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孔融讓梨都聽說過,為何說「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孔融讓梨都聽說過,然而孔融卻提出了“父母於子女無恩論”,這是源自於一個年輕後生的出現,改變了孔融的命運,這個人就是禰衡,孔融為了在氣勢上能夠擊敗禰衡,於是就提出了這樣反常規的論述來博人眼球。
可實際上孔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論述,是源於一個比他小二十歲的後生,這個人就是禰衡,禰衡恃才傲物,讓孔融很是嫉妒,所以孔融就想著怎麼樣能夠在人們當中積攢更多的人氣,這樣就能夠在氣勢上贏過禰衡,所以孔融就有了這樣反常規的論述,的確孔融因此而招黑在民間也更火了,但是也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曹操原本就不喜歡孔融,因為孔融總是頂撞他,所以曹操一直都在想辦法除掉孔融,正好孔融就犯了這樣的錯誤,也讓曹操順理成章地給他安上了罪名。
Ⅱ 孔融為什麼會提出「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按理說,孔融應該是儒家大學,遵從孔夫子的儒家之理。
儒家極其重孝。「孝」是仁義道德的核心,「孝道」是儒學之本,盡「孝」不僅是儒者的人生首要責任,更是人生意義和價值所在。
正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Ⅲ 4歲讓梨的孔融為何長大後說「父之於子,有何恩義可言」
感謝兄弟姐妹百忙之中閱讀本文,本期笑談歷史為你帶來,眾所周知,孔融4歲就知道讓梨,小時候我經常聽到老一輩的人,都在傳孔融讓梨的事情,宣傳尊老愛幼,可是大家知道嗎,長大後的孔融,說出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這還是那個懂事聽話的孩子嗎?
孔融讓梨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經典故事之一。長大後,孔融是不是還和小時一樣呢?據記載,當年以孝悌聞名於世的孔融,長大後居然宣稱:「父之於子,有何恩義可言?」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更是聲稱:「當初父親製造兒子的時候,無非是出於情慾。母親之於兒子,也是如此。」如此離經叛道與我們認識的孔融真是大相徑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要從獨尊儒術說起。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剛開始的時候,儒家思想並沒有如何的尊貴,但方向一定,變化一點點的就顯現出來了。隨著儒生隊伍的狀大,如何選拔人才就擺在了當權者的面前。原先的選拔標准很實用,就是看誰更有才華,更加能辦事。但到了西漢後期,,儒生越來越多選誰不選誰要如何判斷?於是舉薦」孝廉「就應運而生了。每年地方都需要通過」群眾評議「推舉」孝廉「。起初,只要老實巴交,認真讀書,孝敬父母就可以得到好評,時間一長,競爭加劇,各種各樣的歪門邪道也就出現了。
從東漢到西晉,是中國歷史上出的孝子最多的時期。什麼黃冬香給父親溫席,夏天打扇子還比較正常一點,像丁蘭父母雙亡,刻木為親,天天侍奉,妻子稍有」虐待「木人之舉,就將之休掉,就有點過了。而郭巨為了讓母親吃的更好而埋掉自己的兒子就顯得殘忍了。但,當時的風氣如此。大家對這樣的事非常的追捧。如此風氣的影響下,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實屬正常了。而陸績八歲在席間偷桔子,被人發現就說母親愛吃,拿回去孝敬母親,實在是被逼得機智了。
這種做樣子的」孝廉「,時間短還可以,時間一長可就真讓人受不了。有人為了表示孝敬父母,父母死後搬到墓道里去居住,不吃葷腥,不近女色,後來被人舉報在墓道里生出了孩子,成為一個笑話。孔融就在這樣扭曲的環境中長大,一面追捧孝廉,一面心裡明白這都是假的,做的樣子而己。終於,在與至友飲酒時說出了」父之於子,有何恩義可言?「這樣離經叛道的話來。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是由於社會生活虛偽的太厲害,老實人太認真,結果受不了,於是當了憤青。
歡迎漂亮的你和帥氣的你點評,你的點評是小編最大的肯定,祝每位看官天天開心!喜歡小編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每天都會有驚喜跟大家分享!
Ⅳ 父之於子,當以何親全文意思
這是《三國》中孔融對曹操所說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
譯文: 父母親生育子女只是為了延續香火,另外找個人來「養老」;而子女出現之於父母,也只不過是從罐子里倒出來那樣普通,沒有什麼值得歌頌之處。
且不論時政或曹操孔融性格如何,單單論這段「大逆不道」的話,要是在古代看,真是死一萬次也不足惜。不過我想起道德經里也有這樣一句似是而非的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究竟什麼才是天生之情,血濃於水又是什麼意思?
