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浙江麗水縉雲縣 胡源鄉胡村小學附近有快遞投放點嗎
村子裡一般是沒有快遞投放點的,除非那裡很出名且富饒
B. 縉雲方溪鄉有幾個村
方溪鄉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南部,與大洋鎮、胡源鄉、石筧鄉、東渡鎮及蓮都區的嚴鳥鄉相毗鄰,是省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區鄉。鄉政府駐地方溪村,離縣城30公里,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4592人,20個行政村。
C. 尋找曾經在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胡村中學任教過的李向清老師
你個傻子 他不是青田人 是新建人!想找他 很容易啊!
D. 縉雲縣胡源鄉有幾個村
54個自然村
E. 浙江縉雲縣是那個地區
縉雲縣隸屬浙江省麗水市。
縉雲縣,簡稱縉,隸屬浙江省麗水市,是「革命老區縣」、「中國麻鴨之鄉」。地處浙江省中南部丘陵山區,位於北緯28°25′-28°57′,東經119°52′-120°25′,東臨仙居、永嘉,南連青田,西鄰蓮都、武義,北接永康、磐安,面積1503平方公里。
現縉雲縣建於武周萬歲登豐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內古縉雲山而得名。縉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號名。置縣後,屬括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括州為處州,沿屬處州,1949年5月,縉雲解放,屬麗水專區。
1952年改屬金華專區。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1968年麗水專區改為麗水地區,隸屬不變,2000年麗水地區改為麗水市,隸屬不變。
(5)縉雲縣胡源鄉養老院擴展閱讀
行政區劃
1950年6月,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建鄉建鎮方案,全縣劃分7個區,72個鄉鎮。1951年5月,嚴溪鄉劃歸麗水縣。1952年9月,水南鄉並入五雲鎮。
1953年4月,東金鄉分建東金鄉、石井鄉;9月,潘潭鄉劃歸磐安縣,五雲鎮改為縣直屬建制鎮。1956年3月,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撤銷城區、仙都區,全縣劃分為6個區,3個鎮、35個鄉。
1958年9月,撤銷區、鄉鎮建制,以原來的區為基礎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以原來的鄉為基礎建立管理區;管理區以下設生產隊。以縣直屬區為基礎建立紅旗人民公社,轄10個管理區;以原壺鎮區為基礎建立幸福人民公社,轄8個管理區。
以原來新建區為基礎建立衛星人民公社,轄6個管理區;以原盤溪區為基礎建立英雄人民公社,轄4個管理區;以原縉仙區為基礎建立紅星人民公社,轄6個管理區;以原大洋區為基礎建立上遊人民公社,轄4個管理區。12月,分別改稱五雲、壺鎮、新建、盤溪、縉仙、大洋人民公社,習慣稱「大公社」。
1961年6—10月,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撤銷「大公社」,恢復區建置;以38個管理區為基礎建立36個人民公社,習慣稱「小公社」。
1962年5月,撤銷縉仙區,將所轄陳嶺公社、溪港公社、安嶺公社劃歸仙居縣,其餘3個公社歸並盤溪區。同年6月,木南公社分設木栗公社、南溪公社,溶江公社分設溶溪公社、雅江公社。至此,全縣轄區4個區、35個人民公社。
1978年9月,五雲公社恢復為縣直屬建制鎮。1980年4月,溪南公社分設溪南公社、小筠公社;8月,城南公社分設城南公社、長坑公社。
1981年2月,增設城郊區,轄原直屬公社及大洋區的方溪公社、石筧公社。3月,撤銷三合公社,建立浣溪公社、前路公社;撤銷雁嶺公社,建立雁門公社、嶺背公社;白六公社分設白六公社、括蒼公社。10月,新民公社、嶺背公社、雙溪公社、紅旗公社分別改稱白竹公社、唐市公社、雙溪口公社、舒洪公社。
1982年12月,撤銷胡源公社,建立胡村公社、桃源公社;撤銷新美公社,建立兆岸公社、方川公社;仙都公社分設仙都公社、城東公社。1983年2月,壺鎮公社改為建制鎮。
1984年6月,完成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建制,恢復鄉鎮建制。11月,城西鄉分建城西鄉、黃店鄉;雙溪口鄉分建雙溪口鄉、上周鄉;撤銷東方鄉,建立臚膛鄉、靖岳鄉。是年全縣轄5個區、2個鎮、44個鄉。
