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得糖尿病
得糖尿病的原因來有很多源
遺傳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易感性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發2型糖尿病,特別是腹型肥胖者。
精神神經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精神神經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來中外學者所公認的。因為精神的緊張、情緒的激動、心理的壓力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
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這些激素長期大量的釋放,勢必造成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引起高血糖,導致糖尿病。
病毒感染: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後發病的。
自身免疫:i型糖尿病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病人血清中可發現多種自身免疫性抗體。
化學物質和葯物:
已經查明有幾種化學物質能引發糖尿病。撲立滅靈(滅鼠葯),能引發1型糖尿病。
② 老年人血糖多少為正常
您好:老人家空腹血糖高,考慮糖尿病.建議復查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及早明確診斷.正常的空腹血糖3.8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大於等於6.0mmol/L為空腹血糖過高,正常人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mmol/L,考慮為糖尿病 .這時就要正規治療.血糖波動會加速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希望您及早對症治療,祝您早日康復!
③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得糖尿病
老年人得糖尿病的原因:
1、肥胖,有些糖尿病的患者病因是由於肥胖所導致,因為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腹型肥胖者。
2、不良產科史和糖尿病家族史,產科因素中,糖尿病有關的因素,有關死產、巨大兒、高產次、重要的先天性畸形,具有這些病史的孕婦,患糖尿病的危險是正常孕婦數倍。
3、種族,種族因素除遺傳因素外,還跟飲食文化等有關。
4、膳食適當,比如無節制地進食,尤其是大量進食糖分高的果品,會對胰島素分泌帶來很大壓力,造成代謝紊亂。而一旦胰島素分泌失常,體內血糖得不到相應調節,就會產生糖尿病。
5、缺乏運動,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年人有啤酒肚的現象,這是因為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缺乏運動,很容易造成腹部脂肪囤積,隨之帶來的可能是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
糖尿病人宜吃以下食物:
宜吃五穀雜糧:如燕麥、蕎麥、大麥、紅米、黑米、赤小豆、扁豆等可明顯緩解糖尿病病人餐後高血糖狀態,減少24小時內血糖波動,降低空腹血糖,減少胰島素分泌,利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宜食含糖低的蔬菜:如韭菜、西葫蘆、冬瓜、黃瓜、西紅柿、青椒、茄子。而黃瓜、西紅柿含糖量低,既可做蔬菜又可當水果吃。
宜吃含鈣的食物:缺鈣會促使糖尿病人的病情加重。如蝦皮、海帶、排骨、芝麻醬、黃豆、牛奶等富含鈣。
宜富含硒的食物:硒與胰島素調節糖代謝的生理活性類似。如魚、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富含硒,它們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狀。
宜富含維生素b和維生素c的食物:補足這兩類維生素,有利於減緩糖尿病並發症的進程,對減輕糖尿病視網膜的病變、腎臟病變有利。如魚、奶、白菜、豆類以及芥菜、甘藍、青椒、鮮棗等含量較高。此外,南瓜、苦瓜、洋蔥、黃鱔等對病人多飲、多食、多尿症狀有明顯改善作用,有降低血糖、調節血糖濃度的功能,適宜多吃。
tips:在選擇上注意兩點:1、看品牌,選擇大品牌,質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是否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售後有保障。
④ 糖尿病的老年人發燒比正常人嚴重嗎
糖尿病患者本身在體質上就差,又是老年人的話就更應該注意,感冒發燒一類的小病,都應該引起注意,好好及時治療。
⑤ 老年人的了糖尿病該怎麼辦
糖尿病這一概念是不確切的。確切的說法應該是糖尿症,是某種病引起的一種症狀。其中80%以上的糖尿病是弓形蟲引起的。大量的弓形蟲寄生於大腦細胞內和神經細胞內。使人的各種腺體的分泌都有可能紊亂,其中也包括胰島素的分泌。如果弓形蟲同時寄生於胰臟,就直接破壞胰臟的細胞。當β細胞受到破壞時,胰島素的分泌就會受到影響。
弓形蟲的破壞會導致神經系統的失調和胰腺細胞的破壞,是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弓形蟲破壞胰腺分三個階段:
1、亢進階段,這一時期神經細胞和β細胞破壞較少,在蟲子的干擾下胰腺處於亢進狀態,胰島素分泌有時過多,往往造成低血糖或一過性低血糖,此階段往往是在青少年時期; 2、紊亂階段,這一時期神經細胞和胰臟的β細胞有相當數量受到破壞,在正常情況下,胰島素的分泌就會不足,機體便會啟動代償功能。因此,這一階段的胰島素分泌時多、時少,處於紊亂狀態;
3、衰退階段,這一階段神經細胞和β細胞破壞更多代償功能達到極限。胰島素分泌呈見不足,出現持續的血糖、尿糖偏高,就是一般意義所說的糖尿病。
為什麼過去不能治癒呢?
