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子女父母 > 獨生子女社會責任感

獨生子女社會責任感

發布時間:2021-10-15 07:26:20

1. 如何培養社會責任感

如何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這需要從以下做起:

1、認清責任,樹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

2、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逐步養成負責任的習慣 ;

3、學會在不同的責任面前進行選擇,分清責任的主次和輕重緩急,統籌兼顧 ;

4、自覺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維護社會秩序,營造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氛圍 ;

5、熱心公益,服務社會,樂於助人,奉獻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 怎麼做好社會責任感教育

創新德育的途徑和方法,切實履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充分發揮好家長學校的作用,指導家長和監護人教育管理下一代的正確方法。要利用家長會或者舉辦家長培訓班或者開展家長間教育管理子女的經驗教訓的交流等,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家長或者監護人進行正確培育子女的方法培訓,幫助家長掌握關愛、教育、管理子女的有效方法,形成家庭、學校對下一代教育的合力,以便有機配合共同來培育好下一代。 (2)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針對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挖掘好教育內容,增強育人效果。各學科教師一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增強自身學科整合的能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二要堅定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因素,認真分析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實際,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的培養,有效的發揮課堂教學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把德育的內容有機的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 (3)學校、班級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好主題教育活動,寓社會責任感教育於活動之中。一是學校和班級要高度重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要把社會責任感教育當作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內容之一。二是要有步驟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陶冶情操、逐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4)加強班主任及輔導員隊伍建設,增強班主任在學生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教育方面的技能。學校在班主任和輔導員隊伍建設方面要精心選擇哪些熱心班隊工作教師擔任班主任輔導員工作,要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實施後15%班主任津貼的作用,改變多數教師不願做班主任輔導員的現狀,形成人人爭當班主任輔導員的良好局面;要進一步增強班主任輔導員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強化班隊工作經驗的研究,整體提高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在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方面的技能,為有效地開展學生的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教育提供保障。 (5)充分發揮社區關工委的作用,開展好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社區服務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校關工委和社區關工委要積極配合,要克服為了怕出安全事故就不把學生帶出課堂、帶入社會的傾向,要充分利用節假日和寒暑假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有意義力所能及的活動,諸如社區的送溫暖慰問貧困、社區衛生保潔、社區開展的節假日文藝活動等,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感。 

3. 怎樣培養社會責任感

1、理論引導

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如何引導他們認識自身擔負的使命,明確身上的責任,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務。

2、實踐養成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既能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又能堅持實踐正義原則,願意在實踐中為社會、他人做出奉獻和犧牲。社會實踐對於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環境熏陶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離不開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積極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

深化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涵: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價值觀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旋律。

為此,必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內容進入教材、進入課堂、進入學生頭腦,幫助他們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個人的發展與民族的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承擔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4. 談談獨生子女現象

