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長的橋標題有什麼含義
意思是經歷過這么多坎坷之後,頓然醒悟,明白事理之後發現,只要有父母的愛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父母的愛不是責罵,而是寬容,父母的愛不是表現在外,而是深埋心底,父母的愛不是一汪清水,而是博大似海,父母的愛是涓涓的溪流,是只要開了就永遠不會凋零的花
知商屬高屬低,這對人的一生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樣的父母,從懵懵到明事,其實只有一橋只隔;這座橋就是父母溫厚的愛。就像黑雲經過太陽的親吻也會變成絢麗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愛來呵護,也會成長為頂天立地的棟梁。
❷ 怎麼寫賞析《橋》
一、巧妙鋪墊,一舉多得
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每年的夏季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時候,連續降雨容易造成山洪暴發。今天我們要學的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在一次山洪暴發之際,故事的題目就是《橋》。
師出示課題,生齊聲朗讀。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帶著兩個任務:第一、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反復讀讀。第二、將大屏幕上的詞語,在文中劃出來。
咆哮、狂奔、獰笑、放肆、沒腿深、擁戴、清瘦、沙啞。
朗讀詞語,讀正確(難點:咆哮、沒腿深)。
請大家仔細讀讀這些詞,想一想,夏老師為什麼要將這些詞分成兩行?
生:第一行寫的是洪水,第二行寫的是老漢。
師:請你試著在詞語的前面添上「洪水」兩個字讀讀。(生讀)
師:請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體會這是一場怎樣的洪水?
生:這是一場可怕無情的洪水。
生:這是一場勢不可擋的洪水。
生:這是一場破壞力很強的洪水。
……
〖評析〗
夏老師安排學生初讀課文,給學生提了兩個要求:一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反復讀讀;二劃出大屏幕上出現的詞語。這兩個要求看似目的簡單,實則有她更深層次的用意。除了讓學生讀通讀准,還給下面的課文學習做了完美的鋪墊。兩行詞語中,第一行:咆哮,狂奔,獰笑,放肆,沒腿深。實則就是反映了洪水的可怕。第二行:擁戴,清瘦,沙啞。寫出了本文主人公老黨支部書記的形象。夏老師在初讀課文時安排學生劃出這些詞語,不僅學習了字詞,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梳理了文本的脈絡,給接下來步步深入地感悟做了完美的鋪墊,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導語精練,步步深入
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一般說來,這樣可怕的洪水,往往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生:農田被淹,房屋沖毀。
生:人員傷亡慘重,後果不堪設想。
師:但是,課文中的這場洪水,結果怎麼樣?
生:很多人倖免於難,只有老漢和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
師:村民們之所以會得救,是誰起了關鍵的作用?(老漢,村黨支部書記)
板書:老漢
師:請同學們再次回到課文中,好好地讀讀描寫老漢的句子,哪個句子最讓你感動,劃下來反復地朗讀,用朗讀表達你們的感動。
交流:哪句話深深地打動了你?請你讀給大家聽。
生1: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師:讀得真好,老師能感受到你已經被這位老漢深深地打動了。你為什麼而感動?
生:我覺得他非常沉著冷靜,而其他人則亂作一團。
師:此時此刻,老漢默不作聲,站成了一座山。但是,老漢的心中卻是──焦急萬分,你知道他在焦急什麼,擔心什麼嗎?請你聯繫上下文讀一讀,想一想。
角色轉換,即興對話──這位老漢,此時,你在擔心什麼?你在想什麼?
生:我會想群眾生命受到威脅,應該讓群眾安全離開。
生:群眾的性命高於一切,我要盡快將村民疏散
……
師:是啊,此時此刻,老漢雖然默默無言,但心中卻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讓我們一起來用心朗讀:老漢清瘦的臉上流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生2: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師:好一句黨員排在後邊!誰排前邊?
生:村民。
師:是啊,老漢始終把村民們放在第一位。
生3: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師:哪個動作讓你感動?
生:推。
師:這一推,有可能將自己推向死亡的邊緣。在最最危險的時候,老漢還是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
……
〖評析〗
從「感悟洪水—感悟群眾—感悟老漢」,學習的環節清晰明確,且環環相扣,反復推進,讓人感覺渾然一體。在學生對洪水的可怕有了較深入地理解,並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夏老師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句段,談一談原因,然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朗讀時,導語精練,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讀出當時情況的危急,人們的慌亂和老漢的沉著、鎮定。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加深對老漢的理解,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真正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三、親情難舍,升華情感
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在與洪水抗爭的過程中,老漢和小夥子之間發生的這一幕一定讓大家難以忘懷。老師已經將相關的幾個自然段呈現在屏幕上,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比較老漢、小伙前後的舉動,有什麼矛盾之處嗎?
