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嚴格要求子女的事例
文 李古成
甘祖昌,江西省蓮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甘祖昌對子女嚴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編成一本書,這里僅選擇幾個鮮為人知的事例,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艱苦奮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兒子錦榮在家裡做篾工,聽說父親當了新疆軍區後勤部長。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松的工作。不料父親對他說:「你20多歲了,讀書超過了年齡,現在工廠需要鍛工,你去學打鐵吧。」甘錦榮在新疆打了半年鐵,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體吃不消,向父親訴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錦榮不滿意,寫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來信,立刻回信說:我們幹部子女不能搞特殊,應該帶頭艱苦奮斗,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後來錦榮隨父回鄉務農,又多次提出要父親出錢給他蓋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說:「我不能把國家給我的工資給子女享受。再說,我們現住的房子先後五次被敵人放火燒過,是鄉親們冒生命危險搶救下來的,留下它做傳統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鄉務農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帶孩子們背著糞筐到野外撿糞。為了適應南方人種水稻的習慣,甘祖昌要孩子們打赤腳下地。孩子們從小沒打過赤腳,過了兩天,健榮腳上就打出了十多個水泡,十分疼痛,不願再幹了。父親教育他說:「只有不怕吃苦,堅持鍛煉,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堅持下,孩子們終於很快適應了環境,以後個個養成了自覺勞動的好習慣。
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有一次穿了一雙鞋幫破了的鞋子上學,有同學開玩笑說:「將軍的女兒還穿這樣的鞋?」公榮聽了臉紅,回家把鞋扔到牆腳。甘祖昌見了,把鞋子撿起,戴上老花鏡,一針針把鞋子補好。他對公榮說:「我在你這樣的年紀給老闆挑腳,每天來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腳。現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艱苦奮斗的傳統呵。」以後甘祖昌給每個孩子發了個針線包,衣服破了,自己動手縫補。
不搞特殊
1972年甘祖昌的大女兒平榮在吉安衛校學習,聽說要征女兵,立刻給父親寫信,求他給徵兵部門打個招呼,讓她當兵。不料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批評:「我知道你眼睛近視,不符合當兵條件,我們幹部子女不準開後門搞特殊化!」而平榮因為在學校品學兼優被單位推薦參了軍。甘祖昌得到消息感到會影響部隊素質,打算給平榮所在部隊寫信讓她退伍。正在這個時候平榮從部隊來信,說她用左眼瞄準,打靶成績達到優秀,並被選送參加全軍射擊表演賽,甘祖昌才改變了原來的打算,讓她在部隊鍛煉。
1974年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初中畢業了。班主任家訪,說起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讓子女上高中。但縣里高中名額有限,僅三分之一學生可以升學,公榮在班上成績好,是推薦的對象。甘祖昌聽了立刻表態:「既然名額有限,就不要考慮公榮的升學問題了,讓她回鄉務農吧。」事後他耐心地向女兒解釋說:「我8歲就開始勞動,你15歲,不算小了;我和你三個叔叔加起來才讀6年書,你一人學了9年,也不算少了。你是幹部子女,要吃苦在前,帶頭把農村建設好。」公榮在父親的教導下,參加勞動成績突出,1978年被吸收為工商銀行儲蓄員,因工作出色成為「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範。
1976年甘祖昌的愛人龔全珍從教育崗位離休。按照當時規定可由一個子女頂替。四女吉榮打算去學校「頂班」。但甘祖昌堅決反對。他說:「子女長大了應該自謀出路,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吃老本。吉榮沒讀過師范,文化也不高,她能教書么?」以後,吉榮要去共大學習中醫草葯,徵求甘祖昌的意見。他說:「學技術我同意,就是不能頂班!」吉榮後來終於成了一名合格的醫葯工作者。
移風易俗
甘祖昌有五個子女,80年代以後陸續到了成家的年齡,他一再囑咐他們:你們結婚,要帶頭移風易俗,不收禮金,也不要宴請客人。70年代新榮結婚,他只花30元買了個衣櫃,20元買了張書桌,連被子床單總共才花一百多元錢。結婚前一天,甘祖昌交代親友們說:明天結婚,女方派兩位女伴把新娘送到公社,這里也派兩位女伴到公社去接人。在公社領了結婚證就算結了婚,我們家裡不辦酒席,只發點糖果給送親的姑娘們。