「獨生子女」,當代中國的一個普遍而特殊的群體。
「獨生子女現象」,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獨生子女教育」,當代中國社會、學校、家庭、個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現在大部分家庭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家庭中的長輩們圍繞著獨根獨苗的生長、發育和成材轉,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所以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享有更多更優越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有利條件。比如:父母和社會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愛撫和關心,能以較多的精力關心他們,使他們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培養多樣化的興趣和愛好,這樣便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優點:身體健康、活潑樂觀、聰明好學、積極向上、興趣廣泛等。一般說來,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優良的素質,掌握著現代科技知識,擅長運用網路、成長平順;他們關注自身發展、敢於冒險、富有激情、重視權利。他們更注重規則意識,知識面廣,表現出了極好的學習、接納能力。但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由於時代、家庭、社會的影響,他們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
1.「不好協作」:獨生子女的心高氣盛、好高騖遠、目中無人是自我為中心意識的強烈表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就表現出缺乏責任心、不尊重夥伴和合作對象,缺乏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2.「不守紀律」: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無限遷就和放縱,缺乏紀律和約束。在學習中就出現了不願意接受紀律和制度的約束、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沒有組織和集體的觀念,嬌氣、感情脆弱、缺乏心理承受力、不願意接受批評等現象。
3.「動手能力差」: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包辦和代替,其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相對低下;過度的保護,使其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發育不足」。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應對實際工作和解決具體問題能力的不足和欠缺。獨立能力弱、依賴心理強。
情感上、智力上、物質上優裕是獨生子女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但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引導和教育,則會對獨生子女發展造成影響和障礙。比如:父母過分溺愛、事事有求必應、明知不對,因怕孩子哭鬧、撒潑而無原則地遷就,有些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就過多地灌輸書本知識,使孩子失去愛玩天性,還有家長不注意孩子飲食習慣,吃零食,偏食,致使營養不全面、消化不良,身體不佳,此外,多數父母還沒認識到獨生子女結伴玩耍的重要性等等諸多不利因素,也形成了獨生子女特有的缺點,固執、任性、自私、孤僻、獨斷專行、事事以我為中心。目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經引起了許多家庭的重視,成功的家庭也不少。但是,目前很苦惱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困難和問題同在,希望和可能並存,喜憂參半,有些事情說也說不清楚,最鬧心的還是爸爸媽媽。任性——對抗——傷感——失管——放棄,這種惡性循環常常纏繞著長輩們。鑒於以上情況,對於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做家長都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把握分寸,揚長避短,做到恰到好處。下面,我結合教育兒子和學生的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擺平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很多家長愛用「小太陽」、「小皇帝」、「小霸王」字眼來比喻獨生子女,這無疑把獨生子女放在了一個特殊、不可侵犯的位置,要知道,獨生子女不是生來就與非獨生子女不同的,孩子間,先天素質差別人人都有,並沒有什麼特別地方。如果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心理特徵上有所不同,那也是後天的環境和教育條件造成的,而這些差別都是可以改變。
