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路人十分鍾救回腦梗老人的命,你怎麼看待這名無名英雄
我們在上網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有熱心救人的無名英雄。他們都是看見有人倒下或者遇到其他危險的時候,奮不顧身的上去營救。等到幫助的人轉危為安的時候,就悄然離去。就算是大家找到了他,他也會很平淡的說這些都是應該做的,沒有什麼好說的。
對於這位醫生的行為,首先要給他點個贊。但是他在緊急關頭把孩子隨便塞在一個路人手上這個就不太好。幸好社會上冷漠的人很多,但是有著熱心腸的人更多。我們不能因為個別的人就冷掉了心腸。要相信世界上和這位無名英雄一樣的人還有很多。遇到這種事情,如果可以幫助的話,也可以上去幫助。很多時候我們一個很小的舉動,可能就可以挽救一個生命。
2. 現在攔路要路人買飯的老人越來越多了,為什麼
因為他們沒有人照顧,自己年老體衰了,年輕的時候沒有為自己的未來做好鋪墊,現在再想奮斗已經難了。
他們也不想問你們要錢,也想有尊嚴的活著,為了生存沒有辦法。
窮人也有老的一天啊 也是很可憐的。。。
3. 為什麼會出現「老人跌倒,路人卻不敢去扶」的現象
因為在抄生活中,好幾襲起冤枉好人的事情發生:要不是呢就是一位學生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老奶奶跌倒了,趕緊扶她起來,而那位老奶奶卻冤枉他說是他把她推倒在地上的。這種狗咬呂洞濱的事情不是罕見,而是時刻在身邊出現。誰想承擔這么一大筆醫療費用呢?還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每當看見老人摔倒,路人都不敢去扶了。
4. 路人幫忙的例子和新聞,跟老人摔倒不扶,作對比的
阿婆海口街頭摔倒,轎車司機稱好心扶老人被訛
當天上午,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美蘭大隊事故中隊民警陳世貴接到警情後,立即前往現場進行處置。陳世貴介紹,他在現場看到涉事車輛的前保險杠有一大塊刮痕,車輛應該與老人發生過接觸,他當時還拍下了車輛照片。陳世貴告訴記者,轎車司機楊先生一開始堅稱自己沒有撞倒曾阿婆。「楊先生說,他准備停車時看到一名阿婆突然倒地,於是他趕緊下車攙扶老人。扶起老人後,楊先生還表示要送老人去醫院檢查,但曾阿婆堅持要等家人到現場。」阿婆的家人趕到現場後,她告訴家人說自己是被楊先生的車撞倒的,並非自己摔倒在地。起初,楊先生認為自己被老人訛上了,並與曾阿婆家人發生爭執。
當時為了安全起見,曾阿婆的家人先送老人到醫院進行檢查,留下一名家人在現場處理情況。「我們憑經驗做出的推斷也只是推斷,當事雙方不會輕易認同我給出的說法。於是,我就查看現場附近是否有監控探頭。我注意到不遠處就有數個探頭,這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陳世貴說,監控視頻會還原事情真相,雙方都會心服口服。
監控還原事發經過,司機開車上人行道撞倒阿婆
陳世貴介紹,當時雙方各執一詞,而且圍觀群眾中有人稱阿婆是自己摔倒的,但真相究竟如何呢?陳世貴介紹,「我們查看監控發現,曾阿婆確實是被楊先生的車撞倒的。」記者也看到了監控視頻,當時曾阿婆在人行道上行走,肇事車輛從老人後方出現,在轉彎的過程中撞倒老人。事發後,司機楊先生當即下車,確實有攙扶老人的動作。陳世貴告訴記者,楊先生在看完監控之後說,他當時正在找車位,確實沒有注意到是自己的車輛撞倒了老人。「楊先生說他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陳世貴稱,「在老人被撞倒這次事故中,楊先生負全責。他開車上人行道,我們要對他進行處罰,我們已經通知他明天簽責任認定書。」記者詢問,如果老人在沒有監控的路段摔倒,大家應該怎麼辦,扶還是不扶?陳世貴表示,「我們現在有技術對此進行鑒定,而且對於酒駕掉包頂替情況,我們也可以用技術手段進行甄別。」
「老人遇車禍摔倒,扶還是不扶?」 他選擇了扶
「說實話,我是有過猶豫的。」吳惠忠直言。就在幾天前,他真實經歷了一場道德與判斷的拉扯。
2月22日早7時許,市區中環東路與涇水路口,兩輛電瓶車發生刮擦。年過六旬的周阿姨被撞後連人帶車摔倒在地,肇事的年輕人見狀後未作任何處置而是在第一時間逃離了事故現場。
剛下夜班的武警嘉興醫院保安吳惠忠碰巧經過,「我也不知道事情原委,看到的時候,她已經躺在地上,電瓶車壓在她身上。」「扶不扶?」「萬一被訛怎麼辦?」幾乎同時,兩種對立的聲音在他腦間響起。
