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龍應台所謂父母與子女

龍應台所謂父母與子女

發布時間:2022-01-28 03:02:11

⑴ 為什麼父母去世後,子女們的關系就疏遠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父母健在的話,作為子女的,一般即便再忙,也至少會在過春節時回1次家,給父母買點東西,一家人過個團圓年。如果父母健在的話,兄弟姐妹們往往都會經常回家看看,齊聚一堂高高興興地聊聊天,但這樣的日子,往往會在父母去世後,會發生不小的改變。舉個例子,很多兄弟姐妹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關系會很好,但父母去世後,他們之間的關系可能會變得生疏,結果就是兄弟姐妹間逐漸變得疏遠了很多。老話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大家都知道家裡有老人的重要性,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父母去世後,子女們的關系就疏遠了呢?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好好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看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⑵ 都說人老了就會更加想念兒女,怎樣對自己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敬他們

每個人老了以後,都希望自己能夠兒孫繞膝,子孫滿堂,正所謂天倫之樂,無非就是老了之後自己的兒女能夠陪在身邊,人老了之後就會更加想念兒女,怎樣對自己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敬他們呢?

第一,一定要做到足夠的陪伴,台灣作家龍應台曾經說過“所謂父母與子女一場,就是不斷看著兒女的背影遠走”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在背後成為我們最堅實的後盾和依靠,我們長大了,也應該回過頭來看看父母,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陪在我們身邊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一定要加倍珍惜父母還在的光陰,不要給自己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第四,拚命努力奮斗,帶給父母更好的生活。我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大人,要懂得扛起自己肩上的責任,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創造更好的生活,作為兒女,應該竭盡自己所能,讓父母在有生之年衣食無憂,生活安逸。



⑶ 父母會離開我們孩子長大了會成家,那麼生命誰才可以陪伴我度過漫長的歲月

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在《目送》中有一段話,令人印象特別深刻:「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這一生,我們都在不斷地和孩子分離,而孩子會「離開」媽媽6次,並且一次比一次難舍,尤其是最後一次,這是誰都無法接受的,因為這一次的「離開」是永別。

06第6次離開:生死分離,這次我們先離開

人生的最後一次和孩子分離,是生與死的分離。這是大家都不願意接受的,但誰也無法阻止。雖然這次是我們先離開,但還是會萬般不舍,因為我們離開後,就永遠和孩子分離了。我們眼中的孩子就真扛起了大人的責任。

人生在世,雖然我們不停地在和一些人分離,但是可以抓住每一次分離的中間時光。子女多和老人相處,陪伴老人;父母認真教育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游戲;我們要珍惜每次的相處時間,人生很短,一轉眼就白了頭。當孩子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時,也是我們曾經存在世界最有力的證據。

⑷ 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父母都該如何應對

今天是個暖和的好天氣。我正和老公帶著大寶和二寶在公園玩,突然接到表姐的電話。她聲音顫抖非常急促地告訴我,14歲的外甥參加同學的生日餐,因為飲酒過量酒精中毒正在我家附近的醫院搶救。我讓老公帶兩個娃回家,自己趕了過去,到醫院一看外甥處於昏迷不醒的狀態,護士正給打著氧氣和點滴,表姐則在一旁緊張的踱來踱去,雙手不停的捶打自己,恨自己沒勸住孩子!

三、家長要傾聽孩子的心聲。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獨立意識,生理上和心理上並存。而且自尊心特別的強,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爭強好勝,不喜歡被家長和老師管束。家長就要有包容的態度,這是青少年成長中的一個轉折點。多和孩子在一起溝通,讓孩子主動傾訴他的心聲,說出內心的想法。開始孩子可能會告訴父母,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情,家長的反應多數都會是批評。這樣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家長說自己在外面的所做所為了。所以,面對孩子的傾訴,家長一定要安靜的傾聽他的心聲,和孩子朋友式相處。但是要堅持原則,不能溺愛和縱容,及時給孩子指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寄語:

台灣作家龍應台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家長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平時多溝通交流,希望孩子能夠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⑸ 聽到一位家長說,「讓孩子那麼優秀幹嘛將來他只會離你更遠」,你怎麼看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用盡全力的去培養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出類拔萃,站在金字塔的頂端,卻從未想過孩子優秀的盡頭,可能是與我天涯兩隔。

但是我再次問自己,即使孩子將來必定與我相隔千山萬水,甚至我老無所依,那麼我今天還會傾囊培養他們嗎?