1、是不知病因,盲目降糖,或只治並發症;第二個原因是沒有治療弓形蟲的葯物,也不能化驗確診;
2、是一旦出現持續性的血糖、尿糖偏高時,已經是弓形蟲破壞神經系統和胰臟的晚期,累及多個器官造成惡性循環。最後往往死亡於心腦等並發症。
為什麼糖尿病會遺傳?
糖尿病不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應該叫易感性器官遺傳。弓形蟲是一種病源微生物,可以通過胚胎或食物等途徑感染,而被感染了弓形蟲的人不一定患糖尿病。由於感染途徑不同;弓形蟲種類特性不同、每個人組織、器官的易感性不同,使被感染者表現不同的主要症狀。糖尿病患者胰臟更具有易感性,所以醫學工作者認為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性,其實是因為他們的組織、器官的易感性有明顯的遺傳傾向。
⑥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得糖尿病
中國是2型糖尿病大國,此類型糖尿病占據全部糖尿病人群的90-95%,目前主要的可能性是:1. β細胞的不斷衰竭 2. 嚴重的胰島素抵抗。
1. β細胞的不斷衰竭主要是長期攝入的大量高熱量食物(高熱量食物過度攝入是T2DM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機體升糖激素很多: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腎上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等,會 共同發揮作用,而不斷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在高強度的反復分泌胰島素後出現功能的衰竭,甚至壞死,加上絕大多數病人在糖尿病前期基本沒有發現這個病,使β細胞長期浸泡在高糖環境中,大量β細胞的衰竭及死亡導致該病稱為無法治癒的慢性病。
2. 其次就是大量攝入脂肪及高熱量食物,在機體降糖的同時,胰島素的一個生理功能之一是儲存脂肪,會使熱量轉換為人的脂肪儲存在腹部上,甚至四肢等等。脂肪儲存越多,機體就會為了避免攝入更多的熱量及脂肪從而出現的一種生理性的抵抗,即胰島素抵抗,會一定程度限制人的胃口,但是因長期飲食習慣的存在,抵抗到一定程度,徹底破壞了人體能夠代償的范圍,從而引發了糖尿病。
所以,無論是β細胞衰竭還是胰島素抵抗(2型DM在遺傳性也有很大的可能,DM的出現應該是先天因素+後天不良生活習慣共同作用),出現糖尿病都是亞健康轉變為慢性病的結局,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許多器官都在不斷地衰老下去,而人體的90%的血糖需要在四肢的肌肉中代謝,但是老年人肌肉不斷地老化以及萎縮,能利用的肌肉越來越少,身體機能負荷的血糖也就越來越高。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糖尿病的運動指南中加入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訓練。肌肉相對於脂肪來說需要吸收更多的熱量。
純手打,謝謝!