膠著之下,吳惠忠繼續往住家方向前行。只是車速,不自覺地慢了下來……「或許她能自己站起來?」帶著「僥幸」,吳惠忠遲疑地回頭,然而,倒下的電瓶車還壓在老阿姨身上,路人三三兩兩走近,又散開。細密的雨絲自顧自飄落,彷彿也打進了老吳的心,惻隱之心漸次彌散……終於,道德與良知讓吳惠忠無法繼續視若無睹,他選擇折返。
吳惠忠第一個伸出了援手。陸續,一名年輕人和一名阿姨加入進來,有人報警,有人撐傘,有人撿東西……幫忙的隊伍越來越大。
「我也理解大家來來往往想幫又不敢幫的心情,畢竟類似的新聞報道太多了,但還是覺得心酸。」
扶是人性使然,不扶是為自保。吳惠忠選擇做那個「好事者」。「我們是因為看了太多負面報道才害怕做好人,但我還是想勇敢地做一次好事。」
剛過天命之年的老吳在武警醫院從事安保工作已有四個年頭,在單位里,他也是有名的「熱心人」。
去年3月,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婦人被電瓶車撞倒,車主倉皇逃逸,圍觀群眾不少卻無人敢上前攙扶。執勤中的老吳目睹後不假思索地上前施以援手。其後,熱心的他還積極配合交警,利用微博、微信及論壇等公眾平台擴散尋人,終於找到肇事者。老婦人一家對老吳的感激自是不用說。「如果每個人都能勇敢地做一次好事,讓正能量積少成多,』不敢扶』的心理陰影總有一天會消失。」吳惠忠堅信邪不能壓正。
道德選擇的實質是擇善而從。信任危機、道德退步、法律缺失這些宏大議題離我們太遠,真實地行善,讓好事發生或許才是我們面對「扶不扶」時不再無所適從的良方。
5. 老人馬路倒地無人扶,若老人去世,路人要承擔責任嗎
路人雖然不需要承擔法律上的責任,但卻需要遭受良心上的不安,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命在眼前沒了,哪怕自己沒有做錯什麼,也會因為自己沒有盡力而感覺不安,而這種不安將會伴隨一生。
這種風氣真的應該政治一下了,畢竟是個人就會有老的時候,眼下沒人扶老人往後就會沒有人扶你,世間本就是一個輪回。
6. 一群路人冒雨抬車救老人,果然人間還是有真情的嗎
人間自有真情在,不能因為個別人在人間作惡,我們就不去歌頌善良。世界上還是有好多好人好事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頌。好比今年這么緊張的一年,舉國之力於一點。這其中就有多少千千萬萬個好人好事堆起來的成就啊,人間真情有大有小,在社會各處散發著光茫,一燈之明亮及方寸,萬燈之明普照四方。我們要在其中成為一個燈,然後千千萬萬個燈才能讓這個社會更加溫暖,並且做好人好事也是對自己的幫助,行善以後會結下很多懂得感恩的朋友 ,可以說行善是對自己以及整個社會的幫助。
我們要積極、陽光、快樂的活在這個社會上,那這一切的成因最不可少、重中這重的因素就是要有善良,相互之間充滿善意,社會才會在陽光下,快樂才會在人心裡。感謝那些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人們,讓我們在和平世界成長。
7. 武漢一老人墜樓身亡砸傷路人,老人家屬應該賠償嗎
其實我覺得像這種情況,老人的家屬也是應該要賠償的,畢竟是因為老人墜樓所以才砸傷了路人,嚴格的來說這個路人才是最無辜的一個人,所以說老人本身也是受害者,但畢竟是我們自己傷了別人,所以從情理上或者是從法律上來說,都是應該要賠償對方的。
從法律程度上來說,雖說老人墜樓本身是屬於受害者,但是由於老人的墜樓,又導致了這個路人的癱瘓,所以不管怎麼樣,老人的家屬肯定都是有這個責任或者是義務來進行賠償的,如果說現在不好好的去進行一個協商,那麼不排除對方可能會走司法的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8. 農村老人常說「隔路人不可交」,什麼是隔路人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兒,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上,身邊避免不了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朋友。而對於不同性格的人來說,他們在交友方面也是有自己不同選擇的。然而對於農村的小夥伴來說,可能經常會聽到家裡的老人告訴過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隔路人不可交,遠離個路人,那麼到底什麼是隔路人呢?
