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為人父母,想問一下大家該如何培養孩子勇敢的品質呢
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勇敢的品質,首先我們就必須要以身作則,要通過自身去引導孩子平時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不要讓孩子覺得家長是非常膽小的。還有就是當孩子表現比較優秀的時候,家長也是可以選擇去鼓勵孩子,這樣也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勇氣去做一件事情。當孩子不敢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選擇去鼓勵孩子,告訴孩子,如果你能夠勇敢的話,就可以去完成這件事情,要給孩子無窮無盡的力量。
家長平時也應該要適當的去引導孩子通過自身引導孩子,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還有就是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當孩子表現得比較好的時候,家長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去獎勵孩子,這樣能夠讓孩子更加有勇氣。
㈡ 初為人父母,在生活中該如何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呢
初為人父母,在生活中想要找到合適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根據孩子性格進行摸索。性格內向的孩子,應該經常去鼓勵如何去堅強,增加自信,性格外向的孩子,就要形成互補,經常去對他進行一些口頭上的敲打和引導,每個孩子性格都不同,父母們在教育方法上也顯得手足無措,這屬於正常范圍。畢竟都是第一次當爸媽,誰都不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只要堅信用愛就能感化一切,也許你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正確,孩子能夠感受到你的關注,也不會太差,那麼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總之,父母也有犯錯的時候,有時候教育方法不對之時,讓孩子感到難受,可以和孩子耐心溝通,再換一個方法即可。
㈢ 初為人父母,在生活中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品行呢
關於家長來說,孩子教育就是人生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操行則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操行呢?我們能夠從以下幾點動手:
隨著孩子的逐步生長,有些父母略感欣喜,有些父母略有遺憾。但是,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師。所以,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典範,同時,也讓本人變得更優秀!
㈣ 初為人父母,在生活中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呢
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必須讓他學會獨立思考。因為獨立思考的人多有與眾不同的思想。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所學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學習,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更能適應變化。思考、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從哪方面講,都是十分重要的。
1. 獨立思考可以使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
不論是什麼知識和學問,它都是有它的邏輯體系的,閱讀因為受時間、環境的影響,勢必將其割裂。這時,藉助於思考,我們可以把它們連貫起來。此時,我們所學到的東西就會成倍增加,收獲會更多、更大。
2. 獨立思考有助於記憶
思考時,必然要對所學的東西像過電影一樣走一遍,這無疑會加強記憶;思考中的排列組合等一系列條理化過程,必然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將知識有條不紊地存儲起來,這對記憶會大有幫助。
3. 獨立思考可以將腦中的知識加以鑒別,去偽存真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是一個海量的存儲器,去粗取精是一個必要的步驟,只有經常地刪除一些東西,備份一些東西,我們的腦子才好用。至於那些錯誤的東西,則更不應該占據我們大腦。
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父母可以採用以下的秘訣:
1. 傾聽孩子敘述自己的想法
盡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父母不要隨意否決他的想法,要抓住他談話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論點,鼓勵他深入「闡述」,使他嘗到思考的樂趣,增強自我探索的信心。
2.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想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想,比如,剛剛買回的積木,孩子可能不太會搭。父母可以給以引導,聰明的父母是不會把示意圖給孩子看的。父母要給孩子留下思考的機會與空間。
3. 訓練孩子思考的習慣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不完整的答案,讓他自己去動手、動腦,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4. 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
許多孩子都有較強的好奇心,每當見到一個新事物,總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會不自覺地摸一摸、問一問、拆一拆、裝一裝。對這些行為,許多父母很是煩惱,經常批評孩子。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喜歡探究和旺盛求知慾的表現,父母的呵斥會挫傷孩子思維的積極性。正確的方法是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並且啟發孩子的思維能力,給予孩子一定獨立空間,鼓勵孩子主動思考。
㈤ 初為人父母,在生活中該如何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呢
1.環境熏陶
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熏陶。
2.樹立榜樣
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
3.批評懲罰
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批評懲罰時,首先要全面了解情況,從錯誤的實際出發,否定其思想行為,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
4.指導安排生活秩序
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指導子女安排生活起居,布置好生活環境,教給子女學習安排和利用時間。
5.說服教育