1985年1月,新建鄉改為建制鎮;8月,舒洪鄉改為建制鎮。1991年,新碧鄉、前村鄉分別改為新碧、大洋兩建制鎮。
1992年5月,撤區並鄉擴鎮,全縣設9個建制鎮、15個鄉,具體是:五雲鎮(其中原仙都鄉部分改設仙都農村管理處)、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
2008年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調整,撤銷新碧鎮、城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五雲鎮;將新建鎮的岩沿、西岩、梅溪3個行政村劃歸五雲鎮管轄。撤銷新川鄉、雙川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新建鎮。撤銷雁嶺鄉、白竹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壺鎮鎮。
撤銷南溪鄉、木栗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大洋鎮。此次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設8個建制鎮、8個鄉,具體是:五雲鎮(包括仙都農村管理處、新碧農村管理處)、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
2010年12月,全縣行政村規模調整,由644個調整為253個。2011年12月,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撤銷五雲鎮建制,建立五雲、新碧、仙都等3個街道辦事處,將新建鎮的宅基村、馬渡村劃歸新碧街道辦事處管轄,全縣設7個建制鎮、8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
具體是: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東方鎮、東渡鎮、大源鎮、七里鄉、前路鄉、三溪鄉、雙溪口鄉、溶江鄉、胡源鄉、方溪鄉、石筧鄉、五雲街道辦事處、新碧街道辦事處、仙都街道辦事處。
F. 縉雲天橋的來歷作文:我們的家鄉縉雲,有許多景點,仙都石筍、鼎湖峰
我們的家鄉縉雲,有許多景點,仙都石筍、鼎湖峰……我來說說天橋吧!
建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天橋-聞名全省的古方勝利渡漕。
天橋始建於20世紀60年代末,竣工於1974年9月,位於浙江省縉雲縣胡源鄉上宕村的布袋嶴,有上下兩層,下層有5個大橋孔,上層有28個橋孔,南北相接長為220米、高為28.7米,是聞名全省的古方勝利渡槽——天橋。據說這樣的石拱橋在浙江省是不多見的,完全只用石頭,沒有任何鋼筋!當時全部是人工肩扛的,沒有使用任何機械設備。建設用的石頭是從古方山腳采來的,全部是花崗岩石,師傅來自溫州及上宕村的村民。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通水的,是古方塘水庫(始建於三國赤烏二年公元239年)的水通過這天橋從南邊引到北邊,灌溉當地村民的農田,保證四季豐收,造福當地百姓。
同時天橋所在地也是甌江流域盤溪與椒江流域靈江永安溪的分水嶺,站在橋上春風拂面,仰視四周絕妙奇景,讓人留戀不舍,現在天橋一年四季自助旅遊者接連不斷。
天橋分上下兩層,下層有5個大橋孔,上層有28個橋孔,南北相接長220米、高28.7米,全部由人工肩挑背扛用花崗岩塊石砌成,沒有任何鋼筋。渡漕主要用來將海拔近1200米,甌江流域最古老水利工程 - 古方塘水庫的水從布袋嶴的南邊引到北側,以灌溉胡源鄉的上宕村、上坪村、蛟坑村和胡村村等山間農田。
古方山之古方塘在縉雲縣城東南22公里,胡源鄉上坪村與上宕村之間。以山昔有池塘名古方塘而得名。古方塘建於海拔1100多米的古方山頂的山嶴中,始建於三國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明永樂八年重修,公元1970年再修,是甌江流域第一個水利工程,可見古方山人類活動的歷史悠久性。「古方」系古代道教中的方士出入之地,當地傳有仙女洞、石龍洞、佛星岩、疊箱岩等。屬括蒼山脈。山體由凝灰岩、花崗岩構成。山中主要是花崗岩,地質上屬白堊紀的侵入岩。它由熾熱的火山岩漿沿裂縫侵入,在近地表的情況下,冷卻而形成。經過一億多年的大自然水流沖刷,形成了類似黃山、華山、廬山的雄奇景色。古方山山地范圍約30平方公里。海拔1216米。上部為灌木、草類;中下部是林地。現在成為旅遊新去處,每年都有小隊人去探險,享受大自然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