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與理解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與理解

發布時間:2021-10-27 17:23:40

⑴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為什麼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是不斷延續的,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愛可能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做過父母的人版都能理解這種愛,而權且會無怨無悔地付出,並不在乎孩子能不能回報自己。但是,聰明的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他們愛他,讓他們懂得這份愛,這樣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一個孩子長大了,必須知道回報父母,向父母盡孝心,這種愛才是圓滿的,這也許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吧。一個懂得愛的孩子會比較早成熟,也會自己的人生更順利一些。現在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付出,卻沒有讓孩子知道這一點,孩子或許會狹隘自私,這樣不利於他的成長的。父母應該和孩子多多交流,坦誠相見,讓彼此都知道對方在自己心中的位置。父母必須為孩子付出,但是別忘了,孩子也應該為父母付出,這才是完美的人生。

⑵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讀後感

長期以來, 孔子的哲學、 理念和思想一直影響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孔子得到了中國及東亞等中外人士的推崇。 直至現在, 孔子的話語還常常在很多文章中被引用。 聯合國大會的會場內也有孔夫子的語錄。 孔子有個學生叫宰予, 他對當時的人們在其父母死後要守三年的孝表示了不滿。 孔子就說: 宰予不仁; 因為人生下來後要三年才離開父母的懷抱; 父母死了要居喪三年是普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治喪禮儀。 我雖然不贊同古時守孝三年的禮法, 但想想嬰兒出生後確實要三年才離開父母的懷抱。 人們常說, 嬰兒是最需要母愛呵護的時期――他需要父母溫暖和安全的懷抱、 需要父母給予哺食和關愛。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這篇文章, 從一開始就著筆渲染母愛: 母愛是一種祝福、 是和平、 不需要去贏得它, 也不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我們就是沉浸在母愛的蜜乳里泡大的孩子。 社會科學的研究表明, 人類從猿進化到人後, 形成了以母親為中心母系氏族社會(即母系社會)。 它是以母親的血緣關系結成的原始部落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的。 這是人類剛形成時, 社會生產力低下, 人類為了生存所必須經歷的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社會活動開始廣泛, 也就是說各部落間的社會交往開始發生,人類社會也隨著生產了的發展, 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部落衍化。 人的成長經歷恰恰與人類社會的演變相似。 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這篇文章中, 作者向我們描述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在嬰兒期特別需要能無條件得到的母愛。 但是到一定時期後, 隨著孩子的成長, 其在社會中需要進入「思想的世界」、「法律、 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就開始需要父愛。 而父愛是有條件的愛。 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 通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這篇文章, 我們不難理解, 作者所指的「母愛」和「父愛」 是廣義的, 並不是母愛就是母親給的, 父愛就是父親給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把「父愛」 和「母愛」 進一步引伸。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 我們享受到父母、 社會、 黨和國家給予的「母愛」, 使我們在祖國的懷抱里健康地成長。 但是, 如果我們僅僅沉溺於「母愛」 之中, 也就是沉溺於「任何罪孽, 任何罪惡都不會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 你的幸福的祝福」 的母愛之中, 那麼從小處說, 會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 就會失去迎戰困難的心理素質, 稍有挫折, 就會一蹶不振, 甚至「自殺」; 也會象社會上出現的「啃老族」, 到三十來歲還沉溺於「母愛」 之中; 從大處說, 我們就會失去社會責任感, 失去對社會、 對祖國、對人民服務的能力和信念, 甚至於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指出: 父親是「代表思想的世界, 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愛是有條件的」, 它是雙向的、 互動的。 父愛是「你做錯了, 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 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 這樣才能得到我的愛」。 所以, 在我們從少年步入青年的高中時期, 我們的成長不僅僅需要「母愛」, 我們也需要、 而且是更需要「父愛」。 同時我們也承載著「父愛」 的厚望。而為了得到「父愛」, 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修養, 努力學習, 使自己在將來能「成為自己的主人」, 從小的說回報父母的「母愛」, 從大的講回報社會、 回報祖國。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總之, 我們從《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這篇文章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迪,我們要學會愛, 也要懂得被愛的責任。

⑶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父愛與母愛的特點

一作者認為母愛和父愛在性質上有什麼根本區別?各有什麼積極面和消極面?聯系實際對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評析。

設題意圖:旨在調動學生的經驗和知識,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並聯系實際對作者觀點做出自己的判斷。

參考答案:

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母親從身體和心理上給孩子以愛和關懷,給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開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樹立孩子挑戰生活的自信心。母愛從本質上說是無條件的,而父愛是有條件的。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

母愛的積極面是,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為渴求的。消極面是,母愛不能用努力去換取,而且根本無法贏得。父愛的積極面是,父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極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可能會失去父愛。

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給予適當肯定。下列幾點可供參考:1.母愛也是有一定條件的,理由見「課文研討」。2.父愛和母愛一樣,也有一定的無私性。3.父愛和母愛的差別除了上文提到的外,還有一些:母愛比較細膩,父愛比較粗獷;母愛比較著眼於眼前,父愛比較著重於未來;母愛以情感來感染和引導孩子,父愛以理智和行動來教育孩子。

二作者認為,成熟的人不依賴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說一說,父親、母親這兩個世界給你哪些影響?你怎樣努力在心中擁有這兩個世界?