1981年大女兒平榮結婚。平榮把女婿帶回家來。龔全珍很高興,建議按照蓮花風俗,買點禮物送給他們,表示作父母的一點心意。但是甘祖昌不同意,他說:「不要送什麼禮物,子女結婚,父母掏錢的舊習俗應該打破。我們要鼓勵年輕人艱苦創業,走自己的道路。」
老農劉記聖是甘祖昌的好朋友,他多次勸甘祖昌:「你把錢用到集體事業上去是對的,但是你也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想想,拿點錢給兒子蓋房吧。」甘祖昌不同意他的觀點,他說:「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革命的十大措施之一,就是廢除繼承權。留下一筆遺產,讓後代坐享其成,這不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繼承觀,我們只能把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留給後代,這才是真正的寶貴遺產。」
言傳身教
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侄兒甘鐵朗、孫子甘全連一同初中畢業,回到家鄉參加農業生產。同時,還有李孝林等十餘位知識青年也回鄉參加農業勞動。甘祖昌為了教育他們安心農村生產,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從大年初一到初四,組織他們學習毛主席著作和有關黨在農村方針政策方面的文件。並邀請在舊社會和他一起挑過腳的四位老農給孩子們上課,現身說法,講家史和村史,用新舊社會對比的方法來啟發教育年輕一代。座談會使這些回鄉務農的年輕人受益匪淺。紛紛表示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青春。
接著,甘祖昌便把孩子們帶到屋後的虎形山上,對他們說:若要富,先種樹。虎形山荒蕪太可惜,應該開墾出來種植果樹。在場的二弟洪昌卻認為:虎形山土質貧瘠,種樹不能成活。甘祖昌笑著說:「那是因為方法不對頭,南泥灣土質比這更差,種莊稼照樣豐收。」他便親自示範,深挖坑,施好肥,栽上樹,勤管理。當時,這些孩子跟著甘祖昌天天去山上勞動。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果樹成林。甘祖昌的孩子們也都茁壯成長,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
B. 家長對孩子特別的嚴厲,會給孩子的性格有什麼影響
在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對孩子都非常嚴格。但是過於嚴格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是非常不利的。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必須聽從自己的指揮,但是這樣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
首先,過於嚴厲會讓孩子懦弱。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頭腦裡面就存在這樣的一個執念: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嚴格。很多家長認為只有要求嚴格才能夠收獲一個優秀的孩子,其實這個想法是大錯特錯的,教育是需要嚴厲和呵護並存的,如果嚴厲占據了大部分,那孩子就有可能變得懦弱。因為家長總是用嚴厲的口吻和行為來對待我們的孩子,那孩子就會覺得家長非常可怕,很可能就會變得懦弱。在這個的家長面前,孩子不會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因為在父母身上,孩子沒有感受到來自於家長的愛和呵護。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家長一定要做到不要過於嚴格。給嚴格的時候就要嚴格要求,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也還是要做到給予孩子溫暖的懷抱。
C. 父母嚴格教育孩子的例子有哪些
畫荻教子北宋時候,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 非常困難 。他的母親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鄭氏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D. 父母對子女嚴厲的事例
首先你要了解自己子女的性格和弱點。記得我女兒在上小學5年紀時,有一次回我檢查書包,答發現女兒書包里有一本小人書,我看了一下,發現是下三濫的言情小說,當時我氣壞了,本想好好地打她一頓,解解氣,可我女兒是那種不怕打的人,但她把面子看到很重要,於是我跟女兒講,這種書不能看了(我把書給撕了),要女兒寫檢討,女兒很快把檢討寫好了,我拿著檢討對女兒說:「如果發現再看這種書,我就把你寫的檢討貼到你的教室門口去,誰知我這招狠管用。
E. 小作文父母對孩子嚴厲一件事情
