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幼兒園獨生子女任性案例

幼兒園獨生子女任性案例

發布時間:2022-07-12 15:52:11

獨生子女家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這是我們課題的題目,大家有什麼資料或想法,希望能提供給我)

20世紀70年代末,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長和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據報道,目前我國獨生子女覆蓋率在城市佔有率達90%以上,農村佔60%左右。獨生子女的心理衛生(only child mental health)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怎樣培養這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長,也成為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多學科的重要研究課題。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心理發展除了兒童本身特點(包括遺傳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完整程度等)外,生活環境、教育條件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其中教育條件起主導作用。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在學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育會有不同的影響。同時,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兒童個性、品德的培養和行為習慣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獨生子女出生後,便在特定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的經濟地位、家庭的教養觀念和期望,家庭成員的個性特點與相互關系,以及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無不對其心理健康發育產生重要影響。

根據心理學家經過20多年的研究,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諸如任性,好發脾氣,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社會適應不良等)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六方面:

一.傳統的家庭觀念 隨著城鄉的發展,中國的家庭結構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的重男輕女、多子多福、傳宗接代與養兒防老等家庭觀念已有了很大改變。但不可否認,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陳舊觀念。這些觀念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發育,出現了諸如敏感、膽小,過於內向等情緒問題。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 目前某些家長將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軸心,給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動均圍著獨生子女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有的甚至發展成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顛倒了家庭關系中的主次地位。這種特殊的家庭地位會使獨生子女養尊處優,高人一等,逐漸變得驕傲自滿,沒有禮貌,沒有同情心,助長了"自我中心"意識,扭曲了性格,從而形成了驕橫拔扈、不顧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長期望值過高 如今,「望子成龍」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普遍心態。可能某些家長是非本意地只生一個孩子,「望子成龍」的願望便十分迫切,他們不顧孩子的素質與興趣,也不重視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硬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在學習上要求過高,進行過難的訓練,超越子女的實際水平。一旦子女學習成績下降,就恨鐵不成鋼,對子女施加壓力或加以懲罰,致使某些獨生子女對學習產生恐懼感。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傷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過高期望也是獨生子女的一種巨大心理壓力,日久會導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變態或產生反社會行為。

四.愛的失誤 父母愛子女,人之常情。愛給兒童溫暖、安全感,給予力量,使之情緒愉快,易於開發智力,促進身心全面發展。但某些家長溺愛獨生子女,事事遷就放縱,想方設法滿足獨生子女的要求,放棄教育;或者事事包辦,百般服侍,不讓孩子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或者保護過度,恐其受到傷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動。這些舉措最終把獨生子女變得如同溫室里的花朵,難經風吹雨打。一旦受點挫折就發脾氣,或者膽小怕事,缺乏責任感,常常難以適應社會。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 家長管教子女不單是懲罰,主要在於對期望的行為給予鼓勵和贊揚,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壞的標准,建立自我控制機制。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須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行為檢點,形成一股強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獨生子女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是一方批評,另一方袒護;一方嚴格,另一方放縱,管教態度極不一致。有的甚至當子女的面相互指責或爭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難以樹立威信,也使孩子無從適應,是非不辨,好壞不分,以及養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六.過早進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來,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常訴寂寞的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這說明了獨生子女缺乏與小朋友共同生活的體驗,渴望與同伴交往。許多父母將獨生子女送進了托兒所、幼兒園,讓獨生子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養互相幫助、學習、競爭的情感。這些舉措是很正確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關系的心理價值,只讓獨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裡,向其灌輸成人的思維模式,過早地將他們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與交往的機會,失去了童年的歡樂與集體活動的樂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的損失。

如前所述,某些獨生子女出現行為與特點,或者心理衛生問題,主要由於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所致。因此,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的矯治與預防也應從家庭入手。主要措施有包含以下六方面:

一.擺正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兒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容易使兒童形成「自我中心」狀態,嚴重危害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形象與地位。要維護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須擺正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逐步培養自我服務的習慣,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自我中心」擺脫出來。

