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人子女怎樣做才是好的
為人子女要做到孝順二字。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不容易。他陪我們小,我們陪他們老。孝順不是說只拿錢給他們就是孝順。是在工作之餘,多回家看看他們,多抽時間陪陪他們。讓他們不會感覺孤獨。
2. 怎樣為人子女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男孩,因為一件小事和母親鬧別扭,賭氣離家出走。由於走得匆忙,身無分文,走著走著,累了渴了,又不想回家。在不知所措中,一位好心的飯店老闆娘叫住了他,給了他一碗水一碗面。男孩吃完後,對陌生人的善良熱心感激涕零。老闆娘語重心長的說到:「對一個陌生人的這點施捨,你就如此感激,而為什麼,對十幾年來一直無私照顧你給你吃給你穿的父母,就不心存一點感激呢?」男孩聽了,羞愧不已。
是啊,我們對父母為什麼不能多一些感激和體諒,多一些關愛和善待呢?媒體上,網路上,行人的口中,聽過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為人子女的,對拉扯自己大的父母不聞不問,冷漠無情,我不知道他們怎麼能心安理得?連動物世界裡最兇狠暴戾的狼,也絕不會拋棄老幼病殘的同伴。百事孝為先,這樣一些人,連最基本的為人之本都忘了,我想,是不能稱其為人的,不論也罷。
而更多的人——我們,把對長輩的贍養義務,很簡單的理解為每個月給他們錢,逢年過節給他們買點吃的用的。我們甚至連坐下來陪父母嘮叨5分鍾的耐心都早已失去了。而與此同時,我們可以耐心的陪孩子晚上一百遍簡單的積木游戲,可以溫柔的抱著寵物親昵幾個時辰。父母多年的風濕關節炎,我們熟視無睹,而孩子的一聲咳嗽寵物的一次皺眉,就會讓我們神經緊張。
現在回家的次數少了,每次回家,我都會在父親做事的時候,我總會找機會在旁邊站會兒,和父親聊天。盡管我什麼忙都幫不上,甚至還礙手礙腳的,往往這個時候,父親都會比平時高興些。有一次,還在牆角玩起了倒立,像個孩子一般。
突然之間,像是明白了些什麼。其實,父母期待的並不是很多。進屋時的一聲問候,出汗時遞過的一條毛巾,過馬路時的一次攙扶,生日時的一句祝福。僅此而已,細微之極,卻能讓老人的心得到滿足。我們對情人孩子,可以百般遷就萬般呵護。在單位,對同事領導,可以耐著性子去體諒照顧。在社會上,遇上不平受到委屈,我們會極力忍耐。我們只需拿出這些熱情中的一丁點,哪怕只是萬分之一去對待父母,那些原本荒涼凄冷的父母之心,也將會因此而溢滿幸福。
3. 為人子女該怎樣孝順父母
我們來到世抄上的那一刻起,襲父母們卻多了一項繁重的工作——照顧我們。消除疲勞,除去父母的辛酸:高原紅景天膠囊超微粉享有「九死還生草」「長生不老草」的美譽。在北方包括東北,西部乃至川藏廣闊地區,眾多長壽者均有長期服紅景天的習慣。,我們在父母身上看到了歲月的滄桑,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更看到了他們為我操勞的痕跡。為人子女的我們把紅景天超微粉孝順父母
4.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是什麼意思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意思是:世界上最善良的是自己的父母,世界上最孝順的是自己的子女。
這句話出自清代金纓的《格言聯璧》。
《格言聯璧》分為學問、存養、持躬、攝生、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凶11類,按儒家大學、中庸之道,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
(4)為人子女父母擴展閱讀
關於孝順的名言名句
1、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出自:戰國孟軻的《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七節》。
譯文:仁的實質是侍奉父母;義的實質是順從兄長。
2、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出自:戰國莊周的《莊子·德充符》。
譯文:侍奉自己的親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均可以使親人感覺安定,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3、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出自:西漢戴聖的《禮記·內則》。
譯文:孝子的養老,讓父母的心情快樂,不違背父母的意志。
5. 為人子女,我們如何與父母及身邊的人相處
為人子女,我們如何與父母及身邊的人相處
、與朋友相處:
a.讓朋友走自己的路
認清朋友是獨立的個體,不能因朋友不能給予而覺得氣惱,接受每個人的個性。如果有時他們的觀點與你迥異,你不要覺得無奈忍耐。
b.互相堅持距離
人人都有權力、有自己的情感與思維,朋友之間要是過於干預對方的私家空間的話,關系就會有決裂的危險,而要有適當的距離。
c.忠誠
忠實就是虔誠。要與朋友患難與共,要信賴朋友,不要在背地毀謗朋友,也不能允許別人這樣做,而要坦誠絕對。
e.贊美和激勵
告訴你的朋友,你愛好他們什麼,因為他們在你生活中的呈現,該如何去愛一個人,你又是如許地快慰,為他們的能力而愉快,為他們的勝利而鼓掌。
f.平等看待
真正的朋友之間完全是平等的,不能有嫉妒、高人或低人一等的主意。
、與家人相處:
防止與家人爭執,不能一味姑息,要擅長說理,以下是七大要訣:
不忙著談話:當對方氣上心頭,基本聽不進你說什麼,說了豈但等於白說,該如何去激發寶寶那豐富的想像力呢?,還會引起進一步的爭吵。倒不如忍一忍,等候恰當的機會再說也不遲。
清楚對方態度:你想說理,先得等對方說得清明白楚。即便你感到對方說的是歪理,也等他把話說完。至少你已經曉得他心裡怎麼想,你的話才有的放矢,才幹解決問題。
找尋對方立場中公道的局部:不要一律否認,這樣才能服人。如果你肯虛心聽,說不定你發明錯的是你,或雙方都有錯。你肯向他否認你的過錯和不足之處,就營造了一個較好的說理氣氛。
不要搬大情理壓人:搬大道理壓人,或者把大帽子戴在人家頭上,只會引起惡感
不求全勝:任何人的領悟才能和接受水平都有限度,可以使他明確一部分,接收一部門已經值得興奮,其餘 的可以一步一步緩緩來。到最後他還是不能全盤接受也是畸形的事。有時就此撒手,反而是最好的措施 。
6.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孝敬父母
第一,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大家都知道,每一位父母為撫養子女成人,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與辛勞,當父母進入晚年,作為子女,應該盡力供養,生活上細心照料。通過觀察研究,人們發現有些禽獸也知恩行孝,所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人懂得孝道,能夠實踐孝道,所以人為萬物之靈。反之,如果有人不明孝道,不重孝道,那就不配做一個人!因此,作為父母,應該經常帶上孩子,買點東西探望父母,即使是父母的收入比我們的多,也要這樣做,因為父母再富有也是他們的,我們給他們再少也代表一份的心意,而且如果父母的經濟條件更好,他們也會以其他方式支持兒女的,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為我們自己的孩子作好榜樣。
第二,關懷體貼,精神慰籍。贍養扶助老人,除了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外,還要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他們享受「天倫之樂」,讓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有所寄託,幸福地歡度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老人對子女在精神上的要求,會比物質上的要求更為重要和迫切。只有做到關懷體貼,精神慰籍才算真正的孝。正如孔子的一個學生游來問孝,孔子回答說,現在的所謂孝,只能說養活爹娘而已,連狗、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不敬重孝順父母,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孔子這里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對父母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僅僅解決父母吃飯問題,這不是孝的含義。要做好從精神上關心、安慰老人,使老人心情愉悅舒暢,並不是十分容易的事。這要求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有事多同老人商量,多聽取並尊重他們的意見,多照顧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老人思想苦悶時,多給以安慰溫存,想方設法為他們排憂解愁;天氣變化,多注意噓寒問暖;生日節日,向他們慶賀祝福。如果我們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我們的孩子以後也一定能這樣對待我們。
2.從現在抓起,從小事抓起,做到愛嚴相濟,用父母對子女的愛去激發孩子對長輩的愛心與孝道
愛護子女是父母的天性。愛,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礎,又是打開孩子心靈的一把鑰匙。只有在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懂得去愛別人。因此,我們在在愛父母的同時也要愛我們的孩子,但只有「愛得其所」,才能讓子女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否則就會變成溺愛,最終害了孩子。
要怎樣才算對子女「愛得其所」呢?有兩個字不容忽視:一是「遠」。二是「嚴」。
遠,就是要對孩子的長遠前途,明天的幸福負責。有些父母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穿得光鮮,吃得甜美,玩得愉快,過得舒適。這是一種以天然性為主體的「常情」,而不是關心孩子健康成長,開創事業的「深情」,未曾著眼於為了孩子的未來而進行意志、性格和心理品質的培養。這種愛是膚淺的、貧血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缺乏足夠的營養,點燃不起他們對生活對未來無比熱愛與嚮往的火焰。只要把對子女的深情體現在對孩子有計劃地、創造性地培養與訓練之中,對孩子塑造成什麼樣的人才有早期設計的藍圖,並且灌注大量的心血,精雕細刻地塑造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在成人與成才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才算是理智的愛,長遠的愛,有道德的愛。