生說,師板書矛盾:老漢:揪──推;小夥子:瞪──推。
師:老漢也好,小夥子也好,他們說的、做的,前後似乎充滿了矛盾。同學們,你們能讀懂嗎?
生:……
師:似懂又非懂,令人費解,是吧?如果你讀了下面這段話,老師相信你在頃刻間會明白許多許多……
師出示文章的結尾:五天以後,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到這里祭奠。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的兒子。(師配樂朗讀)
師:同學們,這是這篇小說真正的結尾。現在,你真的讀懂了嗎?
(老漢和小夥子,他們是一對親生的父子啊!)
師:當明白這一切的時候,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父子在木橋前的那一幕吧,把文中的老漢換成父親,把小夥子換成兒子,當你讀著這兩個充滿血緣、充滿親情的字眼時,相信你們更能理解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父親了。大屏幕出示:
父親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兒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父親凶得像只豹子。
兒子瞪了父親一眼,站到了後面。
……
兒子推了父親一把,說:「你先走。」
父親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兒子推上木橋。
生讀,再品老漢的品質。
……
〖評析〗
作為村裡的黨支部書記,老漢並不是神,他也是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和一個普普通通的丈夫。在教學中,夏老師將神化了的人物人性化,使之符合學生的真實體驗。本文將老漢的品質置身於一個危急萬分的洪水災難中,按照常人的理解,這樣的場面「求生」是人最本質的念頭,夏老師抓住文中 「老漢、小伙前後的舉動,有什麼矛盾之處」,引導學生質疑,進而體會老漢身為父母又心繫群眾的矛盾心理,使人物內心的沖突更加強烈地為學生所體會,讓學生感悟到了更為人性化,更為實在、真切,符合普通人特點的老漢。我感覺,像這樣,語文課堂中的主體立足於學生的真實問題,多給學生質疑的空間,多聽學生的真實感受,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以生為主的課堂,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❸ 標題的含義與作用
標題確實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標題在全文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好的題目可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引人思考;可以是文章的線索;可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是作者感情的出發點;也可以語帶雙關,更可以運用修辭,讓語言精美,讓意義深遠等等。可以是作者在寫文章時,用心思最多的往往就是標題。因此,在閱讀理解中,標題的妙處也成了最常考的題型。
標題的妙處常考,而且標題的妙處只有固定的那麼幾點,按理說應該很多得分,但是實際上,學生在做此類題卻很難得到滿分,3分的題往往只能得1分或2分,總會因為答案不準確,角度不全面等原因而減上一分。
那麼,此類題要怎樣准確把握才能得滿分,下面就聽小徐老師來總結歸納一番。
一般來說,要想分析文章標題的妙用,要從幾下幾個角度去分析,無論是中小學分析標題的表達效果還是高中,都是「見點給分」,少一個角度就少一點的分值。
為了更好的方便學生理解,小徐老師將標題的妙用解析為三大角度:
一、從表達效果上分析
標題的表達效果是指整體感知標題所起到的作文,分析從語言特點和其效果上來分析,語言是否精巧,新穎,語義是否語帶雙關、引人思考等等,語言運用的妙處,也就是表達效果往往會起到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效果。
這一表達效果是標題普遍都具有的妙處,例如《把笑臉帶回家》《只租三天的房客》《為愛挺直》《格布上的花》等等,都起到了「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從使用的寫作手法上去分析其妙處
標題雖然短小,但是卻可以或運用修辭,或用疑問句式、或化用詩句或成語、或者在人稱上採用第二人稱等,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
例如,運用了比喻,則例文題一語雙關,引人深思,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透露出來。
例如,畢淑敏《格布上的花》則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將壞日子比成「格布」,將有愛的日子比喻格布上的花,體現出作者獨到深刻的生活感悟。
附2015年綏化中考題《格布上的花》閱讀理解原題,其中第1題就是考查標題的妙處。
總之,文章標題的妙處並不是從某一個單一的角度去分析,而是從語言表達效果、表現手法以及可表現的內容主旨三個角度去分析,特別是對運用了比喻或象徵手法的文題既要答出它的表層含義,更要答出它的深層含義。而且要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來探究文題的妙用,這樣答來,角度才全面,答案才規范。
