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年人還能買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嗎
國家規定大病醫保是可以進行二次報銷使用的
㈡ 如何報銷老年人醫療保險
報銷老年人醫療保險,帶以下資料到保險機構理賠。
病歷
發票
出院小結
用葯總清單(蓋章)
身份證
銀行卡
理賠申請書
㈢ 我國人口老齡化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
這里指的是狹義養老問題,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問題。我國老年群體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經濟供養來源劃分,大致可分為離休階層、退休階層、自養階層(指城鄉無國定經濟來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積蓄或子女供養的老人)、救助階層;
我國老年群體生活狀況主體上比較幸福,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面臨的困境也比較大,其主要反映在養老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上。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已經實施了20年,但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仍在養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國真正納入三類養老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制度、五保供養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萬(2007年底),占老年人總數的46%,其餘54%的老年人沒有納入三類養老社會保障范圍。
㈣ 中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一是養老保障負擔日益沉重。2004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總額達到3502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支出攀升到522億元。離休、退休、退職費用也呈現連年猛增的趨勢。政府、企業、社會都已經感到養老保障方面的壓力正在顯著加大。
二是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測算,老年人消費的醫療衛生資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達862億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長31.6%,增長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長快3.5個百分點。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長,人口迅速老齡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為老社會服務的需求迅速膨脹。目前,中國老年人口的高齡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趨勢比較明顯。2005年,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超過1600萬人,純老年人家庭佔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城市約為40.3%,農村約為37.8%,並在繼續增加。加上老年人中的病殘人口,需要照料服務的數量是很大的,而現有社會服務的發展相對滯後。
以養老機構和床位數為例,2005年底,中國各類老年社會福利機構達到3.95萬個,總床位149.7萬張,平均每千名老人僅佔有10張床位。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佔有養老床位數大約是50-70張。按照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調查,約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養老機構,這樣算下來,也要700多萬張床位,差距較大,亟須加快發展速度。
四是與城市相比,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更大。中國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農村。農村老齡化程度比城鎮高1.24個百分點。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有待加強。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㈤ 給老人買醫療保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有沒有比較好的老人醫療保險介紹
給老人買保險要注意保障范圍以及保障期限,給父母買醫療保險建議結合他們專的實際年齡,屬身體日健康狀況等各方面的情況綜合分析,買到適合的醫療保險就是好的,這里個給你提供一個父母的醫療保險怎麼買的參考鏈接:http://tieba..com/p/4177629332
㈥ 適合老年人的醫療保險有哪些
醫療方面55歲以上就不能投保重大疾病保險了。
但是預算要比較高,風險特別大,費回率特別高,就是相同答保額下保費特別貴,而且還要體檢,還不一定承保。
人到老時才來投保已經太遲了,保險是從年輕就開始准備的東西,因為年輕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風險較小,費率也較低,保險公司更願意承保。
㈦ 中國用於中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是多少
看你母親的情況,每年就退休了,無業,此前沒有參加過社保、醫保。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需要工作單位,而且你你母親的年齡大了,是不能參加的。
你母親應該不是農村戶口吧,就不能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鑒於你母親的情況,適合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是以沒有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城鎮未成年人和沒有工作的居民為主要參保對象的醫療保險制度。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區別
一是面對人群不同。城鎮職工醫保主要面向有工作單位或從事個體經濟的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城鎮居民醫保主要面對具有城鎮戶籍的沒有工作的老年居民、低保對象、重度殘疾人、學生兒童及其他城鎮非從業人員;
二是繳費標准及來源不同。城鎮職工醫保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不享受政府補貼。城鎮居民醫保繳費標准總體上低於職工醫保,在個人繳費基礎上政府給予適當補貼;
三是待遇標准不同。城鎮居民醫保由於籌資水平較低,醫療待遇標准總體上略低於職工醫保。
四是繳費要求不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設立最低繳費年限,達到繳費年限(男25年、女20年)的,退休後不再繳費即可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不設立最低繳費年限,必須每年繳費,不繳費不享受待遇。
你問的國內中老年人平均一年的醫療費用多少,我想沒有人能答得上來,差異性太大了。總的來說,年紀大了,病痛就多,有醫療保險比較有保障,不至於一生病就返貧。
㈧ 我國人口老齡化可能會有哪些問題
一、老年人的養老保障問題
這里指的是狹義養老問題,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老年人生活的吃穿住等問題。我國老年群體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從經濟供養來源劃分,大致可分為離休階層、退休階層、自養階層(指城鄉無國定經濟來源而依靠自身力量積蓄或子女供養的老人)、救助階層;從生活狀況角度劃分,大致可分為富裕階層、小康階層、溫飽階層、貧困階層。從居住環境角度劃分,可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大階層。在老年群體里,絕大部分離退休人員屬於政府供養的體制內老年人。我國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總體上說體制內的離退休階層好於其他階層,城市階層好於農村階層。生活質量最高的是體制內離退休領導和極少數的退休知識分子、企業人員。
