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三五時期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多少人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5億人。
失業、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均在2億人以上,覆專蓋絕大多數職業群體;保障屬能力持續增強,養老、失業、工傷三項保險基金累計結餘6.8萬億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服務更加方便快捷。我國的社會救濟已從臨時性措施發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
實現了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每年保障6000萬左右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織密兜牢了基本民生網底。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全國有各類養老機構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34萬個,養老服務床位735.3萬張。
(1)十三五養老機構床位數擴展閱讀
「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馬曉偉說。
衛生投入不斷提高,201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達到6.6%。建立起世界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覆蓋人口達到13億多。全國醫療衛生機構數量超過99萬個,醫療衛生網路不斷健全。
『貳』 十三五時期 北京養老服務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新思路
截至2015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佔比將達14.73%。「十三五」時期,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少子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劇,亟須從日常生活、居家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機制,提升養老服務供給的規模和質量,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
近日,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促進民政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其中,發展養老服務業被列為五項重要任務之一,成為社會關注的「亮點」。與「十二五」規劃相比,筆者認為有三個重要變化。
新手段、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服務業僅占第三產業的0.9%,社會服務業支出僅佔gdp的0.29%,占財政的3%,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因此,通過政策手段推進醫養結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金融服務介入養老服務業,使養老成為一個可以滿足供給的健康產業,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區別於「十二五」的一個顯著特點。
具體表現在:一是醫養結合政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是「十三五」期間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我國國情和養老服務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需求。我國56%的老年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無醫之養」成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最大憂患。統籌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資源布局,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使入住機構的老年人可就地享受醫保報銷待遇,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家庭、城鄉社區和養老機構。方能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和品質生活。
二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建立。目前我國2.22億老年人中,約有4000萬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由於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缺失,失能老人和家庭支出過重,成為整個社會養老的沉重負擔。「十三五」應該開展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推廣長期護理商業保險產品,建立健全長期照護項目內涵、服務標准、質量評價等行業規范和體制機制,探索建立從居家、社區到專業機構等比較健全的專業照護服務體系,保障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
三是創新養老服務投融資機制。養老服務業有廣大的產業空間,但是長期以來沒有金融服務的介入,民非養老機構不能貸款,使養老服務業不能發展壯大。「十三五」時期從需求出發加大養老服務金融支持力度,拓寬養老服務業投融資渠道,滿足養老機構信貸需求。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募集資金用於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設備和提供養老服務。推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改善養老領域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能力。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通過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費」機制等方式,增強吸引社會資本能力。
機構養老的重新定位與改革
與「十二五」相比,機構養老的定位有三個變化。
一是「十二五」期間機構的「支撐」作用,回到了「補充」的位置,顯示了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機構的應然地位,同時也凸顯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性和「基礎地位」。
二是「十三五」期間發展機構養老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床位數」,而是根據未來五年我國老年人口結構和需求的變化,重點發展面向失能老人的養護院、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機構建設,以及醫養結合設施建設。
三是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在養老服務業中,市場的作用日益顯現,等、靠、要的舊式思維方式日益被市場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所替代。深化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明確政府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政府是路燈,又是紅綠燈,但政府不能開車上路」。政府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運營補貼、購買服務、公建民營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和運營養老服務機構,重點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面向失能、失智、高齡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和養護型、醫護型養老床位。
更加強調社區居家養老的基礎性作用
居家養老是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我國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與「十二五」比較有兩個變化。
一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手段更加豐富。如,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手段方面,積極開展智慧養老服務和互助養老服務,支持企業和機構運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居家智慧養老服務提供方式。
二是強調依託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的重要性,使社區養老真正找到「依託」。如,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配備醫療護理、康復輔具、文娛活動等設備。對新建居住(小)區和老小區都明確提出按要求配建或置換增配社區日間照料機構。
「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最為重要的還是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要通過市場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叄』 泰康人壽十三五養老保險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十三五」時期完善養版老保險體系的重點措施,主權要包括: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從多方面增強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能力。
『肆』 十三五"時期,北京養老服務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民政局聯合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十三五版」時期民政權事業發展規劃。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要實現城鄉低保標准年均增長率達10%、
享受福利保障兒童占戶籍兒童人口比重達6%、
護養型床位占總床位數比例達70%、
每萬人登記備案社會組織數達24個、
持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占總人口比例達1.73‰、
社會捐贈總量佔GDP比重達0.4%、
節地生態安葬率達50%等15項具體指標。
養老服務:北京市將建2000個養老驛站和老年活動場站
『伍』 十三五居家養老包括哪些老人
居家養老中心
『陸』 十三五規劃對六十歲老人優侍問題
「十三五」時期是應對老齡化制度體系建設的重要窗口期,要抓住機會,加快相關版制度建設權。
第一,順應形勢變化,大力倡導積極老齡化。
第二,加大對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支持力度,合理發展養老機構。
第三,加快養老保障、醫療以及就業領域的制度建設,以適應我國人口老齡化需要。
第四,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加快智能化養老發展。
此外,還要鼓勵市場力量參與老年服務產業發展。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都提出了加快發展老年服務產業的要求,國務院也先後出台了《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民政部等十部委也發布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對老年服務產業發展作出部署。「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
『柒』 十三五期間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多少人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十億人。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強制建立和實施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在這一制度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繳納養老保險費,在勞動者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勞動崗位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依法向其支付養老金等待遇,從而保障其基本生活。
(7)十三五養老機構床位數擴展閱讀:
基本養老保險是按國家統一政策規定強制實施的為保障廣大離退休人員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養老保險制度。在我國,90年代之前,企業職工實行的是單一的養老保險制度。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是為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推動老齡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健全養老體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由國務院於2017年2月28日印發並實施。
『捌』 十三五規劃中有沒有關於老年人養老的
有
養老金並軌在地方層面上加速落地,在此過程中,「養老金待遇會不會下降」成為機內關事業單位工容作人員,尤其是「中人」普遍擔心的問題。
事實上,《關於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人員,通過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即: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發給過渡性養老金。
然而,對於過渡性養老金的發放問題,《決定》並沒有明確。對此,地方上的實施意見進行了細化,甘肅、天津、雲南等地均在意見中明確提出,對於2014年10月1日前參加工作、改革後退休的「中人」設立10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實行新老待遇計發辦法對比,保低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