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團日活動
團的活動的主要形式有哪幾種?
團的活動,是先進青年的群眾性活動,因而它的形式是在活動的實踐中不斷繼承、發展、創新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團的活動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由集中向分散、由單一向多樣、由封閉向開放的變化。這里擇其要介紹:
(1)團日活動
這是最具有「團味」的活動,各行各業的團支部都可以普遍開展。所謂有團味就是有青年特點,有團組織特定的活動內容、區別於其他組織的活動。象團的民主生活會、發展新團員、歡送超齡團員、在團旗下宣誓、學習文件、傳達上級會議精神、討論團員的獎懲等,都是團日活動的傳統形式。特別是長期形成的三會一課(即每月一次團小組會、團支委會、團員大會和講一次團課),是行之有效的團日活動形式,雖然它的內容不斷充實變化,其形式是比較穩定的。
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青年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團日活動也在繼承中創新,出現了許多具有時代特點和適應改革要求的新形式。例如,「我為團日獻一計」,就是依靠團員的智慧搞好團日活動。「為團徽添光彩」,就是共青團員在團日做一件好事,從實踐中受到教育。「英模人物演講報告團」,是同齡人心與心的交換,是感情的對流。「評一首青年喜愛的歌」,既歡樂,又有教育意義。此外,開展影評、書評、團的知識競賽、為邊防戰士寫封信、綜合包戶、貼心人小組、祖國在我心中討論會、烈士墓前話理想、優秀團支部競賽、文明青年活動、建設青年之家、尊老訪賢、綠化祖國、美化生活等活動,也是許多基層團支部團日活動採用的新形式。這些形式既嚴肅、有意義,又生動活潑,能豐富青年的生活,寓教育於活動之中,受到團員青年歡迎。
(2)有自身特色的活動
企業團組織圍繞企業生產實踐,可以開展立志建功活動、「五小」智慧杯競賽、為重點工程獻青春、青年崗位能手活動、企業生產突擊活動。
農村基層團組織以帶領青年勤勞致富,改變農村面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產業化,實現農業現代化為重點,可以組織開展青年致富報告團、實用技術培訓、美化環境、中學生回鄉創業等活動。
軍隊團的組織圍繞提高青年官兵思想覺悟、軍事業務、文化技術水平,可以開展軍民共建、培養軍地兩用人才、軍地聯誼、學雷鋒利民便民等活動。
學校團組織以培養「四有」新人為中心,可以開展祖國在我心中活動、大中學生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大學生志願者社區援助行動、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活動、中學生實踐教育活動、讀書活動等。
街道、社區團組織可以開展職業培訓活動、文明一條街或文明社區活動、包戶服務活動等。
(3)文娛活動
文化娛樂活動是團支部具有青年特點的重要活動內容,它能豐富生活,培養審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適於團支部集體活動的主要有:
文藝晚會——組織團員青年自編自演反映本單位本地區青年生活的節目,宣傳好人好事,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參加文藝晚會的演出者,也能從中受到教育,團組織的吸引力也能增加。小型的晚會,可以請團員青年參加,節假日大點的晚會可以請本單位本地區的領導和群眾參加。
舞會——很多青年都喜歡跳舞,團支部可以視條件而適當舉辦一些舞會,跳集體舞,跳交誼舞,培養青年社交能力和文明行為。
攝影比賽——號召青年攝影愛好者把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美的場面收進境頭,定期舉辦評比展覽。通過這項活動,喚起青年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進取心。
青年藝術節、音樂會——選擇有意義的時間,邀請當地的青年藝術人才和音樂愛好者,群英聚會,各顯其能,演出群眾喜愛的戲劇、曲藝、歌曲節目,推動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邀請全國有名的青年歌唱家和演員,參加自己的藝術節或音樂會,讓他們同青年見面,會使活動搞得更有影響。
青年興趣活動小組—一例如,創作組、美術組、音樂組、舞蹈組等,定期交流,互相促進,活躍青年的業余文化生活。