⑦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得糖尿病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機體組織老化,基礎代謝率下降,胰腺隨年齡增高而逐漸老化,胰腺的β回細胞功能降低答,胰島素分泌量減少,全身各器官衰老不協調。
生活質量提高,營養成分改善,老年肥胖者尤其腹部肥胖逐漸增多,肥大的脂肪細胞膜上單位面積的胰島素受體相對減少,其與胰島素結合的親和力降低,導致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出現胰島素抵杭。體力活動減少,機體利用和消耗葡萄糖量減少,導致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糖耐量減弱。
⑧ 老年人血糖多高才算是糖尿病呢
無論什麼階段的人,判斷糖尿病的標準是血糖。一般查血糖一查空腹的,專二查飯後兩小時的。屬
空腹血糖正常值是6.1或109毫克以下這么一個標准。那麼空腹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7.0或者是126毫克這個標准,你可以看出正常值和糖尿病的空腹診斷是有差距的。有的人既不是正常的,也沒到糖尿病。我們管這種症狀叫做空腹血糖增高。
另外,飯後血糖也是很重要的,飯後血糖的正常值是:7.8或140m毫克以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11.1或200
毫克以上。那麼140和200之間也有一個差距。如果血糖在這個階段,我們管它叫做餐後血糖增高。不是糖尿病,也不是正常人。
不是糖尿病的人血糖增高是很危險的,很容易得糖尿病。
⑨ 老年人得糖尿病要注意什麼細節
有人認為老年人的壽命又不長了,不需要治療了,甚至於血糖很高也不採取積極措施。這是不對的。這樣不但會使慢性並發症(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加速發展,而且還可以引起嚴重的急性並發症(高滲性昏迷、酮症酸中毒),招致死亡。
由於人類壽命的不斷延長,糖尿病得以有效控制者可以長壽,有的可以活到85歲以上。而60歲進人老年期得病者也可以因控制較差而發生嚴重並發症早亡。因此,糖尿病的治療不應受年齡限制,應與中青年一樣積極治療,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且使其長期保持下去。
但要注意,對老年糖尿病人進行有效的控制時常有低血糖反應。低血糖對老年人危害較大,因此對老年糖尿病的治療既要做到較好的控制血糖,又要防止低血糖反應。我們的經驗是採取寬松治療方案,即將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12mmol/L以下為標准。對較長時間飲食療法後,空腹血糖在8mmol/L以上,餐後2小時血糖未降至12mmol/L以下,且加強體育療法亦未能達到治療效果的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口服降糖葯,具體治療措施如下:
1.飲食療法
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老年糖尿病人中約有30%的患者只需要單純的飲食療法即可控制。飲食療法的原則是:
(1)既要飲食控制,又要營養充足,以保持理想體重。老年糖尿病人每天總熱量卡可按每公斤體重30卡左右估計。蛋白質每公斤體重1.0—1.5克,需要高蛋白者可高一些。碳水化合物每天200—300克(主食4-6兩)。脂肪要適量控制含飽和脂肪酸的攝人。
(2)肥胖者每日總熱量卡要低一些,以利於逐漸減少體重,達到理想體重後糖耐量往往會顯著改善。降低總熱卡逐漸減少體重可按下述公式:總熱量卡—250卡+30分鍾活動=逐漸降體重。
(3)老年人的飲食習慣難以改變,飲食治療應按病情、生活習慣、體力消耗及經濟條件個別制定。應使病人能充分理解飲食控制的重要性並能主動配合自己掌握。
(4)對伴有高脂血症者,根據血脂情況掌握,如膽固醇增高者應予低膽固醇飲食;對高甘油二脂者,應以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為主。
(5)對應用降糖葯物者,飲食要適應於葯物治療,特別是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每天至少分成四餐吃,即睡前加餐一次。
2.運動療法
運動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狀況,降低血壓、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狀態。但運動療法不能操之過急,應以輕度活動開始,根據耐受能力逐漸增加活動量,但不要超過心肺及關節的耐受能力。
