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名人孝順的故事
關於名人孝順的故事(精選9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像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我整理的名人孝順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烏鴉反哺
在傳說中,烏鴉反哺的故事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個故事,烏鴉——是一種通體漆黑、面貌醜陋的小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正是這種遭人嫌惡登不了大雅之堂入不了水墨丹青的小鳥,卻擁有一種真正的值得我們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養老、愛老,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陳毅幫母親洗尿褲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包拯辭官回家照顧父母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感言】
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黃庭堅,官居四品尚「滌親溺器」, 陳毅之位更高還為母親洗尿褲。黃母身邊自然不乏傭人侍女,陳母床前當然也是守護有人,像洗滌便器、尿褲這類又臟又累的活兒,他們為何還要事必躬親呢?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任何人都無可替代的,是做兒子的天職與本分,因為「養兒須報父母恩」。
百里負米
仲由也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仍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卻也不可復得。」孔子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許世友五跪慈母的故事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關於方觀承千里探親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他從小在外婆家長大,11歲才回到母親的身邊,所以特別渴望母親的疼愛,但是因為父母的離異,讓他在學校受盡歧視。那時候他聽得最多的就是:「我們出去玩兒,不要帶陳坤。」每次,陳坤都只能默默地承受。正因為這樣,他對母親的熱愛超過了任何別的孩子。家庭的困難讓早熟的他過早地擔負起了養家的重擔,那時候他就有一個夢想,總有一天,他要打出一片天,讓一家人住在一所大房子里,享受天倫之樂。經過一路打拚,不懈努力,他終於成了影視歌三棲的一線明星。
出了名,有了錢後,他就把母親接到了北京,一家人住在一所大房子里。可是,與其他明星不同的是,房子里除了笑聲,經常還會有吵架聲。陳坤除了愛母親,他還喜歡與母親吵架。
「媽媽,為什麼不穿我給你買的鞋?」
「那鞋硌腳,不舒服。」
「那是不習慣,穿習慣了就舒服了。你必須要改變。」
「媽媽,你為什麼不穿我給你買的衣服?」
「那衣服太時尚。我穿不出去。」
「不行,你必須穿。穿得漂亮,不僅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尊重。」
陳坤讀書多,能言善辯,母親哪裡是他的對手,辯不過他,只好就範。於是,有人看到他母親穿著時尚的衣服,挎著名貴的皮包,去菜市場買菜,去樓下散步。
陳坤不僅希望母親在小區里和老人們閑聊,去菜市場買菜,希望母親穿漂亮的衣服,化精緻的淡妝,挎時尚的包包,去高級商場購物,他更希望母親能跟兒子有心靈上的交流;他渴望母親不僅僅走入他的生活,同時還要走入他的世界。他的一切都要讓母親知道,包括他的內心。
於是,陳坤教她學電腦,上QQ,上MSN。
母親說:「你給我的壓力太大了,我老了,學不了。」
可是陳坤不依不饒。他不惜和母親吵架:「誰說年老了就不能改變了,年齡老了,心不能老。」
「可是我學不會啊!太難了!」
「遇到困難,後退就可以了嗎?如果你想被這個時代淘汰,如果你想做一個隨波逐流的老太太,你可以不學。但是,如果你想和你的兒子保持步調一致,和你的兒子有交流的語言,和你的孫子有共同的話題,那麼,你必須學,不學不行。」
母親,只有頂著壓力,在兒子的強烈堅持下,硬著頭皮學。
這世上,沒有什麼東西學不會,除非你是不想學。
於是,在陳坤出外拍戲一去就是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日子裡。無論身在何方,陳坤都能和母親視頻聊天,母親知曉他的一切,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他都會如數家珍,事無巨細,統統稟告母親大人。母親真正地和兒子有了共同的語言,有了心靈的交流。
在陳坤的心中,母親並不老,雖然五十多歲了,還很美,很年輕。最重要的是,在他的威逼利誘下,母親能跟得上這個時代,並且他們的心相通。
和母親吵架,逼著母親改變,這是陳坤的另一種孝順。
1.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3.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4.扇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5.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6.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7.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8.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