郊遊(春遊、秋遊、野遊)活動——利用節假日組織團員青年到附近游歷名山大川,欣賞自然風景,開展野炊野餐、對詩聯句、音樂欣賞等活動,增進友誼,聯絡感情。
(4)體育活動
團支部的體育活動,要在群眾性上下功夫。主要有:
青年運動會——一般在春秋兩季召開,主要是進行各種項目的體育比賽,例如球類、棋類、田徑、游泳、自行車、登山等比賽,都很受青年歡迎,可以因地制宜地開展。
季節性的體育運動—一不同季節組織青年開展不同的運動,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例如,春季可以搞自行車游春,夏季可以開展百人游泳,秋季可以集體登山,冬季開展滑冰、滑雪,有條件的可以形成傳統。
象徵性的體育運動—以有革命意義的紀念活動命名的運動項目,號召青年參加鍛煉。例如「二萬五千里長跑」,就是動員一個單位或一個支部的團員青年每天跑幾千米,用一定的時間累計跑完二萬五千里。這類活動群眾性強,時間較長,能收到鍛煉效果。
此外,象體育達標、小足球活動、豐收杯農民籃球賽、青少年體育夏令營等傳統活動和軍事體育活動,都可以積極開展。
2. 農村和城市文娛活動區別
農村娛樂文化生活的發展
1、從不同的年齡段來看
在農村, 老年人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人群, 我認為, 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生物體 制的限制, 另一方面, 是因為社會迅猛的發展, 各種現代化的娛樂方式讓他們無 暇快速接受, 所以會很難融入到年輕一代的圈子裡。 再因為老一輩的娛樂方式逐 漸消失,也就造成了老年人文化活動貧乏的局面。
青少年恰恰相反,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 各種信息化產物也進入家庭, 比 如手機、電腦等高科技。所以,相對來說,在接受能力強,信息獲取方便的條件 下,娛樂內容也逐漸豐富、多樣化。但同時也因為在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整體還 缺乏科學系統的指導和管理, 所以多樣的娛樂方式對青少年必定也會產生不良的 影響,後面會具體分析。
成年人介於兩者之間,結合了有二者的特點,不做贅述。
2、從時代變遷帶來的變化看
改革開放以前, 我國的經濟狀況還沒轉好, 那個時代的人對於娛樂文化的理解 和認識也還只是停留在傳統時期,比如:看大戲、祭祀祖先、說書等。
2/7頁
自改革開放以來, 各種先進的思想文化傳入, 使農村的整體面貌也獲得了極大 的改觀, 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逐漸脫離了原來那 種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聽廣播、看電視電影、打撲克麻將等娛樂方式得 到了很好的普及和追捧。如今,網路技術的發展,同樣進入到了人們的視野,尤 其受年輕一代的喜歡,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
總的來說, 近幾年, 國家在農村建設方面的力度正在不斷加大, 農民的生活也 日益富足, 文化生活更是愈來愈多樣化。 在我所調查的范圍內, 大多數的居民對 如今的生活狀態還是比較滿意的。
三、農民對娛樂文化生活需求的特點
1、農民用於娛樂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費支出逐年增長。
我簡單統計了三個村莊調查家庭在娛樂文化消費方面的支出情況。 2012年, 農民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 365.07元,比上年增長 2.23%。其中,人均 文化教育、娛樂用品消費支出 175.41元,增長了 19.58%
2、農村娛樂文化基礎設施投入有所增加。
調查中我發現, 村莊都建有小型簡易的健身器材, 以及一些宣傳
3、農民對娛樂文化的關注度提升。
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強,求知、求美、求 樂、求健康、求參與成為廣大農民的共同要求,呈現出以廣播電視為主,報刊、
3.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那些風俗習慣
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有假放。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在現代社會被過成了情人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