說服教育的具體做法:一是談話,擺事實,講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二是討論,家長與子女共同討論。討論時要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其意見,有不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地講道理。
6.實際鍛煉
實際鍛煉的內容相當廣泛,如適應周圍環境,鍛煉身體,生活自理,家務勞動,獨立作業,文明禮貌,社會交際等等。
7表揚獎勵
表揚獎勵是對子女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和好評。通過肯定和好評,以加強子女進取心和榮譽感,爭取更大的進步。
8.指導課外閱讀
指導子女閱讀書報雜志,從中吸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家長要掌握子女閱讀的內容,和子女一起討論,引導子女通過閱讀增長知識,開擴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㈥ 初為人父母,該如何讓孩子養成獨立學習、不依賴他人的良好習慣呢
很多新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所以才會過度去溺愛孩子,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太正確的,如果想要培養孩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平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方式,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才能夠讓孩子變得自律,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孩子的習慣也是可以慢慢養成。實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太過於嚴厲,每個人的思想都是比較獨特的,如果家長經常去管束孩子一些事情的話,這樣只會讓孩子的性格更加優柔寡斷。平時一定要讓孩子掌握主動權,學會自己去安排生活和學習方面的事情,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形成習慣。
很多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都是非常貪玩的家長可以選擇制定一些規則,在固定的時間內做一些事情,也可以讓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也不要去批評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犯了一些錯誤,也應該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㈦ 如何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做事品質:幾點建議(
如何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做事品質:幾點建議
培養建議一:父母要轉變教育的觀念
要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做事品質,首先,父母也要轉變教育觀念。有的父母是自己小時候吃過苦,所以要把最好的給孩子,認為不讓孩子吃苦就是最大的成功;還有些父母是由於工作忙沒時間看管孩子,覺得虧欠孩子,於是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父母們總想著「孩子小,長大就會變好」,「過段時間等孩子自己開竅,就好了」,「自己再苦再累沒關系,就是不能苦了孩子」……實際上,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
有兩位身患絕症的老人住在同一個病房。一天,兩位老人各自說到了自己的兒子。其中一位老人的兒子之前在工廠頂老人的職,後來工廠倒閉,兒子就自己開了個修理自行車鋪,收入能維持自己的生活。
當另一位老人說到自己兒子的時候唉聲嘆氣,他兒子從小就沒吃過苦,畢業後老人出錢讓兒子開店,剛開始的幾年店每年都虧本。後來,老人又出錢給兒子買房子,連孫子的生活費也是老人出的。等店賺錢了,他兒子花錢大手大腳,生活依然靠是靠老人來資助。老人非常擔心:「如果我走了,誰還能像這樣幫助他,兒子一家以後該怎麼生活?」
第一個老人聽後,發現自己兒子雖然賺不到大錢,但是他能吃苦,心想:「我這樣兒子的未來還有什麼好擔憂的!」
父母都是偉大的,總想幫孩子包攬一切,千方百計讓孩子少吃苦,殊不知,這樣不是幫孩子,而是害了孩子。我們可以暫時幫助孩子打理好一切,可是日後當我們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呢?真的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和不怕吃苦,就象上面的老人想的,一個孩子如果不怕吃苦,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培養建議二:父母自己要不怕吃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辨別能力,而跟父母在一起待得時間是最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父母自己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我的一個親戚是家裡唯一的兒子,所以從小在家非常受重視,長大後會做的家務寥寥無幾,所有家務幾乎都有妻子一人承擔。他也深知妻子辛苦,經常想幫忙,可是往往越幫越忙。於是,他下決心好好教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以後跟自己一樣。可是當他訓斥自己孩子怕吃苦,連家務都做不好的時候,孩子委屈地說:「爸爸,你自己也不會,為什麼還要責怪我?」
孩子當然理解不了做父母的苦心,但是小孩也會思考。確實,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做不好,憑什麼去要求孩子,孩子還會相信嗎?我們只有從自己做好,不怕辛苦,才能去要求孩子。當然,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參加一些體育項目,如打球、游泳、跑步等,不僅鍛煉身體和意志力,也是培養自己的吃苦精神,還可以藉此機會多和孩子交流,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培養建議三: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
當今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於是,人們就利用高科技帶來的便利,盡量少吃苦,體力勞動的范圍和強度都大大降低,有很多家庭請了專門的阿姨來幫忙做家務,更不用說讓孩子去做了。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不怕吃苦,那麼從小就應該讓孩子學會負責好自己的事情。比如,在家裡,做好自己的個人衛生、穿戴等,包括清理自己的房間和物品;在學校,自己一個人去學校,不用接送,學習上,更是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據說,一次高考,天氣非常炎熱,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著進考場。有一位考生揮汗如雨,但是衣服卻穿了厚厚的兩層,同學讓他脫掉一件,可他就是不願意脫。後來,他臉紅著說:「媽媽給穿的,我不會脫。」
看到這樣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會搖頭,也難以置信。但確實有,如果孩子的一切都被「包大」,還能指望這樣的孩子長大有何作為?這樣做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使他們覺得生活如此安逸,養成懶惰的習慣,事事依靠父母,從而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憂患意識。他們也會在日後的競爭中處於劣勢,那麼他們今後該怎樣在這個社會生存?
