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80後獨生子女陪著父母去旅行

80後獨生子女陪著父母去旅行

發布時間:2022-04-23 00:24:52

1. 究竟是什麼在影響這我們青年的90後80後這輩子必須的有一次說走就走了旅行,不去會死。

80後90後誰將影響中國未來——訪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袁岳2008年,以北京奧運會青年志願者為代表的「80後」,令外國媒體驚呼中國出現「鳥巢一代」。2008年也是「90後」成人的元年。出生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這兩代獨生子女,在世界范圍內獨一無二,對於我們的社會更是有著巨大的標本意義。零點研究咨詢集團不久前完成了《「90後」文化檢測零點報告》。對「90後」的特徵進行了概括,提出了擬成人化、松圈主義、激情體驗、一心多用等特點。零點董事長袁岳認為,中國的「90後」是比「80後」更有特色的一代,也將比「80後」更容易與其他各代兼容。「80後」和「90後」誰將影響未來社會?以他們為主力軍的中國和中國文化,將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11月25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編輯記者與袁岳博士進行了一番討論。「80後」愛說「90後」太功利、太虛偽,「90後」會說「80後」太幼稚、不成熟中國青年報:關於「80後」和「90後」,你之前做了一些公開闡述。我們把你的觀點傳給身邊的「80後」看,他們第一反應就是「又來給我們貼標簽了」。袁岳:其實,他們在乎的是被貼負面的標簽。對於「80後」來說,人們給負評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不適應。「80後」是第一代獨生子女,他們的「獨」,就是感覺自己不被理解。他們特別容易反彈,父母一說什麼,他們馬上說「你們都過時了,根本不懂狀況」。父母和「80後」小孩交往時也有自卑,因為上一代的管教經驗和溝通模式統統無效,讓「80後」的父母不知道怎麼應對。中國青年報:「90後」不是這樣嗎?袁岳:「90後」和「80後」不一樣。「90後」是獨生子女的第二代,他們的父母是「60後」,而「60後」是改革開放受益最多的一代,是知識信息都比較開放的一代。他們看了「80後」的成長過程,對獨生子女有很多見識和經驗,和孩子的溝通能力大大提高。這樣,對「90後」來說,雖然同樣缺少小夥伴,但和父母溝通多,從小變得比較大人。「90後」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社會關繫上的「松圈主義」。他們不是集體主義者,也不是個人主義者,知道有圈子跟大家保持關系很重要,也很會組建圈子,因為這樣才能獲得的資源,但是他們絕不想天天過有組織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90後」。中國青年報:享受有圈子的好處又不願受圈子的約束,這個「松圈」是不是太功利了?袁岳:這是非常「80後」的觀點。「80後」愛說「90後」太功利、太虛偽,「90後」會說「80後」太幼稚、不成熟。比如人情世故這個東西,「80後」一般很抵觸,「90後」就覺得很正常。因為「90後」從小和成人交往,他們能夠理解成人社會的一些交易模式,也會用成人方式思考和做事。這是「90後」「擬成人化」的特點,講究雙贏和互惠。他們知道光想自己佔好處不行,一定要讓別人都占點便宜,這個便宜才能長久。「80後」是中國文化當中空前絕後的一代中國青年報:假如你組建了一個團隊,裡面有「60後」、「70後」、「80後」、「90後」,會形成什麼樣的格局?袁岳:我最近正好遇到這樣一個項目。一個員工接近「60後」,做事四平八穩,有規矩。一個員工接近「90後」,很有想法。還有兩個「80後」,他們執行起來很快,但到底幹嘛,他們不知道。在正常情況下,項目是交給「60後」負責。但要由著我個人的想法來,我特別有可能讓「90後」做項目負責人。因為「90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會嘗試用新方法來解決問題,還會學著「60後」的樣子,用一套規矩試著把幾個人都管進去。