一、家長過於嚴厲,孩子出門後自我放縱案例一:多年前,我有個男學生,( 我們暫叫他「小章」 )父母都是工廠的工人.這孩子長相好,腦子接受能力也不錯,常常讓初次接觸他的人喜歡上.然而時間接觸長了之後,你會發現每當打上課鈴後,他常常是頭發濕 漉漉地進教室,不是水,全是汗.起先以為是男孩子調皮,就多次勸告,然而收效不大.隨著年級的升高,他活動時的危險動作也就越來越多.有一次,他突然在樓 梯上將另一男同學推到,導致那位同學後腦有淤血.當我到他家家訪時發現,他家住廠公房(平房),很小.與家長和鄰居的交談中知道,這是一個在家非常聽話的 孩子,不高聲說話,甚至說話還有些結巴.與他奶奶的交談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對生活現狀不太滿意,巴望孩子能通過學習改變一切,於是孩子到家後學習完不可以 出門玩,不可以看電視.孩子的媽媽性格急躁,孩子一旦出現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為就會遭到訓斥和打罵,有時暴躁的母親甚至手邊有什麼,就抄起什麼傢伙向孩 子扔去,也不管那扔去的東西是否帶來危險後果,一旦出現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為就會遭到訓斥和打罵,所以孩子在家很文靜,很乖巧.案例分析:小章的嚴厲型 的父母常以強制型的方式,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為,使得孩子在家沒有心理放鬆的時間.到了學校,逃離了父母的監管,他覺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地放鬆自己 了,玩得滿頭大汗可以說是他的一種心理宣洩.因為父母對孩子不計後果的打罵,使得孩子覺得這是一種正常的事情.因此,當他推樓梯上的同學,當時也一定不會 考慮到什麼後果. 二、家長過於嚴厲,導致孩子愛說謊案例二:剛剛送走的一批畢業生中,有位小徐同學,是一位家庭條件比較好,父母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孩子, 然而完全可以學好文化知識的他常常不做作業,常常考試成績倒數,更為嚴重的是愛撒謊.只要犯了錯誤,在老師目前是老老實實認錯,但一到家長面前,馬上改 口.常常讓家長誤認為老師錯怪了他孩子.小徐同學的一張成績較好的試卷可以用來代替成績差的試卷讓父母簽幾回字,一次給父親簽,一次給媽媽簽,謊言讓全家 皆大歡喜.一次錯誤之後,我要打電話戳穿他的謊言,他留著眼淚苦苦央求:「求求你了,爸爸會打死我的!」直到老師讓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小徐寫下所犯錯誤,他 父母親眼見到後才轉變了對老師的看法,才知道兒子說謊的嚴重程度.案例分析:小徐父親以「痛打」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兒子,使得小徐不敢告訴家長真實的學習 情況,更不敢將學校犯的錯誤如實的講給父母聽.於是,他開始說謊了.在初次說謊後,他發現謊言帶給他不一樣的結果,因而說謊的次數多了起來.他又從說謊中 發現表面嚴厲的父母不善於與老師溝通,對自己的謊話十分相信,因此他的謊話越說越多,越說越圓滑.歸根究底,是嚴厲而又輕信的父母給了他撒謊的肥沃土壤. 三、父母過於嚴厲,導致孩子不自信案例三:班上有個女生,眼睛亮閃閃的,說話口齒清
F. 關於父母嚴格要求孩子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甘祖昌,江西省蓮花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甘祖昌對子女嚴格要求的故事可以編成一本書,這里僅選擇幾個鮮為人知的事例,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艱苦奮斗
1951年,甘祖昌的大兒子錦榮在家裡做篾工,聽說父親當了新疆軍區後勤部長。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松的工作。不料父親對他說:「你20多歲了,讀書超過了年齡,現在工廠需要鍛工,你去學打鐵吧。」甘錦榮在新疆打了半年鐵,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體吃不消,向父親訴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錦榮不滿意,寫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來信,立刻回信說:我們幹部子女不能搞特殊,應該帶頭艱苦奮斗,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後來錦榮隨父回鄉務農,又多次提出要父親出錢給他蓋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說:「我不能把國家給我的工資給子女享受。再說,我們現住的房子先後五次被敵人放火燒過,是鄉親們冒生命危險搶救下來的,留下它做傳統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鄉務農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帶孩子們背著糞筐到野外撿糞。為了適應南方人種水稻的習慣,甘祖昌要孩子們打赤腳下地。孩子們從小沒打過赤腳,過了兩天,健榮腳上就打出了十多個水泡,十分疼痛,不願再幹了。父親教育他說:「只有不怕吃苦,堅持鍛煉,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堅持下,孩子們終於很快適應了環境,以後個個養成了自覺勞動的好習慣。