突然腦海中浮現前段時間看的電視劇《小歡喜》里,黃磊飾演的方圓和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曾經探討過這個問題。

最後,又想起龍應台《目送》中曾經說過: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他漸行漸逝,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然後,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⑹ 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哲理是什麼

1、第一階段,從嬰兒呱呱落地到十二歲之間。這個時期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就是龍、就是鳳,覺得自己的孩子比普天下任何人的孩子都好、都聰明。孩子也認為父母是最高大的,是無所不能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絕對的地位,孩子「無父何怙,無母何恃」。這個階段是父母和兒女都很快樂的黃金時期。

2、第二階段,從十二歲到二十四歲之間。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生理上逐漸成熟,可是心理上還是孩子。他不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總是以為父母這也管、那也管而產生了叛逆心理。

不懂得擔當,不懂得和父母溝通,不知道自己的叛逆會傷父母的心。父母這時才明白,自己的孩子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完美。尤其是咽苦吐甘,母苦兒未見,使得父母淚往腹中流。但是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好,父母依舊期望兒女能出人頭地,這是「望子成龍」階段。

3、第三階段,從二十四歲到三十六歲之間。這個時期兒女開始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自己忙得不亦樂乎,早把父母忘到九霄雲外了,這是父母最傷心的時候。

別說在外地的兒女了,就是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也會以工作忙、壓力大為借口,很少有主動回家看看的。他們只會在捉襟見肘時想到父母;在激烈的競爭、攀比中想到父母。我的父母怎麼不是大官?我的父母怎麼不是大款?這是「望父成龍」階段。

4、第四階段,從三十六歲到四十八歲之間。這個時期角色在轉換,以前是給父母做兒女,現在給兒女做父母。在多年的養兒、育兒中才體驗到「兒勞母不安」的心情。

然而這個時期是很無奈的,兒女尚未成人需要全心呵護;父母風燭殘年需要全力照顧。俗話說:渾身是鐵能捻幾根釘。這時想起了自己做兒女時的種種不是,想把自身的感觸講給兒女聽時,兒女已經不聽你那老一套了,有了新的代溝。這是有心無力階段。

5、第五階段是四十八歲之後。這時候半生走過來,嘗盡了人間冷暖,歷盡了世態滄桑,已深深體會到了親情之重。然而,有的父母已是陰陽兩隔,使你盡孝無門;有的父母病痛纏身,羸卧殘陽,只能感嘆「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了。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模版

上個世紀美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就曾提出「鏡映」(mirroring)的心理概念:鏡子的先驅是母親的面孔。

在生命之初,小寶寶在母親那裡看到的是他自己;事實上,母親看著寶寶,她的面孔反映了她看到的東西,她的面孔表達的東西是與她看到的東西直接聯系在一起的,這就是寶寶覺察到的東西。這里所呈現的四種親子關系恰好是父母對孩子的「鏡映」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寫照。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背景之下,父母對孩子的愛、接納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納,由此孩子才會逐漸發展出自尊、自信和愛的力量。所以說,父母好,孩子才會好!

父母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們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還撫養我們成人,傳授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我認為時間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孝敬父母。