「80後」就不會想這個,他只想他自己這個活兒要干好。中國青年報:這是不是「獨主義」的先天缺陷?如果大家都遷就他、配合他,他就可以做下去,反之就比較難。袁岳:對。「80後」干什麼最容易冒出來呢?就是個人創意的活兒,不要很多人配合。還有一點,「80後」比較擅長收集信息。拿主意他們不行,但在派活兒的時候其實是很好用的。這樣比較起來,「80後」更單純、直接,不爽就不爽了,而「90後」有點兒圓滑,不會提供他的想法。可以說,「80後」的管理成本是很低的,他們更清晰,某些方面給人感覺有點像美國人。中國青年報:這是中國文化、中國人中最少見的一代。袁岳:不是少見,是空前絕後。中國青年報:「90後」又有點回歸中國傳統的意思了。「80後」這代人的出現,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絕對是有特殊意義的,對吧?袁岳:讓我說,「80後」可謂「標本一代」。他們的父母面對這獨生子女第一代,過去經驗都失靈了。本來一個年齡層有一個年齡層的說話方式,18歲的人還像8歲小孩那樣說話,父母就會干預。但「80後」父母不知道怎麼干預,也不敢糾正。結果「80後」到28歲了還用8歲的說話方式,「吃飯」說成「吃飯飯」,「睡覺」說成「睡覺覺」。但說實話,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過於老成。「80後」現在往另一個方向發展,對於整個社會,是做了一個重大貢獻。我們這個古老文化,第一次可以那麼年輕,第一次敢集體「裝嫩」。中國青年報:可不可以這么說,「80後」解構性特別強,但承上啟下的建設性不強。相對而言「90後」的性格中有了妥協的東西。袁岳:是這樣。我們和「獨」一代溝通時,不要假定我的方式就是對的,要真的改變以我為中心的溝通模式。有一個重要的詞,叫「迎領」——能迎合才能領導。現在有些社會組織,特別是網路組織,已經掌握了如何與年輕人交往的策略。看看美國總統候選人奧巴馬的網路選戰、網路募款的威力,你就知道他是如何空前有效地動員了青年的選票,這是他能當選的關鍵。目前我們的教育組織和青年社團組織,最需要加強研究怎樣和「80後」、「90後」對話,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怎樣和他們塑造共同的目標,形成有力團隊,共創中國的未來。中國青年報:依你看,「80後」和「90後」這兩代人,誰更可能是影響未來社會的主導者?袁岳:我個人覺得,群體層面上「90後」的概率更大。我們今天的社會權力架構總體上還是「50後」、「60後」的資源掌控模式。這些人普遍對「80後」的看法比較消極。「90後」呢,相對來說配合性高,接受度也高,怎麼看也覺得這些孩子更玲瓏可愛一點。將來能對年輕人發揮影響力的,一定是可以告訴他們未來的東西中國青年報:你剛從台灣開會回來,香港、澳門也常去,你可否從中國青年的角度,比較一下「80後」和「90後」。這是一個大陸獨有的概念呢,還是可以擴展到整個中華文化圈?袁岳:不只是華人青年,全球年輕人都有一致化的傾向。「80後」、「90後」更突出的特徵是網路一代,是跨文化收集信息的一代,不再是主要師承父母和傳統的一代。網路塑造了全世界年輕人共同的社區感和交往模式,中國年輕一代在這個方面比其他國家一點不遜色。但是大陸也有自己的獨特性。這么說吧,美國人不會受韓劇影響,歐洲人也不會哈日。而中國的年輕人,不管日本的、韓國的、法國的,什麼玩意兒都接受。美國人看上去很開放,其實接納東西選擇性很強。中國的「80後」和「90後」好象沒有一個過濾機制,只要新鮮沒見過的都行。經歷越多,越不知道選什麼,沒有定見,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他們更追求新鮮的東西,對堅持什麼、守住什麼的認識和積極性並不強。中國青年報:這一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的繼承性更差?袁岳:對。他們不崇拜繼承,他們更前瞻。中國青年報:你說「80後」缺乏定見,需要有人給他們指引,誰給?能引導他們的,是歷史還是未來?袁岳:全世界有一個新的競爭,就是未來工具競爭。將來能對年輕人發揮影響力的,一定是可以告訴他們未來的東西。