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現在的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用來做ppt,比如老人摔倒扶不扶,追星
道德不過是復一種社會制社會意識形態而已,是既得利益下的婊子。在既得利益和道德文化的博弈中,既得利益完勝。人性是趨利避害的,並不是道德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可以改變。
當社會實況和人們的文化價值以不同速率變遷時,文化價值就對社會結構失去了適應性從而不能維護社會成員的既得利益,社會成員一味地遵從道德規范便會脫離社會實況從而失去其根本性利益,造成社會成員為了即得利益紛紛背離社會道德規范,此時舊有的道德就對社會成員的行為失去了約束力,變成所謂的偽道德。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成員的切實利益脫軌的時候,人們便會感覺到這種文化價值虛偽,就會像如今天朝一樣,傳統美德變成偽道德。此時,繼續維護舊有的道德規范的人,就可以稱之為泛道德主義者或者是偽善者,俗稱偽聖母。不扶老人沒什麼不道德,不過是人們的文化價值滿足不了切身利益的維護罷了,維護文化價值很有可能損害切身利益,所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求他人扶老人便是偽道德。
B. l需要做一個老人跌倒演講的PPT,那些圖片(老人跌倒後的一種,人們上去幫扶的一種)該配上什麼樣的音樂
感恩的心
C. 老人摔倒,扶不扶.ppt免費全文閱讀
一段時間以來,關於道德的負面新聞頻頻見諸報端,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時有發生,良知的底線不斷被侵蝕。我們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樣,一時成了問題。
這些年,我們身邊的美德從未缺少。
最美女孩兒刁娜捨身救人,讓人看到心靈的美好;孫水林、孫東林兄弟千里送薪,詮釋「誠信」二字的含義;「最美媽媽」吳菊萍不計後果愛心托舉,給墜樓女童帶來生的希望……最近涌現出一個個道德榜樣,用實際行動書寫人間大愛,像紅燭一樣照亮道德的天空。
這些年,我們的道德建設也在不斷進步。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道德體系和誠信體系建設,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國人民慷慨捐助,彰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人道主義精神;北京奧運會上,140多萬志願者提供熱情服務,展現首都群眾文明素養;上海世博會上,會場內外無數市民用實際行動,讓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禮的國人形象。
道德焦慮,背後是社會問題
當前人們的種種道德焦慮,凝結在一點,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面臨著諸多新挑戰。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許多不作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個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車時攙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卻被告上法庭索賠13萬。遺憾的是,法院沒有給出是非判斷,卻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敗訴。如果做好人不僅沒有回報,反倒有可能成被告,這讓很多人在做好事前變得猶豫了。
2010年,鄭州青年李凱強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體在報道時,卻只選擇了李凱強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實,就將此事件定性為鄭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實上,李凱強本人都已經承認是自己駕駛摩托車與老人發生了碰撞,並不是純粹的助人為樂。
從經濟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過犧牲眼前的小我利益,來換取長遠的更大的社會利益。但道德評價機制的不健全,可能會使不誠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輕松越過道德底線,而無須承擔相應的損失。無論是司法的模糊判斷,還是新聞報道的錯誤導向,又在無形中提高了當好人的「風險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現了滑坡,而是公眾對道德的感知發生了變化,是在面對新的道德現象時,人們普遍感到缺少確切的判斷標准,從而產生了世風日下的感覺。