嚴,就是在教育上有高標準的要求。「嚴」和「愛」是辨證的統一,對子女要恰當地掌握好嚴和愛的分寸,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古語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則以姑息」,姑息就是不嚴。從現狀看,姑息已成為對子女教育的一大禍害。其突出的表現:一是縱容,使孩子從小失去自理自製的能力,言談舉止缺乏正確的准繩,導致行為放盪,嚴重的還會陷入越軌違法的源潭。二是遷就,不管是非好壞,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對子女一些不良的思想習氣,也視若無睹,聽之任之,使孩子扭曲心靈,性格畸形發展。家長也因此而漸漸喪失對子女管束、約制、啟發、誘導的權威與作用。三是袒護,為子女的不良行為諸多辯解,歪曲真相,轉嫁責任;對反映情況的教師、親人、旁人表示反感和抱怨。使孩子有恃無恐,做壞事的膽子越來越大,導致誤入歧途,貽誤青春。
3.持之以恆,把孝道教育貫徹始終,形成良好家風,保持父母一致,家校一致,代際一致。
家風,是家庭成員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的綜合體現,是家庭成員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風氣與氛圍。它對每一個家庭成員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看兩個在全球著名的實例:
美國有個嘉納塞·愛德華家族,這個家族的老主人是一位博學多才,注重修養的神學家。他的子孫都以這位德高望重、多才識廣的先人為立德立行的楷模,形成了一代一代往下傳的優良家風。迄今8代,他的子孫中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任過大使,20多人先後當選國會議員,12人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人任過大學教授,60多人當過醫生,13人當過報刊雜志的主編或負責人。
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美國人馬科斯·朱克是一個賭徒、酒鬼,他迄今也有8代後嗣。然而他的子孫中卻有200多人成了流浪兒或乞丐,7人因殺人被判死刑,63人作姦犯科被囚於監獄,400多人因酗酒而致殘廢或夭折。
是先天的遺傳基因在其作用嗎?不,是看似無形卻有形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發生這巨大的感染與影響。
要形成良好的家風,必須保持父母一致。夫妻之間能互相配合,孩子也容易增長孝心。父親對孩子說說母親懷孕及對孩子的愛護,母親多說父親對孩子的付出。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因為這么一講,孩子對父親就很難再生起恭敬心。一個先生,一個父親,連孩子都瞧不起,他就很容易自甘墮落。
家校一致(親師合作,父母跟老師要能密切配合)
代際一致(家長要與祖輩多溝通交流)
4.充分利用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形成觀念,養成習慣,從小培養孝心。
我們重視電視、報刊、網路等各種傳媒的宣教作用,客觀公正的對傳媒信息做出是非評判,如:如有的夫妻不睦,使子女從小缺乏溫暖和愛心;有的打牌賭博,影響子女學習;有的不尊重和關心老人,帶給子女負面影響;有的自私刻薄,專橫粗俗,使子女心靈受到傷害污染,等等。通過與孩子的討論評價,不僅反思了自我,從中接受了教育,而且為孩子的家庭孝道教育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之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門」,國家的棟梁,來自於孝子。弘揚孝道,是利國利世利民的事。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不但做到自己是孝子,而且還能把孩子培養成為孝子,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庭。
7.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看待自己父母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喂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若內是難治之病容,情願捨命換兒安;稍長,教給基本生活能力,供給讀書,關心其成長,永不停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
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和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8. 難為人父母,難為人子女,難為人夫妻是什麼意思
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是這樣理解的 做父母很難 做子女的也很難 做夫妻也很難 呵呵 就是各有個的難處
9. 為人子女,如何理解孝道
為人父母,因子女含辛茹苦,子女如何對待父母?
"孝道"實為"感恩之道",是為了追本溯源,正本清源,這是做人的根本,由此申發出的的感恩意識也是人立身處世的立足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