其實「80後」自己已經往未知處摸索了不少,也包括瞎摸。比如,對星相、命理的興趣和相信,他們遠超前幾代人。這說明什麼?說明「80後」普遍關心未來!沒有其他工具,所以他們摸到星相那兒去了。我認為,代表未來學的思潮、模式、方法才能夠真正掌握「80後」。恰恰我們今天的學界、思想界不提供這個,在這方面沒有競爭力。中國青年報:還真讓你說著了。去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做過一項網路調查,結果發現,92.4%的受訪青年接觸過星相,當時讓不少人感覺意外。「80後」里的某些人一定是得天獨厚的中國青年報:北京奧運會舉期間,韓國媒體第一次把大陸的「80後」青年稱為「鳥巢一代」。當時台灣地區媒體說,跟大陸比起來,台灣青年是「鳥籠一代」。你剛從台灣回來,是怎麼看的呢?袁岳:台灣青年,除了和大陸同齡人共同的一致性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不同,他們在家庭、組織的范疇里是更傳統的,那些規范還在發揮很大作用。我發現,台灣校園里有特別活躍、強勢的學生NGO(非政府組織——編者注)。而大陸的「80後」、「90後」,相對來說沒有一個一致的價值觀,這跟台灣地區不一樣。從組織化程度來講,「90後」要好一些,他們有圈子意識。但這個圈子用來做小玩意兒行,做大行動至少目前還不行。我還是同意「鳥巢一代」的提法的,這是我們2008年的一大收獲。之前,人們一直有種感覺,就是「80後」工具性的價值觀更突出,還沒有一個核心價值觀或者說終極價值觀。2008年世界考驗中國,我們的「80後」挺身而出了一下,全世界都注意到了這點。中國青年報:你剛才提到工具性價值觀主導了當代青年,這是不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袁岳:這不光是青年的問題,就像我們,終極價值觀都是不明顯的。到了「80後」「90後」,又獲得那麼多信息,影響就更大。價值觀起什麼作用呢?過濾。人有價值觀,就容易形成定見。當缺乏終極性價值觀時,迷失、迷惘的程度會很高。他們會挑戰很多舊的規則,這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對於個體來說是有損失甚至是痛苦的。所以有些人不斷跳槽,有些人就一直貓在學校不願意畢業。這種迴避策略在以往幾代很少見。中國青年報:其實「80後」有巨大潛力,他們以最開放的心態吸收了非常多的東西,只是還沒有轉化成為能量。要發揮他們的潛力,什麼是最需要的?袁岳:合作。從當前來說,重點是和「60後」合作。他們的互補性最強。對於「80後」和「90後」來說,他們中間最得意的,一定是具有橋梁意識的人。我過去就經常跟比我年紀大的人交往,這樣特別容易獲得資源。這是我個人的特點,也是「60後」這一代人的特點。而「80後」總的來說,有這個橋梁意識的人比較少。也正因如此,「80後」當中有橋梁意識的人,得到的好機會也是空前的。中國青年報:你是說「80後」會得天獨厚?袁岳:「80後」里的某些人一定是得天獨厚的。這代人其實就像一個特殊的礦產資源,很多資源都是稀有的。過去我們總奢望改變「80後」,這不可能,就像煤礦不可能變成鎳礦。但對於一個煤礦,使用方式可以改變。對其他代際來說,更重要的是改變與「80後」的交往模式。任何一代人的特點都是中立的。我們今天討論「80後」、「90後」,關鍵不在於評價優缺點,而在於自古以來都是多生子女的時代,現在進入獨生子女時代,這個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不管你高不高興,當整代人都變成這樣的時候,光批評他們是不對的。這是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而且需要前代人適應後代人,就是你得學會迎領他們。中國青年報:這種合作需要誰更主動些?「80後」嗎?袁岳:不會是「80後」。「80後」有潛力的地方在於,對於正面刺激他會願意回應。但他不大可能主動合作,合作的發起和維系,要靠其他代人。社會有自己的運行規則。我們今天真正要說的是什麼呢?是妥協。很多「80後」的個體嘗試了,都很成功。因為在「80後」當中,尋求他人認可是比較罕見的,而越罕見越可能獲得超值回報。所謂的合作,某種意義上就是妥協,建設性的妥協。(編輯:趙露)