二.愛與教相結合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愛子女本身是教育。愛得合理、恰當,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溫暖,激發其求知慾及探索動機,成為健康成長的力量。但若溺愛縱容則會害了子女。在怎樣愛子女上,家長可參照以下五個方面:

1.既愛又不溺愛。

2.給予寬松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又有嚴格管理與要求。

3.注意德、智、體全面發展,又不忽視個體差異。

4.使熱情關懷與嚴格要求和諧結合,切不姑息遷就。

5.對獨生子女的優點鼓勵贊賞而不過分,對其缺點則應予批評教育。

三.教育統一,要求一致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長均是獨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達到預期目的家長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以身作則。除循序漸進外,還須掌握一個原則:統一教育態度、要求與方法。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家長需相互合作,統一口徑,是非明確,既要有說服力,又要有權威性,以增強教育影響。至於學校與家庭,家長與老師之間亦須採取一致態度,相互聯系、支持,方可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兒童教育兒童 同伴關系是發展兒童認知與社會技能,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支柱,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關系中,兒童的生理與心理方面處於近乎相似的水平。他們是平等互惠的,而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正是建立在這種平等合作的基礎上的。所以,家長送獨生子女上托兒所、幼兒園是十分明智的舉措。因為托兒所或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可使獨生子女逐漸產生與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誼的意識,懂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與評價、信賴與理解。同時可以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五.掌握規律,全面發展 兒童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既有階段性和連續性,又有個體差異。即使年齡相同的兒童,其表現也可極不相同。順應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心理衛生問題的矯治 兒童心理衛生問題大多屬於教育上的偏差。家長可參加一些座談會、家長學校,或者閱讀有關兒童心理發展的書籍,了解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徵,增強這一方面的知識。一旦獨生子女出現心理發育偏離現象,應早期干預,效果較好。如果某些獨生子女出現認知、情緒或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家長應帶他們到心理衛生咨詢機構進行必要的檢測與會談,取得指導,及時矯治。

㈡ 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案例、事實舉例

案例一:

1996年冬天某日的一個上午,某市一小學二年級(1)班班主任數學教師馬某(民辦教師),因該班學生劉某未完成家庭作業,非常生氣,把學生劉某叫到其辦公室訓話,他越說越著急,順手拿起在其旁邊的熱爐鉤子將劉某臉部燙傷有三處之多。馬某體罰學生的惡劣行為,在當地造成極壞的影響,教師馬某後來被學校開除。

本案中,教師馬某因學生劉某未完成家庭作業,就用爐鉤將該生臉部燙傷,並有三處之多,是一種明顯的故意傷害行為,應承擔法律責任。首先對於學生劉某造成的傷害應該給予賠償,根據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這應該屬於特殊的侵權責任,對於學生劉某的賠償責任應由學校承擔,在學校承擔民事責任之後,由學校對有過錯的老師馬某進行追償。另外鑒於馬某的故意傷害行為給學生劉某的身體造成了傷害,行為人馬某還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相關法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6條:「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有關主管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48條:「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或者變相體罰,情節嚴重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案例二:

小剛為某校八年級的學生,今年14歲,很調皮,不愛學習,讓班主任傷透了腦筋。「要不要小剛繼續在校讀書」問題在全班進行 無記名投票表決,給小帶剛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再也不肯到學校讀書了。小剛的父母覺得他繼續上學也不會有前途,就送他到一家商場當服務員。

小剛在當服務員期間,結識了一些不良青年,學會了吸煙、喝酒、賭博,而且小偷小摸,曾偷了同事少量錢財,受到了商場的警告。9月份的某天晚上,他竟入戶盜竊,因數額較大,觸犯了刑法,在逮捕歸案時,公安人員不開警車,不穿警服,不擴大知情面,並對小剛進行了不公開的審問。

案例三:

某一小學高年級,學生絕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嬌慣成性,組織紀律性差。某一周三下午,綜合實踐課教師王老師上課期間,學生朴某在課堂上大聲說話,無理取鬧,王老師制止時,又與老師蠻纏,下課後王老師將朴某叫到王所住宿舍內批評朴某(只有兩人在場),學生不服,與其爭辯,王老師便給了朴某兩記耳光,並說要與學生玩命,以此表示自己將學生「管好」的決心,直至下午5點50分才放學生回家,第七節英語課沒上著。

㈢ 金點子案例:孩子自私怎麼辦

泰興分界鎮中心小學 周紹新
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居多,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孩子們身上浮現出一些不良傾向。如:自私任性,散漫,膽小怕事,孤僻冷淡,目中無人,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認真,挑吃挑穿,不愛惜物品,缺乏同情心,不肯幫助人,怕做作業,與父母蠻纏,見客不禮貌,成為當今實施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
家長應十分重視孩子以下習慣的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勞動習慣,取放物品有序的習慣,文明禮貌,各種姿勢習慣等等。不要以為這些是小事,不注意教,孩子就不懂。習慣養成並不容易,做父母的一要指教,二要示範,三要督查。要從點滴抓起。要堅持訓練。以文明禮貌習慣為例,要訓練孩子禮貌用語,禁止粗話,要讓他們懂得尊敬長輩,讓坐,倒茶,問候。要讓他們懂得愛護弱小,肯幫助小同伴。還要讓他們懂得回報父母對他們的愛,在各種場合不隨意動別人的東西,不打擾別人的活動,能樂意把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不任性發脾氣,等等。總之,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件件小事做起,並且通過訓練要能鞏固下來,對已有的不良行為習慣,要認真加以矯正。這就要求我們的家長,眼要尖,耳要靈,心要細,嘴要巧,手要勤。要手把手地教,直到抓出成效來。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重在得法。在這里,我們特別強調心理疏導問題。要教育好孩子,不懂得孩子心理可不行。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不少家長同志的願望是好的,可就是教育效果不行,這其實是一個教育是否得法的問題。不少家長有如下感受: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了,孩子不肯跟自己說心裡話了,孩子現在做事總愛躲著父母了等等。這些究竟是為什麼。稍加,不難看出,是由於父母教育不當,使孩子產生了心理障礙,所以,家庭教育中要十分重視心理疏導。要做到這一點,家長必須注意以下三條:
一要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中國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往往是不平等、不的,其實,父母的權威有時是靠不住的,要使你對孩子的教育是成功的,父母必須與孩子心理溝通,要能溝通好,信任是最重要的。好父母永遠應該是低姿勢、高姿態的,只有你的姿勢低了,孩子的問題才會自然流向你,有事才會和你商量,有話才肯跟你說。同時,你的高姿態,你的理解和寬容又會贏得孩子對你的信任和敬佩。
二是對孩子的關愛不要過度。愛孩子永遠是正確的,但過度了就是錯誤的。現在家長溺愛孩子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帶來了不少心理問題。父母過緊的擁抱會窒息孩子,過度的保護,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因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夠用自己的努力去對付和處理問題的基礎上的。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要靠孩子自己去實踐,父母是不可以替他們去做的,再說替孩子做他們能做又願意做的事,是對孩子積極性的最大打擊。
三是學會尊重孩子,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他們也需要面子,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要過多訓斥,給孩子留點面子,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㈣ 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成了時代的重大問題,自私任性,唯我獨尊,「我爸是李剛」就是典型,這咋辦

