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閃光的足跡》-----共和國輝煌六十周年 徵文
《閃光的足跡》
彈指揮間、滄桑巨變,6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艱苦創業,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實現著強國富民、民族復興的百年夢想。當今之中國,到處充滿勃勃生機,各項事業蒸蒸日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改革開放,使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華夏兒女們安居樂業。青藏鐵路,一條幾乎不可能的鐵路,中國人民做到了;火車多次提速,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奧運場館建設,奧運會的成功舉辦,讓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雀躍……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著一個又一個壯舉!
改革開放,使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文明古國成為了一個和諧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沒了許多樓房,淹沒了許多人民,卻淹不滅中華兒女的愛心;2007年年底,當春節來臨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阻礙了人們回家的道路,卻阻礙不了中華兒女救災的決心;2008年5月,里氏高達8.0級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牽動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樓房,震碎了一顆顆逝世者家人的心,卻震不倒中華兒女突破重重困難的熱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難除以13億,會變成小小的煩惱,再小的幫助乘以13億,會變成大大的扶持。炎黃子孫會手挽手,心連心,克服一切困難!
改革開放,使中國的航天事業迅速發展,中國在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2003年,神舟五號發射成功,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2008年,中國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上太空,到月球上去拜訪嫦娥和玉兔;同樣是2008年,神舟七號升空,翟志剛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宇航員。中國的科技技術蒸蒸日上,為發展中的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使中國建設新農村的腳步越走越快。以前,農村人知識很少,只知道勞作。現在,「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越來越普遍,連許多老年人都發奮學習。農業不僅用上了力氣,同時也充分運用上了智慧。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建設祖國新一代的智囊團;以前,農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過的都是苦日子。現在,農村人的經濟能力越來越好,紛紛過上了小康生活。手機、彩電、冰箱……這些曾經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一樣樣成為了現實。以前,農村給人的印象是又臟又亂。一下雨,小路便成為了「水泥路」,山上雜草叢生,無人問津……現在,一提到農村,人們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氣,美麗的青山綠水……改革開放,讓農村展現出了勃勃的生機,讓人們的生活過得更加幸福。
我堅信,中國將會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㈡ 求老年大學校慶二十周年對聯
上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下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橫批:大器晚成
㈢ 去遠方 閱讀答案
19、在內容上告訴讀者將要去遠方獨自旅行,在結構上點題,並引出下文中國留學生和「我」去遠方的故事。
20、前一個例子側重於說明年輕時要敢於闖盪,後一個例子側重於說明闖盪要付出代價,也會成為難忘的回憶。
21、年輕的時候盡管幼稚,但應該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遠方闖盪,去放飛心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年輕時敢拼搏,勇闖盪,正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22、對兒子去遠方是羨慕、支持;對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是佩服他敢於拼搏;自己去北大荒是美好難忘的回憶。
23、年輕是就應該去遠方,敢闖敢拼,因為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可以張揚個性,不要讓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遺憾,作者旨在激勵年輕人勇於開拓,去經歷,去磨練,去培養自我的獨立能力和奮斗能力。
㈣ 肖復興的《去遠方》的閱讀理解答案
去遠方
肖復興
1寒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利用這個假期,他要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並畫出了一共要穿越11個州的路線圖。剛剛出發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打來電話,興奮地對我說這里有寫過《最後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博物館,而在昨天經過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2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遠方,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我們閑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到這里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懷揣著僅僅的10美元,他也敢於出來闖盪,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餐風宿露,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兒子還要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凍,路遠心迷,彷彿已經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斷線的風箏,不知會飄落到哪裡。但是,它讓我見識到了那麼多的痛苦與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麼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而這一切不僅譜就了我當初青春的譜線,也成了我今天難忘的回憶。
5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像得那樣好,才敢於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遊,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嘗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絕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飲咖啡的一種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像力,便收獲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獲,和以後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6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裡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藉著風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牆。
7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里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將帶我的朋友快快樂樂地航行於仙人世界。」那麼,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才會擁有充滿泰戈爾童話般色彩的經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里的年輪。