⑺ 所謂父母子女 誰來成就誰

說到這個主題,首先讓我想到到的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目送》中的一段話,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話聽來,不免有些讓人心生悲涼。世上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的,愛他,所以要和他在一起。唯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愛他,就給他自由,讓他獨立。在生命之旅中,我們的上半程沒有孩子與之同行;孩子的下半程,我們也不可能與之共度。無論我們和孩子彼此多麼相愛,都無法一路相伴,總歸,他的旅程只能他自己去走。我們為人父母的,能為孩子做的,只是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對他堅定不移的支持,讓孩子時刻有被愛的把握,分享我們的人生經歷和一些建議,幫他建立起照顧自己本人人生的能力,最終成就他自己。 談到目送孩子背影的遠去,為人父母的,總不免有一份不舍和無奈。那我們把時鍾回撥,穿越回孩子誕生的那一個刻,重溫一下那一刻的溫情和喜悅。那時,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是那麼簡單,無非就是健康、平安、快樂。記得孩子剛出生,被護士抱出產房時,我先看的是他的五官、四肢是不是健全,長了幾個手指頭,對,就這么簡單,僅僅希望他是健康的,正常的,就好。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也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個頭比人矮、說話比人晚,成績比人差,特長比人少,不知不覺中,我們嘴裡多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多了一條起跑線,我們開始忙著看別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或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別人看。於是,期待越來越多,苛責和失望也越來越多,愛變成了控制。原本是為了激勵自己和孩子,卻發現,不斷的攀比中,反會讓孩子在盲從中失去自我,從原來的的原創、孤品,變成了山寨、贗品,壓抑了自己的天賦秉性,喪失了差異胡的核心能力。而我們,成了削弱孩子力量,而不是增加孩子力量的那個人。 試想,如果真如孩子降生時我們的初心,只要孩子做個普通人,健康、平安、快樂就好,那還用得著什麼「贏在起跑線」,不停地和別人比嗎?即使你有所求,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功成名就,那你見過哪個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和原則的人成功呢?世上原本是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反倒是沒路了。天天逼著孩子贏在起跑線,不僅毀掉了孩子的現在,也讓孩子失去未來。 記得曾經看過的一個小故事,有位父親平時非常忙,一日特意放下所有工作,拿出時間來帶女兒去看電影。不巧的是路遇塞車,眼看電影就要開演了,父親非常生氣,不停地抱怨。女兒看著焦急的父親說:「爸爸,別生氣了,我們現在不就是在一起嘛!」父親突然覺醒,今天抽時間不就是為了要和孩子在一起嗎?那又何必在乎電影呢?於是調整情緒,和孩子愉快的聊了起來。人的許多動機,是由他的本質出發,但做著做著,常常因為走的太快、太急或太遠,而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出發時的那個初衷。就如我們常常在對孩子的苛求中,迷失了愛的本質。所以,時常提醒一下自己,回歸生命初始狀態時,我們的初心無非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 從起點到終點,初心經歷了一個輪回,那中間這段是什麼呢?對,是一段旅程。孩子不是「一個未來的存在」,所謂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把幸福永遠向後推延的思維,實際上永遠不會得到幸福,因為未來之後還有未來。人只活在當下,人生如果能把握好每一個當下,已經是意義所在了!所以,當我們真的能守護孩子能夠得到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給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讓孩子從小能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從而形成一條與未來的精神通道,讓孩子在成年後,即使身處低谷,被愛滋養過的心靈,依然有一種免於崩潰的力量;即使挫折不斷,做一些妥協,童年時被植入人性深處的光輝,依然還有剩下的力量去改變現實,成就自我。 有人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我倒是認為,說孩子是一所學校更為恰當,而在孩子前面是不用加上「好」字的。孩子的降臨,幫我們重新找回了生命的原點,給了我們一次珍貴的尋找自己,走向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讓我們更加懂得理解和寬容,懂得自律和責任,懂得珍惜和感恩。這個過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而孩子的成長,又促使我們不斷地學習、思考,增長智慧,逐漸告別昨日的軟弱和偏執,超越自身的局限和困境。可以說,一個成人那份源自內心深處的大愛、慈悲、憐憫,都是需要孩子去喚醒的。而無論是在智力品質方面,孩子所表現出的好奇心、想像力和內在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還是在心靈品質方面,孩子所體現出的真誠、率性、單純、自我,都是我們這些成人所力不能及的。可以說,孩子是成就父母,幫助父母成長最好的學校。所以說,從生命的誕生來看,是父母造就了孩子,而從角色形成和自身的成長來看,則是孩子成就了父母,幫助我們不斷地完成自我救贖,自我超越。父母和孩子在相互的造就中,實現了有血親關系的兩代人的各自的超越。正所謂,育兒即是育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也是我們自己的時光。 莫忘初心,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場競賽。不要總試圖在途中超過別人或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辜負了這段旅程。不論走那一條路,沿路都有它的風景,旅途都有它的體驗。學會享受它,讓人生成為學習之旅、快樂之旅、以及愛之旅。我們要做的,是彼此好好相愛,直到在某個拐角,目送他們遠去。然後輕輕地道一聲: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⑻ 你是怎麼理解「父母子女就是一場送別」這句話的

這么說未免有點悲觀了吧,雖然說人生中有很多的離別迫不得已,但是說生活中還內是有很多相聚的歡容樂的,比如說孩子要去上學還是要去外面工作,都有著離別,而父母生老病死也有著離別,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我不能用太悲觀的態度去觀看這些。雖然說人生中充滿了離別,但是我們也有很多歡樂的時候,所以這些東西我覺得他不完全正確。

閱讀全文

與龍應台所謂父母與子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甄子丹100部電影 瀏覽:489
伊波拉病毒裡面的外國演員是誰 瀏覽:888
韓國倫理電影池恩瑞 瀏覽:479
能看電影和下圖片的網站 瀏覽:302
硬上嫂子電影 瀏覽:178
相親節目男方結婚父母隨禮多少 瀏覽:918
致老婆孝順父母的話 瀏覽:919
三門峽養老院 瀏覽:120
電影我的瘋媽媽怎麼受傷的 瀏覽:317
吃人乳視頻電影 瀏覽:525
耄耋老人形容什麼 瀏覽:367
午夜小電影網址 瀏覽:269
退休金一個月兩千 瀏覽:928
日本東京熱電影排名 瀏覽:217
專家說60歲男人如何養生 瀏覽:121
老年公寓生日會主持詞 瀏覽:543
女人的十大名器之小說 瀏覽:455
鐵雨3迅雷下載 在線播放 瀏覽:596
重陽節陪爸爸說說話 瀏覽:9
妓女和傻子做了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