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為什麼都往下疼,對待自己的子女和對待父母不一樣
你說的這種情況在我國很普遍、這叫隔輩親。對待自己孩子親、但對待自己的子孫比對自己的孩子更親。子孫要什麼就給什麼、除非太陽月亮摘不下來。一切都會依著孩子、子孫女們。對待父母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做老人的心思全寄託在子孫身上。他【她】們心裡知足。現在社會上流傳著順口留;孫子是皇上、媳婦是娘娘、公公是家員婆婆是丫環、這雖是順口留但卻是存在的社會現像,這可能說明對自己的子女和對待父母的不一樣之處吧。
㈡ 為什麼,父母對女兒和對兒子的要求不同
因為性別不同,所以長處不同。在古代女孩子要琴棋書畫,打掃門庭,梳裝打扮,炒菜做飯。而男孩最好能文能武。
㈢ 為什麼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會不同
大多父母都有偏心的,尤其是對小一點的孩子、或是乖巧懂事的孩子相對比較偏心。也有例外,有的父母對跋扈的孩子偏愛,而對默默無聞為家出力的孩子充耳不聞的樣子。對此我深有體會。沒辦法,我們的手伸出來手指還不一樣的齊呢,我們只能去理解他們了,因為和外人比父母還是對我們好的。
㈣ 為什麼子女對父母的愛遠不及父母對子女的愛
之所以是抄父母。就是因為他們襲給了我們太多的愛,理所應當就有的東西,從來就沒有人懂得珍惜,等到失去後才發現,父母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有了反叛的心理,就想什麼都跟父母對著干,不管他們是不是出於好意,也許,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他們也永遠不會和我們較真,誰讓我們是父母的心頭肉呢,家,就是父母和自己,完整的一個家。不知道樓主看懂了么~你要好好孝順父母
㈤ 父母對子女不好是為什麼
父母知道反正將來老了子女也會對他們不好。所以現在也沒必要對子女太好了。
㈥ 為什麼人對父母付出的少 對子女付出的多
先說一個有點武斷的觀點:大體上講,每個人對自己的小孩要比對自己的父母好。
這件事,從道理上是費解的。如果從知恩圖報的角度想,父母的恩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孩子特別是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還只給父母帶來麻煩,不曾有什麼貢獻。那應該
是每個人對父母要更好一些才對。因為父母予己的貢獻已經存在,孩子予己的貢獻還是一個未知數。難道說人們對一個已經存在的東西會比一個將來可能存在的東西
更在意嗎?如果說對小孩好是因為小孩更可憐,生命太脆弱,也很難講得通。一方面,人們對自己的孩子好不只是表現在小孩的孩提時代,是一至延續到自己的生命
結束的。另一方面,老人到生活不
能自理的階段,其實比嬰兒更可憐。嬰兒不能自理,只有生理上的痛苦,而老人除了有生理上的痛苦外,還有心理上的痛苦。從道理上很難講得通,而事實又是不容
置疑。那應該有它的理由(不是道理,因為道理中有「道」,理由不需要「道」)。下面我試著講二點理由,可能這理由講出來讓人有點害怕,但是這理由可能就是
真的存在的。
一、對父母差一些是「過河拆橋」,對孩子好一些是希望「放春風收夜雨」。父母對自己的好處大家心知肚明,但是等到自己有能力回報父母的時候,似乎不太怎麼
需要父母的照顧了。父母以前對自己的照顧他們又不可能收回去,於是對父母自然就不怎麼上心了。但小孩不一樣。人知道自己總是要老的,老了是希望孩子照顧自
己的。所以人們為自己的將來著想,就對自己的小孩格外的好。這一點好多人是不會承認的。因為每個人在為孩子做每一件事的時候是不曾這樣想過的。但是不曾想
過不代表我說的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我們經常能聽到一個老人在子女不孝時會指責他們:你小時候我是怎麼對你的,沒想到你現在對我會這樣。這句話已經清楚的
暴露了父母在為孩子付出時是存在現在「放春風」期望將來「收夜雨」的想法的。盡管這種想法多半會落空。這樣講來,牽涉到一個復雜的心理學的問題:人們對待
有可能得到但還未得到的利益的關切度要遠大於對已經得到的利益的關切度的。一個人控制另一個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許諾給他一個在他看來是可以得到的利益而又不
急於兌現。小孩天然地具有這種控制父母的能力。所以對小孩好――慈,不需要太多的教育與引導,那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可以對父母好――孝,那可是需要提倡
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是認識到這一點,一部《論語》有多少處講到孝?二十四孝的故事不惜以關於孝的極端的故事來引起人們的關注。關於這一點,可以下一個
基本的結論:慈是本能,是不自覺的,孝非本能,需要自覺。
二、對成長的欣喜和對衰亡的沮喪
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對於成長的東西總是興趣盎然,對衰亡的東西則提不精神來。人們喜歡養花養魚大致都是出自這樣一種心理。你可曾見過人們把一棵樹連