(選自2009年第1期《讀者》,有刪改)
19、文章開頭寫兒子在美國漫遊,在結構和內容表達上有什麼作用?請分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敘述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這兩件事,各側重說明了什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6段畫線的句子表達在了什麼意思?語言上有什麼特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多處流露出了作者對「去遠方」的情感態度,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細讀全文,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你怎樣正確理解作者反復強調的「年輕時就要去遠方」的觀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19、在內容上告訴讀者將要去遠方獨自旅行,在結構上點題,並引出下文中國留學生和「我」去遠方的故事。
20、前一個例子側重於說明年輕時要敢於闖盪,後一個例子側重於說明闖盪要付出代價,也會成為難忘的回憶。
21、年輕的時候盡管幼稚,但應該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遠方闖盪,去放飛心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年輕時敢拼搏,勇闖盪,正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22、對兒子去遠方是羨慕、支持;對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是佩服他敢於拼搏;自己去北大荒是美好難忘的回憶。
23、年輕是就應該去遠方,敢闖敢拼,因為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可以張揚個性,不要讓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遺憾,作者旨在激勵年輕人勇於開拓,去經歷,去磨練,去培養自我的獨立能力和奮斗能力。
㈤ 年輕時應該去遠方 肖復興 閱讀答案
1寒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利用這個假期,他要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並畫出了一共要穿越11個州的路線圖。剛剛出發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打來電話,興奮地對我說這里有寫過《最後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博物館,而在昨天經過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2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遠方,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我們閑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到這里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懷揣著僅僅的10美元,他也敢於出來闖盪,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餐風宿露,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兒子還要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凍,路遠心迷,彷彿已經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斷線的風箏,不知會飄落到哪裡。但是,它讓我見識到了那麼多的痛苦與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麼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而這一切不僅譜就了我當初青春的譜線,也成了我今天難忘的回憶。
5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像得那樣好,才敢於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遊,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嘗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絕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飲咖啡的一種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像力,便收獲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獲,和以後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6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裡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藉著風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牆。
7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里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將帶我的朋友快快樂樂地航行於仙人世界。」那麼,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才會擁有充滿泰戈爾童話般色彩的經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里的年輪。
1、
①兒子利用寒假,在美國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游歷。
②一個天津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為了學習,懷揣著10美元,獨自闖盪柏林。
③ 「我」在比兒子現在還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吃了不少的苦。
2、「這一切」指代:指「我」見識到的那麼多的痛苦與殘酷,以及「我」觸摸到的那麼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
3、「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牆。」
理解:
年輕的時候盡管幼稚,但應該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遠方闖盪,去放飛心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年輕時敢拼搏,勇闖盪,正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4、概括全文,點明中心。
5、年輕是就應該去遠方,敢闖敢拼,因為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可以張揚個性,不要讓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遺憾,作者旨在激勵年輕人勇於開拓,去經歷,去磨練,去培養自我的獨立能力和奮斗能力。
㈥ 讀《老人與海》有感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這是《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教給我的。書中的老人雖然最終只帶回了一副大魚骨架,但他與大魚苦苦周旋、堅持不懈的精神和與鯊魚拚死搏鬥永不言棄的精神感動並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他用行動獲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欽佩。
困難好似一條橫在人生道路上的鴻溝,阻擋了人們前進的道路。懦者選擇了屈服,掉頭返回起點,最終只會碌碌無為;而勇者卻選擇了前進,不斷向著目標邁進,他選擇的這條路將會幫助他走向成功的殿堂。桑提亞哥爺爺就是一位勇者。在這一望無際的大海面前,他選擇的是面對,最終掌聲與鮮花也選擇了他。即使是飢腸轆轆,即使是傷痕累累,他也沒有想過放棄和逃避,甚至於當他千辛萬苦獲取的戰利品被鯊魚吃掉一大半時,他也沒有去埋怨上天的不公和命運的不濟,而是樂觀地面對,就是這樣一個可敬可愛的人,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生活中,難免有一些磕磕絆絆,我們不能視之為人生路上絆腳石,千方百計去逃避它,而應把它們當成是人生路上的墊腳石,讓我們與成功的殿堂靠得更近。我們要去接近它,挑戰它,不要被它表面的凶惡給恐嚇住。即使跌倒了,也不要害怕,勇敢地爬起來,瀟灑地拍去身上的灰塵,繼續邁步。一切又將重新開始,世界不會因為你的失敗而改變,地球也不會因為你的放棄而停止轉動。今天過了,明天又將是新的開始。不要懼怕失敗和苦痛,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呢?