❹ 你覺得《橋》為標題有何好處為什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親沒發這道題的圖,但我可以教方法,這種題類似賞析題,就是標題的作用(類似於公式,比如總領全文,明確或升華主旨),再結合全文,抄幾句話,概括一下作者情感,文章主旨,挖掘一下橋在文章中的深刻內涵,基本上就滿分了。。(嘿嘿,高考完閑不住,採納我吧,謝謝😜)
❺ 《父母橋》1體會問題父母橋的含義
表面指父母因期盼孩子所建造的真實的橋,暗指父母為子女去除困難所搭建的無形的橋。
應該沒錯,今天老師剛講的
❻ 標題的作用
標題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寫作對象(人或物);
2、點明文章中心思想;
3、交代文章寫作情感;
4、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5、作為文章的線索。
標題(title,head),讀音biāotí,是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分標題。常言道: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標題可以使讀者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旨。
標題是文章的眉目。各類文章的標題,樣式繁多,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總要以全部或不同的側面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主旨及核心。標題一般分為總標題、副標題和分標題幾種。
❼ 以《橋》為題目的好處是什麼
1、以橋為題,貫穿全文,推動了情節發展;
2、橋不僅指供人們休息逃生用的木橋,更是老漢以精神與血肉築成的「生命之橋」;
3、橋還指勾連黨與群眾的橋,表達了作者對老漢及眾多黨員的贊頌。
❽ 成長的橋 讀完全文說說標題成長的橋有什麼含義大神們幫幫忙
題目:我記事很晚,所有關於童年的記憶,差不多都在父母與別人閑談中得知。在很多人眼 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學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親,問:「老師今天講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擠出三個字:「腳板印。」母親又問一起回來的某某,她說,「老師要我們腳踏實地,好好學習。」大家一陣笑,我也跟著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貴的花瓶,我把碎渣掃到地板中央,再搬個小凳老實地坐在旁邊。母親回來生氣地責罵時,我振振有詞地說,「老師講要表揚誠實的孩子,您卻批評我!」母親忍不住撲哧笑了。 也許智商有限加上讀書不用心,雖然花了時間做了副努力的樣子,小學時成績並不理想。別人家的父母見了面總是誇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邊訕笑一邊借機脫身,回來了他們彼此安慰說,孩子老實,心眼又好,讀書也自覺,就別逼她了。那時真想把課本煮了熬湯喝,像皮皮魯那樣,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讀好書。 懵懵懂懂長到九歲,我的思想第一次發生重大轉折。 那年,春天的花開得特別艷,尤其我家向陽的窗檯下(那裡有個半米寬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勝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卻忽略了扳著的窗子是沒有插銷的。一分鍾後那扇要命的窗子開了,把我像球一樣從二樓拋下去做了自由落體運動;仙人掌又火上加油,落地時我已變成昏迷不醒的「刺蝟」。後來聽說,是好心的行人送我進了醫院。私下以為嫌我笨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竟在櫃台內暈倒了,蘇醒過來跌跌撞撞推開同事就往醫院跑;而父親一臉煞白,騎單車撞到了電線桿,爬起來車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沖……那天醫生差點下死亡通知書,警告病人必須一直保持清醒意識。於是父母每隔一個小時(tǎn)(tè)不安地喚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墜落的我,就被父母一聲一聲、柔和而又有力、平緩而又焦慮、摻雜著心疼與希翼的呼喚拉回了這鳥語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個全年級第一。鄰居說這一摔沒留個後遺症已是萬幸,想不到還摔開了竅,變聰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時的昏迷中母親帶淚的呼喚,父親緊握我的手的力量,是一睜開眼他們憔悴面容上的極大喜悅,與眼眶裡滑落的中年人的淚水,讓我一剎那間長大了。我才知道我對父母是那樣重要。心中漸漸清晰的愛滋生成牢不可破的願望——我要為父母好好讀書。拿到成績通知單時父母的驚喜和欣慰,讓我開心了好久。後來讀書成了習慣,一讀讀到了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屬高屬低,這對人的一生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樣的父母,從懵懵懂懂到明事,其實只有一橋之隔;這座橋,就是父母溫厚的愛。