某所學校組織野炊,想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參加野炊的孩子一個個都很興奮,因為終於可以離開家,嘗試一些新的東西了。可是,當要求他們自己去做飯菜的時候,看著一大堆買來的食材,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會做。因為在家這些事,父母從來不讓碰的。
雖然有很多同學躍躍欲試,但是實在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而不得不放棄。這次的野炊很失敗,根本沒有達到學校想要的效果,只是讓孩子們餓著肚子回學校。
可見,所以父母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獨立意識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要讓他經受不住驕陽和風雨的考驗,別再做溫室里的花朵。這樣,孩子以後才能在社會上生存。
培養建議四:給孩子的成長設置一些障礙
有句話說,酸甜苦辣都是營養,如果孩子少了吃苦這一條,那麼就會營養不良,早晚會出現問題的。有時候,父母可以參考一下外國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的成長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
在一次中日孩子組成的草原探險夏令營中,兩國小孩和父母的不同表現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年齡在11—16歲之間,按照規定,他們必須負重20千克在草原上至少步行50千米。但是沒走多遠,中國的孩子就叫苦連天。巧的是,沒多久他們背包的帶子就斷了,於是他們紛紛把包扔進馬車,這給他們偷懶製造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而日本的孩子卻一言不發,堅持往前走。
盡管沒有了背包這個沉重的負擔,但是沒走幾千米,其中的一個中國女孩病了,一看到醫生淚水就湧出來。後來,她被送到大本營,享受著大草原的美景,不用繼續前行。日本也有孩子生病,但是情況卻不相同。一個瘦小的日本男孩肚子疼,臉色蒼白,額頭上的汗珠不斷流出來。當領隊發現後讓他放下包,坐到車上休息會,但是他堅決不肯。他說:「我來就是鍛煉的,如果當了逃兵是恥辱,回去怎麼向父母和老師交代?我一定可以堅持下去!」後來,在醫生的勸說下,他在草地上躺了一會兒又繼續前進了。
到達目的地以後,日本孩子將自己帶來的食材做成晚餐,先是禮貌地請大人吃,自己再吃。而中國孩子以為會有人把飯送到自己手上,等了半天也沒等到,任他們怎樣叫屈也沒用,因為所有的食物都吃飯完了。
當中國父母來探望孩子時,發現前行的道路被洪水沖垮,就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車,帶著孩子一起回家了。而日本的一位父親來的時候,看到高燒了一天的孩子,中國領隊以為這位日本父親也會把孩子帶走。但意外的是,他只說了幾句鼓勵的話,就獨自離開了。
當夏令營結束的時候,日本的孩子非常激動,都說希望下次有機會再來參加這樣的活動。當中國孩子親眼目睹日本孩子的表現時,自愧不如,因為在家的時候,父母從來不讓他們動手做事。中國孩子無論從動手能力,還是意志力方面都與日本孩子相差甚遠。當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是父母也難逃其咎。
所以,父母一定要反省自己,多在生活中給孩子吃苦的機會,有意識地去訓練他的吃苦能力。當然,有些父母會把孩子送去參加夏令營和素質教育基地,據說,這些地方的勞動強度和力度都是根據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徵安排的,讓孩子吃一點苦,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任務,這些很有教育意義。不過,父母在選擇這樣的地方時,一定要注意辨別,因為有的夏令營純粹是商業操作,對鍛煉孩子並沒有太大幫助。
培養建議五:要對孩子「狠一點」
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對孩子「狠一點」,可是當真做的時候卻又捨不得。現在,孩子得到的享受一代比一代好,但受的苦也是一代比一代少。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弱點,父母的溺愛只會暫時掩蓋了孩子的缺點,阻擋了孩子的進步。所以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能出現「近視的愛」,要真正做到對孩子「狠一點」。
全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羅英講述了一段在美國的見聞,讓人感慨良多。在美國的迪斯尼樂園,一位美國母親讓自己很小的孩子去坐纜車,那纜車非常高,運轉的速度也非常快。那孩子很害怕,不敢去坐,哭著往媽媽身上撲,但是這位媽媽卻推開了孩子,強迫孩子去坐。最終,那孩子還是坐上了纜車。後來,羅英副主任找機會問了那位母親:「你這樣對待孩子,心裡不難過嗎?」那位母親回答得很坦然也很乾脆:「如果孩子連這點膽量都沒有,那他就不要做人了!」
相比之下,我們中國父母是不是太仁慈了?不捨得讓孩子吃苦磨練,這種愛是不是走進了一個教育誤區?如果孩子連最起碼的獨立都做不到,還怎麼成才?國外的父母很小就讓孩子獨處一室,即使很富足,上學後也讓孩子自己打工,18歲後就真正獨立,依靠自己生活。雖然我們做不到像國外父母這樣「無情」,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稍微對孩子「狠一點」吧!
