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父母溺愛孩子造成大錯的名人事例
出名的就是明孝宗朱祐樘與明武宗朱厚照:
明孝宗從小沒得到應有的寵愛,他父親明憲宗朱見深多年寵愛萬貴妃,萬貴妃因無子,還迫害其他嬪妃和皇子,殺掉後宮有身孕的嬪妃,朱佑樘的母親倖免躲過,朱佑樘幼年一直躲藏起來不敢見人,被宮女太監秘密撫養長大,六歲才見到自己父親,才有名字。
他出現後,也受到萬貴妃多次迫害,險些喪命,九死一生。這樣的童年經歷導致他對於子女很寵溺。他的一生後宮只有一個皇後無其他嬪妃,只有皇後生有兩個皇子,最終只剩下明武宗朱厚照一個人。孝宗對武宗非常寵愛,兒提時就立其為太子,武宗少年聰慧,好武。
但是明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太子的老師們曾經為此諫言,但是孝宗比較放縱武宗,認為這是其天性,十分難得。明孝宗一生勤政愛民,整頓吏治,力挽狂瀾,成就了「弘治中興」,可惜他三十六歲就死了,那時候太子好像才十五六歲,他之前受父親寵愛保護太過,性格比較叛逆張揚。
孝宗死後,大臣們對小皇帝嚴加管束,導致武宗叛逆更厲害,做了很多怪事。武宗被認為是現代穿越一樣的皇帝,行事作風簡直奇異,他在位之時閹黨掌權,各種內斗,朝政混亂不堪。他還是個男女不忌的主兒,最後連個子嗣都沒有,便宜了他堂兄弟嘉靖皇帝,從武宗開始明朝就衰敗了。
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後,而張皇後只為其生了兩個兒子,次子朱厚煒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會,按理說他應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是周圍的太監,毀了這個聰明的孩子。
㈡ 父母嬌慣子女的下場,後果是什麼讓子女成為敗家子,或者自暴自棄
下場最慘的是父母,因為會老無所靠
㈢ 父母放任導致孩子犯罪的案例
陳某, 17 歲,因故意殺人罪被判有期徒刑。陳某因懷疑同學張某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還向老師告 「 黑狀 」 ,便趁張某值日時,拿刀朝張某亂戳,致使張某死亡。案發後,陳某很後悔,說自己犯罪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從小被父親母親寵愛過度。由於從小被嬌寵慣了,陳某一直惟我獨尊,無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社會上,都吃不得半點虧、受不得半點氣,動不動就跟同學吵架打架。父母還經常教他:誰欺負你了你就和他拼,拼不嬴有我們呢!於是,陳某慢慢在學校里成了出名的打架大王,還與校內外的一些人結成團伙,只要覺得誰不順眼,就借端生事找他的麻煩,然後狠狠地收拾他一頓。陳某說:如果從小父母不是這樣嬌慣溺愛我,我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
北塘法院少年庭審理一起團伙搶劫案,7名花季少年合夥搶劫10次。7名嫌疑人是某中學同學或校友,平時關系很「鐵」,其中4名是新市民子女,另3人的父母則是再就業人員。今年春節期間,一少年的父母回福建老家過年,他獨自留守無錫,便邀請三哥們住在自己家。上網、打游戲,幾個人過起了「公子哥」般生活,父母給的零花錢很快揮霍殆盡。一方面貪戀奢華的生活,一方面苦於沒有足夠的銀子支撐,幾名少年想到了「搶劫」。今年2月26日,這4人夥同另一少年在吳橋元康弄樓梯口,採用毆打、言語威脅等手段攔路搶劫。事成之成,他們覺得刺激,並一發不可收拾。從2月26日到3月5日短短10天內,他們瘋狂作案10次,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工作,一切還蒙在鼓裡。直到辦案人員通知家長時,他們才知道孩子犯了「大事」,後悔當初疏於對孩子的管教。
㈣ 父母溺愛孩子的例子
http://www.people.com.cn/GB/news/37146/45773/3427339.html
這個裡面有個徐力殺母的典型例子
鄰居有一個小男孩,7-8歲了,上小學二年級。有一天放學回家要吃香蕉,吵著要正在廚房裡煮飯的奶奶為他取香蕉並剝皮,老人家正忙得脫不開身,就說「你自己拿吧」。這時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動手剝吃香蕉後故意將皮丟了一地,且還感到很委屈……這是一個典型的嬌慣溺愛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剝皮,對於一個7-8歲的孩子來說並不難,為什麼一個小學生卻要別人代勞呢?吃香蕉剝皮的責任是誰呢?可見這家人在平時教育孩子方面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溺愛讓孩子不會愛 高中生想「安樂死」
「媽媽,讓我安樂死吧!」15日晚,巴南區18歲的高中生小偉(化名)給母親發去簡訊。今年元旦,小偉與同班初戀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後,曾兩度割腕自殺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親向心理醫生尋求最後幫助。
小偉和蒙蒙是某重點中學高二學生,兩人均成績優異。小偉性格內向,與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師、雙方家長極力反對。