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有一次穿了一雙鞋幫破了的鞋子上學,有同學開玩笑說:「將軍的女兒還穿這樣的鞋?」公榮聽了臉紅,回家把鞋扔到牆腳。甘祖昌見了,把鞋子撿起,戴上老花鏡,一針針把鞋子補好。他對公榮說:「我在你這樣的年紀給老闆挑腳,每天來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腳。現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艱苦奮斗的傳統呵。」以後甘祖昌給每個孩子發了個針線包,衣服破了,自己動手縫補。
范仲淹:
宋代寫《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就是精神傳子的典範。人們都很熟悉,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是家喻戶曉。可人們不一定知道,他還是一位精神傳子的好父親。范仲淹在孩子面前常常講述他小時候的故事:「家裡貧窮,十幾歲才上學讀書。為了讀書,他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每天熬一鍋粥,冷了凝成粥凍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每餐就用幾條鹹菜下粥,終經刻苦學習。」把刻苦精神傳遞給孩子。做官以後,牢記窮苦百姓,以「先憂天下」為座右銘。有一次,二兒子范純仁結婚前,提出購置一些上等的物品,想把婚事辦得排場一些,便列出一張清單徵求父親的意見。范仲淹看後皺起了眉頭,然後搖搖頭說:「這太過份了,哪能這么鋪張!」說完見兒子低頭不語,不像平時那樣樂意地聽取自己的意見,便又親切地說:「孩子,我不是捨不得花錢,我也知道是親家那邊想風光一下,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范家的家風,不能忘記先憂天下的信條啊!」一席話,聽得兒子點頭稱是,忙把清單改了又改,最後只辦了一個簡朴大方的婚禮,並將積攢的俸祿拿來周濟貧困親友、部下和老百姓。受到人們的稱贊。范仲淹就以自己良好的個性品德為榜樣,大展孩子可塑性,爆發孩子的敬仰及模仿。
G. 父母對孩子嚴格的例子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嚴格要求 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版死了,母親仉氏守權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H. 給出幾個嚴厲家長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的例子
一、家長過於嚴厲,孩子出門後自我放縱 案例一: 多年前,我有個男學生,( 我們暫叫他「小章」 )父母都是工廠的工人。這孩子長相好,腦子接受能力也不錯,常常讓初次接觸他的人喜歡上。然而時間接觸長了之後,你會發現每當打上課鈴後,他常常是頭發濕漉漉地進教室,不是水,全是汗。起先以為是男孩子調皮,就多次勸告,然而收效不大。隨著年級的升高,他活動時的危險動作也就越來越多。有一次,他突然在樓梯上將另一男同學推到,導致那位同學後腦有淤血。當我到他家家訪時發現,他家住廠公房(平房),很小。與家長和鄰居的交談中知道,這是一個在家非常聽話的孩子,不高聲說話,甚至說話還有些結巴。與他奶奶的交談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對生活現狀不太滿意,巴望孩子能通過學習改變一切,於是孩子到家後學習完不可以出門玩,不可以看電視。孩子的媽媽性格急躁,孩子一旦出現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為就會遭到訓斥和打罵,有時暴躁的母親甚至手邊有什麼,就抄起什麼傢伙向孩子扔去,也不管那扔去的東西是否帶來危險後果,一旦出現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為就會遭到訓斥和打罵,所以孩子在家很文靜,很乖巧。 案例分析: 小章的嚴厲型的父母常以強制型的方式,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為,使得孩子在家沒有心理放鬆的時間。到了學校,逃離了父母的監管,他覺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鬆自己了,玩得滿頭大汗可以說是他的一種心理宣洩。因為父母對孩子不計後果的打罵,使得孩子覺得這是一種正常的事情。因此,當他推樓梯上的同學,當時也一定不會考慮到什麼後果。 二、家長過於嚴厲,導致孩子愛說謊 案例二: 剛剛送走的一批畢業生中,有位小徐同學,是一位家庭條件比較好,父母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孩子,然而完全可以學好文化知識的他常常不做作業,常常考試成績倒數,更為嚴重的是愛撒謊。只要犯了錯誤,在老師目前是老老實實認錯,但一到家長面前,馬上改口。常常讓家長誤認為老師錯怪了他孩子。小徐同學的一張成績較好的試卷可以用來代替成績差的試卷讓父母簽幾回字,一次給父親簽,一次給媽媽簽,謊言讓全家皆大歡喜。