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90後消費者消費行為特徵有哪些
90後」消費者的十大特徵
「我最大」——「90後」比前人更加強調獨立體,個性張揚,與眾不同。
在所有社會成員中,「90後」在個性表達方面的要求最為突出,他們擁有不循規蹈矩的成長歷程,獨特的言行舉止和另類的生活方式成為環境的焦點。也正是這一代的成長,帶動了社會較為強烈的自我表達的願望。
「90後」成員完全敢於在任何時刻任何場所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觀點。在團隊或團體中,永遠希望自己成為焦點,其他人都要以其為中心轉悠。
「新關系」——強關系,弱接觸;弱關系,常聯系;一反家人最親的傳統社會關系,「90後」的天平向弱關系傾斜
「90後」為了追求全面的隱私,與父母據理力爭,甚至使用離家出走等方式表現自己的立場。他們發明了「火星語」在同齡人之間交流,以保護隱私與秘密。那些傳統的「強關系」在「90後」這代人身上顯得較弱。而「90後」對於同學,社會上認識的朋友,以及通過網路虛擬空間結交的「網友」等「弱關系」群體卻較為信任,願意與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認為能夠得到較高的認同。
「重娛樂」——獲取信息與娛樂自己是他們生活的核心訴求
宣稱「我每天可以吃的有限,穿的有限,花的有限,但是開心必須無限」的「90後」,是娛樂能力超強的一代。在他們眼中,娛樂是天性的釋放,及時行樂是讓自己更開心的生活方式。相比任何一代人,他們都更加希望在娛樂中生活,也在娛樂中學習和成長。
「90後」熱愛追星,熱愛娛樂八卦,但在娛樂的背後,他們有著自己的目的。比如企業微博和名人微博對「90後」影響較大。
「懂責任」——「不逃避,不推卸」是「90後「對社會責任的宣言
「90後「雖然個性前衛,但對於自己未來應該承擔的責任卻不會逃避和推卸。關鍵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90後」的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90後」自發響應,積極捐款捐物,組織愛心祈禱與傳遞。
許多「90後」的大學生,他們以一技之長回饋社會,積極投身於「關愛特殊群體」、「投身生態環保」、「傳承歷史文化」、「關注民生問題」等各類公益服務活動,體現了「90後有激情,有抱負,也勇於接受挑戰,同時也熱心公益。
「松圈子」——「90後「對團體保持距離,既不親近,也不疏離
這種「松圈子」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我不是集體主義者,但也不是個人主義者。有圈子跟大家保持關系很重要,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但進入圈子以後不能當孫子,而是要有地位、有亮點、有話語權。」
「90後「意識到社會交往圈子的價值,懂得組建圈子,知道圈子越多對自己價值越多,但又不會隸屬於某一個集體。
「宅娛樂」——宅文化,宅娛樂在90後身上發揚光大
網路依賴在「90後」身上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生活習慣。「90後」在家裡玩網游,聊QQ,看電視等娛樂幾乎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他們不僅享受著這種「宅文化」而且還將其發揚光大,如玩自拍並把照片發到網上分享,為自己的博客賺人氣,或者在家裡從事網路銷售等事情,即能娛樂自己同時還可以賺錢。
「生在電腦前,長在網路中」, 互聯網對於「90後「來說不是媒體而是生活。
「低權威」——親身體會過的,圈子內的人體驗後傳播的才是可信的
成長在權威不斷被挑戰,被推翻的年代,專家學者、社會權威部門的信息和指導對「90後」無法達到理想的說服或教育效果。
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體會去驗證結果,或選擇性追隨有故事,有親身體驗的人的說法與做法; 並且對於所了解到的信息進行自我分析,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從不盲目輕信。原始權威在「90後」的眼中越來越淡化,反之平民化的權威躍然凸顯。
「小眾化」——外形裝扮獨特,行為非主流,在大眾潮流中發展自己的特色
「90後」不願與人相同,不愛追潮流,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異類,獲得眾人投去的眼光。
另類的服裝打扮,色彩濃重的妝容,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讓人們覺得他們與現實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但是隨著這些非主流文化的發展,「90後「不斷的讓這些非主流的文化擴大,再逐步演變為主流。
「朦性別」——女生像李宇春一樣帥氣,男生如李俊基那麼漂亮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家長出於社會競爭、家庭利益等多方面考慮,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採用中性化教育。家長要求女孩子能夠獨立自主,於是便向著男性化的方向去培養她們。同樣,家長則會要求男孩子細膩細心,於是便多少朝著女性化的方向影響。
大街上中性打扮的「90後」也比比皆是,一些中性化的明星也贏得「90後「的追捧,如李宇春。「偽娘劉著」憑借女性化的打扮與聲音在快男舞台上贏盡媒體與觀眾的目光。
「玩文化」——行事風格和穿著打扮前衛,但並不妨礙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
創新性是「90後」追求的,他們已經不能滿足於朗朗書聲念著「窗前明月光」,不屑於睜著眼睛聽父母講「唐宋元明清」,他們要不枯燥的文化傳承方式。