我國老年群體生活狀況主體上比較幸福,但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面臨的困境也比較大,其主要反映在養老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上。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已經實施了20年,但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仍在養老保障制度之外。我國真正納入三類養老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制度、五保供養制度)的老年人只有7100萬(2007年底),占老年人總數的46%,其餘54%的老年人沒有納入三類養老社會保障范圍。他們未來的生活如何解決,如何保障,是政府的一個難題。而現實的情況是,我國城鄉已經有一大批老年人生活極度困難,顯得政府力不從心,無能為力。
我國不僅現有8000多萬老年人游離在三類養老社會保障制度之外,而且未來幾十年裡這個數還在大幅度增加(假如政府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話)。我國參加城鄉四類養老保障(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離退休制度、農村養老保險、五保供養制度)的人口總計約2.74億(2007年底),只佔到應參保人口的1/3。養老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首要的基本的制度安排,但我國養老保險發展速度和保險水準都有較大差距,而且全面推動難度大,由此反映出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二、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問題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已有10年,但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醫療問題日益突出。在城鎮,真正納入兩類醫療保障(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老年人為4152萬(2006年底),占城鎮老年人口6800萬的66%,其餘34%的老年人沒有納入醫療保障的范圍。參加城鎮三類醫療保障(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退休制度)的人口總計約2.41億(2007年底),尚有1/3以上應當參保的城鎮人口尚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而且,根據現在參加醫療保險情況,無經濟來源導致沒有能力參加養老保險的老年人越來越多,相應的今後沒有醫療保障的老年人將會持續增加。
在農村,我國有7.3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上3000萬人參加了農民工醫療保險,農村約7.6億人口(2007年底)納入醫療保險。農村參加醫療保險人數多,但保障水平非常低,老年人不敢看病和看不起病的問題非常突出,老年人的醫療問題實際上沒有得到真正保障。因為高額的醫療費和低額的報銷比例以及醫療機構的限制,常常把90%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尤其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拒之醫院的門外。所以對老年人來說,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事實上成為老年人只交錢不看病的負擔或「經濟剝奪」。
醫療保障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要制度安排,但從目前我國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進展情況看,我國絕大多數老年人卻不能享有社會醫療保險,看病和住院費用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子女或親屬負擔。我國這種社會醫療保障水平與老年人需求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直接導致老年人貧困現象加劇和健康受損害。
三、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和尊嚴保護問題
在我國,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帶有普遍現象。對於物質生活有保障的老年人來說,精神貧困十分可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敬老文化尚不濃厚。從社會文明層面來說,沒有廣泛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問題仍然難以解決。與現實相對應的是,隨著我國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歧視、排斥甚至遺棄和傷害老年人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這些案件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由此導致老年人的精神貧困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從家庭文明層面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敬老文化,老年人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這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很多老年人因精神貧困而致生命質量嚴重下降,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不僅如此,我國由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社會倫理道德下降等原因,廣大老年人的尊嚴常常得不到保護,一些地方政府、社會乃至家庭對老年人漠不關心,老年人的優待不能兌現,常常成為被社會遺忘的邊緣人員,嚴重損傷了老年人的尊嚴。
尊嚴是人的基本權益。不管哪個階層的老年人,生活質量是相對的。從幸福的角度看,富裕階層的老年人不一定就比小康階層的老年人幸福。事實上,哪個階層的老人都有苦惱、困難等不幸福的因素和問題,相應的都需要政府和社會保護他們是尊嚴。對經濟富裕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尊嚴保護。不管哪個階層的老年人,到了高齡以後,都成為絕對的社會弱勢群體,都需要政府和社會的特別關愛。
四、老年人的價值發揮問題
隨著長壽時代的到來,老年人如何度過20-40年的晚年生活,是政府予以研究的問題。對絕大多數的健康老年人來說,他們很願意繼續發揮有意義的人生價值,他們不願意無聊地等死。面對越來越多的希望發揮人生價值的老年人,政府該如何引導,如何對策,是一個需要解決的課題。其間,政府絕對不能視而不管。如果政府不能給億萬老年人發揮人生價值的生活平台,一方面會給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帶來影響,另一方面也會給社會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但是,老年人人生價值的發揮又確實與青壯年的就業發生矛盾,因為我國本來就有大數量的剩餘勞動力。如何解決老年人的價值發揮問題,是一個重大老齡問題。
五、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問題