一次錯誤之後,我要打電話戳穿他的謊言,他留著眼淚苦苦央求:「求求你了,爸爸會打死我的!」直到老師讓問題越來越嚴重的小徐寫下所犯錯誤,他父母親眼見到後才轉變了對老師的看法,才知道兒子說謊的嚴重程度。 案例分析: 小徐父親以「痛打」的方式對待犯錯誤的兒子,使得小徐不敢告訴家長真實的學習情況,更不敢將學校犯的錯誤如實的講給父母聽。於是,他開始說謊了。在初次說謊後,他發現謊言帶給他不一樣的結果,因而說謊的次數多了起來。他又從說謊中發現表面嚴厲的父母不善於與老師溝通,對自己的謊話十分相信,因此他的謊話越說越多,越說越圓滑。歸根究底,是嚴厲而又輕信的父母給了他撒謊的肥沃土壤。 三、父母過於嚴厲,導致孩子不自信 案例三: 班上有個女生,眼睛亮閃閃的,說話口齒清楚,很討人喜歡。一段時間的接觸後,發現她課上很少舉手發言,即便想發言,也總是手時而舉、時而放,還不是地用眼睛去瞟另外一位同學。做數學題時,握著的筆遲遲不寫,還常常要看看身邊的同學作業本。經過觀察、談話發現,她是會做數學題的,語文課上的問題也思考了,答案常常也是正確的,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她的爸爸對她要求比較高,要她每次全對,不然會很不高興。用孩子的話說;「我爸爸就喜歡我考100分。」 案例分析: 父親的高標准、嚴要求,使得這個女生在回答問題前,在下筆寫數學得數前,會不由自主地問自己:「我答的對嗎?」「我算的對嗎?」對答案准確率的不確定,導致這位女生不敢舉手了,不敢下筆了。她在完成學習任務時變得焦慮起來了,不自信了。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嚴厲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將來有出息。然而他們的嚴格要求做過了頭,導致孩子見到這樣的家長,心裡就有些畏懼,心理也就發生了一些變化。跟孩子講道理,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循循善誘,認真冷靜地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對孩子的過錯予以糾正。今後孩子再犯錯誤時,就會如實地大膽地講給家長聽,求得家長的幫助,使自己減少犯錯誤的機會,每個家長都應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I. 從小因受到嚴格的家教而成功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孟軻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認為這都是孟母從小嚴格要求、逐步教化的結果。
岳飛
八百多年以前,河南省湯陰縣岳家莊的一戶農民家裡,生了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想:給孩子起個什麼名字好呢?就在這時,一群大雁從天空而過,父母高興地說:"好,就叫岳飛。願吾兒像這群大雁,飛得又高又遠。"這名字就定下來了。
岳飛出生不久,黃河決口,滾滾的黃河水把岳家沖得一貧如洗,生活十分艱難。岳飛雖然從小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但他受母親的嚴教,性格倔強,為人剛直。一次,岳飛有幾個結拜兄弟,因為沒有飯吃,要去攔路搶劫,他們來約岳飛。岳飛想到母親平時的教導,沒有答應,並且勸他們說:"攔路搶劫,謀財害命的事兒,萬萬不能幹!"眾兄弟再三勸說,岳飛也沒動心。岳母從外面回來,岳飛一五一十地把情況告訴了母親,母親高興地說:"孩子,你做得對,人窮志不窮,咱不能做那些傷天害理的事!"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一天,岳母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岳母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記著這一誓言。岳飛解開上衣,請母親下針。岳母問:"你怕痛嗎?"岳飛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岳母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後來,岳飛以"精忠報國"為座右銘,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成為一名抗金名將。
戚繼光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明朝開國功臣的後代,他文武雙全,品學兼優,在當時很有名望。
戚景通56歲時生了戚繼光,老來得子,因此對孩子十分疼愛。戚景通希望孩子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就給孩子起了一個「戚繼光」的名字。
戚繼光小時候和父親在一起,經常看到行軍布陣等軍事方面的事情,戚繼光小小的心靈里播下了「尚武」的種子,他喜歡聽大人講用兵打仗的故事,喜歡和夥伴們玩軍事游戲,用泥巴做「城牆」,削木棍當「旗幟」,布兵排陣,真像那麼一回事。戚景通看到兒子這么喜歡軍事游戲,常常靜靜地來到戚繼光的身邊,邊看孩子們游戲,邊相機給孩子們指點。
為了培養孩子成材,戚景通經常教戚繼光讀書寫字,並給他講古人刻苦用功讀書的故事。啟發戚繼光要熱愛學習,培養他報效國家的思想。戚景通對戚繼光說:「讀書的目的在於要明白忠、孝、廉、節四個字。只有這樣,長大才能報效國家、孝敬父母、勤儉為公、講求氣節。」