就像黑雲經過太陽的親吻也會變成絢麗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愛來呵護,也會成長為頂天立地的棟梁。 1,讀完全文,請你說說標題「成長的橋」有什麼含義 2,第2節有三處寫到笑,你能體會這三處曉得原因是什麼嗎? 大家一陣笑的原因是: 我也跟著笑的原因是: 媽媽忍不住撲哧笑了的原因是: 3,九歲那年,「我的思想第一次發生重大轉折」。認真閱讀選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促使「我」轉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4,文中多次寫到父母對「我」的愛,有的輕描淡寫,有的濃墨重彩。請你找出選文的有關描寫,作一點分析。 答案:1「成長的橋」在文中指父母溫厚的愛。2因為我打碎了家中的花瓶,所以媽媽生氣,但又見我老實是個誠實的孩子,所以媽媽轉怒為喜了。3經過了父母溫厚的愛。4我的特點;誠實。努力。功課好。老實。心中充滿愛。5於是父母每隔一個小時不安地喚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墜落的我,就被父母一聲一聲、柔和而又有力、平緩而又焦慮、摻雜著心疼與希翼的呼喚拉回了這鳥語花香的世界。因為 這句寫出了父母對我的關愛希望可以得到贊,謝謝
希望採納
❾ 《橋》文章以「橋」為題,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橋有兩層含義橋有兩層含義:
1、指那座危險的木橋;
2、象徵著這位一心為人,不徇私情的老支書。危難時刻,他心繫群眾,鎮定指揮群眾撤離,架起了一座座通往希望的橋;他不徇私情,為了群眾的生命全,安自己和兒子卻壯烈犧牲,架起了一座捍衛生命的橋;他彰彰顯了共產黨員舍已為人的優良作風,在幹部和群眾之間搭起了一座心靈之橋。
(9)父母橋作品標題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黨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地指揮,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村民們築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橋,表現了他無私無畏、無徇私情、英勇獻身的精神。
《橋》是談歌寫的小小說,被入選人教版五年級課文和部編版六年級第12課。以簡潔生動的語言、生動具體的描寫震撼了人心;贊頌了老漢的精神品格。
❿ 說說文章標題有何妙處
標題確實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標題在全文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好的題目可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引人思考;可以是文章的線索;可以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是作者感情的出發點;也可以語帶雙關,更可以運用修辭,讓語言精美,讓意義深遠等等。可以是作者在寫文章時,用心思最多的往往就是標題。因此,在閱讀理解中,標題的妙處也成了最常考的題型。
標題的妙處常考,而且標題的妙處只有固定的那麼幾點,按理說應該很多得分,但是實際上,學生在做此類題卻很難得到滿分,3分的題往往只能得1分或2分,總會因為答案不準確,角度不全面等原因而減上一分。
那麼,此類題要怎樣准確把握才能得滿分,下面就聽小徐老師來總結歸納一番。
一般來說,要想分析文章標題的妙用,要從幾下幾個角度去分析,無論是中小學分析標題的表達效果還是高中,都是「見點給分」,少一個角度就少一點的分值。
為了更好的方便學生理解,小徐老師將標題的妙用解析為三大角度:
一、從表達效果上分析
標題的表達效果是指整體感知標題所起到的作文,分析從語言特點和其效果上來分析,語言是否精巧,新穎,語義是否語帶雙關、引人思考等等,語言運用的妙處,也就是表達效果往往會起到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效果。
這一表達效果是標題普遍都具有的妙處,例如《把笑臉帶回家》《只租三天的房客》《為愛挺直》《格布上的花》等等,都起到了「設置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二、從使用的寫作手法上去分析其妙處
標題雖然短小,但是卻可以或運用修辭,或用疑問句式、或化用詩句或成語、或者在人稱上採用第二人稱等,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就有不同的妙用。
例如,運用了比喻,則例文題一語雙關,引人深思,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生動形象的透露出來。
例如,畢淑敏《格布上的花》則運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將壞日子比成「格布」,將有愛的日子比喻格布上的花,體現出作者獨到深刻的生活感悟。
附2015年綏化中考題《格布上的花》閱讀理解原題,其中第1題就是考查標題的妙處。
總之,文章標題的妙處並不是從某一個單一的角度去分析,而是從語言表達效果、表現手法以及可表現的內容主旨三個角度去分析,特別是對運用了比喻或象徵手法的文題既要答出它的表層含義,更要答出它的深層含義。而且要結合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來探究文題的妙用,這樣答來,角度才全面,答案才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