愛孩子,是家長的天性和職責,但不能任意嬌寵、不加約束,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核心」,全家人都得圍著他打轉,自己說一不二,產生目無尊長的特殊觀念和優越感,但是也不能對於那些明辨是非能力差、情緒變化無常的孩子施以壓制、侮辱和體罰的方式來迫使他們就範,順從。做為家長首先應該創造一個和諧家庭氣氛,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樂趣,然後通過日常生活讓孩子深切體會到父母是他們尊敬的長輩也是他們敬愛的老師,更是他們最親密的朋友。讓孩子養成尊敬長輩、關心家人的病痛和冷暖,樂於為長輩服務,與別人分享食物、用品的良好習慣,使孩子懂得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里的地位,知道每人在家裡都有一定的權利和義務,養成尊重別人,剋制自己,服從全家這個整體的良好意識。我的兒子在他們兄弟五個中排位最小,加之我們是與公婆在一塊生活,自然他便成了家中的「小霸王」,記得他兩歲半那年,一次,他的哥哥到家來,我隨手給侄子從冰箱里拿了一根雪糕,兒子發現了,當即從哥哥手裡奪過雪糕,大聲嚷:「這是我的雪糕,不讓哥哥吃!」爺爺見狀順手把雪糕又拿過來給了我侄子,兒子一看,使出絕招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說:「算了,孩子還小。」又對我侄子說:「一會兒奶奶給你買一根。你是哥哥,應讓著弟弟。」 當時,侄子也很懂事,說:「哥哥不吃了,留給你吃吧!」本來這事到此可以不了了之,可我還是把兒子抱起來,耐心地給他講:「哥哥把他的最喜愛的書也讓你看了,把他的衣服也讓你穿了,你到他家他也捨得讓你吃東西,為什麼你連根雪糕也不讓人家吃呢?好吃的大家一起吃才香甜。」兒子一聽,想了想,隨後主動拿了一根雪糕給了哥哥。從此,侄子一到我家,兒子就會把最好吃的東西拿給哥哥吃。不但如此,每次吃好吃的,兒子都能考慮到家裡的人,經常先給爺爺、奶奶吃。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對獨生子女進行勞動教育。
由於是獨生子女,家長把寶寶看得都很重,真可謂捧在手時里怕飛,含在嘴裡怕化,所有的家務活,多數都是家長包辦,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漫畫:有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面對著煤火上燒開了的一壺水張著嘴、瞪著眼,顯得手足無措,漫畫的下面 有一句話:媽媽,水開啦!這副漫畫雖然有些誇張,但從中可以看到普遍的現象:現在獨生子女的自理能力相當差,試問:一個連自己都照顧不了的人將來對社會、對國家能貢獻出什麼呢?將來的社會是進步還是倒退?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從小鍛煉的機會,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能做的事情就讓他來做,從洗手帕,洗 襪子到洗衣服,不但洗自己的,還要洗家人的,既鍛煉了幼兒動手的能力,又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從擺放碗筷到收拾洗涮餐具,教育孩子關心、幫助別人,又能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樂趣,在家中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要讓他親自動手摸一摸,試一試,即使做的不好,也無關緊要,家長應給予支持和鼓勵,從小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第三。給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
我是多年代低段學生的老師,我發現現在的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在一起相處,往往缺乏相互競爭、忍讓、分享食物、玩具的樂趣,時間久了,容易產生孤僻、自私、膽小、不合群等毛病,所以在家庭中為獨生子女尋找游戲夥伴是很重要的。
1、讓玩具充當孩子中的角色,家長可以賦予玩具的生命,如家長提示:你看那邊有輛小汽車在等你呢?娃娃的臉臟了,我們來給她洗一洗吧。小貓餓了,你來給小貓釣一條魚吧,在家長的啟發誘導下,孩子主動被玩具所吸引,不會感到孤僻,認為這些玩具都願意陪他,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玩具能給孩子帶來無窮的樂趣。
2、鼓勵孩子同別人交往,對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會產 生很好很大的影響。比如:走出家門去和夥伴一起玩耍,或邀請夥伴來家玩,讓孩子把糖果拿出來和夥伴一起分享,共同做游戲,主動把心愛的玩具讓給夥伴玩,游戲中尊重別人的建議,遵守游戲規則,游戲結束後共同收拾好玩具……,在整個玩的過程中,有僅培養了孩子關心他人相互謙讓、活潑開朗的良好品德的個性,而且訓練了孩子和自我服務、自我控制能力。
3、家長和孩子共同游戲,家長應該尋求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與材料與孩子進行游戲,這樣,不但可以增強體質,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而且可以增進家長和孩子間的感情。在游戲當中,家長可以當配角,聽從孩子安排,充分發揮孩子的聰明才知,有時,也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議,啟發引導孩子去思考、創造發明等,有了家長參與,孩子會很高興和自豪,也使他們游戲因此而更有意義。我經常利用接孩子的路上時間與孩子玩「對句子」游戲。比如,我是小花花,我是小瓜瓜。我會種花,我會種瓜。我教你種花,我教你種瓜。你教我種瓜,你教我種花。我的花紅,我的瓜大。這樣,在游戲中不但發展了兒子的語言,還發展了兒子的思維。我還把人們深惡痛絕的麻將作為與兒子游戲的玩具,我拿出麻將中的「一筒」對他說:「這像什麼?」兒子說:「像太陽。」我說:「你能找到其他的三個太陽嗎?」兒子蠻有興致地找出了其他三塊「一筒」。麻將成了訓練分類的好學具,分好類以後還可以訓練排列,或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我經常利用麻將跟兒子玩捉迷藏游戲,找10塊麻將,讓他看一會兒,然後閉目,我藏一塊讓他猜我藏的是什麼。開始兒子猜的不是很准,我引導他先分類就能記住,猜的時候一一排除。有了方法後,兒子總能猜對。
總之,未來社會,「獨生子女」是社會的主體,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因此,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並將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對獨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將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是一個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工作,是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至關重要的工作。讓我們共同祝願這些獨苗苗茁壯成長!

