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老年人復七大健康生活方式制 晨起一杯水:清晨醒來時,是全天血液最濃縮的時候,一杯溫開水,十分有利血液循環。老年人或心腦血管病患者血黏度偏高,夏天出汗多,孝慈翻身病人提醒老年朋友要特別注意補水。別過度貪涼:不要從高溫的戶外回到室內立即就開空調,不宜一次性大量進食冷飲。長期喝綠茶:每天喝綠茶對心臟健康有益。放鬆精神:要學會調節生活,讓緊張的神經得到鬆弛,愉快地生活。孝慈癱瘓護理床建議老年朋友走出家門多和同齡人聊聊天。忌煙、限酒:就心肌梗塞而言,吸煙量多1倍,危害達到原來的4倍。酗酒會引發動脈硬化並誘發心肌梗塞。忌過度用力:運動鍛煉不要過度,過度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促發心力衰竭;平時要防治便秘;有冠心病的人不宜搬重物。積極治療原發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症等,這類病人特別是合並動脈硬化者,要多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孝慈家用護理床提醒老年朋友掌握合理的生活方式,願老年朋友身體健康,闔家歡樂!
Ⅱ 健康老人的定義是什麼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為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才會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像中的預期結果,使自己遭受打擊;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三、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既符合實際,又留有餘地的生活目標,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范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四、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這樣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鬱或焦慮情緒。而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五、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徵。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六、能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
Ⅲ 老年人在健康方面應該做些什麼
老人健康包括大三方面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安全問題。
1、身體健康版就是不得大病,如何權不得病?鍛煉,飲食,作息,體檢,健康監測及體檢——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等等。
2、心理健康,多陪伴、多溝通、培養興趣愛好,多社交……
3、安全問題,最好有人照應,老人身體已經很脆弱,老年慢性疾病已經快到了「質變」的時候,而且年紀大的老人行動不便,安全問題必須考慮到。盡量要有人陪伴照顧,以防意外不能及時提供幫助,此外做好日常健康監測很重要,通過智能手環、S-VITAL-C生命健康監測器、智能手錶等實時監測老人健康狀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就醫檢查,減少重疾發生概率。
Ⅳ 老年人的身體健康
老年人的常見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版變,腦梗塞,腦缺血,胃權痛,消化不良,便秘,老年性的頭暈,關節痛,骨質疏鬆,骨折,心力衰竭,腦出血,經常咳嗽的病人可有慢性支氣管炎,肺炎,肺纖維化,肺氣腫等等。另外,還有一些老年人,年紀過大,各個臟器功能衰退,出現心肺功能的衰退,還有一些老年人年紀大了之後還可以出現出現老年痴呆,生活行為不能自控。
Ⅳ 什麼樣的老人是健康的老人
精神健康樂觀豁達,身體健康,與人為善的開朗老人就是健康的老人
Ⅵ 關於老年人的健康問題
您姥姥做出來的一些反應是在引起家自人的關注。人老了會有孤獨感,希望家人多陪陪自己。她平時好的時候你們都對她置之不理,「生病」了就對她倍加關注了,可見「生病」能換來老人情感上的「好處」。但前提是她去醫院檢查過真的沒病。針對這種情況,家人就該盡可能多的且無條件的多陪陪老人,寬慰她,而不是只等到老人病了才想起要盡孝道。
還有就是你們那裡的「73、84是個坎」這種說法,想必您姥姥她也聽過,這種暗示效應會加重老人疑病的心理。而針對這點,你們要讓老人想像這只是謠傳,沒有科學依據的,並舉出例子「你看誰誰誰過了84活得挺好的……」。
您還提到您姥姥經常會忘記自己做過的事情,老年人健忘是比較普遍的,但是如果健忘的比較厲害,例如,連自己親人都不認識了,就要注意是不是老年痴呆症。
我所知道的就這些,希望姥姥能開心每一天!