我國為老社會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失能和半失能而需要照料護理老年人問題十分突出。目前,我國為老社會服務短缺已經成為公共服務的嚴峻問題,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的阻滯性因素。在城市,社區公共服務主體上尚不能滿足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居民共同的服務需求,對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公共服務更是十分稀少。據資料顯示,我國需要照料護理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大約在2000萬以上。目前,我國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達到14.6%,農村已超過20%,現有的社區服務遠遠滿足不了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需要。我國城鄉面向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基本上還是一個空區,為老社會服務體系建設任務十分艱巨。尤其在農村,除了少數比較發達地區的農村外,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服務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六、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和影響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億萬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壓力和影響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積極正面的,一個是消極負面的。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有大缺位的情況下,老年人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和影響就是消極負面的。目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缺位比較大,因而產生的消極負面問題處於加大的趨勢。我國社會養老保障資金和老年醫療費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拖跨經濟。由於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勞動力負擔老年人口的比例提高,以及老年人壽命延長,我國老年社會保障制度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一方面大數量的老年人得不到養老保險的保障,另一方面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老年人領取養老金將會出現困難,這對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是雪上加霜。就養老保障需求這一項,就有可能拖跨我國的經濟。據測算,在2005—2034年的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我國城鎮養老基金缺口逐年擴大,到2034年「空賬」規模將達到6萬多億元。同時,老年人巨大醫療費的支出加劇了衛生資源消耗的矛盾。老年人口對醫療保障需求的增長非常迅速。有統計表明,老年人消耗衛生資源是全人口平均的1.9倍,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的3倍以上。老年人口巨大的醫療需求將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七、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問題
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也是包括積極正面的和消極負面的兩個方面。如果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措施有效,力度大,就會產生積極正面的效果。從我國現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實踐狀況看,應該是消極負面的影響程度和趨勢大。
現代老年人都是建國前出生的,都經歷過艱苦的革命戰爭或艱辛的社會主義建設。相對其他群體而言,我國老年人政治思想狀況主體上素質高,可以說最忠於黨,最熱愛黨,最擁護黨,最聽黨的話,最能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是由現代老年人的成長、工作和受教育的環境決定的。所以現代老年人主體仍然是我們黨的優秀群體。但同時也要看到,現代老年人雖然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科技的進步,但他們因漸漸年老體弱,失去作用,也遭遇到不公的待遇和精神的貧困,以至於生活生命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有少數老年人政治思想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產生了諸多政治思想上的模糊或錯誤,對黨和政府產生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對黨的思想信念發生了動搖,有的甚至走向黨和人民的反面。有些老年人不僅自己對抗政府,參加邪教組織,有的還鼓動社會人員向政府發難。老年人相對一般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他們的言行對子女、對社會的影響很大。這些問題和情況如果繼續下去,隨著我國轉型期矛盾和問題的繼續出現,對政府產生懷疑甚至抵觸的老年人將會越來越多,久而久之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老年人是一個相對沒有後顧之憂的特殊群體。如果黨和政府不能及時引導使老年人樹立積極正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態度,將會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和阻力。
在我國,老年人對社會穩定的最大危險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文革」和「六四」時期的青年人步入老年,將會給我國社會甚至政治帶來不穩定(假如措施不力的話)。如何把老年人潛在的危險壓力轉變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需認真研究的刻不容緩的課題。
八、社會老齡意識問題 社會老齡意識指的是社會全民對老年的立場和態度。社會老齡意識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老年人的敬老態度問題。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傳統文化的大國。在這個文明傳統文化里,尊老敬老始終是一個重要內容。在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里,每個家庭大都重視家庭孩子的尊老敬老禮貌教育。孩子自懂事起,大人就引導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對老人(主要是年長的爺爺奶奶)要處處尊敬,說話對老人有禮貌,吃飯老人優先,勞動照顧老人,盡可能不讓老人參加勞動,或挑選最輕的活讓老人做,等等,體現了百善孝為先文化觀念,使我國成為聞名世界的尊老敬老的文明古國。建國以後,我國尊老敬老風尚依然濃厚。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尊老敬老的風尚受到來自市場經濟的嚴峻挑戰。市場經濟的求利性原則和激烈的競爭,使包括官員在內的各類群體尊老敬老意識淡薄,導致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質量受到不同程度損害。二是中青年對自己養老的理念和准備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中青年迫於經濟競爭的生活壓力,沒有精力和力量思考准備自己的養老問題。如此下去,將會給未來老齡問題的解決增加難度,甚至會由此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也是需要政府尤其關注的一個老齡問題。要防患於未然,積極培育增強中青年對自己的養老意識。三是老年人自己的養老意識問題。對老年人自身而言,要有積極的心態,通過參加社會教育活動、志願者活動等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養老本領。這方面現有老年人做得比較好,但整體上與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四是政府對中青年養老的准備問題。我國政府一直對中青年養老的准備嚴重不足,也即對人口老齡化的「防洪」工作缺位比較大。這一隱患的老齡問題長期下去,將會給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老齡問題是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在充分把握我國老齡問題的前提下,做出正確的選擇,有的放矢地推進工作,實現老齡工作的突破和飛躍。根據我國老齡問題的現狀,老齡工作必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結構性問題,實現全社會的老年幸福,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