5. 家裡父母生病後,獨生子女如何才能擔起責任

在最近的1年裡面,你是必然要陪伴在父母親身邊去照顧他們的,不然在感情上他們是回無法接受答你如此自私的……這種心情和心態不會因為你是否有兄弟姐妹而改變……後面的路你得自己走,在廈門找到好工作,或者有個穩定的收入來源,工作前途還不錯,找到一個比較靠譜的伴侶,然後把父母接出來,一起過,家裡索性請一個住家保姆,再請一個小時工……

6. 為什麼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

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曾經把素質教育明確為一個核心、兩個重點,即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教育規劃綱要特別把「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作為素質教育的第一個重點,更有著深刻的意義。為什麼要特別強調社會責任感?因為社會責任感是所有品德中影響力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必備的品質,是德育的核心要求。馬克思說:「你生活在這里,就有規定,就有責任。」英國教育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認為:「缺乏責任感,人們對抗不了苦難,抵禦不了財色的誘惑,導致犯罪或墮落。相反,在責任感的激勵下,人們能夠克服自己的弱點而變得堅強勇敢。」「像水泥使建築物堅固一樣,責任感使我們的道德堅固,抗拒誘惑和考驗。」責任不是感情,而是貫穿人生的一個准則。它的基礎是良知。不負責任的生活是一片廢墟,不負責任的人最後只會落得受人嫌惡的下場。人是社會的人。社會責任感是人與動物、社會人與自然人的根本區別。人生活在社會里,就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每個人都必須為家庭、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負責。刻苦學習、努力工作、誠信友愛、勇於承擔、服務社會、報效國家、扶貧濟困、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等,都是責任。自古以來的民族英雄、志士仁人,今天的各種英雄模範,為國家民族作出大貢獻的人,無不是因為高度責任感驅使的結果。國家辦教育的目的是要為社會主義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沒有責任感的人,一定不能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強調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國的獨生子女已進入第二代,「三獨」(獨生子女學生,獨生子女家長,獨生子女老師)的人群構成,使我國的教育遇到了許多新的問題。年輕一代責任感的缺乏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有一句90後孩子自我調侃的話說:「責任是我們上一代人的事情,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就是不負責任。」這一代年輕人有他們獨特的優勢,總的狀況是很好的,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同時也有他們的弱點。他們沒有過去幾十年國家巨大變革的經歷和記憶,他們的成長受到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較高消費的生活環境和全球化的影響,社會的寬容又為他們提供了多元選擇的土壤。所以,在這一代年輕人中,很容易形成過分強調自我、表現自私的心理和行為,有的缺乏高尚文化神聖感的認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受到嚴峻挑戰。