3.口服葯物療法
目前口服降糖葯有兩類:
一類為磺脲類降糖葯,這類葯物主要作用是通過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還可增加肝糖原的儲備和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而使血糖下降。第一代磺脲類代表葯物為D860,此類葯物幾乎完全由腎臟排出,老年人不適用,特別是有腎功能不全的老人禁用;近年來第二代磺脲類葯物已相繼問世,如優降糖、達美康、美吡噠、克糖利、糖腎平等。此類葯物的特點有:
①作用強,劑量小,副作用低。
②兼有降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及有一定防止微血管病變等作用。
③糖腎平95%由膽道排出,應用於老年人特別是伴有腎功能不全者最適用。但優降糖50%由腎臟排出,且易引起低血糖反應,老年患者應用時應密切觀察。
另一類為雙胍類降糖葯:這類葯物主要作用是通過抑制腸道回收葡萄糖和促進葡萄糖在組織中分解而起到降糖作用,常有消化道反應,其代表葯物為降糖靈、降糖片、二甲雙胍等。由於此類葯物副作用明顯,有些國家已不生產。但根據國內經驗,合理地應用療效還是不錯的,副作用也可減少,尤其是降糖片的副作用弱於降糖靈,作用也比降糖靈弱。
4.胰島素療法
(1)應用胰島素的指征:老年糖尿病95%以上為非胰島素依賴性的Ⅱ型糖尿病,一般說來不需要胰島素治療,但是臨床約有20%的老年糖尿病人飲食療法及口服降糖葯物不能控制,而需要用胰島素治療。老年糖尿病人應用胰島素指征如下:
①胰島素依賴性的1型糖尿病人。
②酮症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的糖尿病人。
③口服降糖葯物失效的Ⅱ型糖尿病人。
④合並感染、創傷、大手術、腦血管意外、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應激情況時,即使原來口服降糖葯有良好效果,也要暫時使用胰島素治療。
⑤飲食療法不能控制,又不宜應用口服降糖葯的Ⅱ型糖尿病人。
(2)應用胰島素的方法:正常人每日分泌24—48個單位胰島素,故胰島素的應用劑量要低於此標准為宜,因為糖尿病人的胰島素分泌只是相對或絕對不足。在嚴格飲食控制的條件下,一般尿糖(+)加用胰島素4單位,血糖每高於正常50mg/dL(2.98mmol/L)增加胰島素2-3個單位。如飲食控制的不好或未控制飲食,則胰島素劑量應根據情況增加,短效與長效胰島素之比為2:1,每日三次劑量分配為: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當血糖尿糖接近正常時,胰島素劑量應偏小(按上述標准減去1/2-1/3),這樣會安全些。若餐後血糖高,選用短效胰島素每日3次或中效胰島素每日1-2次;若空腹血糖也高,可在早或晚加用長效胰島素。注射時間一般在餐前15-30分鍾,老年患者應注意夜間低血糖症。
(3)病情監測及控制標准:應用胰島素時的病情監測項目主要有尿酮體、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糖尿病「三多」症狀及低血糖症。
應用胰島素時的病情控制標准,目前國內尚無統一規定。1994年亞太地區規定的標準是空腹血糖<7.8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及消除糖尿病症狀。應當注意的是對老年糖尿病的控制標准松一些為宜,我們多年來臨床經驗認為老年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標准,以空腹血糖<8mmol/L,餐後2小時血糖<12mmol/L為宜。因為老年人不像年輕人那樣能耐受低血糖。
(4)影響胰島素作用的因素:
①飲食。當胰島素B細胞功能極差時,即基本上已無胰島素分泌,一旦飲食有了變化,血糖也隨之明顯變化。進食多,血糖就高;進食少,則發生低血糖。所以病人應做到定時、定量進餐。如發生飲食變化時,胰島素(也包括口服降糖葯)用量,用時應靈活掌握,既要做到控制高血糖,又要避免發生低血糖。
②活動。活動應定時、定量,根據胰島素作用時間和進餐情況選擇活動量和時間。如個別病人餐後1—2小時的血糖高,稍加胰島素又在3—4小時發生低血糖。此時可在胰島素不變的情況下,餐後1—2小時進行一定時間的活動,即可使血糖正常。
③老年糖尿病人絕大多數為非胰島素依賴型,大多自身有一定的胰島素分泌能力,此時如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劑量稍大,則易發生低血糖。另外,因為老年人常有腎功能減退,胰島素從腎臟排出和分解減少,胰島素作用增強易發生低血糖。