Ⅳ 孔融的父母於子無恩論出自哪裡
「父母於子女無恩論」是孔融在晚年提出來的,在史料上有明確的記載專。《後漢書》中是屬這樣記載的,孔融曾與好友禰衡議論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父親對於兒子,有什麼親情可言,論其生子的本意,不過是一時情動的結果。母親對於兒子,又做了什麼呢,就像東西存放在瓦罐里,東西出來了,與瓦罐也就沒什麼關系了。」
Ⅵ 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現在有很多東西經不起推敲,比如父母對於子女具有恩情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並且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對於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來說並不是這樣的。三國時期就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孔融(就是那個三歲讓梨後來成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那個人)就提出《父母於子女無恩論》。孔融認為父母有了孩子是一時情動,談不上恩情。有了生命本身是沒有恩情的,懷孕期間就像東西裝在容器里,出生就像瓜熟地落,大自然再生的過程一切都是無比的和諧和自然,以至於談什麼恩情就庸俗了。錢鍾書、胡適、李敖等很多人都認為父母對子女是沒有什麼恩情的。夫妻生一個孩子的第一動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想有一個可愛的孩子。所以給予生命本身是沒有恩情的,並不是孩子主動要求來到這個骯臟窩囊的人世間的。有人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非常之痛苦,應該算是恩情了。但是夫妻為了得到一個可愛的寶寶,這是一個客觀並且必然的過程。就像需要取得工資養家糊口那麼就必然要付出勞動一樣,是沒什麼其他道理可講的。所以懷胎談不上什麼恩情。小孩生出來之後又有一個詞叫作養育之恩,那麼養育有沒有恩情?一團血肉模糊生活不能自理的小生命被父母先斬後奏的帶到了這個世界上,做父母的不管誰管?既然選擇了生一個孩子,那麼養育這個孩子直到孩子自立就是一種連帶責任或者叫做義務。全世界遺棄親生子女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我們中國一直以來有句古話叫作:「養兒防老」。其實把這句話分析透了以後就很沒有意思了,也很傷感情。這句話字面意思就是撫養兒子就是為了防止自己老了之後沒人照顧。那麼既然這樣功利的話還要談什麼恩情呢?不過還是一場交易,互惠互利,談不上任何的恩情。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中國實行了將近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之後,現在的那些50歲出頭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竟然驚奇的發現,養一個疼愛自己並且能要求其丈夫共同疼愛自己的女兒遠遠比養一個不但不疼愛自己父母並且還娶了一個疼愛自己父母並且要求丈夫疼愛岳父母的女孩的兒子更加的爽。以至於現在很多這樣的父母大多都後悔當年為什麼生了女兒又不能生第二胎的時候郁悶的要死要活。胡適先生生了子女以後在日記中寫道:「我生了子女以後,從來不敢自居有什麼恩情,雖然給了他生命、養育了他。孩子高興,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生活的不開心,我就會很內疚,因為是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的。」看得我無比的敬佩,這就是高人的境界。相比之下那些土包子父母就不是這個樣子——動不動就連打帶踹,張嘴就是「老子給了你生命」他們也不想想,誰他媽想要這天天被你踹的破生命了?
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父母,並且嚴重的唾棄那些對待父母不好的人。我深愛著我的父母不是因為他們有恩於我,給予我生命,把我撫養成人。而是因為我和我的父母三個人組成了一個家庭,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他們是如何組建這個家庭的和我無關,但是自從我加入到這個家以來,我們朝夕相處,其樂融融,一起開心的生活了二十幾年,三個人都是這個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對於這個家,我們擁有共同的權利和義務,我們有責任盡我們自己最大的努力讓這個家過的更加美好,當這個家庭中任何一個成員老了,病了,或者因為某些不可預料的原因失去了自理能力,其他的成員都會發自肺腑的做那些在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說,我們做子女的和父母的關系不應該是恩情而是應該感情。如果把這個歸結於有恩報恩的話真的有點一坨狗屎掉在維納斯腦袋上的感覺。
Ⅶ 孔融作為儒家後人為什麼會提出「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小時候聽說過“孔融”這個名字,最早對孔融的認識,來源於我們小時候聽說過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年僅三歲的孔融在還不會吃飯,不會說話的時候便已經學會了禮讓他人,幫助他人,兄友弟恭,他將好的東西讓給了父母兄弟而將壞的留給了自己。這種禮讓的精神在我們心裡流傳了數千年之久,並且總是為人稱頌。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謙卑的孔融在數十年之後,提出了可謂“大逆不道”的言論,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父母於子女無恩論”。
而為何孔融作為一個提倡忠孝禮義的儒家學子,為什麼會提出“父母於子女無恩論”這樣的言論呢?在經過很多研究之後,我們猜測,孔融可能是為了引起人們的關注,才做了這樣的行為。孔融的這種做法也表明了他這個人的性格。
Ⅷ 孔融以前發表的關於父母子女關系的那段言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
Ⅸ 孔融說的「父母於子女無恩」。有道理嗎
當然有,首先你要理解這句話的道理。
顧名思義好像是父母對我們沒有恩德,錯。
正確的意思應該是: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養大,對我們的恩德已經很多了,不虧欠我們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