2. 獨生子女婚後應該獨住還是陪伴父母一起住

今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個鏈接《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北大才女直抵人心的演講》,我將此標題在電腦搜索,馬上就又看到視頻,並附此文後面。這個才女的演講,看似普通,卻直抵人心,令人感動。
是啊,父母為兒女操碎了心,把兒女撫養長大,自己卻漸漸老去,為了不讓兒女分心工作,自己總是報平安,事先作了不麻煩兒女、到老年公寓養老的打算。可是,請人伺候、到老年公寓並不是最佳選擇,在那最關鍵的時候,哪有自己的兒女周到?我前一段時間兩次住院,都是兒女輪班晝夜陪伴,換衣擦身、端屎端尿、燉湯炒菜、喂水喂飯、無微不至,使我很快恢復體力,站立起來。我也見過病友日付130元請人陪伴、直到轉重症監護室也不見陪伴的人影的真實例子,也聽過月花3000多元到有醫療條件的老年公寓、身上長了褥瘡也沒人過問的事,於是我改變了主意,還是跟著一個子女為好,因為我現在不敢說大話自己能管自己,需要人照顧了,就憑每周要到醫院化驗血常規、每月要住四天醫院打針買葯(可回家住)、三天要換人造膀胱尿袋,我就需要人陪伴,再不敢逞能說大話了。我意識到,四個月前還自以為挺健康的我,真的變老了。我近在身邊的女兒要我老兩口與他們同住,我沒有拒絕,欣然同意。
我欣賞《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我為之點贊!這就是孝道,這就是良心。盡管陪伴老人會有許多麻煩,但是,也是一種責任、一種樂趣、一種慰藉。尤其是獨生子女,兩人要陪伴四人,該怎麼辦?可是,80後北大才女的演講,作了最好的回答。

3. 80後的消費觀念

80」後的消費特徵由於這些「8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父母輩相比具有強烈的「享受生活」的觀念。在我國80後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可能也是「幸運」的一代,特別是生活沿海發達地區城市裡的一族,處於很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中,成長於商品文化蓬勃發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機,對現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適應性強。80後一代從小就習慣於影視語言和網路語言,對時尚廣告反應迅速。他們不像上一輩人有太多傳統文化的記憶和歷史負累。上一代人看重的是「物質化消費」,比如有錢主要置辦「家庭資產」--大到住房,小到冰箱、彩電等;而獨生子女則強調的是「感官型消費」--買CD、mp3、上網、互動游戲、旅遊、聚會、出國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這一代人受到了其長輩無微不至的呵護,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優越,社會與文化的開放。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過多的呵護反倒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其他人過多地干預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去關心別人,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立的。可見在這一代人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因為這些生活觀念的引領,他們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大膽與叛逆,在他們眼裡很少有禁區,沒有不能做的事。有調查表明: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既是中國的一個特色產物,又是一個與世界各國同齡人幾乎有著相同觀念的群體。因為他們成長在冷戰結束以後,全球消費新潮與消費文化基本趨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奧美廣告公司對中國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獨生子女一代的調查表明:中國獨生子女的消費觀念具有明顯的全球化傾向就證明了這一點。調查還發現,他們喜歡上網聊天、打電子游戲、手機換個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飾。難怪你們可以在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韓國的漢城,還是中國的上海,看到幾乎同樣裝束的年輕的女孩子:她們的頭發漂過幾綹,上衣一定是露肚臍裝或幾乎裸露的吊帶裝,牛仔褲上面總有幾個破洞,當然身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飾物。她們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歡標新立異地扮酷等等。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與上一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突破了傳統奉行的節儉保守的消費理念,融入了近年來愈加風行的開放式,超前式的消費觀念,具有鮮明的自我消費意識的特點。這些變化,都將在不遠的未來改變中國社會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

4. 80後的獨生子女該不該和父母住一起

不要買車,車買了就是純浪費錢。除非你真的有能力自己買,自己養。
不知道你在哪個城市,專消費水平高不高屬。要是不高,可以在廠子附近租個房子,自己生活一段時間看看。畢竟將來結婚也是要自己出來住的,到時候2個人商量考慮買哪的房子。房子是給自己住的,不要擔心房價怎麼樣,什麼時候買合適之類的。
自己的生活自己拿主意,將來不滿意也不會怨天怨地。80後了,也是成人了嘛。為自己的行為拿主意,負責。