根拔起後放至家中欣賞它慢慢枯萎的。人們對小孩好,是因為它從為小孩的付出中隨時能看到成長,從而收獲到一種喜悅。比如說為嬰兒洗尿布(現在有尿不濕用不
著洗了),你會發現慢慢地尿布越來越少了,因為他會在你端著他吹一下口哨的時候把尿撒在尿盆里。可是對垂暮的老人,在他大小便失禁後,你要為他洗的尿布只
會越來越多,直到他生命的終結。你在這里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只有無奈的沮喪與無盡的悲痛。有句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當一個老人剛生重病時,還是有一
些兒女們抱定要孝順的念頭來服侍老人的。但是當天長日久,老人的病一天比一天重,麻煩一天比一天多的時候,還指望兒女們有越來越好的耐心去對待老人,難
了。說到這里,有人可能會提出一個反駁:為什麼父母對重病的孩子能夠一直有耐心呢?其實這不難回答。因為老人由重病走向死亡,是鐵的規律,是明擺著沒有希
望的事。可生重病的孩子不一樣,他的父母總是抱著希望的,因為他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前面已提到兩點分析是很可怕的。其可怕有二:一是上兩條理由都說明了人的自私。因為這兩條都是從人自身的利益的角度去考慮的。如對已得到的利益的漠視,對將要得到尚未得到的利益的重視,以及對欣欣向榮的喜愛和對衰敗的厭惡。其二,雖然找到了病根,但是無葯可治。《經典文章》提醒您:文章摘自《人為什麼對孩子比對父母好》
㈦ 為什麼大家一定覺得父母對子女有恩,只有我不這樣認為
我也不這么認為 引用知乎上的一個回答
人應當為某件事情負責,當且僅當內這件事情是他/她所能容控制的。
∵父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子女的降生
∴父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應當為子女的降生負責
∵子女無法控制自己的降生
∴子女不應為自己的降生負責
由此可知,子女不是生來就欠父母的。並且,如果父母不負責,他們還欠他們的子女。
作者:王昱洲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4637430/answer/3315389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㈧ 為什麼很多父母對子女有操不完的心
為什麼中國父母有操不完的心?因為捨不得放手。
相較西方(歐美)父母的放任,東方父母是較為權威式的,他們喜歡介入、干預子女人生的重大決定,這樣的控制甚至可以延續到小孩成年之後。除非是小孩結婚成家,或者是工作地點離家很遠,否則小孩子在成年多年後仍舊跟父母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情況不足為奇。
亞洲的父母對於子女未來的想像是偏狹的,不外乎是求得好學歷、謀得好工作,成家立業,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有些父母總喜歡以長輩的姿態影響孩子的重大決定,以為了孩子好的名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包含的深層次的含義是:從我有限的知識、經驗、人生閱歷來看,我做的這些事情都是為你好,但是因為個人能力以及外界的因素和沒有考慮到的其他情況,對你造成了傷害,請你自己勇敢承擔,並且請對『為了你好』這個出發點,給予我最大的感激。
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子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想要怎樣的生活,父母只需在必要時輕輕推一把即可。只要在日常生活的言傳身教中植入一個基礎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孩子們做出的選擇都不會有太多偏差。
我希望他們能有自己的想法,懂得如何選擇。或許有一天他跟你討論某件事,聽完後會說:可是我已經做了決定,那我也會覺得這樣很好,那是你的人生,你就去做吧!。
父母的操心很多時候是多餘的,不受孩子歡迎的。在子女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可以適時地放手,讓孩子依照自身志屈去安排人生,選擇科系。告訴孩子有問題再來找我,適度提供援助即可。海闊憑魚躍,孩子的人生讓他們自己去拼搏去創造吧!
㈨ 為什麼當父母對兒女付出的時候,大家覺得是應該的,為什麼當兒女為父母付出的時候,大家想法就不一樣了。
因為生下子女就必須撫養,父母將兒女養大成人是天經地義的。生而不養,養而不教,這樣的父母不配稱為父母。所以,撫養子女並不是父母對子女的付出,而是父母對子女應盡的義務。
㈩ 為什麼父母總用「白養你了」表達對子女的不滿
因為我覺得現在的父母普遍的還存在一種養兒防老的觀念,而他們總說白養你了,可能就是覺得他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報,所以總是說這樣的話,作為孩子的話,我們一定要讓父母感覺到被關心被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