道德沒有敵人,她從來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遠能給世界帶去溫暖,給有道德的人以內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會上並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環境來促進和推動。我們的社會不缺少道德觀念,缺少的是如何為這些道德觀念提供有力的後援——道德建設需要每個人的力量。
道德重建,社會轉型的必然
所謂的道德問題並非始於今日,更不是只存在於我們身邊。
1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使歐美許多國家生產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社會各階級和階層也迅速向兩極分化,社會矛盾尖銳並出現普遍的道德缺失。面對經濟發展空前強盛與繁榮,社會沖突與道德危機卻在不斷加深的現實,西方國家曾進行了長期的反思與探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和人口流動的加快,我國正迅速進入城市化的快車道。農耕社會「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土壤發生變化,但與此相適應現代都市的社會公德、約束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這就容易造成失信、失德高收益卻低風險,守護良知卻要付出更大的成本等各種不正常現象。
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受到沖擊,而新的社會規則又不能及時完善,個人的道德焦慮也因此轉變成社會性議題。道德焦慮有兩個指向,一是道德滑坡,人人但求自保,出現普遍的社會冷漠;另外就是在新社會環境下,全社會期盼建立新的道德約束和評判機制,重建社會公德良序。
轉型期社會需要新的規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德規范。
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更早經歷道德危機的時代,有著許多的教訓和經驗。2004年,美國加州一位叫亞歷山德拉的姑娘發生車禍,另一位名叫麗莎的女子將其救出,由於麗莎沒有專業施救技能,導致亞歷山德拉事後癱瘓。亞歷山德拉將麗莎告上法庭,稱麗莎救助疏忽導致其癱瘓。最終,法院根據「好心人免責條款」,宣判因救助他人不慎導致其再受傷害應予免責。加州法院判決所依據的這個條款,在美國乃至整個北美地區並不罕見,這種條款被稱為「撒瑪利亞好人法」。
東方國家新加坡雖然沒有「好心人免責條款」,但對於訛詐好心人者,也早有嚴格規定:被援助者如事後反咬一口,須親自上門向救助者賠禮道歉,並施以其本人醫葯費1至3倍的處罰,影響惡劣、行為嚴重者,則以污衊罪論處。
失德者不僅要受到輿論譴責,還可能面臨法律的制裁,而見義勇為者則有多項免責條款,沒有了做好事的後顧之憂。正是這些處理社會關系的法律,為道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揚美德,需要各種「撐腰體」
中華民族是一個特別注重道德力量的國家,愚公移山矢志不移、蘇武牧羊不辱使命、包公斷案鐵面無私、岳母刺字精忠報國……每一個道德榜樣都有著無窮的感召力。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也從未放鬆道德建設,雷鋒、王進喜、焦裕祿、錢學森、賴寧……每一個模範都曾激起億萬國人的道德熱情。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 今年10月末,這樣一條微博在網上迅速被網友轉發,同時,還衍生出許多不同版本,用各大學校長、各地域代表、各領域代表等的口吻,為扶起跌倒老人的善行鼓與呼,這樣的語句格式被稱為「撐腰體」。
「德不孤,必有鄰。」除了「撐腰體」,我們也還有各種各樣的民間「撐腰基金」。今年3月,中國好人網發起人談方著手籌建了「攙扶老人風險基金」,為那些攙扶老人受到冤枉者提供法律和經濟援助。
各種懲罰冷漠、鼓勵見義勇為的「撐腰法」,目前也在討論制定當中。加重對失德失信的懲罰,大幅提升見義勇為的獎勵標准,通過司法維護道德的底線,同時讓高尚的道德得到弘揚。
基於對公民道德建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我國早在2001年,就正式頒布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不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全過程,舉國動員為道德「撐腰」。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個國家的靈魂,代表著先進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維系一個國家健康穩定運行不僅需要經濟的發展,道德建設也同樣重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六中全會精神凸顯出文化在戰略層面的意義,也為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全社會應以此為契機,廣泛動員、人人參與,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就一定能激發起全社會向善的力量,讓和諧互愛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風。
