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己生的孩子,真的最好不要指望別人幫你嗎
我認為沒有必要讓公公出錢出力。一家人和睦相處比什麼都好。要懂得改變想法。畢竟公婆年紀大了,孩子不在身邊,嘴上說自己留著錢也沒用,但錢對老人是安全感,不是所有老人都有退休金。這些存款都是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收集養老的。作為下屬,真不應該開口。是老人願意給的。畢竟,現在娶媳婦的費用也不低,排除男方家經濟條件好的,說到農村,人家辛辛苦苦地拉著你丈夫,現在娶媳婦恐怕都要掏空本錢了。不要太小心(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女人)在我看來,作為後輩應該好好尊敬老人。
『貳』 孩子被家裡老人養成抱睡的習慣,該如何改正
哪個爸媽沒有過抱著孩子睡整夜的經歷?本來是為了方便餵奶,方便及時哄睡讓寶寶順利接覺,誰能想到現在要把娃放下,讓他自己睡,卻放不下了,這可怎麼辦!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不要讓寶寶在你懷里睡著,因為長期這樣的話,寶寶會把睡覺這件事與你溫暖的懷抱聯系起來,習慣一旦養成再要改就比較困難了。
不要捨不得寶寶哭
訓練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捨不得孩子哭。白天你有一整天的時間告訴孩子你有多愛他,晚上讓他哭一會兒是沒關系的。
為了培養寶寶自己睡覺的能力,家長的辛苦和寶寶的眼淚都是值得的。家長一定要捨得放手,敢於放手,堅持一段時間後就會看到效果。
『叄』 老人說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會產生依賴,有依據嗎
這么說,的確是有依據的,不過這個依據已經被證偽,是源自於華生「哭聲免疫」的觀點。以至於在當時的美國,產生了這樣的育兒觀點:孩子出生後,就和父母分房睡,並且住在離父母卧室最遠的那間卧室。認為這樣的孩子,可以訓練其獨立性,減少對大人的依賴,讓孩子更聽話。
在後來哈洛的恆河猴實驗中,華生的觀點被證偽,而華生在晚年,也對自己曾經的言論感到後悔。這就是「孩子哭了不要抱」的依據,和發展過程。第三,孩子的滿足,必然是從外部滿足,物質滿足逐漸到內部滿足,心理滿足的過程。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哭鬧的行為,尤其是對於嬰兒來說,他們因為不會用語言表達需求,只能通過哭的方式向成人尋求幫助。此時,忽略孩子的哭聲,無異於告訴孩子:「我不想管你!我不關心你!」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你是嬰兒,幻想一下:自己不能說,但餓了、渴了、無聊了、甚至大小便也不能控制,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是及時發現?還是漠視你的需求?是面帶微笑地向你走來?還是一臉憤怒和不情願?
最後總結下:這個觀點確實有理論依據,但是已經被證偽,是謬論!所以,當孩子哭鬧時,請無條件地面帶微笑地滿足他吧。
@百變爸媽 從事兒童教育工作15年,心理所在職研究生,專注婚姻與親子。你有育兒問題,我有 教子方法,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肆』 人生中不要分你我,你的老人也是人難道我的老人就不是人的發表說說
生活環境,家庭,習慣,是非觀念,自己挺向等等,都說明一事同人,不可能。各家老人為了各家孩子。外來人的插入,打擾了原有的情感相處方式,融入總有難度。大事不差勁,小事放豁達。
『伍』 心理學:永遠不要因為伺候老人而拖垮自己,這根本不值得,為什麼
看到這個標題,想必很多人不由心驚了一下,我國向來是注重禮儀廉孝的國家,孝順反哺老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盡管有些人會因為贍養老人而覺得勞累,但也只能將背後的苦默默吞下。
明目張膽地說不願為了老人拖垮自己,通常情況下會招致責罵,被認為沒有良知,父母辛辛苦苦將其撫養長大,兒女卻不懂感恩。
孩子的生命不是父母送給他的禮物,既然無意相送,又何來居功受恩之說呢?父母對子女少一點要求回報,少一點要求報恩,其實對哪一方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胡適先生曾說:「我的意思是要我這個兒子曉得我對他只有抱歉,絕不居功,絕不施恩。至於我的兒子將來怎樣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絕不期望他報答我的恩,因為我已宣言無恩於他。」
所謂孝順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他們一出生就被綁在要懂得感恩的十字架上,父母若能看清這背後的道理,主動做出選擇,對孩子而言何嘗不是一種恩慈。
