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太過於溺愛子女,在生活中會有哪些表現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盪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❷ 如何看待父母特別偏袒子女中一個,最後下一代子女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出現偏袒某一個子女也是很常見,當然,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主要是和孩子的性格,以及能力都有關系,一般情況下,父母比較偏袒弱勢一些的孩子,能讓她健康的成長。所以就要正確看待。
❸ 父母總是粘著我們怎麼辦
父母粘著小孩子是因為人上了歲數需要人的依靠,如果因為爸媽的電話讓我們過去而不樂意,那就換個時間去吧,提前告訴爸媽
❹ 為什麼農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大多很淡薄呢
農村父母與子女的感情淡薄大多因人而異,但是絕大部分的農村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還是很融洽的,因為中國的父母養老基本上靠子女,但是國外或者城裡面的養老就不一樣了,一般都是養老院養老或者智能居家養老等等,所以相對而言農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都是很好的
首先這句話我覺得還是因人而異。農村父母相對於城市父母來說大都為了生計常年在外奔波,疏於對孩子過多的陪伴與關心。而城市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相對於農村來說多一些,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的感情肯定要深一些,彼此之間的依賴也要多一些。交流的多一些。
農村人表達感情比較羞澀不善於表達,但農村人雖然不表達但是感情一點也不少,相反農村人更吃苦,更有責任心,對父母對孩子更濃厚的愛。
❺ 父母過於關心子女怎麼辦
我只知道世上有代溝這東西,要溝通,先學會修身,免得說著說著就動起全武行了。
❻ 父母特別恩愛的家庭,子女一定過得好嗎
父母特別恩愛的家庭,不管這對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我覺得孩子的生活體驗,都會比那些父母關系冷漠的家庭生活的孩子要好。因為孩子從小的成長環境都是溫馨的,不需要去面臨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父母吵架打架,家庭關系僵硬冷漠之類的,這對孩子來說,總歸是對成長有影響的。
我爸媽是青梅竹馬,對方的初戀,兩個人很恩愛。我從小就跟人說,不管我爸媽怎麼樣,不管我和他們怎麼疏遠,在這方面,我對他們總是感恩的。我感恩於他們給了我一個穩定的家庭,不用去操心父母的關系和家庭會破裂等等一系列悲劇性問題。
我有個朋友,隔壁鄰居的那種。他爸媽是相親結的婚,生了她之後,爸爸就一直在外地工作,媽媽是個醫生,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照顧她,平時都是阿姨給做飯吃。小時候我們關系特別好,她就經常來我家蹭飯,有一次我們兩一塊兒睡覺,她跟我說她真的很羨慕我,就因為我父母的關系很好,家庭看上去很穩定。那個時候我身在福中不知福,經常跟他抱怨父母跟自己的關系,然後得到了「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我無所謂」的回應。
我和她都是屬於跟爺爺奶奶比較親的那種孩子,我是因為爸媽的工作問題,聚少離多善生了隔閡,但是她就只是覺得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比較溫暖,下意識的在尋找一個家的溫馨的感覺。但是爺爺奶奶對我們再好,跟父母總也是不一樣的,這兩者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孩子得到的愛也不同。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很恩愛,那對孩子來說一定是一件幸事,這是我在生活中得到的例子。
❼ 中國的父母控制欲很強烈嗎,是不是老是想控制子女的
中國的父母都經歷過生活的苦。而現在的他的子女父母就希望孩子走出去別走父母走過的路。反而孩子不理解。卻說父親不能完成的事而加外孩子的身上。其不知道孩子太天真嘍
❽ 為什麼一些人到中年的父母對成年子女的控制欲很強
都是從那個年紀過來的,吃過的虧,不希望子女們再次吃虧,所以看到子女的一些會犯錯的舉動,會採取行動制止,並不能說是控制,只能說是希望子女少走彎路
❾ 父母粘兒子的行為在心理學上叫什麼行為
溺愛的心理學。
❿ 為什麼有的父母總是要子女聽他們的話,性格很不好,最後都害人,只是控制欲而已
您好。可能是有些父母感覺生養自己的兒女,給予他們生命,就應該讓子女聽自己的話。其實,並不完全正確。父母的話不能完全聽,父母也存在犯錯誤的時候,所以,子女只能選擇性的聽。父母和孩子年齡差太多,難免產生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