作為父母,你有原則,就沒那回事了

㈤ 孩子的任性原因及有效對策讀後感怎麼說

讀了美國教育專家的《改變孩子任性的對策》之後,很受啟發。任性在當今孩子尤其獨生子女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如果我們放任小孩的任性,任性將會妨礙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任性會導致孩子生活無規律、放縱、愛挑食等,影響生理的健康;會導致孩子愛生氣、愛發脾氣、情緒不穩定等,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會導致孩子缺乏集體意識,不辨是非、不易合作等,社會適應力差。這些不良行為,孩子何能健康地發展?孩子任性的原因何在?對於我國小孩的任性行為大多都是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1、由於是獨生子女,造成了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
當今社會,越是條件好,獨生子女那種「小公主」、 「小皇帝」地位就特別明顯。一個大家庭,總是讓孩子說了算,家長們認為只要孩子高興,一家就太平了。孩子自認為家中處處以「我」為中心,無形中,助長了任性的行為。
2、由於子女少,造成家庭的溺愛。
由於家庭經濟上有壓力,所以許多家長不敢多要孩子,在一個大家庭中,孩子的稀少,家長無原則地溺愛孩子滋長了任性的勢頭。
3、同伴交往機會缺乏。
平時,在家裡,一個孩子往往都有還幾個成人來陪伴,這就造成同伴的缺乏,給孩子造成心裡上的寂寞。即使有成人來陪伴,但是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製的行為。
4、家長的文化水平受限,導致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出現隨意性、出現不當行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進行教育。根據自身的教育實踐我想談幾點防止和糾正任性的方法:
1、減少孩子的優越感,試著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由於社會發展特快,許多人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造成生活上有壓力,因此出現了中國過多獨生子女家庭的形成。許多獨生子女無形中就有一種以「我」為中心,什麼事情必須是「我」說著算,只要「我」喜歡的事情,沒有家長辦不到的。於是這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就助長了他的任性。許多孩子每次遇到該買不該買的東西,就強行要買,只要家長不同意,或是絕食不吃飯,或是在地上打滾。當出現這種現象時,我認為家長就不要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我們要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減少孩子的優越感,削除任性的土壤。
2、嚴愛有度,要學會冷靜處理
疼愛孩子,是每個家長的本性。愛的方式不同,孩子成長的方向就不同。但是如何去愛呢?我認為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懂的,愛應是落足孩子的成長需要,不是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不是寬容孩子的一切過失,否則就是溺愛。如果孩子在你身邊總是無理要求,而你又怕孩子的哭鬧傷身,然後無條件的滿足孩子,那就是縱容孩子,嬌慣孩子。孩子任性無形中就會滋生蔓延。作為疼愛孩子的家長們,為何不冷靜分析一下,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無理的要求,一時的滿足會導致什麼後果?對孩子提出的需要,要正確引導,分析其可能性、合理性,咱們應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著想。
3、身教重於言教,做好孩子的榜樣
任性行為的存在,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但是作為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因為自身的懶惰,隨意支配孩子做不情願的事情,有時有些家長因為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動不動就打罵孩子,其實家長的這種行為也是任性行為的一種體會。家長的這種任性行為,其實就是給孩子帶來了極其大的負面影響。孩子無形中就會在心裡種下了這種任性的種子。因此,家長平日里要經常檢討自己,千萬不要影響孩子,不要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也學會了任性。一定要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做好孩子的榜樣。
因此,我認為孩子任性的毛病不是短時間里養成的,它就是我們平時教育不當日積月累造成的結果。現在要改變孩子任性也並不是一時半會的,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平時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恆,反復教育,直至孩子改掉這個毛病為止。

㈥ 關於獨生子女的法律案例..高分求解

1、「我主要的問題是小孩A和B是不是還屬於獨生子女」:不屬於,因為獨生子女的定義就是父母自願終生只生育一個,對於男子來說,他已經有兩個孩子,根本不符合「終生只生育一個「的定義了。

2、樓上律師朋友說A、B都屬於獨生子女,不知道法律依據為何,如果樓主你不怕麻煩,可以到你所在地計生局去申請辦理獨生子女證試試或是打個電話咨詢,看是否能給你辦獨生子女證吧。

3、」如果不屬於.男方是不是應該給小孩A及其母親以一定經濟補償」:沒有依據。是否終生只生一個、成為獨生子女光榮戶,是父母的權利、但並不是義務,孩子的父或母都有選擇是終生只生一個、還是在依法可以生育二胎時再生二胎的權利,公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沒有傷害到對方的合法權益(註:對方不享有要求配偶、或是已經離婚的前夫必須放棄生育二胎、選擇獨生子女的權利),不需要對任何人進行補償。

