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哪篇古文中的
出自《觸龍說趙太後》。
《觸龍說趙太後》是《戰國策》中的名篇。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1)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出自擴展閱讀:
《觸龍說趙太後》選自《戰國策·趙策四》。
《觸龍說趙太後》故事梗概:
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其子趙孝成王繼位,年幼,由趙太後攝政。趙太後就是趙威後,趙惠文王的妻子,趙孝成王的母親。當時,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
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觸龍在這種嚴重的形勢下說服了趙威後,讓她的愛子出質齊國,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
全書分為西周、東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策。記載了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動態,其中以記載謀臣策士的言論和活動為主要內容,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復雜的斗爭,保存了戰國時代的大量富有價值的史料。
Ⅱ 父母為之計深遠前半句是什麼
父母為之計深遠前半句是父母之愛子,出自《觸龍說趙太後》,是《戰國策》中的名篇。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本文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後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後,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和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Ⅲ 為人母則為之計深遠是誰說的
原句出自劉向的觸龍說趙太後
觸龍說趙太後
【作者】劉向【朝代】先秦
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諫。太後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
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
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
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3)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出自擴展閱讀:
觸龍說趙太後賞析
《觸龍說趙太後》一文開篇就描繪了一個氣氛極為緊張的局面:趙君新亡,秦兵犯趙趙求齊助,齊要長安君作人質愛子心切的趙太後不肯讓兒子去冒這個風險,嚴詞拒絕了大臣們的強諫,並聲稱「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在這樣劍拔弩張的情況下,觸龍的諫說顯然要困難許多。他深知要能說服趙太後,就必須讓她明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然而,若從正面去講道理,則將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自取其辱。因此,必須順著太後溺愛長安君的心理因勢利導,巧說妙諫。
在爭取到面見太後機會後,觸龍先用緩沖法關切地詢問太後的起居飲食,並絮絮叨叨地與她談論養生之道,使本來「盛氣而揖之」、戒備心極強的「太後之色少解」。這樣,就從感情上消除了太後的逆反心理和敵對情緒,為進諫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接著,觸龍用引誘法懇切地為自己的幼子舒棋請托,以期讓太後產生共鳴,從而引出她的心事。
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後的愛子之情。在她看來,觸龍簡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憐的「知己」了。她不僅「笑曰」了,而且饒有趣味地與觸龍爭論誰更疼愛幼子的問題,開始毫不掩飾地向觸龍袒露心跡了。這就為下一步談論如何愛子的話題奠定了基礎。
觸龍抓住契機,用旁敲側擊的激將法說太後疼愛燕後勝過長安君。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發了太後的反駁「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千迴百折,終於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後說的一句話。此時,他才可以正八經地談論他的愛子觀了。
他於是從容回顧往事曰「媳之送燕後,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極力誇贊太後愛燕後而為之「計久長」的明智之舉,以反襯出她愛長安君的「計短」。由於觸龍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樣指貴太後不該溺愛幼子,而是批評她還愛的不夠,應像疼愛燕後那樣疼愛長安君,才算愛得深遠,所以太後聽著十分順耳,在不知不覺中已完全接受了觸龍彀中。
一聲爽朗的「然」,就說明她已經完全接受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至此,觸龍的諫說已初見成效。他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剖析歷代諸侯子孫未能繼世為侯的教訓,其原因就在於「位尊」、「奉厚」、「挾重器多」,卻「無功」、「無勞」。並以此作類比,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姐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青腆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且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真是既痛快淋漓而又字字力重千鈞,揭穿了太後。
始終順著太後愛子的心理,從為長安君的根本利益著想出發,層層深人地啟發引導,情離於理,理表與情,終於使太後深受感動,心悅誠服,慷慨應「諾」。
觸龍的諫說自始至終未有一語提及「令長安君為質」,而太後情不自禁地說出「態君之所使之」,同樣沒有直接說穿派長安君入質於齊的話,與觸龍的精彩說辭彼此配合,相映成趣。雙方心照不宣,達成默契,絲毫不顯馗尬。文末用「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作結,使首尾圓合,結構謹嚴,同時也增強了故事的喜劇色彩,彰顯了觸龍諫說的卓著成效。
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什麼意思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意思是:「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
