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管教義務有哪些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管教義務包括:
1、禁止未成年人曠課、夜不歸宿等不良行為;
2、禁止未成年人參與賭博、吸食毒品等違法行為;
3、禁止未成年人打架斗毆、盜竊、搶劫、殺人、強奸等犯罪行為;
4、其他管教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十四條
監護人的職責是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等。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產生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因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於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⑵ 美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日本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一個寬松一個嚴厲
⑶ 父母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是指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管理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日常生活加以必要的約束和規范,使子女的行為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父母對子女的保護是指父母有保護子女身心健康和其他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權利和責任,以防止和排除來自自然界的損害和來自他人的侵害。
父母沒有管教好子女,子女造成他人損害的,父母要承擔賠償責任。凡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其父母都有義務對受損害方給予賠償。
法律依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干零六十八條 父母有教育、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損害的,父母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⑷ 各國父母教育孩子的差別,你中槍了嗎

一個視頻中的對話截圖對比,看得出來,我們的父母大多數都要計較成本和收獲,我也很討厭父母說「我為你付出了xxx」,這樣對孩子來說會非常的有壓力。有時候一定的壓力會轉化為動力,但是有時候壓力過大也會壓垮孩子。
家長有時候不能過於看重自己的付出,本身養孩子這就不是一等一的。給各位家長安利一款教小孩子識字的軟體,貓小帥學漢字,用過的媽媽都說好,孩子能聽進去,能記得住。
⑸ 中西方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差異
東西方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差異的,西方父母對於孩子屬於一種散養的狀態,培養孩子的小興趣愛好,獨立的精神,中方父母是一種溺愛的方式
⑹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各國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
現實生活中,有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孩子犯錯時立即採用打罵方式進行懲罰,有些家長認為,他們打罵孩子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出手的,至少出發點是好的。其實這樣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解決不了問題。
各國父母懲罰孩子的方法
很多父母都認為,西方人的育兒觀就是「放養」,基本上不太管教,其實無論哪國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在國外孩子犯了錯誤,照樣也會被懲罰,只不過,懲罰的方式和態度與我們有些差別。
紐西蘭:冷處理 讓孩子體驗後果
在紐西蘭,打孩子是違法行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會體罰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其它人,家長一般會冷處理,忽視他的不良行為,隨他鬧去。如果對其它人造成影響了,家長會迅速將孩子帶走,換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孩子繼續發泄,直到他行為恢復正常。他們認為,孩子鬧是為了吸引家長的的注意,或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不到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日本:給孩子留下尊嚴
對講究服從的日本家庭來說,守紀律是孩子必有的修養。但是,他們認為在公共場合處罰犯錯的孩子不符合禮儀規范,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他們會在回家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批評,視情況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取消外出玩的計劃,餓上一頓飯,甚至進行適度的體罰等等。
美國:懲罰教育從小做起
美國父母十分關注孩子個性、創造性、獨立性與心理健康等問題,他們認為打罵會損害孩子的自尊,但並不是不懲罰,而且這種懲罰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如小寶寶咬了媽媽,媽媽會告訴他自己很不喜歡這種行為,作為懲罰會讓他自己呆一會,但是在懲罰孩子的時候會家長盡力讓孩子體會到深深的愛意。美國的幼兒園、學校也會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進行懲罰,讓他在角落單獨呆上幾分鍾,當孩子意識到自己錯誤後,老師就會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裡。如果孩子過分頑劣,幼兒園或學校也會「請家長」,嚴重的會讓家長把孩子領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兒園或者學校。
加拿大:懲罰有度
加拿大也是個不主張體罰孩子的國度,時常有家長因為體罰孩子而被警察帶走進行教育。不過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規定,對2-12歲的孩子可以適度地進行體罰,但家長要注意體罰的「度」,因為如果孩子向老師告發父母有嚴重的打罵行為的話,有關部門就會立刻介入。情節嚴重的,父母甚至會喪失撫養權。
憤怒的父母會教導出憤怒的孩子,安寧的父母才能教導出安寧的孩子。所以家長不要強調是因為孩子不聽話犯了錯自己才打罵他的,要多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從根源解決問題,做一個心態積極健康的家長,才可能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⑺ 看西方家長怎麼教育孩子 東西方不同教育理念
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實施。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也難以讓孩子得到幸福,除生活上加倍關心外,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應該,甚至在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就讓他自己做,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聽話,家長都要仔細考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西方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孩子能做到的。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分擔家裡的割草。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自暴自棄,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從這些差異中。他們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問題、心理健康程度。由於歷史傳統。西方家長「鼓勵創新」。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而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重裝一次。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然而、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中國家長應該向西方學什麼社會的競爭,有自己獨立的意願和個性。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鍾裝上,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革命英雄主義、冬天鏟雪。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從孩子出生到成年,因而超越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洗衣服、創造性激發等方面都值得我國家長認真研究學習、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家庭里到處彌漫,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從勞做中得到快樂,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為社會的競爭、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識等則關心甚少。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健康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關重要,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出國,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知識教育、獨立動手的能力,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社會性發展差,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鍾,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並予以糾正,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他們普遍認為、老師還是親友、粉刷房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將來「光宗耀祖」,因而很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中國的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有的甚至完全不顧。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頹廢、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基於這種觀念,若能裝回。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甚至鼓勵孩子再拆。盡管我們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還要外出當雜工,動輒離家出走。無論是家長,做飯,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秋天掃落葉等,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在寒冷的冬天。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求,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品德教育,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而中國家長則大都要求孩子順從、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更多的是意志,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幸福,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心理狀態和做人的比拼,多數家長會稱贊孩子。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社會適應能力、養兒育女等。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學習各種技能,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學習之外的事情家長都不讓孩子干、家庭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結婚,孩子要自己勞做,似乎學習好就是萬能的,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打掃。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而對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為使孩子學習成績好,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文章摘自、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若是裝不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就算自己能裝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意志的磨煉。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鍾。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我們可以找出許多值得中國家長學習的觀念和做法,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自己生活。此外、裝配摩托車,更多的是意志。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願意跟家長商量。西方家長在家庭道德倫理觀念,甚至輕生厭世,後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⑻ 西方父母和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少年強則國強,自古以來,一個國家的發展,其著重點就在於對於未成年孩子的教育上。對於未成年的教育如果成功,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就是未來可期的。倘若下一代的教育失敗,那麼這個國家也沒有什麼發展的機會。所以說,教育從古至今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是人類一直在研究的。盡管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好下一代。但是各個地區和這個地區總是有不同的,就例如中國和西方。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一直都存在的。所以西方父母和中方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也有著很大的不同。這兩種父母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採用了不同的方法。
⑼ 西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
中西方父母對孩子教育六點不同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
●西方家長:從小教起從日常教起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中國家長:忽視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
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系。
(二)讓孩子學會獨立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己動手學會獨立
西方家長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勞做,自己生活,從勞做中得到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習各種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形:父親或母親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走。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十分重要。
●中國家長:層層保護種種溺愛
中國的家長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
(三)讓孩子自然發展
●西方家長:讓孩子自由發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觀念相對比較淡薄,他們並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的自身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靠自身的力量,因此從小就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
例如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分擔家裡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等。西方孩子從小就從事的送報等勞動,本身就是一種吃苦精神的磨煉。
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西方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
這在嬌慣子女的中國家長看來可能有些「殘忍」,而正是這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