5. 父母年紀大了,身為家中獨子的80後男人,應當在老家打工還是外出賺錢

這個要看你父母身體健康來衡量吧,如果父母身體強壯還能自己照顧自己生活起居的話你可以一個月回去看望幾次,不要選擇到外省的地方工作,然後努力認真的工作賺錢孝順自己的父母,金錢上的孝順還有陪伴上的孝順要平等才行,缺了哪一點都不能說是孝順。

金錢上的孝順是很重要,但你也不需要說給父母那麼多錢呀,只要能夠讓他們吃飽喝暖有溫暖的住處再加上你的陪伴,他們就會很知足的了。有父母在的地方才叫做家,不然只能說是容身之處,多花時間陪陪父母,你的人生還很長。

6. 80後的獨生子女如何解決父母養老問題

我覺得80後的獨生子女一般都已經成家立業了,既然是獨生子女那麼父母就應該由他來贍養,最好的辦法就是給父母買一份養老保險,如果雙方都同意的情況下可以把父母接到身邊

7. 獨生子女和父母的感情有多深

獨生子女含父母的感情是要在平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有些父母不在身邊,感情就會淡。

8. 演講,獨生子女

王帆演講稿《做一個怎樣的子女》
我是一個80後,顧名思義,80後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對嗎?
但是在中國,80後還有一層比較特殊的含義。它其實是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正式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之後,出生的第一代獨生女。
我們一出生,就得了一個國家級證書,叫獨生子女證。這個證可以保證我們能夠獨享父母的寵愛;但是這個證,也要求我們,要承擔贍養父母的全部責任。
最開始我覺得,如果想做一個好女兒,那我肯定得掙好多錢,然後讓我爸媽,過上好的生活。我從上大學就開始經濟獨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幾乎一整年都見不到我兩次,對於很多,想我這樣在外求學,工作打拚的獨生子女來說,咱們的父母,都變成了空巢老人。有一天,我媽跟我打電話說:「早上你爸坐在床邊,在那掉眼淚,說想女兒了」。
你知道我當時第一反應是什麼嗎?呦,至於嗎,你這大老爺們,還玻璃心呢!天天給自己加戲在那。但是後來有一次我回家,那個下午,我永遠還記得。老爸側坐在窗前,雖然依舊虎背熊腰,但腰板沒以前直了,頭發也沒以前挺了。
他擺弄著窗檯上的花說了一句「爸爸沒有媽媽了」。 「爸爸沒有媽媽了」,大家覺得這句話在表達什麼?「悲傷、軟弱、求呵護」,我只記得我小的時候,如果夢到我媽媽不要我了,就會哭醒,我特別難過。
但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爸爸沒有媽媽了」,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發現這個在我印象中無比堅不可摧、高大威猛的男人,突然間老了。「爸爸沒有媽媽了」表達的不是悲傷,也不是軟弱,而是依賴,父母其實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依賴。
而我們的父母,失去了他們的父母,他們還能依賴誰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父母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而且他們後半輩子,能夠依賴的只有我。
我得養他、陪他,把我所有的愛都給他。就像他一直對我那樣,我要讓他知道,即使你沒有媽媽了,你還有我。所以從那以後,我願意適當的推掉一些工作、聚會,我擠時間多回家,我陪他們去旅行,而不是把錢交到旅行社,讓別人帶他們去吧。
因為我明白了一點,贍養父母絕對不是把錢給父母,讓他們獨自去面對生活;而應該是,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我們陪伴他們享受生活。所以,我每次回家,就會帶我媽去洗浴中心享受一把。有一次我正給我們吹頭發,旁邊的一位阿姨說:「你女兒真孝順。」我媽說:「大家都說女兒是小棉襖,我女兒羽絨服」。幸虧沒說軍大衣。那阿姨又說,我有一兒子在美國,每次都回來帶我們出去旅遊,說著吧,阿姨還把手機掏出來了,給我媽看照片,說你看我兒子多帥,一米八五大個,年薪也好幾十萬。
我當時有點覺得話鋒不對,為什麼呢?當一位阿姨向你的媽媽展示他兒子的照片,並且報上了身高體重年薪的時候,笑的都是相過親的,你懂得。
就在這個時候,阿姨說了一句,讓我們全車場人都僵了的話。她說,可惜不在了,不在了,原來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兒子,在拉著他們老兩口,在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車禍身亡。在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去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可當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淚就開始,嘩嘩地往下流,我抱著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種,身體的顫抖,我也能感受到,她是多麼希望有個孩子,我抱一抱她,也就是從那一刻,我特別的害怕,我不再害怕父母離開我,我怕我會離開他們。
而且經過這件事,我對於一句話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這樣的感覺,叫做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原來我只覺得這句話應該是,我應該珍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別讓爸媽擔心,對吧!但是現在我發現,不僅如此,我們對別人也要這樣,因為每個人,都意味著一個家。所以現在我每次在跟父母分別的時候,我都會緊緊地抱抱他們,在他們的臉上親一下。可能像擁抱親吻這種事,對於我們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來講,都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請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堅持去做,你用力的把她摟過來,你狠狠地在她臉上親一下,慢慢的她就會習慣。像我現在走的時候,我媽就自然地把臉送過來。
這樣他們就會知道,你在表達愛,我想作為獨生子女,我們確實承擔著贍養父母的全部壓力,但是我們的父母,承擔著世界上最大的風險。
可是他們從來不說,也不展現自己的脆弱,你打電話他們說家裡一切都好的時候,他們真的好嗎?作為子女,我們要 父母的堅強,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來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沒有機會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願意缺席子女的成長;我們也不應該缺席,他們的衰老。
龍應台有一篇《目送》,他在結尾告訴我們,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訴大家,我們就得追,而且我們要從今天開始追,提早追,大步去追;不應該是看著彼此,漸行漸遠的背影,而應該是「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9. 80後的獨生子女,4+2+1的家庭到底有多艱難