4、「 我主要的補償理由是男方等於變相剝奪了小孩A的生二胎的權利..以及現行地方政府給予的退休後獨生子女父母500/月的獨生子女補助」:
(1)小孩A的母親依然有權依法生育二胎:A母是否能生育二胎,與男子是否生育二胎沒有任何關系,只與A母將來結婚的配偶是否為初婚、是否生育過子女有關系,因為:一般各省的條例都規定,離異後再婚的,如果一方為初婚且未生育過子女的,可以再生育一胎,這與A母的前夫是否又生育小孩沒有關系,也就說不上什麼「變相剝奪了小孩A的生二胎的權利」。
(2)至於A母無法再享受的獨生子女待遇:這沒辦法,我上面已經說過了,是否終生選擇只生育一個,是A母的權利也是A父的權利、但不是義務:法律沒有規定他必須如此。

5、「按我國現行計劃生育法.獨生子女證為女方保管」:沒有這樣的規定,只是一般在離婚前都這樣。

6、「如果女方不給獨生子女證.小孩B是不是就不能上戶口或如果上戶口是不是要繳納高額罰款」:
(1)也不是,男方拿不到獨生子女證,只要男方和B母符合當地生育二胎的條件、B有合法的准生證,就不繳納高額罰款、也可以順利上戶口。
(2)只是:在B出生後,男子再也領不到獨生子女費和享受以後應享受的獨生子女待遇了。

7、「如果女方A堅持不同意或不承認小孩B.是不是可以以不知情為由將男子告上法庭」:告也告不贏,對於已經離婚的男子和A母來說,A母對於男子的再婚、生育情況不享受知情權,無權干涉、無權決定同意還是不同意。

㈦ 獨生子女是否普遍都帶有任性心理呢家長該如何教育呢

計劃生育政策執行,獨生子女的家庭變得十分普遍。不難發現,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都是比較任性的。不過也有一些家庭教育比較好的,即使生活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子女也都是比較懂事的。那麼家長該如何教育,才能夠讓獨生子女不具有任性心理呢?

不嬌縱孩子

很多孩子變得任性自私,都是因為家長驕縱孩子。所以我們想要教育好獨生子女,讓獨生子女不帶有任性心理,我們就不應該去找孩子。

當父母喜歡對生活,對工作進行抱怨時,那麼孩子也就會有樣學樣,甚至會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進行抱怨。介紹就不再願意去認真的學習,好好的生活,而且會對任何事情都懷有一種抱怨的心態。這時候孩子的抱怨心理比較嚴重,干什麼事情的時候也會變得任性而為,不再去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以及事情的嚴重程度。所以為了讓孩子不再帶有任性心理,家長也不應該在孩子面前進行太多的抱怨。

閱讀全文

與幼兒園獨生子女任性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運新老年大學 瀏覽:595
濟寧老年大學攝影 瀏覽:804
陳平教授教你如何養生 瀏覽:687
陝西省衛生系統女職工退休年齡 瀏覽:879
獨生子女父母新農合如何交 瀏覽:649
小孩常規體檢多少錢 瀏覽:228
父母爭搶食物怎麼辦 瀏覽:477
農村老人能不能給點養老金 瀏覽:366
陪女朋友體檢注意些什麼 瀏覽:15
父母死後一年怎麼寫包袱 瀏覽:688
多少歲在牢里算老人 瀏覽:421
唐山養老院招聘 瀏覽:255
50歲土 瀏覽:202
西安企業退休工資查詢 瀏覽:426
體檢驗尿有血是什麼原因 瀏覽:774
家裡養生不能劇烈運動怎麼辦 瀏覽:993
農村幹部養老待遇問題博客 瀏覽:863
南昌普通事業幹部退休工資多少 瀏覽:230
不抱怨父母的無能是什麼意思 瀏覽:312
聖經上祝願老人家的話語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