培養建議六:要向孩子闡述不服輸的精神
人只有不服輸,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克服心理障礙,這樣才可能贏得下一次的成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向孩子闡述不服輸的精神,這也是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一個方面。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但是今天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沒有很強的意志和毅力,肯定會被社會淘汰。父母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向孩子講述不服輸的重要性,可以通過一些小故事或是生活中的一些場景來傳達,這樣孩子更愛聽,更有認同感。
【小結】
父母都愛孩子,過分呵護式的「愛」會讓孩子喪失生存的能力。很多孩子抱怨不是自己不做,而是在家沒有機會去鍛煉,父母根本就不讓做。當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做父母又是怎麼想的?所以,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捨得讓孩子吃苦。當然,父母還要捨得讓自己吃苦,這樣以身作則的話,孩子自然能夠從父母身上學到吃苦的精神,從而不怕吃苦。
㈧ 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如何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
1.培養孩子生活中動手的能力
從小事做起,根據孩子的年齡段,選擇孩子適合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動手。孩子兩三歲時,可以讓他出門時拿一些較輕的東西;孩子五六歲時,就可以讓他學會自己整理玩具、擦桌子;孩子七八歲時,可以讓孩子幫忙買菜、洗衣服;孩子十幾歲時,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規劃生活費;總之,家長要讓孩子多多動手,不要怕孩子吃苦。
孩子受不了辛苦總喊累?學會這3點,養成孩子「吃苦耐勞」好品質
2.培養孩子的集體、團隊意識
家長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團隊協作能力。從幼兒園第一次接觸集體生活開始,就要教會孩子如何與人溝通,合作,分享;遇到困難要勇於面對,勇於承擔,不要依賴他人的幫助。
3.主動地給孩子設置「攔路虎」
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家長可以適當的給孩子設置一些「攔路虎」。讓孩子完成一些如自己去奶奶家,單獨購物等任務,通過完成任務後的言語表揚或者物質獎勵,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慢慢習慣「吃苦」。
相信通過家長的主動培養和教育,孩子們會通過一次次的努力,逐漸養成「吃苦耐勞」優秀品質。但是,家長們也不能矯枉過正,應當注意方式方法。
避免孩子好逸惡勞,家長平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從小事做起
對孩子吃苦耐勞品質的培養是貫穿孩子整個成長過程的,不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家長不能過分激進,要從小事做起,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通過教給孩子生活的基本技能,讓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不怕吃苦的品質。
孩子受不了辛苦總喊累?學會這3點,養成孩子「吃苦耐勞」好品質
2.持之以恆
吃苦耐勞的品質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學會的,這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我們要堅持在生活中點滴的積累,堅持讓孩子做好一件件小事,不能隨意妥協退讓,更不能三分鍾熱度。實際上,正是每一次想退縮、妥協時的咬牙堅持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品質。
3.家長與孩子一起吃苦
在家長要求孩子吃苦的時候,自己卻在一邊享受,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在鍛煉孩子吃苦的時候,父母要以身作則,陪伴在孩子身邊。比如說,陪孩子一起跑步,陪孩子一起早起,陪孩子堅持閱讀等等。
㈨ 如何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你會怎麼做
如何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你會怎麼做?
從理論上講小孩子應該接受吃苦耐勞方面的訓練,但時代不同了,其內容和方式要有所變化。智慧的家長會在日常生活中引入一些讓孩子能夠受到勞動、辛苦方面的教育和體驗,讓孩子接受一些抗挫折方面的訓練。在這個問題上,家長要先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方法,要能夠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度的教育。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缺乏這種精神品質,他都有可能一事無成。生活中的一點不如意或者不公平都有可能挫敗你的信心,讓你頹廢不前。沒有經過吃苦努力獲得一技之長,怎麼在社會上立足發展?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對任何人都是如此。增強孩子的抗壓力。現在的孩子已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承受不了,甚至走向極端。人在生活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如果得到磨煉,就能順其自然,再大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㈩ 第一次為人父母,該如何為孩子搭建一個快樂的人生
在這個價值觀發生改變的時代,不少家長對孩子長大後的追求也隨之改變。比起過去希望孩子多麼成功,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以後幸福快樂就好。的確,快樂是比成功更難的事情,它需要用智慧和耐心持續澆灌,才可以達成目標。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為人父母,該如何為孩子搭建一個快樂的人生?
3.善於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其實很早就有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斷力了,雖然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但是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告訴你他的想法,父母們要注意,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更不要按照自己標准來進行取捨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