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什麼意思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意思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愛孩子的那種愛,父母是怎麼愛孩子的呢,他們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把孩子的未來都考慮好了。
這句話出自《戰國策》的《觸龍說趙太後》第3段。
原文節選: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釋義:
左帥公說:「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愛他,希望(您)讓他補充黑衣衛士的人數,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來求您!」太後說:「答應您!年齡多大了?」(觸龍)回答:「十五歲了。雖然還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來託付給您。」太後說:「男人也疼愛他小兒子嗎?」(觸龍)回答:「比女人愛得厲害些。」太後笑著說:「女人愛得特別厲害。」(觸龍)回答:「老臣認為老太太愛燕後超過愛長安君。」(太後)說:「您錯了,不像愛長安君那樣厲害。」左師公說:「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老太太送燕後(出嫁)時,(她上了車)還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惦念、傷心她的遠嫁,這也夠傷心的了。送走以後,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為她祈禱,祈禱說:『一定別讓她回來啊』這難道不是從長遠考慮,(希望她)有子孫相繼為王嗎?」太後說:「是這樣。」
創作背景:
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繼位,年幼,由趙太後攝政。趙太後就是趙威後,趙惠文王的妻子,趙孝成王的母親。當時,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觸龍在這種嚴重的形勢下說服了趙威後,讓她的愛子出質齊國,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作品介紹: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
Ⅵ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什麼意思
父母如果來這里的話,應該為他們謀劃更長遠的事情。
Ⅶ 為子女計深遠怎麼說的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戰國策》中《觸龍說趙太後》。釋義: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愛孩子的那種愛,父母是怎麼愛孩子的呢,他們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把孩子的未來都考慮好了。
這段歷史,不光留下了這句警言,更是提醒後人家風家教的重要性: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家風家教,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培養人、塑造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戰國策》中的名篇《觸龍說趙太後》:
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際,大舉攻趙,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則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
執意不肯,導致國家危機日深,就在趙太後嚴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後,讓她的愛子做人質去齊國,換取救兵,解除了國家危難的故事。
Ⅷ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誰寫的
《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第3段)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內;而臣衰,容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於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
Ⅸ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什麼意思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觸龍說趙太後》講的是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乘機猛烈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必須得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才能出兵。趙太後不肯答應,大臣們竭力勸諫,太後對大臣們說:有誰敢說要叫長安君去做人質的,老太婆我定要吐他一臉唾沫。面對危急形勢,觸龍從容無畏,以一番委婉誠懇而又富人情味的勸諫,使得峰迴路轉,終使太後心悅誠服地將其愛子長安君質於齊。齊發兵救趙,長安君也為國立了功。
本篇故事從一層面反映女政治家的人性弱點,也反映出古老的世卿世祿制度已受到嚴重挑戰,任賢使能,以功立世的思想,已為統治階級中開明人士所接受。而觸龍所言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即使在今日仍不失積極的啟迪意義。
現代社會中,對子女教育存在許多誤區。現在的家庭多數都是三口之家,於是乎,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對他們百般嬌寵,事事包辦。(衣服幫著穿,鞋帶幫著系,牙膏幫著擠,學具幫著收......)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一個剛入學的大學生,就餐時那起帶殼的雞蛋就往嘴裡塞。問其原因,居然不知道吃雞蛋還要剝殼,平時都是父母剝好了給他吃的。這雖說太離譜,但卻給我們留下深深地思考。
為人父母,疼愛子女理所當然,但如果疼愛的讓孩子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試問,這種愛還叫愛嗎?愛是過分,就會出現問題。
現在還有這樣的現象:自己所嬌生慣養的子女長大成人,留下二老無人照管,而孩子們並沒有覺得有錯。因為在他們的內心,都有一種被別人照料的影子,他們意識不到要照料別人的觀點。作為父母,應該自省,這寫不是自己的責任嗎?
父母愛子女,如果愛的過分,就會讓孩子們喪失尋實求真的能力。如果真愛您的孩子,從現在做起,不要事事包辦,而要教給他們本領,為他們作長遠打算。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