雖然戚景通對兒子滿懷希望,但從不放鬆要求,以免戚繼光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不良影響。一次,戚繼光的外婆用綢緞給戚繼光縫制了一雙很漂亮的鞋子,戚繼光穿在腳上特別高興,就走到戚景通的面前讓他看。戚景通嚴肅地說:「小小年紀就穿這么好的鞋子,長大了很難保證不貪圖享受。如果當了軍官,誰能保證不貪污軍餉呢?」說完,非要戚繼光把鞋子脫下,當戚繼光說是外婆送的時候,戚景通才平靜下來,並要求戚繼光以後不許穿這么好的東西。
在戚景通的影響教育下,戚繼光養成了不慕虛榮、奮發向上的品質。後來,戚繼光創建「戚家軍」,率軍南征北戰,終於消滅了屢屢侵犯我國邊疆的倭寇,成為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
J. 父母嚴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節儉
司馬光系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朴,更把儉朴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
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朴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糜,極力提倡節儉朴實,並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朴,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朴的重要性,並以儉朴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朴而稱謄於後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藝術
居里夫人原籍波蘭,後為法國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於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並能把握孩子智力發展的年齡優勢。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兒不到1歲時,就讓她開始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她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讓她與貓玩;讓她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看色彩絢麗的各種植物和人群;讓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點後,居里夫人又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話。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數的訓練,字畫的識別,彈琴、作畫、泥塑,讓她自己在庭園種植植物、栽花、種菜等,並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如種子是怎樣在花里長成的、小老鼠和鼴鼠是怎樣打洞的、哪裡能找到兔子窩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興趣。她還教孩子騎車、烹調等。全方位幼兒早期「智力體操」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錘煉了性格。
3.馬克思教女之道
馬克思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論家,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父親。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不是一味說教,而是將正確的思想寓於生動的故事之中,通過故事啟發教育孩子。在女兒愛琳娜很小的時候,馬克思就給她讀完了荷馬的全部作品以及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有一次,愛琳娜被馬利亞特的航海故事所感動,盡管當時她還不懂船長是怎麼回事,但卻被故事裡的船長的事跡深深感動。她說,我也要去做一名「船長」。她問父親,自己是否也可以「扮一個男孩子」,並「偷偷逃走了去租一艘軍艦」。父親告訴她說,這當然是完全可以的,不過在計劃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不應該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
對於女兒提出的問題,馬克思和燕妮總是給予具體又透徹易懂的解答。孩子提問題,有時提的不是時候,有時講的過於固執,但誰也沒有看見馬克思惱怒過,他總是那麼溫和、有耐心。雖然,有時他正在忙於其他事情,但只要孩子跑來跑去向他提問題,他都耐心解答,他從來不讓孩子感覺到她打擾了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