7. 獨生子女的特點

1979年我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目前許多城市幼兒園的幼兒中,獨生子女年所佔比例在90%以上。獨生子女的大批出現,是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國人口的自然增長速率,為提高我國人口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獨生子女問題多"、"獨子難教"的思想傾向,有些人甚至把一些獨生子女誇大其詞的稱為"中國的一群小皇帝"。現代的孩子患有"四、二、一綜合症",這是片面的。據部分專家、老師在部分盛市抽樣調查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獨生子與非獨生子,同樣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成長。由於獨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長對這種特殊性缺乏認識和心理上的准備,因而帶來一些值得探討的新問題。一、獨生子女的獨特性(一)獨生子女智力和才能發展方面的優勢第一、獨生子女生理條件比較優越,"集父母氣血之精華",從遺傳因素方面保證獨生子女在腦力、體力、智力方面的優越地位。第二、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優越。盡量滿足他們身體、心理發展的需要,保證了獨生子女的充足的營養和智力開發用品,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三、家長對"獨苗"教育比較重視,精力與條件都充足。家長總是擠出時間帶孩子參觀、野遊、做游戲、教孩子學習、供給智力開發的各種玩具,故獨生子智力早熟、興趣廣泛、知識面寬。第四、獨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愛,在充分愛的陽光中成長的幼兒個性發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提出的那樣"愛比維生素還重要"。因此,多數幼兒容易形成活潑、開朗、大方、敢說、敢想的性格特點,有利於幼兒智力和才能的發展。(二)獨生子女在社會性行為方面的問題根據上海市、遼寧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調查,發現獨生子女在社會性行為方面,存在問題的比例高於非獨生子女23-40%。這些問題並非獨生子女所有,非獨生子女也存在,獨生子女佔60%,非獨生子女佔30%。以上比例說明,獨生子女產生社會性發展方面的問題並不是普通問題,只是少數幼兒存在的問題;不僅獨生子女存在此問題,而且非獨生子女也存在;獨生子女社會性行為問題,並不是"獨生"本身所產生的,而是家庭教育不當的結果。1.錯誤的教養態度造成幼兒不良的性格和行為。過多的食品、過多的營養,造成幼兒消化不良,而且還形成幼兒挑食、偏食、不愛惜食物等不良習慣。過分的照顧,認為孩子小,事事都包辦代替。讓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結果養成孩子四肢不勤、不愛勞動、懶惰、無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處處依賴家長,缺乏獨立性的不良習慣。過分的疼愛,使孩子成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處處圍著孩子轉,什麼事情都依順孩子,甚至孩子提出無理要求,也採取遷就縱容的態度。有的孩子稍不稱心,就大吵大鬧,逐漸養成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的任性、專橫、執拗的壞脾氣和不良習慣。過分的保護;孩子是好群愛玩的,家長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將其封閉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護。由於家庭環境的寂寞、活動單調,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膽小不合群性格特點、缺乏待人處事的勇氣和智慧,社會適應能力差。過分的"灌";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又錯誤的認為孩子掌握知識越多越聰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給孩子灌進許多"食而不化"的知識,當孩子會認幾個字、會背幾首詩歌時,又在人前人後,盲目誇孩子。長此以往,養成孩子高傲、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個性來。2.家長對獨生子女生活環境的影響應有足夠的認識。如前所述"獨生"的環境對幼兒成長有許多積極因素,但我們還應辨證地看到他不足的方面。困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養成不善於團結,不善於同情,不善於競爭,不善解人意,缺少協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另外,缺乏在同齡人相處過程中的逆境鍛煉。如有矛盾時,如何辯解、爭吵、鬧意見、最後互相遷就、妥協、和解,從中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區別,懂得別人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從而逐漸從"以我為中心"的硬殼中解脫出來。同時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兒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學、容易形成他們說大人話、做大人事的早熟傾向,過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實上成人的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他們成人化的行為,不論在和兒童或成人交往中,都會產生困難,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若家長能了解這些,就能主動地利用"獨生"環境的積極因素,克服獨生環境造成的問題,促使獨生子女健康發展。3.傳統思想作怪妨礙孩子個性全面發展。封建的傳統思想使人們留下了"多子多福"以宗親關系觀念,為的是將來老有所養。一個兒了不聽話,還有二兒,二兒不行,還不小兒。"獨苗"就無退路,必須教育好,對孩子寄於過高的期望,採取了操之過急方法,大有撥苗助長之勢。孩子的時間,被"前途教育"占滿了,家長都想把孩子當成實現自己理想的胚胎。今天媽媽這樣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樣要求,造成孩子無所適從。孩子誰也得罪不起,從小承受過重的精神壓力。結果有三:一是順從型。你們說什麼我做什麼,唯唯喏喏,變成一個毫無主見之人。二是小滑頭。爸爸在照爸爸說的做。媽媽在按媽媽說的做。四面討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型。誰的話也不聽,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你罵我不做聲,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長大了就出家門流浪於社會。以上是孩子在社會性行為、道德、品質上反映出來的問題,都是教育不當造成的,並非必然出現的。只要家長認識到獨生子女成長中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特點,施以良好的教育,孩子就可以少出現、甚至不出現以上所指的那些問題。二、科學教育獨生子女由上述,所謂獨生子女問題,本質上是教育問題,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要防止獨生子女受到社會影響,可以出現的問題,就必須採用科學教育的方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他們。這是家長最重要的,最神聖的責任。