9.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二、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三、埋兒奉母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貳』 父母對子女愛的典故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污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里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叄』 歷史上有哪些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
1.孟母三遷,講的就是孟子小時候和母親三次搬家的故
2.斷機教子,孟母教育孟子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
3.截發延賓,陶母含辛茹苦養大孩子的故事
『肆』 關於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
你想知道古代名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嗎?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鐵棒磨針)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後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智慧小語:縱觀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史,往往並不是因為天賦異稟,而是因為勤奮過人。正如愛迪生所說:“天才那就是2%的靈感加上98%的汗水,但那2%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8%的汗水都要重要。”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的老婆死了,惠施去吊喪。想不到的是,莊子竟然一屁股坐在地上,叉開雙腿地敲著盆唱著歌呢!“哎,庄兄,”惠施開了口,“你老婆跟你夫妻一場,生兒育女,從靚妞苦到雞皮老奶,死了不哭,已經可以了,可你還要敲盆唱歌,不過分嗎?”“別瞎說,敝人生平不二色。”莊子說。“那為什麼?”惠施問。“孩子他媽剛死時,我怎麼不難過?不是說'一夜夫妻百日恩’嗎?”莊子的語氣有點凄然,“可後來一想,生從死來,她源於無生無形無氣,混沌太初,無中生有,先變而有氣,再變而有形,復變而有生,如今又從生變回去、變成死,回老家了,不猶如春夏秋冬四季代序一樣自然么?孩子他媽現在已安靜地躺在天地這座巨室之中,托體同山阿(ē),我還哭得死去活來,惠施,這叫通達天命嗎?”說完,莊子不再搭理惠施,神情專注地繼續敲他的盆唱他的歌。
智慧小語:死亡是什麼?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人人都會死,死亡是生命的一個必然歷程。悲傷的眼淚對亡人無益,看破生死,人生就會有另一番氣象。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侯)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400年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bāosì),為了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智慧小語: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非禽非獸)
鳳凰是百鳥之王。鳳凰過生日,百鳥都來祝賀,唯獨蝙蝠沒有露面。鳳凰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這樣傲慢!”蝙蝠蹬著雙腳說:“我長著獸腳,是走獸國的公民。你們飛禽國管得著我嗎?”過了幾天,麒麟做壽。麒麟是百獸之王。百獸都來拜壽,蝙蝠仍舊沒有露面。麒麟把它召來訓斥道:“你在我的管轄之下,竟敢如此放肆!”蝙蝠拍拍翅膀說:“我長著雙翅,是飛禽國的公民。你們走獸國管得太寬了吧!”有一天,鳳凰和麒麟相會了,說到蝙蝠的事,才知道它在兩邊扯謊。鳳凰和麒麟搖頭嘆息,不勝感慨:“現在的風氣也太壞了。真是拿它們沒有辦法!”
智慧小語:有些人見風使舵,左右逢源,不斷改變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來投機鑽營,謀取私利。但是,他們只能得逞於一時,總有一天會暴露出兩面派的丑惡嘴臉,受到人們的唾棄。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傷仲永)
古代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在詩歌方面的才華,被人們贊譽為神童。
那些有錢人家經常邀請方仲永到自己家來,一方面是為了目睹一下這位神童的才華,另一方面也是顯示一下自己愛惜人才。當然,每當方仲永走的時候,那些有錢人家都會給一些錢以表心意。
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十分愛錢的人,他把方仲永當成了一棵搖錢樹。當沒有人邀請的時候,他就領著方仲永主動登門拜訪,以求得人家給點小錢。
由於整天跟著父親東家進西家出,方仲永的學業荒廢了,他在詩歌方面的才華,由於沒有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加以培養,也漸漸地枯萎了。
