大量的能顯示其生前地位及財富的專用品和大量的金銀玉瓷、珍奇玩好之物隨葬,逐漸形成了厚葬的風氣。於是一種專用的隨葬品——明器就產生了。明器又稱為「冥器」、「盟器」、「鬼器」、「息器」,是專為死者隨葬而製作的無實用價值的各種器物模型的統稱,一般用陶土、竹木和石頭製成,也有一些是用玉石或金屬以及紙等材料製成的,用以安慰死者之靈。這些明器大多依照日常用具製作,還有一些依據家畜、房屋等動產或不動產所模仿。做成人或家畜、鳥獸模型的明器即所謂「俑」。不過一般情況下,明器很少單獨隨葬,大多是和部分實物一起下葬。北宋以後逐漸流行紙扎明器,紙扎明器並不隨葬,而是在下葬時或下葬之後焚燒,這種純粹象徵性的明器可能是最經濟的寄託哀思和希望的器物了,所以直至今日仍在普遍使用。3、墓誌:墓誌的性質與作用和墓碑相似,是記載死者姓名和家世生平事跡的石刻,文章末尾綴有稱作「銘」的韻語頌詞。不同的是墓碑立於墓前而墓誌則埋於墓中。墓誌起源於東漢,魏晉以後普遍流行。早期的墓誌形似碑而較小。南北朝後,墓誌一般作方形,由志蓋和志石相合而成。志蓋多作櫫頂形,一面刻有篆體的標題。志石上則刻有志文、志銘,唐代以後還有撰文者及書寫者的姓名。歷代墓誌,其志文、書法不少出自名人之手,且大多有當時的史實記載並錄有確切紀年,因此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三、墳丘、墓穴
1、墳丘:中國傳統的葬式是實行土葬。實行土葬,要把死者安置在棺中,然後埋入土穴。埋棺之處叫做墓,也叫做塋,墓地周圍以內叫做兆域,在墓地埋棺之處的地面上堆土成丘狀,叫做墳,也稱冢,也就是說墓指平處,墳指高處,所以古人講「土之高者曰墳」,又說「葬而無墳者謂之墓」。中原地區以土坑豎穴墓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直到西周初年,地表上還沒有明顯的墳丘。到了春秋晚期,中原地區才出現了墳丘式墓葬。土丘墳一經出現,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便迅速流行,墓葬由「不封不樹」一變而為「大封大樹」,至戰國時已巍然成風並且制度化。秦漢以後,幾乎可以說無墓不「墳」。秦漢時的墳丘以方錐形為貴,一直延續到唐代。但規定只有皇族可以使用方丘,一般貴族和平民均為圓錐形。至明初改方形陵為圓形寶頂起,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庶民百姓之墓,都帶有圓錐形墳丘,所不同的只是佔地大小和墳丘的高低。2、墓穴:墓穴即墓室,也稱墓壙,由豎穴、橫穴之分。豎穴是從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橫穴則是先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橫向挖掘而成的洞室。墓室是墳墓的地下部分,隨著時代和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殷商時期墓穴的主要形制為豎穴土坑。從戰國時期出現的用大塊空心磚砌築而成的墓室,到西漢時期廣為流行。東漢時期最為常見的是用小型磚塊砌築的券頂磚室墓。王莽前後開始出現了在墓中祭奠死者的風氣。為了便於在墓內進行活動,豎穴的墓道普遍轉變為階梯式或斜坡式。兩漢時期的磚室墓中,有些還在墓磚上雕刻、描繪各種圖案,這就是所謂的畫像磚墓。隋唐時盛行壁畫墓,即在墓穴內彩繪各種宴飲、出行、狩獵等圖案,宋元時期則盛行仿木結構墓,即按照死者生前所居來構築和描繪墓穴。當然,不同形制的磚室墓只有各級官員和王公貴族可以享用,隋唐時的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各朝所沿用。而對於普通百姓,能以土坑豎穴葬其遺體已是相當不易了。
4. 新皇登基後,一般如何安置後宮的「三千母妃」
古代封建社會最少腐朽黑暗,掌權者為了滿足個人私慾,無所不用其極。例如太監這個職業就是典型的封建畸形產物,還有龐大的後宮群體,一個皇宮幾千人都是為了滿足一人的慾望。而且皇帝還有個壞習慣,就是不信任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故此當新皇帝上位之後,要將老皇帝留下的人都撤去,換上自己信任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典型例子,還有老皇帝龐大的後宮妃子,也是新皇帝的清楚對象。
其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說有些妃子就可以去給老皇帝守墓,還有一些姿色出眾的女子,甚至還會被新皇帝照單全收,武則天就是典型的例子,本來都已經出家為尼了,結果硬是傍上了李治這個大腿。所以說老皇帝去世之後,妃子們到底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一看有沒有子嗣,二看姿色,著名的蕭皇後一生服侍了六個皇帝,也算是其中佼佼者了。
5. 甄嬛成為太後後,她的父母怎麼了
在老家養老啊,皇親國戚的 什麼活都不用干,有俸祿拿 多安逸啊!!別操人家的心了 ,好好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早睡早起,開心快樂每一天!!