目前,不少家長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有效的經驗,他們的做法歸納以下幾點:(一)改變傳統觀念,加強社會責任感,家長要樹立"為國教子思想",改變不正確的教養態度。要做到此點,家長首先要克服自身的"異常心理",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認識到孩子是未來事業的接班人,關繫到國家的興旺,民族發展,按國家對人才培養規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的遠、放得開,收得攏。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而不寵,養而不嬌。誠然父母對孩子的家是應該的,愛子女不但是人之常情,而愛的本身也是一種教育。但是愛子女不但是體現在對孩子生活上,物質上的照顧,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上,使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成長。長大成為對國家、對"四化"建設有用的人才。為此,對孩子嚴格管教,精心培養才是真正的愛。相反,對孩子嬌、慣、縱容是有害的。俗話說:"嚴為愛、寵為害",有位教育家說過,"毀於盲目父母的人,比毀於危險的小兒疾病的多。"這是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的。在家庭中,孩子應當是民主、和睦的團結互助的關系,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意見,興趣和自尊心,要改變以長者自居的傳統觀念。克服專橫的家長作風,不能因孩子年幼而隨意輕視、嘲諷、侮辱、體罰他們。同時家長應放手讓他們逐漸具有對自己負責的能力,不再包辦代替。有困難要幫助、有了進步要鼓勵,才能增長孩子的自信、自控、自尊的性格。(二)擺正獨生子女與成人的關系獨生子女的許多不良習慣是由於以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許多獨生子女感到自己是家中唯一的孩子,處於獨一無二的優越地位,理應是家中的"特權者"。所以,從孩子一出生,家長就要注意,千萬不要將孩子置於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做父母的要在思想上深深的銘記這一點。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量不要使孩子產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獨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權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員一樣處於平等地位。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裡吃飯,要使孩子懂得讓大人先坐,吃東西時,要讓孩子養成分份的習慣;看電視時,不要讓孩子一人獨佔座位;家裡來了小朋友,應教育孩子把玩具給大家一起玩......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相處的習慣,使孩子不會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三)用群的功能彌補"獨"的缺陷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不是靠成人說教,而是通過他們相互交往發展的。兒童良好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對象是兒童夥伴",這種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為成人的許多言行是孩子難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兒童夥伴的孤獨感。大多數的孩子是好群體生活的。特別是游戲。通過集體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不執拗任性,與小朋友友好相處,互相商量,謙讓、分享玩具,關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長切不要因愛子太深,怕孩子吃虧,將孩子封閉起來;或者偏袒孩子去責怪別人,這樣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四)要捨得孩子吃一點苦獨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著嬌氣。嬌氣十足的孩子將來是難有所作為的,要克服這種嬌氣,家長光在口頭上教育孩子"要艱苦樸素","要吃苦耐勞",往往成效不大。最有效的辦法,是在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吃一點苦,因為吃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嬌氣"。因此,在孩子的生活,物質方面,家長不要提供太好的條件。例如,在吃的方面,除了保證孩子必要的營養外,不要讓孩子吃的太好,太精。對孩子的零食更要節制,盡量不讓孩子養成吃零食的習慣。在穿的方面,主要是讓孩子穿的整潔、大方、舒服。讓孩子從小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千萬不要讓孩子穿得花枝招展。有的父母不惜代價給孩子穿著打扮,把孩子打扮得洋不洋,土不土,怪模怪樣。這樣做不但浪費時間,浪費金錢,而且會玷污孩子純潔的心靈,使孩子從小受到不健康思想的侵蝕。在孩子的學慣用品玩具方面,不要總是給孩子買新的。要鼓勵孩子用舊東西製做各種學慣用品和玩具,使孩子養成勤儉樸素的好習慣。另外,家長還要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勞動,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孩子自己去做,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鍛煉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時候,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的環境,比如去鍛煉。如大冷天早晨,帶孩子一起去菜場排隊買菜,使孩子體會到大人的辛苦。這種有意識地讓孩子吃一些苦的做法,對教育好獨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從小讓孩子吃一點苦,正是為了使孩子將來經得起各種艱苦環境的磨煉。(五)對孩子教育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如果成人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家庭由於成人之間彼此不一致,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常常引起大人之間不愉快,甚至爭吵不休。我國有句諺語"吵鬧多的家庭孩子也會變壞"。所以家長應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當著孩子面前表露出來,事後再商討統一認識,這樣有助於增進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沒有感情的家長,是無法教育孩子的。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要求。態度前後也要一致。此一時、彼一時,不能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一概禁止,斥責。不能說話不算數,前後矛盾,家長說錯了。應當認錯,甚至道歉,為孩子樹立知錯改的好榜樣。家長的威信會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強了。思考題:1、獨生子女有哪些特點,形成獨生子女的特點原因有哪些?2、在教育獨生子女方面,你有何經驗教訓?