方仲永長大後,人們從他身上再也看不見一點兒當初神童的影子。
智慧小語:才華不等於成功。駕馭烈馬不可以輕易丟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復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調整。木料有了繩墨的校正則可變直,人能接受勸諫更加有智慧。君子不可以不學!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閔損蘆衣)
周朝的魯國,有個姓閔名損,字子騫的人。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不幸過世了。父親娶了後妻,後妻又連續生了兩個弟弟。人都有私心,因為不是自己親生的,所以後母對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別。後母平時對子騫很不好。嚴冬,後母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孩子穿著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兩個小孩子就算是在戶外玩耍小臉也是紅撲撲的。可憐的子騫卻裹在一件單薄的蘆花做成的衣服里。數九寒天,寒風刺骨,子騫經常被凍得四肢僵硬、臉色發紫。
在一個嚴寒的冬天,子騫的父親外出辦事,要子騫駕車。冰天雪地,子騫身上蘆葦做的衣服哪裡能抵擋住冬天的嚴寒!雙手被凍僵了,嘴唇凍紫了。一陣寒風吹過,子騫劇烈抖動的身體實在沒法抓緊韁繩,一失手,駕車的鞍轡就掉了,這引起了馬車很大的震動。
坐在後面的父親身體猛晃,很是生氣,心想:這么大了連馬車都駕不好!便要下車呵斥。正要斥罵時,突然發現子騫臉色發紫,渾身顫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開子騫的衣襟,頓時臉色大變,眼睛濕潤:原來,子騫的“棉衣”里全都是一絲絲的蘆葦絮,沒有一片棉花的影子!父親火冒三丈,沒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這樣狠毒,當即決定把妻子趕出門去。子騫聽後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含淚抱著父親說:“母親在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寒冷。可是,如果母親不在的時候,家裡的三個孩子就都要受涼挨餓了。”
父親非常感動,不再趕妻子了。看到閔子騫一點都不懷恨於心,後母感到後悔,後來也把子騫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
智慧小語:當時,如果子騫的父親一怒之下把後母趕走了,這個家庭從此以後就天倫不再。因為有這樣一位孝子子騫,才使整個家庭變得幸福溫馨。這個力量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純潔之孝。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墨子訓徒)
春秋戰國時期,耕柱是一代宗師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老是挨墨子的責罵。
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耕柱。耕柱覺得自己真是非屈,因為在許多門生之中,大家都公認耕柱是最優秀的人,但又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責,讓他沒面子、心裡過不去。
一天,耕柱憤憤不平地問墨子:“老師,難道在這么多學生當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勁,以至於要時常遭您老人家責罵嗎?”
墨子聽後,毫不動肝火:“假設我現在要上太行山,依你看,我應該要用良馬來拉車,還是用老牛來拖車?”
耕柱回答說:“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馬來拉車。”
墨子又問:“那麼,為什麼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說:“理由非常的簡單,因為良馬足以擔負重任,值得驅遣。”
墨子說:“你答得一點也沒有錯。我之所以時常責罵你,也只因為你能夠擔負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導與匡正你。”
智慧小語:古語有雲:“玉不琢,不成器。”窮其一生,能遇到幾位用心雕琢璞玉的老師呢?如果真的遇到了,請記得珍惜,不要因為老師的責備而選擇怨恨。因為,也許老師恰恰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成就自己。用感恩的心看待這一切,一切都會變得很美好。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列子不為小利所動)
春秋時代,列子窮困潦倒。鄭相子陽的賓客向子陽薦舉列子,子陽就派人送他數十車的穀子。列子再三拜謝而拒絕了。
使者走後,列子的妻子對他捶胸頓足地埋怨說:“聽說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樂幸福,可現在我餓得面黃肌瘦。相國讓人送給你糧食,你卻不接受,這豈不是命中註定要窮困一輩子嗎?”
列子卻笑著對妻子解釋說:“我之所以拒收相國的糧食,是因為相國並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聽信了別人的話才給我送穀子。以後,他也會因聽信別人的話怪罪於我。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況且,接受別人的供養,不為別人排憂解難,是不義;為他效命,可替相國這種無道的人去犧牲,哪裡算是義呢?”