可兩個孩子半年後竟開始同居,成績一落千丈。因鬧別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偉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兒子想「安樂死」的簡訊,嚇得臉色蒼白。其實,兒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偉在婆婆家吃完團年飯,獨自提前回家。他給同學打完「最後一個電話」,在卧室割腕自殺。「感覺不對」的同學及時趕到,破門將小偉送到醫院。小偉在給母親的遺書上說:「半月來,我每到晚上就一個人躲著哭泣……可沒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兩周後,小偉再次割腕自殺。為留住兒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門哀求蒙蒙和其母親幫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寫給小偉的舊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記錄的竟是兩孩子因為一個昵稱而吵架的事。
自小偉第一次自殺後,他自閉在屋裡,和母親的交流全靠簡訊。接到兒子想「安樂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給兒子的回信中稱,「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媽媽把工作交代完後,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說,從小偉出生自今都對他百依百順。而且小偉一直由外婆帶大,在家簡直就是小皇帝,連雙襪子都沒洗過。「他從來都是被無微不至地被關懷著,失戀應該是他長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愛讓孩子不會愛
昨日,受王女士委託,仁格心理咨詢所趙所長親自上門開導小偉。剛開始,小偉倔強地拒絕交流。趙所長耐著性子,對著小偉「自說自話」近3個小時,一直用被子蒙頭的小偉漸漸揭開被子傾聽,並不時點頭。到談話結束時,小偉主動伸出手與趙所長握手感謝。
趙所長認為,小偉不能遭受失戀的挫折,是因為長期以來他在家中獲得太多溺愛。他長期處於被愛的位置,永遠都是他對別人說「NO」。一旦有人對自己說「NO」,他就很難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獨生子女的普遍弱點,家長少些溺愛,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白度
㈤ 父母教育失敗的典型例子
以下就是一個父母教育失敗的典型例子:
據報道,一對15歲的孿生姐妹因嫌父母管教過嚴,竟將劇毒鼠葯拌進稀飯中,最終將親身父母雙雙毒死家中。這對忤逆姐妹在逃亡7天後被警方抓獲。被抓獲後二女交代了毒殺父母的全部過程。原來夫婦倆平時對女兒管教十分嚴格,引起了女兒強烈的逆反心理兩姐妹中考後均未考上重點高中,被父母嚴厲責罵。於是,二女策劃並先後用煤氣、鼠葯兩次殺害父母,因故未達到目的,最後,二女將6瓶「毒鼠強」放進稀飯中,終於將父母毒死,作案後,她們拿走家中存款及2000餘元現金、兩部手機,逃到一網友家躲藏。
是什麼樣的原因能讓孩子親手毒死自己的父母?這肯定跟從小的家庭環境有直接關系:來看看這對雙胞胎姐妹是成長在一個什麼環境
1、從小被寄養,錯過了孩子最重要的陪伴期。兩個雙胞胎孩子從小被寄養在姨姑家學習,到小學三年級時才跟父母同住。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幾年,孩子對父母的感情也無從談起。
2、爸爸一直高高在上,總是以家長自居的威嚴對待他們,媽媽是家庭主婦,經常打麻將,平時也沒跟孩子交流。
3、苛刻管理,沒有玩耍時間,這對父母為了讓孩子考好成績,不讓孩子看電視、不讓孩子出街、也不讓孩子帶同學回家。周末父母還請了家庭老師為他們補習,這讓孩子感到很壓抑,但是父母不理解。父母把漂亮衣服和零花錢當最好的愛。
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被媽媽數落說「孩子把她的臉都丟光了」,爸爸也罰他們跪了20多分鍾。在孩子心智沒發育成熟的情況下,姐妹倆第一次萌發了殺死父母找自由的念頭。
在某天夜裡,失落的姐妹倆突然萌發了把父母整死尋找自由的念頭。父母的冷漠養出了冷漠的孩子,這不得不為那些狼爸、虎媽的家庭敲響了警鍾。
不得不說,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本以為愛孩子,沒想到為自己挖了墳墓。然而讓人痛心的是,如今仍有不少家庭依然在這樣教育孩子。
㈥ 家長寵愛孩子的事例
以下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裡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游游盪盪,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3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勞動,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決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裡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㈦ 孩子與家長缺少溝通(有代溝)所引發的具體事例