古訓有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回眸過去,有多少人的成功不是建立在無數的痛苦與挫折之上的呢?屈原被放逐而賦《離騷》,司馬遷受辱而著《史記》,貝多芬失聰而譜《命運》。時間的車輪帶不走他們的熱情,困難的苦澀更不會磨滅他們的意志,堅持是困難的天敵,而困難是成功的前奏。他們因為熱血沸騰而完成了人生的絕唱。他們因為永不言棄,而奏響了生命的樂章。
巴爾扎克說:「不幸,是天才的進升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底深淵。」如果說不幸是汪洋浩瀚的大海,那永不言棄將帶你揚帆遠航,抵達夢之彼岸。如果說不幸是崎嶇不平的道路,那永不言棄將帶你跋山涉水,到達天之涯。沒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哪來「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氣,沒有「山重水復」的堅持,哪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沒有「為伊憔悴」的辛勞,哪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的頓悟。
人生之路,重山險峻,險阻重重,不會忘記桑提亞哥爺爺與鯊魚搏鬥時的決心,不會忘記與大魚周旋時那堅定的信念,更不會忘記即使失敗無數次卻永不言棄的執著。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古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駿馬永不言棄,馳騁於廣袤大地,老鷹永不言棄,翱翔於廣闊天空,而我們永不言棄,將點燃人生之路。
因為執著,所以美麗。茫茫人生路,我們永不止步……
㈦ 絕對:紅顏青絲,系鴻雁,寄情思
頓讀後再對----
紅(色)/顏/青(色)/絲,系/鴻雁(紅顏諧音),寄(系諧音)
/情思(青絲諧音)
以上比較接近的沒有幾句,但詞性、詞句、意思等也不符。
㈧ 黃州哪所老年大學有教古箏的
黃州區,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是黃岡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漢市僅1小時車程。
全區現轄3鎮1鄉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38萬人,版圖面積353平方公里。
黃州區地勢為東北部高,西部南部低,為江河沖積地帶,以平原為主,丘陵崗地兼有,境內多湖泊。
黃州區擁有蔡家潭、余家潭、白潭湖、遺愛湖、幸福水庫等大小湖泊、水庫20多個。區內有東坡赤壁、禹王城、安國寺、青雲塔等名勝古跡。
黃州區先後被授予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全國雙擁模範城、省級基礎教育名城等稱號。[1
㈨ 年輕時應該去遠方 閱讀答案
1寒假的時候,兒子從美國發來一封電子郵件,告訴我利用這個假期,他要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並畫出了一共要穿越11個州的路線圖。剛剛出發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打來電話,興奮地對我說這里有寫過《最後一片葉子》的作家歐·亨利博物館,而在昨天經過孟菲斯城時,他參謁了搖滾歌星貓王的故居。
2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遠方,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3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我們閑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到這里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懷揣著僅僅的10美元,他也敢於出來闖盪,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餐風宿露,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了他的性格。
4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兒子還要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天寒地凍,路遠心迷,彷彿已經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斷線的風箏,不知會飄落到哪裡。但是,它讓我見識到了那麼多的痛苦與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麼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而這一切不僅譜就了我當初青春的譜線,也成了我今天難忘的回憶。
5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像得那樣好,才敢於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遊,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嘗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絕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飲咖啡的一種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像力,便收獲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獲,和以後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麼事情叫作無愧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6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裡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藉著風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牆。
7我想起泰戈爾在《新月集》里寫過的詩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給我……我將帶我的朋友快快樂樂地航行於仙人世界。」那麼,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來別人的船張帆出發吧。只有年輕時去遠方,才會擁有充滿泰戈爾童話般色彩的經歷和收益,那不僅是他書寫在心靈中的詩句,也是你鐫刻在生命里的年輪。
1、文章寫了三個「年輕時去遠方」的故事片段,請分別概括:
①兒子利用寒假,在美國開車從他所在的北方出發到南方去游歷。
②一個天津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為了學習,懷揣著10美元,獨自闖盪柏林。