後來,鄭國人民果然發難,殺了子陽。
智慧小語:在“利”和“義”之間,做出何種選擇,是見利忘義,還是舍利求義,是經常用來衡量一個人品行高下的標准。列子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清醒地看到了“無道”子陽的本來面目,不為小利所動。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南柯一夢)
有個人在過生日的那天,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夢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並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
在那裡過了二十年後,突然有一次敵國入侵,他統兵出征被打得一敗塗地,回去時妻子也死了,皇帝對他出師不利非常不滿,將其撤職打入大牢。
在牢中,他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妻子也死了,地位也沒有了,於是羞憤難當,拉著牢獄的窗戶大叫一聲。
結果從夢中驚醒了。
醒來的時候,星星剛出來。他在下午睡著,大概晚上醒過來,這么短的時間中,夢中已經歷了一生的歲月。
智慧小語:《永嘉大師證道歌》中雲:“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在這樣不知道是夢是醒的迷亂里,把自己的寶貴人身荒廢了。南柯一夢可以醒,生死大夢什麼時候才會覺醒呢?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南亭北亭)
曾有相鄰的兩個國家,各在邊境設置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種了西瓜。北邊的亭卒勤勞,瓜身長勢良好。南邊的亭卒懶惰,瓜身又瘦又弱。
南亭的人覺得失了面子,夜裡偷偷地跑過去,把北邊的瓜秧全扯斷了。北亭的人次日發現後,氣憤不平,便報告當地長官,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
長官說:“他們這樣做當然很卑鄙。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卻一定不能讓他們知道。”
北亭的人覺得有道理,就照辦了。南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一天好似一天,而且發現是北亭的人在夜裡悄悄為他們澆的,便將此事報告給自己的長官。長官聽後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便將此事告訴給南國的王。南王聽說後,有感於北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北王,以示自責,也表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變成友好的鄰邦。
智慧小語: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俗語也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如果你跳脫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始終以善念對待一切人事,就會明白,怎樣才能具備偉大不凡的威力。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不道是非,不揚人惡)
顏回有一次向孔夫子請教朋友之間相處之道,夫子回答他說:“君子對於朋友,即使認為對方有所不當,也仍只說自己不了解他是一位仁愛之人。對朋友舊日的恩情念念不忘,對過去的仇怨不記恨,這才是仁德之人的存心。”
有一次武叔來拜訪顏回,言談之中指責他人的錯誤,並加以評論。顏回說:“本來承蒙您到這里來,應該使您有所收獲。我曾聽夫子說過:談論別人的不是,並不能顯出自己的好處;講別人的邪惡,也不能顯出自己的正直。因此有道德之人只是就事而論,指責自己的錯誤,而不去批評別人的不是。”
顏回又對子貢說:“孔夫子說:'自己不講禮儀,卻希望別人對自己有禮,自身不講道德,卻希望別人對自己有道德,這是不合條理的。’夫子這句話,果真不能不深思啊!”
智慧小語:《弟子規》有雲:“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又雲:“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這是教導我們,當看到他人有不是之處時,不能貶低、指責或宣揚,而是藉此先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何況有時,我們所看到、聽到的未必就是事實,倘若無端地加以批判、宣揚,便捲入了是非謠言的傳播之中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能懷著一顆包容寬恕的心去體諒他人,進而給予關懷、幫助、提醒,相信會讓彼此之間更加融洽,也能讓人如沐春風,從而心生慚愧,改往修來。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宋桓罪己)
春秋時,宋國遭受了重大的水災,魯國國君差人去慰問。宋庄公的公子御說,即後來的宋桓公,受他父親之命,對魯國的使者說:“因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災禍,又使得貴國的君侯憂慮,這是我們覺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魯國國君的慰問。
魯國的大夫官臧文仲知道了這一番話,說:“宋國將要興起了。從前夏朝禹王、商朝湯王,每每歸罪自己,所以他們都很快地興起了。亡國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紂,件件歸罪別人,所以他們都亡國了。並且諸侯列國裡面,有了凶災的事情,就自己稱孤,這是最合於禮的。言語既然恐懼,稱呼又很合禮,所以宋國的興起是無疑的了。”
智慧小語:古人曾說:“君子有了過錯,就老老實實向人家認錯道歉;小人有了過錯,向人家解釋時就極力掩飾自己的錯誤。”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處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多反省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進步的可能和空間。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匡人解甲)