設題意圖:讓學生聯系自己實際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意旨,而且能把課文所宣揚的思想應用到實踐中去。

參考答案:略。

三本文是一篇譯作,在遣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純粹的漢語寫作有所不同。你認為哪些語句反映了譯文的特點?可結合前幾冊學過的譯文跟同學一起討論。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注意譯文的語言特點。

參考答案:

譯文在遣詞造句和修辭方面,與純粹的漢語寫作有不少不同。例如,譯文中常有一種復句,組織嚴密、信息量大,在漢語中極為少見。最典型的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一個長句子:「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又如,譯文中有一種插入句,漢語很少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有這樣一句:「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本文沒有像《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那樣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

⑷ 子女應該怎麼理解和感受父母的愛

愛是人類賴於共存的情感,也是一切喜怒哀樂的根源。愛有很多種,通常親人之間的愛稱回為關愛。父母對子答女的愛常常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候也伴隨莫名的怨恨,作為子女首先要認識到,不管怎樣,父母都有生育之恩,他們賦予你血肉和知覺,給與飲食使你長大。好的一面是,父母會為子女付出一切,這個作為子女就更應該懂得感恩和珍惜,要孝順父母。不好的一面,有時候父母會對子女無理取鬧,那麼子女要學會和老人溝通講道理,自己做得不對的要敢於改正,要堅忍和包容,這樣別人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平時要增加修養和智慧,慢慢你的言行得到長輩贊同了,以後就容易處理新的矛盾。如果你本身是個很有道德的人,你就自然善於以理服人。父母也是人,也會有迷失的時候,作為子女應該認識到,有緣作為一家人,大家應該同心協力共度難關,學會包容,才能真正互相關愛。

⑸ 《父母與孩孑之間的愛》講了什麼

弗羅姆認為:「嬰兒需要母親無條件的愛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關心;6歲以後的兒童開始需要父親的愛、父親的威信、父親的指點和忠告。」而父親的愛不同於母親的愛,它是有條件的。父親有條件的愛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是私有制的產物。弗羅姆認識到父愛和母愛的不同,並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父愛的性質,這典型地體現了弗羅姆的學術淵源———弗洛伊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既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又從社會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與弗洛伊德一樣,精神病理分析是弗羅姆心理分析的重要角度,他說:「心理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就在於,首先以依戀母親為中心,再發展到以依戀父親為中心,最後把這兩種依戀結合在一起。神經病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順利地發展這三個階段。」父親和母親都是成熟的人,他們成為兒女效仿的典範,他們的愛使兒女最終獨立並建立自己的權威,這是人成長的理想狀態。

弗羅姆指出父親的愛和母親的愛有著明顯不同的職責:「母親有職責給兒女以生活中的安全感;父親有職責教育和指導兒女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對付那些他們生活在具體社會環境中所面臨的問題。」今天的中國,城鎮中的年輕母親多為職業婦女,與男人一樣從事社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男女平等,也因此一定程度上有著男女性格的自然融合。所以,傳統認為由父親對孩子施行的影響和教育也可能由母親來完成。但男女性別差異是由生理基礎決定的客觀事實,因此,總體來說,弗羅姆所說的父愛與母愛的差異,基本還是符合現狀的。不過,更多的家庭,往往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就由父母親一同對孩子施行影響和教育。

事實上孩子未必在6歲以後才需要父親的愛。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出生後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兒童的許多缺陷,後來之所以不能治癒,是由於在形成一個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時期,即3歲至6歲的幼兒時期被忽視而造成的。」確實,0-6歲是個體生理與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腦的發展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在腦的重量方面,三歲時約重1000克,到幼兒期結束(6歲)時增長到1250-1300克,接近成人腦重的最低水平。」「4至7歲是大腦皮層細胞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也是大腦可塑性最高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客觀現實在大腦皮層的烙印特別深刻,因而這個時期也是進行教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不僅一些基本的習慣已經形成,而且智力、情感、意志、社會性以及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特徵也基本發展。所以在6歲之前對孩子施行為人處世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的引導是必要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的發展,後來的引導和矯正將事倍功半
感動要哭!!

⑹ 中學生怎樣理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應該從多方面去理解,例如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想

⑺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父母對孩子的愛:疼愛、寵愛、愛護
孩子對父母:感恩感激;不理解
表達作者對父母的思念;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號召大家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好好孝順,不要等以後追悔莫及

⑻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中對愛的剖析蘊含什麼深意

個人理解:父母最原本的職責是監護和撫養,當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之間所存在的不僅僅是親情那麼簡單,在內心中,父母也是自己的大朋友,幫助你,關心你,一輩子都不會遺忘。那份情不因父母老去而改變,是永恆存在的。

閱讀全文

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與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健康證體檢血常規查哪些 瀏覽:165
16歲80斤胖么 瀏覽:221
四川退休金增長多少 瀏覽:936
乙肝體檢為什麼不讓做 瀏覽:299
退休返聘的人員還有年假嗎 瀏覽:729
補交養老保險1996年是多少錢 瀏覽:58
泰康璀璨人生養老保險 瀏覽:966
廣州鐵路公司老年大學 瀏覽:639
職工退休提取住房公積金 瀏覽:199
閆學晶演唱孝敬爹和媽 瀏覽:903
2018江蘇企業退休職工漲工資 瀏覽:711
80歲想把自己立戶口可以 瀏覽:574
河南省農村戶口獨生子還激養老金嗎 瀏覽:296
疫情期間老人最需要什麼 瀏覽:173
子女買父母房子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50
廚師體檢不合格怎麼辦 瀏覽:385
小孩子發脾氣打父母怎麼辦 瀏覽:944
社區組織重陽節活動橫幅 瀏覽:320
衛生局老年大學 瀏覽:71
老人如何換匯 瀏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