D. 簡述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以及如何預防跌倒
1 內在因素
人體內在的穩定性有賴於感覺器官、中樞神經、骨骼肌肉功能的協調一致。擾亂這一功能系統的原因有疾病、慢性累積性勞損及老年退行性變等因素。
1.1 感覺功能因素及平衡失調 老年人由於中樞處理能力下降,感覺到的信息就會簡化、削弱,反應時間會增加;視力減退導致不能正確判斷環境結構及障礙物,感覺中樞或傳導的原因,神經瘤引起的聽力喪失;環境突然改變不能及時作出適宜的動作而跌倒。
1.2 中樞神經的因素 任何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都會影響人體的穩定能力,如腦血管意外、震顫性麻痹(與葯物、腦血管性痴呆有關)引起的平衡能力的降低,以及痴呆、帕金森病、腦積水、維生素B12缺乏、脊柱病變引起的步態異常,此外,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使人直立活動時容易跌倒。
1.3 骨骼肌肉的因素 下肢髖、膝、踝的退行性關節炎,導致步態和肌肉失常;腰背脊柱的勞損退變使脊柱對下肢的重新調整代償能力下降。足部疾病(骨刺、滑囊炎,趾甲畸形等)可提供錯誤的下肢本體感覺信息,誘發跌倒,還有老年過程導致的骨質疏鬆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險因素。
1.4 心理因素 精神狀態和認識能力與機體對環境、步態、平衡的控制能力有關,當判斷能力受損或對周圍的環境忽略時,跌倒的危險性增加。住院病人,由於軀體疾病、龐大的醫療費用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有些葯物的應用也常常影響老年人的判斷能力。簡單智力檢查(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na MMSE)得分低於24分以及老年抑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評分高於10分的老年人,跌倒的危險性成倍增加。
1.5 一過性腦缺氧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影響大腦的供血,引起間斷性頭暈,老年人從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導致大腦暫時供血不足引起頭暈、眩暈、視物不清等,極易站立不穩而跌倒。
2 外在因素
老年人身體功能下降,環境因素與自身因素作用增加跌倒發生的危險性,當個體的功能下降時,環境因素所起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除不平的路面、光線不足、環境雜亂、路邊分界不清、地板過滑外,常因廁所、浴室、走廊無扶手、病床無護欄、坐在或躺在移動的物體上(未固定好的床、輪椅)等,另外由於病床較小,過高,上床不方便,難以在床上坐穩,也使老年患者跌倒的危險性增加。
3 健康教育
向跌倒的高危人群及其家屬講解跌倒的不良後果及提供教育,加強公共衛生環境的管理,是預防跌倒的有效護理措施。
3.1 做好入院評估介紹 患者入院時,責任護士應從多方面收集以往有無跌倒的病史,本次患病或既往病史中是否有易引起跌倒的疾病,患者的視力情況,入院時或入院前用葯是否有潛在跌倒的危機,步態及平衡能力,下肢能力,下肢肌肉骨骼是否有疾病,本身的肢體行動能力等,詳細介紹病室環境,易引起跌倒的危險場所,如廁所、浴室、樓梯等,以引起患者的重視,對活動不便易跌倒的老年人建議家屬陪護,對於因種種原因家屬無法陪護者,應詳細說明病情,並簽字為證,以免發生醫療糾紛。
3.2 採取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 了解病史後要幫助患者熟悉病房和周圍環境,患者夜間起床可先打鈴通知護士,讓護士給予幫助,老年人的病床應適當降低,地面應保持平整乾燥,如果剛擦過地應有明顯標志,提醒老年人注意防滑。洗手間和走廊內照明光線要充足並要有扶手。對長期卧床者及眼科手術後的患者,突然起床很容易引起跌倒,故交代患者最好在床上大小便,如必須起床時應由家屬或護士協助患者大小便、下床活動、坐卧輪椅等,對於有跌倒的可能的患者最好有預防跌倒的記錄單。
3.3 心理行為的護理干預 老年人跌倒一次後,就會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害怕跌倒而限制活動,有的因本身疾病長期卧床不起,而易產生消極心理,對這類老年人除加強肌力和平衡功能的鍛煉外,心理護理更為重要,因此,對於有這種跌倒恐懼心理的老人,護理人員不僅要幫助他們了解如何預防跌倒,幫助老人克服恐懼心理。
因此,老年護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在於有效評估和積極消除各種引起跌倒的危險因素,只有通過全面,細致的護理評估,必要時護理干預以及護理人員,老年人和家屬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止跌倒的發生,維護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E. 如何預防老年人跌倒.ppt