『陸』 你認為孩子是自己帶好還是老人帶好
先談自己的孩子
那時田地都已分到戶,農村人還沒有大批外出務工,基本上以農為生,以農為業。沒有什麼副業來源,但一年還要交很重的各種稅費。
講這之前,我先告訴你們,大孫子快上高中了,兒女們出門都是各自支配自己的收入,但只要回家來,還在一個鍋里吃飯,還是一家人。
兩個大的孫子小時,兒子媳婦正是事業的起步階段,全部交給我們做爺爺奶奶的帶,他們安心事業。在他們事業有起色時,孩子再轉去外地讀書。
女兒沒有公婆帶孩子,孩子自隔奶以後就一直由我們外公外婆帶著,大的快要上高中了,孩子還聽不懂、更講不來自己的家多話,與自己的伯叔嬸娘講話要用普通話才能進行交流。
孩子誰帶更好
從我帶過兩代10多人的切身體會,我是這么看的:
1.做父母的有時間,孩子由父母帶更好。這樣不致於讓做父母的覺得戲的無聊,既能減輕做爺爺奶奶的壓力,也能增進父子之間的感情。
2.做父母的有文化,孩子父母帶更好,爺爺奶奶們學的那點東西,輔導不了孫兒孫女。
3.做父母的有教育方法,孩子的父母帶著,自小會良好的家庭教育。
4.做父母的形態、行為好,孩子的父母帶養好,讓孩子潛移默化,長大很好做人。
4.做父母的工作地教學質量好,孩子的父母帶去工作地上學,對孩子的學習好。
5.爺爺奶奶的年齡大、身體差,孩子的父母帶好。
6.做父母的沒有時間,爹爹奶奶帶好。如果做父母的只是普通的三班倒打工族,或居無定所、或經常出差,這種情況,做爺爺奶奶的帶比較好
7.做父母的沒有能力和條件,爹爹奶奶帶好。如果做父母的在外條件差,無法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無法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環境,無法提供好的生活環境,無法做到好的示範作用,或者做父母的會因帶孩子要兩地分居,做爺爺奶奶的帶比較好。
最後的話: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庭的未來,只要那方的條件最適合帶,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進步有好處,就那方帶,不要去參雜一結小算盤在裡面,有一個健康成長、讀書向上的好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柒』 情感專家說,老人最好不要插手晚輩的家庭,對此你怎麼看
老人們插手晚輩的事,是因為他們太溺愛孩子了,處處關懷備至;自認為自己是過來人有經驗,你什麼也不懂,我說的就是對的;並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是長輩,應該聽我的,所以倚老賣老。其實不管什麼理由還是老人們自己的控制欲在作怪。
其實無論是什麼原因,老人喜歡插手後輩的生活出發點都是好的,讓後輩們遇到事情少走彎路,後輩們也要多理解,最後我奉勸老人們不要過多的插手後輩的生活,後輩們有他們的生活,老人也要多找些適合老年人活動來充實生活。
『捌』 冤枉了自己的孩子後,作為父母應該怎樣處理比較好
當孩子被別人被誤解時,父母沒有及時溝通,他們會向親子關系掩蓋一個巨大的隱患。那麼當孩子們尷尬時,父母如何做?
為什麼父母不想對他們的孩子說:「抱歉」
1,不知道自己的錯誤
在大多數父母的概念中,你所做的一切都適合孩子。當然,你不會意識到你的錯誤,你不會承認你錯了,因為你是父母,我習慣於更換所有東西。我從未經歷過孩子的感情,這是最悲傷的。
2,傳統的深根概念
在我國,有一個古老的長期尊重的想法。在他們的思想概念中,父母代表絕對權威,「父親是孩子」傳統思想深深根深蒂固,據信父母說,孩子必須從我無法抗拒,因為我是一個老年人,所以即使我做錯了什麼,我也不必道歉。如果我道歉,我會影響孩子的心,然後我說我不能拉這張臉,所以我不必跟隨我的孩子。解釋了什麼?
3,認為孩子不明白
許多父母總是報告這種思考,認為孩子仍然很小,有限的理解,所以我不明白孩子,說,當我父母道歉時,即使我的父母不想要口頭,我道歉,但我會選擇使用零食來彌補,但今天,這種方法是倡導的。
說這么多父母不想道歉,事實上,有一個共同點,即他們從未想過是漫長而年輕的,臉部很重要?或者長大到健康是重要的嗎?所以,大多數不道歉的父母做事的事情更自私,只是照顧好自己,無論他們的孩子的父母如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如何做到這一點?
『玖』 孩子的奶奶抱著孩子時,總跟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太討厭了
確實很討厭。兒子或者兒媳婦最好能和婆婆平心靜氣地談談,告訴老人這樣說對孩子不好,讓老人改掉。有些落後地方的老人,帶孩子時確實有很多陋習。如果婆婆還是能聽進去願意改,那就說明還能溝通和共處,不然,還是趕緊自己帶孩子吧,累點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