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與中國的對比
1,美國父母不準孩子隨意插話。中國父母會先回答插話孩子的話題。
通常大人在聊天的時候,孩子們聽到什麼就會想及時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美國的孩子如果插話進來,美國父母就會做一個手勢示意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要求,但是要等,或者對孩子說,「請等父母說完。」相反,中國父母就會停下來,先處理孩子,「詢問孩子有什麼事」。
2,美國父母會輕聲的和孩子說話。中國父母會大聲的制止孩子說話。
英文裡面有一句話叫『indoor voice』。也就是說輕聲說話,用室內的聲音說話。當孩子高聲大叫的時候,美國父母就會輕輕說,「indoor voice please,I can hear you。「中國父母就會生氣的大聲反問,」干什麼,不會輕點說。「
3,美國父母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光。中國父母更喜歡看著孩子玩。
在公園或者游樂場,有一個現象很普通。大多數美國父母都是直接參與到孩子的玩鬧,陪著孩子瘋,陪著孩子跑,積極的參與其中。而絕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是站在一旁靜靜的看著孩子自己玩,或者看著孩子和別人一起玩,只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出現教育。
4,遇到孩子糾紛,美國父母會先問事情的起因前後。中國父母先維護自己的孩子。
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發生糾紛爭執都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的對待方法就是最好的教育時機。美國父母遇到孩子糾紛問題,就會先問孩子們發生了什麼事情,她們會讓兩個孩子當面說,然後再和對方父母溝通。中國父母更喜歡先維護自己的孩子,當著孩子的面就指責性的解釋。
5,孩子犯錯誤,美國父母蹲下和孩子溝通。中國父母生氣的責罵孩子。
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誤,沒有國界之分。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後,美國的父母會蹲下身子把孩子拉在一旁和孩子輕聲細語的講道理,但是口氣是很嚴肅的。而中國的父母就會感覺很丟臉,大聲的當眾指責孩子,責罵孩子,甚至強制孩子去道歉。
6,孩子沒有按老師的指令做手工,美國父母表揚孩子,中國父母批評孩子。
有些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歡跟著老師的模版走。可能老師讓做一個蜜蜂,他做成了機器人。遇到這樣的孩子,美國父母會說,這個主意很不錯。中國父母就會要求重新做過。
7,孩子打翻果汁,美國父母乾脆讓孩子玩,中國父母生氣責罵不讓玩。
孩子不免會打翻果汁或者水以及牛奶之類的飲料,美國父母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反正都打翻了,她們會讓孩子玩,然後讓孩子自己玩完後處理掉。中國父母一聽到打翻,第一反應就是真浪費,好心痛。然後就責罵孩子,讓孩子站遠遠的,不許碰地上,然後自己趕快處理掉。
8,美國父母不管孩子穿衣服,中國父母喜歡干預孩子的穿著打扮。
美國孩子有時候穿的真的很離譜,大冬天穿短褲,夏天穿夾克或者好幾件T-shirts。美國父母一般不管,隨意的態度,她們會告訴孩子自己的意見,孩子不聽就不說了,讓孩子自己隨便。中國父母冬天怕孩子生病,夏天怕孩子中暑,那是絕對的不讓孩子這么穿,想盡辦法讓孩子穿得體的衣服出門。而且中國不是有句古話,「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中國父母覺得孩子的穿著和自己的面子有著直接的聯系。
❷ 中西方父母與子女關系有哪些差異
❸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家庭觀念的區別為:重視度不同、家族意識不同、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一、重視度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觀念重視血親關系,中國人的家庭結構的主要特點就是大家庭。包括核心家庭與延伸家庭。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對於血親關系並不像中國人那麼重視。在西方國家,核心家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
二、家族意識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中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強烈,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一直奉行敬老的傳統。老人們往往會受到家庭、社會格外的尊敬。
2、西方家庭觀念:西方家庭的家族意識較淡薄,西方的社會的根基在個人,西方文化價值觀以個人主義為核心。贊揚人的價值,提倡人的尊嚴和個性自由發展。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較為平等。
三、子女與父母關系不同
1、中方家庭觀念:在中國家庭中,子女年幼時依賴父母,父母為家庭作出很多的個人犧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從。子女成長後則對父母負有贍養的責任,但在某些情況下會繼續依賴父母。
2、西方家庭觀念:在西方家庭中,子女中學畢業後就不在家裡住,年輕人以獨立自主為榮。而父母老了以後也不以子女為依賴,子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責任,雙方沒有這么多義務與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式家庭教育
網路——西方民間的教子智慧
網路——家庭價值觀
❹ 為什麼美國電影在涉及到兒女與母親的關系時,反映的多是兒女對母親態度冷淡,甚至不敬呢不解...
樓上的WTF ?! O___O
因為歐美國家從小培養獨立。18歲以後很少會繼續呆在家裡和家人一起住。一般17就開始宿舍什麼的。。
他們的思想范圍就是自己活自己的。
甚至長大成成年後大多都會每年只回來看一兩次而已。
思想不同么。現在看見老人一個個孤孤單單的還真的超可憐的。。
❺ 中西方父母與子女關系有哪些差異
中國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一般都有「代溝」而所謂的「代溝」就是上父母與子女之間在家庭、社會等方面有不同的認識,這些認識差別主要有以下內容構成:思想方面:父母一般比較務實但相對保守、批判性稍差;而年輕一代則主張自由、創新、開放的思想。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富有批判性。在生活方面:上一代一般重實際,而較少追求生活上的享受;而年輕一代則富於幻想,較為重視享受,喜歡追求生活上的新異刺激。在家庭責任感方面:父母一般對家庭非常負責任,並願意對家庭做出全部犧牲,喜歡子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體制,認為子女必須孝順服從父母;而年輕一代則重視個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歡個人組成的小家庭體制,並認為子女的意見應該受到父母的重視。在政治方面:父母一般不大贊成參與政治,對政治活動一般都採取迴避態度,而年輕一代喜歡參與政治,對社會的不滿現象願意發表意見並希望自己的意見能得到有關方面的採納。在行為方面:父母一般贊成維持傳統的形式,處事謹慎、冷靜,認為作事應有原則,穩扎穩打,不接受新的花樣;而年輕一代則喜歡冒險性的活動,敢作敢為,認為各人應按自己的意見行事,不必顧及別人的看法,不應有太多拘束。在人際交流交往方面:上一代一般都比較保守,把男女之間的交往看作是一件比較嚴重並且是一件嚴肅的事;而年輕一代則喜歡廣泛交友,對與異性交往看得很淡。在用錢方面:父母一般比較節省,重視金錢的實用價值;而年輕人一般不大懂得節省,想怎麼用就怎麼用。花錢一般沒有計劃。在服裝方面:上一代喜歡穿保守、大方而樸素的服飾;而年輕一代則喜歡穿能表現其活力和時尚的服裝,穿著喜歡表現自己的個性。
西方的父母與子女關系則是各自獨立,子女18歲後便要求獨立,不能再無償花費父母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