跌倒,是導致老年人骨折的直接原因。所謂「上工治未病」,預防跌倒,其意義甚至大於骨質疏鬆性骨折治療本身。要預防跌倒,首先要認識到跌倒的常見原因,其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
內因包括老年人自身生理或病理變化所導致的身體機能下降,通常來講有三種情況,包括:
1)衰老導致感覺遲鈍、反應變慢,並且往往伴有視力減退。當環境突然改變時,不能正確判斷環境結構及障礙物,身體失去平衡時不能及時做出適宜的動作,容易跌倒。
2)老年人易患各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例如腦血管意外(俗稱「中風」)、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容易引起平衡能力下降,容易跌倒。
3)衰老導致骨骼肌肉系統退化,肌肉力量和關節靈活性下降,或者由於腰背、脊柱的勞損退變使脊柱對下肢的調整能力下降,容易誘發跌倒。
外因則為一些容易誘發跌倒的環境因素,包括:
1)室外不平的路面、復雜的交通狀況、環境光線不足等。
2)室內雜亂的環境、濕滑的地板、未固定好或高度不合適的的床和座椅等、光線不充足等。
要預防跌倒,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1)讓老年人提高自身的警覺性,在日常生活提高對預防跌倒的重視程度。
2)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延緩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系統的衰老。有條件的可以對反應能力和平衡能力做針對性的訓練。
3)定期體檢,排除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4)佩戴適當的眼鏡以改善視力情況。
5)避免單獨外出,避免擁擠的環境,避免高速交通工具。
6)改善家庭環境,規則擺放物品,增加室內照明,在容易滑倒的廚房、洗手間等處保持地面乾燥或鋪防滑墊。
7)調整床、座椅、馬桶、浴缸、樓梯的高度,有條件的可加裝扶手,便於老年人使用。
8)穿著寬松舒適的服裝,保證鞋底防滑。
F. 老人跌倒扶不扶ppt
這位知友,「老人摔倒無人扶」,相信這樣的悲情一幕誰也不願意看到,在現實生活中確實也很少發生。因為施善舉得不到被助者的認同和點贊,反而可能攤上事兒,這樣有悖道德倫理的事雖在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但畢竟是少數,如果僅以極個別的現象就給社會貼上「老人變壞」抑或「壞人變老」的標簽,這對絕大多數老人來說是一種道德戕害,也勢必放大了社會負能量,讓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裂痕變得更大。如果每一個人都因此抱有「明哲保身」思想,而變得麻木不仁的話,我們這個社會將變成什麼模樣,可想而知。最終受傷害的可能是我們每一個人。
古語有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當老人摔倒了,路人理當義無反顧地上去將他扶起,這是中國幾千年優秀文化尊老愛幼思想的最真實寫照,這是道德,也是最起碼的社會責任。正如斯語「關愛今天的老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我們人人都會老,等到我們老的那天,同樣希望摔倒了會有人來將我們扶起。
筆者始終堅信,在今天的社會,絕大多數人都具備「老人摔倒了將其扶起」的道德自覺,正如蚌埠醫學院計同學那樣,不計任何得失,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好人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很多。文明和諧社會需要見義勇為樂於助人的正能量,好人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蚌埠市民金女士知恩圖報,讓好人有好報,樹立了學好人、做好人的社會風氣,同樣傳遞了一種正能量。
G. 作文:老人摔倒要不要扶.ppt
前幾天,我從報道上看到:在武漢,有一位老爺爺摔倒,老人摔倒後聚集版了不少圍觀路人。一權位好心女子欲上前翻看老人是否隨身攜帶急救葯物,但被人「好心」勸阻。此後再無人上前施救,直至老人生命終結。這是為何?按常理說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地,應該有人把他從地上拉起,可是有些人怕重蹈覆轍,將老人扶起卻被反咬一口。為此,我特意采訪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和媽媽都一致認為:如果有人在場,就多找些人一起扶;如果老人年事已高,就撥打120,讓醫務人員來處理。我認為:現如今的人生怕自己吃一點虧,扶起老人這樣舉手之勞的事都不肯做。就算被老人誣陷,但自己要相信,法律總會還自己一個清白。尊老愛幼自古以來就是傳統美德,如果大家都各自打著小算盤,那這還算美德嗎?想想看,如果有一位老人摔倒在你的面前,你伸伸手,一條生命就被你拯救,你轉身離去,可能一條生命就會就此終結。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這是傳統的美德,應該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