③ 「我」在比兒子現在還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吃了不少的苦。
2、第⑤段中帶點的「這一切」指代:指「我」見識到的那麼多的痛苦與殘酷,以及「我」觸摸到的那麼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
3、對「漂泊」一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B )
A、隨水流飄盪停泊 B、到遠方去闖盪
C、為生活所迫到處奔走 D、流落異國他鄉,風餐露宿
4、縱觀全文,作者的觀點是:年輕時應該去遠方。
理由 ①漂泊,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②漂泊能成就一個人。
③漂泊的經歷能譜就人青春的曲線,也能成為一個人老年時難忘的回憶。
19、文章開頭寫兒子在美國漫遊,在結構和內容表達上有什麼作用?請分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敘述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和「我」在北大荒這兩件事,各側重說明了什麼?(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6段畫線的句子表達在了什麼意思?語言上有什麼特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多處流露出了作者對「去遠方」的情感態度,請簡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細讀全文,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你怎樣正確理解作者反復強調的「年輕時就要去遠方」的觀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19、在內容上告訴讀者將要去遠方獨自旅行,在結構上點題,並引出下文中國留學生和「我」去遠方的故事。
20、前一個例子側重於說明年輕時要敢於闖盪,後一個例子側重於說明闖盪要付出代價,也會成為難忘的回憶。
21、年輕的時候盡管幼稚,但應該努力地拼搏,勇敢地去遠方闖盪,去放飛心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年輕時敢拼搏,勇闖盪,正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22、對兒子去遠方是羨慕、支持;對中國留學生在西柏林是佩服他敢於拼搏;自己去北大荒是美好難忘的回憶。
23、年輕是就應該去遠方,敢闖敢拼,因為年輕就是資本,年輕可以張揚個性,不要讓你的生命平凡,留下遺憾,作者旨在激勵年輕人勇於開拓,去經歷,去磨練,去培養自我的獨立能力和奮斗能力。
㈩ 《文化旅途》誰看過啊介紹介紹
http://v35.blog.sina.com.cn/yuqiuyu
文化苦旅
【基本信息】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作者:余秋雨著
類 別:文 學 -> 中國文學
開 本:32開 開 ISBN:780627698X
頁 數:364
出版日期:1992-03-01
本書獲: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 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 台灣一九九二年最佳讀書人獎 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
【內容提要】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獲得首獎,全書的主題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之感見於筆端。《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卻是以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風雨天一閣》《青雲譜隨想》等直接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此外,還有早已傳為名篇的論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裡,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淺渚波光雲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道盡了江南小鎮的魅力。江南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難怪歷年來,許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時,便會到此隱居起來,但在荒山結廬有著生活上的麻煩,「大隱隱於市」便成了文人來江南隱居的最好推力。其實我們對「隱」有著正反兩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與官場浮沉是文人們的失意時刻,做什麼事都不順心,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紓解,找個地方隱居,等休息夠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壞處是有人會把隱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假隱以求得一官半職,這些舉動讓中國特有的隱的文化開始產生變質,隱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後的名聲全然黯暗。盡管如此,我們對隱還是保有著正面看法,因為古代中國給文人發展的空間實在大狹隘了,逼得他們除了隱或許只有一死,與其這樣讓自己的雄心壯志隕落,我們會選擇沉潛,待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觀察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於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託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與傲氣讓後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著名美學家和作家,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在內地和台灣出版中外藝術史論專著多部,曾赴海內外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講學。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台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1983年出版《戲劇理論史稿》,此書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文化發展和戲劇思想的史論著作,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北京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獎,十年後獲北京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而另一本於1985年發表中國大陸首部戲劇美學著作——《戲劇審美心理學》,次年亦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其學術可見一二。入載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國際著名學者錄》、《傑出貢獻者名錄》以及美國傳記協會的《五千世界名人錄》等。 200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才》編輯部等機構選為「中國十大藝術精英」和「中國文化傳播坐標人物」。