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於陽虎曾經施暴力於匡地的人民,孔子與陽虎長得又很相似,於是匡地的人以為陽虎又來了,趕快報告給匡地的主宰簡子。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鎧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圍住。
子路生性勇猛,一見匡人圍攻,不知何故,非常不悅,拿起兵器便要與他們決一死戰。然而,孔子此時,竟能平心靜氣,先檢點自己有無過失。繼而以禮樂教化,讓子路取出琴來,請子路歌,自己來和,用那哀傷的曲調表達了委婉陳情之意。這一舉動,與陽虎完全不同。發怒的匡人頓時冷靜下來,仔細一思索,此人雖貌似陽虎,卻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原來,他是魯國的大聖人孔子啊!匡人大感慚愧,也倍受感動,自動脫去了盔甲,以示不會侵犯,靜靜地離去了。
智慧小語: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順或是突變,應當冷靜思考,不要亂了方寸。因為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小誤會,若意氣用事,反可能加深誤會,使問題更加嚴重。能夠提起理智,以一顆仁愛之心,體察他人,客觀面對,則將有助於誤會的消除,從而化解沖突,使彼此更為和睦。
古代名人教育孩子故事(推己及人)
東漢末年,曹操在和袁紹作戰時,處於下風,他的許多部下對勝利沒有信心,都和袁紹進行聯絡,以備曹操失敗後自己好有個出路。
後來,曹操經過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從袁紹那裡繳獲了這些書信,曹操看也不看,就讓人燒毀了。
有人問曹操,為什麼不查是哪些人和袁紹勾結。
曹操說:“這些跟我打仗的人誰沒有家庭兒女,誰在絕望時都會找出路。當時,連我也沒有信心,何況他們?所以,不要去追問了。”
智慧小語: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始能寬容。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心量自然而然就會放大。
『伍』 關於父愛的名人小故事
一、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魯迅與周海嬰一起生活了七年,稱其為「小紅象」,因為在信中魯迅稱許廣平為「小白象」,周海嬰剛生下來時皮膚紅紅的,所以叫「小紅象」。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這足以顯示出父愛來了。
二、錢基博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曾被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此後,他才真正奮發讀書,為日後治學打下了「童子功」。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
三、梁啟超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陸』 關於母愛的名人故事,急
孟子的母親 孟母三遷——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柒』 名人父愛的小故事
俗話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多少年來,人們在歌頌和贊美母親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父親的偉大。下面我們來看看關於名人父愛的小故事,歡迎閱讀借鑒!
達·芬奇的父親:充分發展孩子的興趣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也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爸爸,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里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回家後,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華。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甚至敢專門畫畫恐嚇老爸。一次,他花了一個月時間,在盾牌上畫了一個兩眼冒火、鼻孔生煙,看起來十分可怕的女妖頭。為了把父親嚇一跳,他還關緊窗戶,只讓一縷光線照到女妖頭的臉上。後來,父親一進家就被盾牌上的畫嚇壞了,可是等達·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釋完,他竟然也沒有責備兒子。
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裡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安徒生的父親:窮鞋匠培養出大作家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島上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上,那裡有不少貴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貴族地主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從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親對此非常氣憤,但一點也沒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輕松地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來陪你玩吧!"