8. 獨生子女已經長大成人了,他們能擔起重擔嗎

獨生子女已經長大成人了,他們能擔起重擔嗎?

說獨生子女戶有擔當嗎?我覺得一方面是獨生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習慣於太多的保護。還有就是獨生子女父母們缺少孩子分心,一門心思把控自己唯一一個孩子,全盤操盤,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分心。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在絕對的愛之中成長起來的,內心是強大的!

現在這么多獨生子女,上一輩家長的教育方法也普遍欠缺責任和關愛方面的內容,導致某些自私的心理變得常見,考慮問題多數從自己出發,經常忽略別人的感受。這我是承認的,但更重要的是,這種現象不分男女。

9. 關於中國獨生子女的利與弊的資料

(1)獨生子女成長的有利因素

第一,營養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可以享受優厚的經濟待遇。

第二,愛多。獨生子女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愛的焦點,成為家庭中的中心人物,家長有時間也有精力傾注他們的愛撫、關懷和教育,他們大都能得到真正的母愛,這能促進他們心理正常的發展。一般來說,獨生子女活潑、開朗,對成人充滿信任。

第三,知識多。獨生子女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多是成年人,在享受愛撫的同時,也能獲得大量知識,家長們肯下功夫,研究獨苗苗的教育,方法主動、自覺,有意識讓孩子多看多聽,促進了他們智力的發展。

第四,期望多。獨生子女從家庭的所有長輩那裡得到多種期望,不僅多而且高,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各種期待中,有的用言教明確灌輸,有的用感情暗示。這些大人的憧憬,逐漸內化為孩子自己的思想。他們大都自信,好學上進,有榮譽感,自我感覺也「良好」。

獨生子女生活在「四多」的環境里,從總體上看,比非獨生子女具有更好的德、智、體發展條件和可能。

(2)獨生子女容易形成的弱點。

第一,嬌。獨生子女家長心裡總有個隱蔽的唯恐有虞的緊張感,生怕孩子磕破碰壞,所以,愛採取重營養滋補,輕體育鍛煉的做法,於是,胖墩型、豆芽菜型孩子增多,他們常常依賴成性,缺乏獨立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在成年之後,他們經過坎坷,碰壁的摔打,才會對童年的嬌慣有了清醒的認識。

第二,任性。獨生子女父母由於處處順從孩子、滿足孩子,形成了獨生子女說一不二的任性性格。他們到學校,也想讓同學和老師服從自己的意志,因此,群眾關系很不好。

第三,獨。獨生子女在沒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齡夥伴的生活環境,容易形成「獨」的特點。性格上孤僻,感情上自私,不關心他人,卻把別人關心自己視為當然,沒有「手足情」的體會,在集體中不合群,總想「拔尖」,叫別人都讓著他,我行我素,不聽勸告,對家長和其他成人,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不屑禮貌。補上這類孩子社會化的一課,是相當困難的。

第四,懶。由於家長過於「勤快」,獨生子女缺乏家務勞動機會。家長事事阻攔,獨生子女只得游手好閑,越懶越笨,越笨越懶。他們體會不到創造的樂趣、勞動的辛苦,因而也缺乏同情心,缺乏勞動協作的精神,對勞動的成果也不懂得愛惜。這勞動的一課,到孩子組建家庭時,還得有一番痛苦的磨練。

以上四點,是說獨生子女容易形成的弱點,卻不是必然形成的弱點。只要教育得法,獨生子女的有利因素就會充分發揮,這些弱點也完全可以避免。非獨生子女家庭,如果不注意教育方法,同樣會出現這些弱點。所以,關鍵在於父母的教育

閱讀全文

與獨生子女社會責任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辭職上學後養老保險 瀏覽:642
鄭州黃河老年大學怎樣 瀏覽:536
陝西省養老保險app下載下載 瀏覽:617
美國的軍人是怎麼養老的 瀏覽:332
老人養老金每年給多少錢 瀏覽:84
對於老人啰嗦怎麼辦 瀏覽:901
怎麼養老繭 瀏覽:816
企業哪些情況可以不繳養老保險 瀏覽:114
孫兒孝順爺爺的感人話 瀏覽:128
養生堂產的產品有哪些 瀏覽:134
如龍7養老院 瀏覽:205
家居式養老和居家養老什麼區別 瀏覽:781
敬老院移交管理辦法 瀏覽:814
養老保險個人記錄怎麼查詢列印 瀏覽:561
45歲以後女性做哪些體檢 瀏覽:404
孝敬媽媽的佳句 瀏覽:245
體檢時檢查癌什麼意思 瀏覽:177
武漢社保醫保繳滿多少年能退休 瀏覽:249
2018年退休工人還長工資嗎 瀏覽:382
苟仙李長壽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