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憶錄還有《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
【導 語】
這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從文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時也具備非凡的藝術表現力。
【目 錄】
自序 1
道士塔 1
莫高窟 9
陽關雪 17
沙原隱泉 22
柳侯祠 27
白蓮洞 34
都江堰 4l
三峽 48
洞庭一角 56
廬山 64
貴池儺 74
青雲譜隨想 82
白發蘇州 9l
江南小鎮 99
寂寞天柱山 116
風雨天一閣 128
西湖夢 144
狼山腳下 155
上海人 163
五城記 184
牌坊 194
廟宇 202
夜航船 211
吳江船 219
信客 227
酒公墓 235
老屋窗口 244
廢墟 252
夜雨詩意 258
筆墨祭 265
藏書憂 281
臘梅 290
家住龍華 296
三十年的重量 304
漂泊者們 312
華語情結 330
這里真安靜 349
後記 36l
【前 言】
我在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記得曾有幾位記者在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由此,筆下也就一派端肅板正,致使海內外不少讀者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白發老人。
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例如連續幾個月埋首於磚塊般的典籍中之後,從小就習慣於在山路上奔跑的雙腳便會默默地反抗,隨之而來,滿心滿眼滿耳都會突湧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這是不同於案頭年齡的另一種年齡在搗亂了。助長這種搗亂的外部誘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紐約大學的著名教授Rich ad Schecllner比我大二十多歲,卻冒險般地游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像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給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與剛滿八歲的小兒子合著的,父子倆以北冰洋的企鵝為話題,痴痴地編著一個又一個不著邊際的童話。我把這本書插在他那厚厚一疊名揚國際的學術著作中間,端詳良久,不能不開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鑽研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蘇東坡曾把這種放達稱之為「老夫聊發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賓士。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七歲,因此他是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地站起身來,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 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悄悄出發了。
當然不會去找旅行社,那種揚旗排隊的旅遊隊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
最好是單身孤旅,但眼下在我們這兒還難於實行: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到了,我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又非現代、由擁塞懈怠白眼敲詐所連結成的層巒疊嶂。最方便的當然是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 」,因為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遊,可惜這種旅遊又都因嘈雜而無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講課的邀請不少,原先總以為講課只是重復早已完成的思維,能少則少,外出講課又太耗費時日,一概婉拒了,這時便想,何不利用講課來游歷呢?有了接待單位,許多惱人的麻煩事也就由別人幫著解決了,又不存在研討會旅遊的煩囂。於是理出那些邀請書,打開地圖,開始研究路線。我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盪江湖的流浪藝人。
就這樣,我一路講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
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裡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示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我已經料到,寫出來的會是一些無法統一風格、無法劃定體裁的奇怪篇什。沒有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遊,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其實這是不奇怪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筆墨之中。我想,連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局限。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隨著年歲漸趨穩定的人倫定位、語言定位、職業定位以及其他許多定位把人重重疊疊地包圍住,最後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對夫妻,不再企望遷徙,聽任蔓草堙路,這便是老。