5.糖尿病高滲性昏迷的治療
血糖高於27.8mmol/L,常超過33.3mmol/L(600mg/dL),血漿滲透壓≥320mosm/L,血鈉>145mmol/L,進行性意識障礙伴嚴重脫水,酮體陰性或弱陽性,即可診斷。
(1)迅速補液:當血鈉>145mmol/L,血漿滲透壓≥320mosm/L(血漿滲透壓估計公式:2(Na+K)+血糖mmol/L)時,輸人生理鹽水,補液量可先按體重10%—15%估汁,前4小時補人總量的1/2,其餘在24小時輸完,在總液體中應有400—800ml血漿,低分子右旋糖酐亦可,有利於維持血壓及防止腦水腫。
(2)小劑量胰島素:短效胰島素4—6u/h靜點,當血糖降至14mmol/L時,可用葡萄糖或葡萄糖鹽水(胰島素與葡萄糖比例為1u:4g),在治療過程中每2-4小時測血糖1次。如用大劑量胰島素,使血糖及血漿滲透壓下降過快,則可使水迅速向細胞內轉移,而導致腦水腫、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低血糖等。
(3)當患者4—6小時少尿或無尿時,應考慮到發生了腎功能不全,可給速尿。
(4)積極治療誘發疾病、伴發疾病及並發症,特別是感染以及電解質紊亂、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腦血管意外等。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療
(1)胰島素治療: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關鍵。因為胰島素不僅能增加葡萄糖利用,還能抑制游離脂肪的釋放,抑制游離脂肪酸在肝內轉變成酮體,所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應首選胰島素治療。關於胰島素的應用方法,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治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小劑量普通短效胰島素4—6u/h肌注或靜脈點滴具有與大劑量同樣的效果,而且可以減少低血糖、低血壓、腦水腫、腎功能衰竭等並發症的發生。如果胰島素人液體治療6小時,血糖水平仍不下降,則應考慮可能有胰島素抵抗,可將每小時胰島素劑量加倍,直到血糖降至13-14mmol/L,然後改用5%葡萄糖鹽水或5%葡萄糖液加胰島素治療之。
(2)補充液體:由於高血糖、高酮體所引起的高滲透性利尿失水,及水攝人量少,加之嘔吐、腹瀉等所致的脫水,應靜脈補給生理鹽水、消化道補水,當血糖降至13—14mmol/L時,可用5%葡萄糖液靜脈輸人,至於補液多少及補液速度應根據患者的脫水程度、心臟情況及年齡而定。在補液同時應注意糾正電解質平衡。
(3)抗感染: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常在感染等應激情況下誘發,因此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
7.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治療
此並發症比較少見,但當老年Ⅱ型糖尿病人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病、腎臟疾病或肺疾患者,由於心排血量降低、血壓下降、組織缺氧狀態下,出現呼吸深快、意識模糊、昏迷、血pH<7.35,血乳酸>5mmol/L、尿酮體陰性時,即可診斷。
(1)除去誘發因素:立即停用雙胍類降糖葯糾正器官功能,改善缺氧,積極抗感染。
(2)糾正酸中毒:輸人5%碳酸氫鈉250-500ml,輸人量視血pH情況而定。同時應補充生理鹽水糾正脫水。
(3)胰島素治療:血糖>17mmol/L,每2—4小時靜點4-6u胰島素;血糖<11mmol/L,在靜脈滴人胰島素同時輸人5%葡萄糖液,防止低血糖。
(4)糾正電解質紊亂:特別在應用胰島素情況下,注意補鉀。
(5)血壓下降時,給升壓葯,宜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對微循環和腎血流量影響小的葯物。
⑩ 老年人血糖正常范圍是多少
病情分析抄:
您好,血糖的正常值應該襲空腹在6.11以下,如果有糖尿病,降糖要求可以適當放寬.
指導意見:
對於75歲的老人,血糖空腹可以控制在7.8以下也屬於正常,餐後最好控制在11.1以下。當然,在病人可以耐受的情況下,適當低一些也是可以的。
醫生詢問:
請問有沒有糖尿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