6. 慈禧太後的父親死了被追封為承恩公,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慈禧太後的父親之所以會被追封為承恩公,主要還是因為自己在當時把握了朝政能夠說得上話。同時她父親追封為承恩公,還是因為是蒙受恩澤的意思。
綜上所述,她之所以給她父親這個爵位,主要還是為了讓她父親時候能夠感受到她對她父親的情感,也是對自己權利的賣弄。
7. 慈禧太後的父親死了被追封的承恩公,什麼意思呢
1853年,一個叫葉赫那拉·惠征的前安徽寧池廣太道員病逝於江蘇鎮江府。8年後的1861年,惠征的女兒成為了垂簾聽政的皇太後,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後。1862年,朝廷將惠征追封為三等承恩公。
承恩公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崇綺的人生頗為傳奇。他父親是道光年間的權臣賽尚阿。咸豐皇帝即位後,賽尚阿進剿太平軍接連失利,被咸豐皇帝革職發落。崇綺家道中落,發奮讀書,竟然考中狀元。這是清朝近300年歷史上唯一的滿蒙旗人狀元。
崇綺被封賞為三等承恩公,官運亨通,歷任內閣學士、戶部侍郎、吏部侍郎、盛京將軍、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崇綺家人自焚,他本人自書了絕命辭"聖駕西幸,未敢即死,恢復無力,以身殉之"後,自縊於蓮池書院。
崇綺因此成為清朝300年唯一殉國的國丈。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大清會典》等】
8. 皇帝後妃的父母死後,後妃如何守喪守多久
畢竟是皇家,有避諱。不過守孝是可以的,百事孝為先,過了頭七就該回宮,只要是個懂孝的人,就不會穿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淺色,但不能穿全白。
9. 太後的媽媽叫什麼
太後的婆婆才叫「太皇太後」。
太後的媽媽的稱謂,一是使用夫姓或是冠夫姓(夫姓+本姓),稱「X氏」或「XX氏」;一是按照其敕封誥命來稱呼。
貴族婦女通常都有誥命在身。享受國、郡、縣、鄉賦稅,稱「君」或「夫人」。因為歷朝歷代行政區域劃分和封賞制度的差異,所以稱呼各有不同。
不知道那些說太後媽媽是太皇太後的童鞋是怎麼想的,如果太後的媽叫太皇太後,那請問你將太上皇的媽置於何地?
除非太上皇和太後是一個媽生的,他倆兄妹通婚。
那個用「姥姥的的媽叫太姥」來佐證「太後的媽叫太皇太後」的童鞋,只有皇帝的老婆才能稱「後」,請你先搞清楚太後的媽是誰的老婆好不好!
如果還沒轉過彎來,那再舉個簡單的例子:
《紅樓夢》里賈元春的母親是王夫人。賈元春當了皇妃之後,王夫人還是王夫人。不能也不可能成為「王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