一、理解尊重孩子 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沒有孤獨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往往缺少理解、尊重子女的態度。比如,有一位母親,她出於擔心和愛護,常常嘮叨女兒要少與男生來往。有一次,母親竟臭罵了幾個來邀女兒去過朋友生日的同學。這使女兒受到極大的傷害:她在同學面前好沒面子,同學不再跟她來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你們難受。」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但她內心又很孤獨,很苦悶。作為父母,本來唯恐傷害了子女,但卻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子女。結果,即推開了子女,也被子女所推開。父母與孩子雖天天相處一屋,心理卻相隔很遠。做子女的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閉瑣自己疏離家庭,有的甚至離家出走;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愛無從入手,看著自己親手撫育、一點一點長大起來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裡都渴望被對方理解。但很多父母卻不知怎樣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雙親。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這在親子之間,本來應該沒有問題,但事實並不是沒有問題。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理解孩子也並不是嬌寵孩子。如前面這個例子中,父母如果能夠站在女兒的角度思考,至少不會做出「臭罵前來邀請女兒的同學」這樣過於傷害女兒自尊心的行為來!父母應該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對上面那個被同學前來邀請參加生日宴會的女兒,家長完全可以這樣做:先要肯定「社交」對於女兒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不僅是因為同齡人能使孩子更開心、更快活;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來增進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和了解。然後,再給孩子指出,時間安排上要適當,社交活動不可沒有,但也不可占太多時間,畢竟讀書學習是主要的。給孩子講清道理,孩子一定也會理解,這樣不是很好嗎?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 體諒理解的反應應該是這樣:「也許老師是偏心了,你覺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許老師是沒有看見別人說話。再說,你講話也是事實,批評你講話這一點是沒錯的,是不?這樣你理解了孩子的感覺,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錯的,孩子就會心服口服。 而不體諒理解的反應往往是:「不要說老師偏心,你自己講話難道是對的?不要去管別人有沒有講話,先問問你自己有沒有講話?你還好意思說老師偏心!」。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這樣才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錯了!其實,這樣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覺,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實。結果孩子覺得連父母也不公平,不講道理。他被這樣的負向情緒困擾,再不會去考慮自己有沒有錯,更加認定老師批評自己是不公平的。
㈧ 父母溺愛孩子的事例
以紅樓夢·薛蟠為例:
《紅樓夢》里有個薛蟠,整天游手好閑,斗雞走馬,買了英蓮,打死馮淵,竟視為兒戲。薛蟠不學好,自然與他的寡母王氏嬌慣、放縱有關。原來,薛蟠幼年喪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獨種,從小對他百般溺愛、縱容,才使他後來變成敗家子。當然,這樣的例子很多。
現實生活中,由於母親嬌慣,而成為敗子的也屢見不鮮。我所在縣的一個村就有這樣的真事兒:有一個母親離異後,把希望都寄託在唯一的兒子身上,把兒子當成了「寶貝」疙瘩,兒子要星星恨不得登天梯給他去摘,兒子要月亮恨不得上月球給他去抱。
即使兒子有了過錯,也任其所為,從沒摸過兒子一個指頭,沒打過兒子一次屁股。可後來怎麼樣呢?「寶貝」兒子天天跟母親要錢,給少了就和母親頂撞,因母親不能滿足他的慾望,後來就經常打娘罵娘。他的寡母後悔莫及。
(8)父母嬌慣子女的案例擴展閱讀:
溺愛綜合征-預防措施:
1、危害性早認識
充分認識溺愛放縱的教養方式對寶寶是有危害的。樹立正確的愛子觀念,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平時對寶寶的愛要藏而不露,變保護為指導,堅持正面教育。發現寶寶的優點,要及時表揚,發現缺點要及時糾正。
遵循行為科學的原理,對正確合理的行為要強化,對不合理的行為不予理睬。
2、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
給寶寶適當設置吃苦和克服困難的機會,如洗手帕,寶寶跌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3、大家的教育態度和方式要一致
教育寶寶時,你們不能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全家教育寶寶的態度和方式要一致,與寶寶有關的事情最好能事先跟他說清楚,讓寶寶在優良心理環境中健康成長。
4、及時治療心理障礙
如果溺愛綜合征比較嚴重,寶寶必然會有多種心理障礙,應及時去看心理專科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