我就這樣邊想邊走,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後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邊地旅舍的小桌子上塗塗抹抹,然後向路人打聽郵筒的所在,把剛剛寫下的那點東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逛到國外也是如此,這便成了《收獲》上的那個專欄,以及眼下這本書。記得專欄結束時我曾十分惶恐地向讀者道歉,麻煩他們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
當然事情也有較為樂觀的一面。真正走得遠、看得多了,也會產生一些超拔的想頭,就像我們在高處看螞蟻搬家總能發現它們在擇路上的諸多可議論處。世間的種種定位畢竟都還有一些可選擇的餘地,也許,正是對這種可選擇性的承認與否和容忍的幅度,最終決定著二個人的心理年齡,或者說大一點,決定著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的生命潛能和更新可能。事實上,即便是在一種近似先天的定位中,往往也能追尋到前人徘徊的身影,那我們又何必把這種定位看成天生血緣呢? 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楊明:《我以為有愛》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恆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走來。
泰戈爾:《采果集》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基於此,我的筆下也出現了一些有關文化走向的評述。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於龐大的文化有什麼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
【後 記】
這本書中的部分篇目曾在《收獲》雜志上以全年專欄形式連載過,後來又陸續被海外報刊轉載,所以讀到和聽到的評論也就很多。在所有的評論中,我覺得特別嚴肅而見水平的是鄂西大學學報所設「《文化苦旅》筆談」專欄中該校中文系五位教師發表的文章。(這個頗具規格的學報在英譯中把《文化苦旅》簡稱為CPAT,原來他們對它的全譯是Cultund Perplexity in Agonized Tray—el,似乎略嫌重澀,什麼時候很想請英語專家再斟酌一下。)我很驚訝鄂西大學對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散文藝術的思考水平,後來曾到武漢打聽,得知這所大學躲在該省的邊遠地區恩施,從武漢出發也要坐很長時間的火車,有一位女作家曾到那裡去過,竟像探險家一樣述說著那裡的風土人情。我問能不能坐飛機去,被告知:「坐飛機也得好多小時,是小飛機,而且常常降不下去又回來了,因為那裡霧多山多。」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准確,卻深感中國大地上藏龍卧虎的處所實在不少」。
也許是沾了巴金先生主編的《收獲》雜志的光吧,《文化苦旅》一開始兆頭不壞,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的七家著名出版社和海外出版公司都寄來過出版約請,但不知怎麼一來,我竟然被一位專程遠道而來的組稿編輯特別謙恭忠厚的口氣所感動,把文稿交給了他所在的外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結果是,半年後來信說部分稿件在「審閱」過程中被丟失要我補寫,補寫稿寄去整整一年多之後他們又發現我的文章並不都是輕松的游記,很難成為在每個旅遊點兜售的小冊子,因此決定大幅度刪改後付印,並把這個消息興高采烈地寫信告訴我。當時我遠在國外講學,幸虧《收獲》副主編李小林女士風聞後急忙去電話強令他們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寄回來的原稿已被改劃得不成樣子,難以卒讀,我幾次想把它投入火爐,又幸虧知識出版社 (現更名為東方出版中心)的王國偉先生、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陳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魯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後由王國偉先生僱人重新清理抄寫使之恢復原樣,才使這本書死裡逃生。
這件事其實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們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規范和處世准則在辦事,誰叫我事先不打聽清楚呢。但我就此聯想到,一本書的出版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都得經歷七災八難,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煩可能越多。只要一步不慎便會全盤毀棄,能像模像樣存活下來其實都是僥幸。況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點孤傲又有點脆弱,不願意為了一種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處鑽營、曲意奉迎,往往一氣之下便憤然投筆,毀琴焚稿。在我們漫長的文化延續史上,真不知有多少遠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資格的精神成果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其間自然還包括很多高人隱士因不想讓通行言詞損礙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著筆墨。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滅帶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於一時的需求、風尚、機遇、利益而使歷史上某些人的某些書得以出版面世,則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連篇累牘的書籍文明的隱顯有無本身就是一個讓人十分困惑的現象。我記得有一位當代青年美術家曾將幾十萬個木刻印刷漢字層層疊疊地披掛在屋頂和四壁,而細看之下卻沒有一個字能被我們認識。這個奇特的作品傳達出一種難以言表的文化怪誕感,曾使我深深震動。當然話又說回來,歷代總有不少熱心的文化人企圖建立起一種比較健全的社會文化運行機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誕感中滲入較多明智的選擇,盡管至今這還是一種很難完全實現的願望。
既然如此,我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種僥幸。許多因不趨時尚而投遞無門、或因拒絕大刪大改而不能付梓的書稿一定會比它好得多。能僥幸就僥幸了吧,讀者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隨便翻翻。
一九九一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