說實話,作為80後的獨生子女,在雙方父母老去,孩子還年幼的情況下,真的是很難很難。

1982年,「計劃生育」開始實施,就是在提倡兩夫妻晚婚晚育的同時,還要少生優生,尤其提倡一家只生一個孩子,所以很多8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是家中的獨苗。

很多人都說,80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是很幸福的,他們從小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的疼愛下長大,接受了好的教育,有了好的工作,很早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精神壓力巨大

兒子出生的這11年來,我從來沒想過再生一個二胎。可是經過這件事情後,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在考慮是不是再生一個二胎,等我們以後老了生病的時候,兩個孩子也可以互相有個照應,也可以互相商量事情,彼此幫忙。

但是,再生一個孩子,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啊!身體、精神、經濟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現在我都徹夜難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最後,我想說獨生子女的壓力真的很大,面對的問題也特別的多,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壓力會越來越大,會有很多事情要面對。

等到我們到了六七十歲,父母八九十歲的時候,自己的身體和父母的身體同時出現問題時,想到不敢想以後的日子會怎麼樣?

10. 獨生子女是該在家鄉工作陪伴父母,還是應該在外工作

如果父母年輕,還是出去闖闖吧,多些閱歷總是好的!讓自己有經濟能力來孝敬父母,選擇大於努力,和父母溝通溝通,能折中最好。

閱讀全文

與80後獨生子女陪著父母去旅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70歲女魔頭 瀏覽:613
愛心企業到敬老院慰問演出 瀏覽:561
父母太守舊怎麼勸他們 瀏覽:506
長壽花爛了會怎麼樣 瀏覽:240
老人家被騙理療儀315 瀏覽:570
老人家歲數應該怎麼問 瀏覽:927
中國養老護理哪個地方消費高 瀏覽:193
交社保了怎麼領取養老金 瀏覽:441
重陽節特色小吃怎摸畫 瀏覽:250
長壽命理 瀏覽:737
農村養老保險能變成社保嗎 瀏覽:327
初中體檢表怎麼寫 瀏覽:800
鄭州七院體檢的結果怎麼看 瀏覽:641
58同城貴陽養老院 瀏覽:468
哪裡的養老院便宜 瀏覽:176
長壽紙廠收竹片多少錢一噸 瀏覽:455
為什麼有些老人的眉毛長得很長 瀏覽:186
九九重陽節中國銀行組織爬山 瀏覽:550
斗羅大陸唐三多少歲進入90級 瀏覽:164
養老金降低 瀏覽: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