同時「90後」也注重自己個性的張揚和親身參與, 就如同在宣傳「漢文化」上,「90後」選擇類似日本cosplay的方式——穿漢服上課,逛街,著漢服行「冠笄之禮」等。他們懷舊但不守舊,大膽但不做作,會表現也有思想。這些行為包含著這代年輕人獨立自主個性化的思想,也為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思考。
② 80後85後90後95後的性格特點、愛好習慣、消費習慣以及他們眼中的價值觀等,誰能告訴我答案求幫忙啊~~~~
朝嫂玻
③ 一張圖了解80後,90後有哪些消費習慣
一張圖了解80後,90後有哪些消費習慣
隨著時間的推移,80,90後消費者已經漸漸走上時代的主流。目前,沒有哪類人口比這一群年輕人更吸引營銷者的注意,這些出生於1981年至2000年的千禧一代,已經抓住了營銷者的主要眼光。
許多文章和研究都聚焦於這個特立獨行的群落,他們有錢,不拘於傳統思維,更易於接受新事物,並且成長於互聯網的影響之下。
本文從針對營銷者最愛的目標受眾的三項研究中進行了如下統計(包括樣本的數量和組成),幫助營銷者了解不同類型80,90後消費者的行為習慣。
④ 90後消費者消費行為特徵有哪些
90後一代消費心理相比於已"奔三"的80後,由於他們成長的社會與營銷環境發生了更大的變化,使得他們在信念、價值觀,特別是消費觀念、心理特徵方面與80後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
90後喜歡個性消費,他們重於個性,喜歡獨樹一幟。在風格上也很自我,但並不自私,喜歡有個性的東西。他們喜歡有個性能體現自身性格的東西,能把自己的想法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90後沖動消費,重於體驗。喜歡把錢花費在體驗感強的事物上。喜歡新鮮並且鮮見的東西,對世間的一切都抱有好奇心。
90後更喜歡網上購物的方式,90後消費特徵是將某種消費感覺轉換成消費價值,他們對商品的情感性、誇耀性及符號性價值的要求,早已超過了商品或服務的物質性價值及使用價值。
⑤ 80後的消費特點
「80」後的消費特徵由於這些「8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父母輩相比具有強烈的「享受生活」的觀念。在我國80後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可能也是「幸運」的一代,特別是生活沿海發達地區城市裡的一族,處於很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中,成長於商品文化蓬勃發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機,對現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適應性強。80後一代從小就習慣於影視語言和網路語言,對時尚廣告反應迅速。他們不像上一輩人有太多傳統文化的記憶和歷史負累。上一代人看重的是「物質化消費」,比如有錢主要置辦「家庭資產」--大到住房,小到冰箱、彩電等;而獨生子女則強調的是「感官型消費」--買CD、mp3、上網、互動游戲、旅遊、聚會、出國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這一代人受到了其長輩無微不至的呵護,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優越,社會與文化的開放。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過多的呵護反倒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其他人過多地干預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去關心別人,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立的。可見在這一代人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因為這些生活觀念的引領,他們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大膽與叛逆,在他們眼裡很少有禁區,沒有不能做的事。有調查表明: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既是中國的一個特色產物,又是一個與世界各國同齡人幾乎有著相同觀念的群體。因為他們成長在冷戰結束以後,全球消費新潮與消費文化基本趨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奧美廣告公司對中國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獨生子女一代的調查表明:中國獨生子女的消費觀念具有明顯的全球化傾向就證明了這一點。調查還發現,他們喜歡上網聊天、打電子游戲、手機換個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飾。難怪你們可以在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韓國的漢城,還是中國的上海,看到幾乎同樣裝束的年輕的女孩子:她們的頭發漂過幾綹,上衣一定是露肚臍裝或幾乎裸露的吊帶裝,牛仔褲上面總有幾個破洞,當然身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飾物。她們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歡標新立異地扮酷等等。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與上一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突破了傳統奉行的節儉保守的消費理念,融入了近年來愈加風行的開放式,超前式的消費觀念,具有鮮明的自我消費意識的特點。這些變化,都將在不遠的未來改變中國社會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
⑥ 「高分懸賞」幫忙詳細闡述一下70後與80後的消費習慣!
