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這是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里德句子「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意思是: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順的開始。
你的身體是父母賜予的
㈡ 俗語有句什麼受之父母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諺語,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來源於《孝經·開宗明義》。
㈢ 「身體發膚 受之父母」的全文是什麼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白話譯文:
孔子坐著,曾子陪伴著他。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用來使天下人心歸順。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這個道理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勾聰明,哪裡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這個道理)。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
「修養自身,推行道義,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中說:『怎能不感念你的祖先,學習並發揚他們的德行呢。』」
出自:儒家十三經之一《孝經》之《開宗明義章》。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解釋:
既然,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那麼,我們就應該倍加珍惜。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敬愛的父母親的一部分,是父母親的精血經過十月懷胎孕育而成的,經過「一朝分娩」我們脫離了母體,成了一個個體,成了一個獨立的人。
尤其是母親,在孕育我們的過程中,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在生產我們的時刻,不僅忍受了巨大的痛苦,而且還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要不然說母親是偉大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更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身體,就是對母親的愛,就是對母親的報答,就是對母親的紀念。
珍惜身體不單是指現如今所時尚的美膚美容美體之類的保健。誠然,這些能使我們的皮膚細膩光澤,面容俊美清秀,形體婀娜多姿,這些不能不說是對身體珍惜的一種表現,但這僅限於外表,是遠遠不夠的。
而真正意義上的珍惜身體應該是內在的,使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尤其是內在臟器處於健康的狀態中。
㈣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出自哪裡完整的說法是什麼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春帆試注】題孝經的宗旨和意義.
孔子坐著,曾子在一旁等待教誨.孔子說:「先前的聖王有最美好的品德和最令人佩服的做人的原則,他們把這些用來治理天下,讓民眾學習和效法,社會上就會出現和睦相處的好風氣,官吏和民眾之間就沒有相互怨恨的現象.你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品德和原則嗎?」曾子馬上站起來說:「曾參我不夠聰敏,沒有能力知曉這么深刻的道理,請老師指教.」孔子說:「孝這個事情,是道德的根本,人需要教育的原因也在這里.請你坐下,我說給你聽.我們的身體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後人所景仰,就會讓後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培養出了一個優秀兒女,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總的講,行孝盡孝的開始就是要孝順父母,長大成人就要忠於國家和君主,最終就是要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能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因此,《詩》的《大雅》中講:『不要忘記你的祖宗和父母,這是人生最需要修養的道德.
㈤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後面兩句是是什麼出自哪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出自<孝經>
孝經這部書,據說是曾子問孝於孔子,退而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由學生們記載而成的一部書。
㈥ 什麼受之父母
《孝經》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㈦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
原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出處: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基本的孝道。
明-沈鯨《易鞋記》三一:「自古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今日暫時出家,豈可把父母遺體輕棄」
譯:自古道:『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你今天暫時離開家,怎麼可以把父母給身體輕易放棄、孔子說:「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產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接受來的,不敢使它們受到誹謗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揚名到後世,使父母受到尊貴,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
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繼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才是孝道的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說:「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學習修其德。」
㈧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們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包括身體和膚質等等,我們要尊重生命,保護生命,將來要好好孝敬父母,囚報養育之恩。
㈨ 請問「人之發膚,受之父母」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
原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出處: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譯: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基本的孝道。
明-沈鯨《易鞋記》三一:「自古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今日暫時出家,豈可把父母遺體輕棄?」
譯:自古道:『身體肌膚,接受的父母。』你今天暫時離開家,怎麼可以把父母給身體輕易放棄?」
(9)什麼受之父母擴展閱讀:
《孝經》
中國古代漢族政治倫理著作。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
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孝經·開宗明義章》是《孝經》第一章。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
孔子坐著,曾子陪伴著他。孔子說:「古代聖王有一種最高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用來順服天下,老百姓因此和睦,君臣上下沒有怨恨。你知道這種道德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曾參不聰明,怎麼能夠知道呢?」
孔子說:「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產生。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從父母那裡接受來的,不敢使它們受到誹謗和損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揚名到後世,使父母受到尊貴,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
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繼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才是孝道的最終歸宿。《詩經·大雅·文王》說:「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學習修其德。」
㈩ 「(_ _ _ _),受之父母」本詞是形容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給的,前半句是什麼來的
前半句是身體發膚。原句出自於先秦孔子的《孝經》。
原文: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白話譯文: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訴你。人的軀干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修養自身,推行道義,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實行孝道的歸宿。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以服事君主作為延續,成就自己忠孝兩全作為最終歸宿。」
(10)什麼受之父母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孝經》為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於秦漢之際。
賞析: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范。《孝經》首次將孝與忠聯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展和擴大,並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統而詳細的規定。
《孝經》還把道德規范與法律(刑律)聯系起來,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關系和道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