Ⅶ 關於老年人的健康問題
跟她說缺乏鈣質會讓骨質疏鬆症,會導致痛風更厲害,風濕發作會更痛,到時弄回到住院醫生答要你換關節就慘了,(因為我奶奶今年住骨科時,同病房的一個老婆婆就要換兩個膝蓋,她本來也能走,就是因為痛所以要換).就不想那麼早不會走路就必須吃
Ⅷ 什麼是健康老人的標准
兩耳聰
耳聾是衰老徵象之一。若老年人兩耳聽力保持正常,說明聽覺器官、神經系統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正常。
雙目明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若雙眼視力不衰,目光炯炯有神,是心、肝、腎功能良好的證據;是視覺器官和大腦皮層生理功能正常的標記。
聲息和
如老年人聲音洪亮清晰、呼吸從容不迫,說明言語中樞、發音器官、呼吸和循環系統生理功能未衰。
腰腿靈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體衰腰先衰」。若老年人能保持腰腿靈便,步履矯健,證明肝、脾、腎充實,肌肉、骨關節和神經、循環系統健康無恙。
牙齒堅
老年人牙齒完整堅固來自腎氣充盈,「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腎氣不足,則骨齒難保矣」。平時重視口腔衛生和飲食調劑,則免生齲齒和牙齦、牙周炎。而牙齒完整牢固是保證食物消化吸收的關鍵。
形不豐
俗語道:「千金難買老來瘦」。這意味著老人不宜軀體肥胖。因肥胖老人易患「肥胖綜合征」,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膽囊炎、膽石症等減壽性疾病。但應正確理解「老來瘦」的內容,不是越瘦越好,而是保持標准體重,以無病為宜。
後門緊
反應老年人消化系統機能良好,肛門括約肌正常、無便秘和腹瀉疾患。
前門松
說明排尿通暢,男女老人泌尿和生殖器官無異常改變。顯示該系統器官未見良、惡性腫瘤。
脈形小
老年多有血虛,以脈搏粗大為主。如老人仍保持較小脈形,說明其氣血調和,陰平陽秘。血壓不高,心律正常的老人,往往動脈血管硬化程度低,心功正常。
思路清
人到老年,如能做到思想敏捷,邏輯性強,動作靈活,反應良好。說明大腦思維能力正常。這是健康老人的重要標志。
性開朗
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老人,往往擁有熱愛生活、熱愛他人、積極進取、樂觀向上、開朗愉快的性格。這些健康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勢必形成生理健康的保證。故心理健康也是老人重要的健康標志。
善適應
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際關系在內)的良好適應性,也是科學評價老人健康的綜合標准之一。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若缺乏對生活中隨時隨地發生的形形色色變化的及時反應能力,必然會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進而影響人們健康的整體發展,甚而危及生存。而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素質正是展現良好適應能力的基礎。反而言之,老年人對環境的良好適應性就是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體現。
Ⅸ 對中老年人來說健康就是無病嗎
俗話說:「沒嘛別沒錢,有嘛別有病。」對絕大多數中老年人而言,後一句更是說到點子上。沒錢最多生活清苦點,算不了啥。有病則是麻煩多多,不僅自己受罪,還連累他人。
當然,無病不能和健康畫等號,僅僅無病也不是健康的高標准。按照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的定義,健康不只是無病,而且身體和心理都處於完滿狀態,並且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這個定義無疑是全面和經典的概括,它從生理、心理、社會全方位多角度把握人的健康實質,的確具有深遠意義。然而,這個健康標准似乎要求過高,近乎苛刻,給人以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大量調查資料表明,就整體居民而言,符合這個標準的充其量只有5%~10%。何況中老年人生理功能已有所減退、心理狀態有所改變,且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要求他們全面達到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准,實在難上加難。因此,中老年人把無病,至少是無大病作為首要的追求目標,似更為切合實際。
眾所周知,我國總人口已13億,60歲以上的1.34億,佔10%以上。而且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以平均3.2%的速度增長。一些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老年痴獃等,也多發於60歲以上人群,造成近年來這類疾病在中老年人中發生率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我國又是一個典型「未富先老」的國家,不到20年時間,人口年齡結構已基本完成了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尚不足一千美元。而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GDP一般已達到五千至一萬美元。經濟的制約,意味著多數中老年人隨時可能因一場急病、重病或一個意外事故而陷入貧困。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中老年人對物質條件要求並不高,而對疾病則懷有恐懼感。即使一些收入尚可、享受公費醫療的中老年人也對一旦患病帶來的重負缺少安全感。區區一場感冒少則幾十元,多則幾百元。因而,一場大病使中老年人陷入經濟危機,甚至一夜致貧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值得指出的是,我國家庭結構的改變,使得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即使有的中老年人子女在旁,也由於任務在身、競爭激烈,不可能放棄工作去照護患病的中老年人。難怪不少中老年人在閑談中都說,「無病是最大的福氣」,「無病等於發財」。
經濟的制約、「未富先老」的現實,意味著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只能是「廣覆蓋、低水平」。可見,緩解中老年人因疾病困擾而陷入窘境,除依靠政府和社會完善各項機制外,迫切需要更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加強普及防病知識的力度,積極幫助中老年人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摒棄迷信思想和不良習俗,糾正可能存在的健康誤區,最大限度降低中老年人患病率,這應該是有關部門,特別是醫葯衛生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中老年人群自身也要積極配合,堅持良好生活制度、尊重科學、樂觀向上,在追求身心健康的過程中,首先力爭無病,至少無大病。道理很簡單,無病才談得上提高生活質量,至少能夠生活自理,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無病才能不過多依賴葯物過日子,減少經濟壓力;也只有無病才能發揮余熱,為家庭和社會作貢獻,總之,根據我國當前國情,中老年人把無病作為追求健康的首要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