父親親自把安徒生簡陋的房間布置得像一個小小博物館,牆上掛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父親還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
為了豐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親還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沖直撞的貴族等人的生活,這些經歷為安徒生以後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童話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莫扎特的父親:不惜放棄工作培養孩子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被無數人譽為"神童",他的許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樂中經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與他父親的精心培養密切相關的。
莫扎特3歲時,父親就發現他經常靜靜地坐在一邊,很有興趣地看著姐姐練琴,於是就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在父親的指導下,莫扎特5歲就開始創作短曲,6歲時創作鋼琴協奏曲。後來,為了更好地培養他,父親甚至放棄了在宮廷里當樂師的工作,將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可以說,沒有父親那份執著的精神、嚴格的要求和深厚的關愛,是無法造就莫扎特這樣一位音樂大師的。
奧爾森的父親:誠信做人影響兒子一生
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始創者、總經理奧爾森是美國大名鼎鼎的人物,曾經被美國《幸福》雜志評為"美國最成功的企業家"。但是,在談及自己的成功時,他總要提到父親,因為父親用行動影響了他的一生。
奧爾森的父親奧斯瓦爾德是一個沒有大學文憑的工程師,擁有幾項專利,後來成為一名推銷員。一次,一位顧客想從他的手中購買他推銷的機器,但他發現這位顧客並不真正需要這部機器,於是他極力勸這位顧客不要購買,此事讓他的老闆火冒三丈,但卻為奧斯瓦爾德贏得了好名聲。
同時,奧斯瓦爾德的誠實品德也給了三個兒子巨大影響。他們都以父親為榜樣,誠信做人,全部成為有為的工程師。奧爾森本人在為人處世上就秉承了父親的優點:辦事講原則,合作重誠信,在員工和商業夥伴中擁有非常好的口碑。
蓋茨的父親:讓孩子從小懂得憑本事掙錢
世界軟體業巨頭——微軟公司的老總比爾·蓋茨出身於美國西雅圖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他父親威廉很注重從小培養他"憑本事打拚"的意識。
威廉說:"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夠賺錢,並且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勁。"蓋茨幫家裡做事,父親總是給予一點小報酬,以此激發他的熱情,讓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階。威廉表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了解現實社會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讓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勞動,一起追求同一目標的快樂。
上私立高中時,蓋茨就和朋友一起開發了計算市內交通量的軟體,並在競爭中取勝,簽訂了一份數額不小的合同。後來,學校的負責人僱用他們編制教學計劃,蓋茨還與人合作,編寫了企業的工資系統用的程序。威廉誇獎說"蓋茨是通過勞動獲取報酬的"。
『捌』 關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名人故事
這是老漢曾經在網路知道對網友的回答,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一,一位母親獨自帶著兒子生活,一次隔壁發生爆炸,兒子耳朵聾了,這個熱愛音樂和小提琴的孩子從此一蹶不振。媽媽堅持讓他學琴,總在櫻桃樹下聽他拉琴,錄下來,然後走很遠的路去請老師指教,回來再指導因聾啞沒有音樂老師願意收的兒子。後來,母親花了許多錢給兒子買了助聽器,並送他去做康復訓練,兒子能說能聽了,回來拉琴給媽媽聽,卻發現母親沒有什麼反應,這才知道原來母親一早聽力也衰退了,為了陪他練手語,母親不再開口說話,於是聾啞了。。。
二,為了革命事業,父母四處奔波,毛岸英兄弟從小就過著「吃百家飯、走萬里路」的生活。
毛岸英是毛澤東的長子,為楊開慧所生,曾用名楊永福。1922年10月生於長沙,1950年10月犧牲於朝鮮前線。
1922年10月,毛澤東和楊開慧住在湖南長沙小吳門外的清水塘。當時,楊開慧懷有身孕,已經足月,卻遲遲不見分娩。毛澤東正忙於領導長沙泥木工人舉行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每天回家很晚。有一天,他見楊開慧愁眉苦臉,就建議她別成天坐在屋裡,出去到嶽麓山一帶轉轉,或許可以生得快一些。第二天,楊開慧按照毛澤東的建議,出去走一走,果然,第三天即10月24日,孩子生了下來。毛澤東抱著這個又白又胖的頭生子,高興極了。正巧,那天是泥木工人大罷工勝利結束的日子,真是雙喜臨門。「就叫他岸英吧!」毛澤東給孩子起了個響亮的名字。
岸英從小就隨父母四處奔波,1924年到上海,1925年回韶山,1926年去廣州。之後,又赴長沙,奔武漢,直到大革命失敗,毛澤東開完「八七」緊急會議,才秘密把妻子楊開慧、保姆陳玉英(人稱孫嫂)和岸英三兄弟送到岳父家———板倉楊宅。毛澤東曾十分感慨地說:「為了革命事業,這些孩子從小就吃百家飯,走萬里路啊!」為了組織秋收起義,毛澤東又遠離親人了。此後,整整三年,毛岸英在媽媽的身邊讀書、成長。
『玖』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偉大的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有哪些
孟母三遷;另外海瑞的母親是以聖人的標准來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