其實對於隔路人只是一種形容詞,所謂的隔路人,也就是屬於和我們不在一條道上的人,不僅僅是因為性格不合,而且做事的風格也不合,既然道不合就不相為謀,因此對於這樣的人自然也就不可以交往了。其實這主要就是屬於農村老人眼中毛病多的人。
而且當於這些隔路人在交往的時候,往往自己也是比較吃虧的,因為他們總覺得是別人在對不起自己,但是他們的為人處事風格卻總是被別人詬病。在一起時間長了,要不就是自己和他們今後的處事風格一樣,要麼就是經常會被對方說,面對這樣的朋友不僅壓力大,甚至可能會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吃虧。所以對於農村老人所說的隔路人不可交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無論隔路人是否善良,他們的怪脾氣總是讓人沒有辦法接受,因此最好還是要避免。
9. 求一遍作文800字左右 題目: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
媒體曝光出諸多諸如彭宇案之類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誣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斷」等邏輯推理的理由判決巨額賠款等案例,越來越多的社會輿論開始討論並指向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老人跌倒到底我們該不該扶起來?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或許在過去千百年來,這只不過是再簡單不過的舉手之勞,但簡單細微之處彰顯出的卻是整個社會道德的大問題,遺憾的是看起來如今這已經成了一個奢侈的社會公德,甚至可能會讓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們經濟破產。跌倒老人該不該扶被全社會、被公眾、被媒體熱烈討論的時候,其實已經證明某種程度上這個社會的公德已經破產了。顯然,似乎作為社會人,誰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不過公眾似乎期待有人能回答,比如有人試圖希望看到南京彭宇案被翻案、被顛覆,希望法律來回答我們到底該不該扶、能不能扶助跌倒的老人?甚至希望看到制裁無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制裁那些誣賴彭宇們的老人,不過好象這也是奢望,至今除了期待,並沒有任何迴音,南京法官仍然逍遙自在的繼續坐在庄嚴的法庭上,用他的「常理」式邏輯來詮釋神聖的中國法律。這確實很讓人糾結。
不過可笑的是,今天看到衛生部卻不合時宜的站了出來對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
據新華網北京9月6日報道,跌倒是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發現老年人跌倒時應該怎麼辦?衛生部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提出:不要急於扶起,要分情況進行處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識不清,在場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有外傷、出血,應立即止血、包紮;有嘔吐,應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並煞有介事的指出: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查詢有無腰、背部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提示腰椎損害情形,如無相關專業知識,不要隨便搬動,以免加重病情,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老年人試圖自行站起,可協助老人緩慢起立,坐、卧休息並觀察,確認無礙後方可離開;如需搬動,應保證平穩,盡量平卧休息;發生跌倒均應在家庭成員或家庭保健員陪同下到醫院診治,查找跌倒危險因素,評估跌倒風險,制定防止措施及方案,等等等等。
我為什麼說衛生部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回答跌倒老人該不該扶顯得很搞笑、甚至不合時宜,是因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其實並非技術問題,而是社會道德、是公德問題,是法律的公平公正問題,與衛生部所說的「不要隨便扶跌倒老人」的告誡完全是兩碼事,其實衛生部早就應該向公眾發布類似科學提示,但好象並存現在社會上對此議論紛紛的時候。因為衛生部根本回答不了目前公眾所關心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問題,更回答不了為什麼會出現彭宇、許雲鶴、殷紅彬等好心人遇到的尷尬,當然也不可能回答那些墮落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們對法律的踐踏。
剛剛發生的武漢市88歲的李老漢在離家不到百米的菜場口摔倒後,眾多圍觀者無人敢伸出援手,最終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讓整個社會震驚,能不震驚嗎?能不寒心嗎?誰家沒有老人?誰自己不會變老?誰希望看到出現這種悲慘的現狀?顯而易見,公眾對老人跌倒出現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個社會都應該檢討,甚至每一個人都應該檢討。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拚命指責媒體過分曝光或誇大其詞,或者指責冷漠的旁觀者以彭宇案為理由為自己找到麻木不仁的借口,並聲稱自己遇到類似情況會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其實這種大話誰都會說,關鍵是到時候出現的仍然是武漢88歲老人跌倒無人扶助的悲涼景象。
媒體對所謂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討論我覺得很有必要,這絕非有選擇性的故意誇大報導,而是針對目前整個社會道德、價值觀滑坡出現的現象提出質疑,因 為類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現象不僅僅發生在跌倒老人身上,還有更多其它的案例,比如見義勇為的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故事,比如圍觀跳樓自殺時出現一片幸災樂禍的「快跳」的喊聲,比如公車上乘客對小偷熟視無睹的常態等等,不一而足,這都早已成了全社會反思的問題,完全是一個社會問題。
所以回到所謂跌倒老人該不該扶的問題上,盡管每個人都會感覺這個問題很令人寒心,但卻又很現實,誰願意付出一片好心最終卻可能冒被誣賴甚至被法院判巨額賠償的風險呢?哪怕這種風險占的比例很低,起碼也是風險,畢竟絕大多數想做好事的人都是一般的工薪階層,有的甚至是學生。只要這種風險存在,就絕對會造成相當多的人在面對跌倒老人時變得猶豫不決、甚至變得冷漠和麻木。解決這個問題看起來絕非幾個貌似道德高尚的人在媒體上、在網上喊幾句道德的口號那麼簡單,魯迅早就說過了,總有人「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目前似乎唯一能讓公眾對此釋懷的,恐怕還只能通過對那些典型的案例翻案,或者說至少以證據不足來翻案,尤其是南京法官的「依據常理判斷」的推理判決,如果這個法官被開除公職或者天津的許雲鶴案等能有一個在法律上讓人信服的判決,或許法律能回答這些問題。
10. 游天峰的掃路人 中你覺得老人每天這么幹活真的像他說的不累嗎老人為什麼說
當然不會不累,老人幹活很累。老人說不累,是因為他很樂觀,懂得在忙碌辛苦中看到生活中的好風景,老人對生活充滿熱愛,充滿希望,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