當21世紀的腳步悄然邁進第二個10年的門檻,最年長的一批「80後」也逼近了自己的而立之年。
「80後」已經是企業的中堅,無視他們存在的行為無異於掩耳盜鈴。「80後」中的佼佼者也在開始成為企業的領袖、政壇的明星、體育、娛樂界的領導者,他們必將在可見的幾年時間里全面接管這個社會的權力中樞,並成為商業領袖。
而與此同時,「80後」成為消費的主力,這也迫使企業管理者們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開始放下身段,虛心了解這些曾經的「小屁孩」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在關注什麼。這已經成為企業家的必修課。在這個潮流當中,王石看「超女」就是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
企業中堅時間是最大的奇跡製造者。當我們驚詫於「80後縣長」「80後副市長」的新聞的時候,老一輩人也許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願意承認的現實就是,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際,「80後」已經不是他們眼中只知道電子游戲和「超女」的無知少年,他們已經登基,成為社會的中堅。在企業當中已然有眾多的「80後」登上了中高管的位置。在如互聯網這樣的新興行業,如李想這樣的商業領袖也開始叱吒風雲。
在「80後」接管社會權力的過程中,作為企業來說,了解80後,順應80後成為企業中堅而帶來的管理變革就成為必修課。
「80後」這一詞彙在誕生之初,似乎被賦予了很多負面的定義:以自我為中心、隨心所欲、任性、缺乏責任感……然而,當這一群體逐漸成長為社會的主流和中堅力量,他們身上的優秀特質也慢慢地開始顯現出來。自信、個性鮮明、獨立意識強、敢做敢當成為這一代人的精神標簽。
「80後」出生於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年代,成長在中國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時期,成熟於中國加入WTO的21世紀初期。因此,他們是最能體現改革開放特徵的一代。他們當中的佼佼者仍然需要通過踏上高校深造這條「獨木橋」為自己建立競爭優勢,同時又要消化取消工作分配製度後的就業壓力,因此「80後」普通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和挑戰困難的勇氣。與此同時,「80後」的成長過程中漸漸遠離了專制意識的影響,這使他們的思維模式中更具有獨立意識和多元化特性,喜歡自己對事物進行判斷,不人雲亦雲,不願扭曲個性,討厭形式主義和填鴨式的說教。
在「80後」成長的過程中,中國也正逐步在世界上建立話語權,中國崛起的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著80後的價值體系。因此,當時代需要「80後」站上歷史舞台中央的時刻,他們當中的精英完全能夠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汶川大地震」後勇敢站在抗震救災前線的十多萬戰士中大多數是「80後」,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海外受阻的時刻,也是「80後」無畏地捍衛了民族的尊嚴。他們在社會重大事件與災難面前表現出的果敢、智慧與成熟,充分證明這一群體是完全可以擔當重任的。
「80後」曾經在前輩人的嘆息與憂慮中長大。如今,當他們走向成熟,需要施展才華乃至承擔責任的時候,年長者最應該給予他們的是一份包容和理解的胸懷。在歷史的進程中,新生代幾乎總是備受質疑,比如在美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年輕人曾被稱為「迷惘的一代」,「60後」一度被標以「頹廢一代」的標簽,「70後」更是被扣上了「垮掉的一代」的帽子,但文明的傳承與延續並未終止,社會的進步更是不可逆轉。對於一家企業的管理者而言,與其對「80後」不信任甚至武斷地橫加指責,不如放下芥蒂,試著去理解「80後」的思維方式與內心世界,同時給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企業的高管們要學會欣賞『80後』。」慧博研究院副院長、資深人力資源顧問胡爽雨指出。
「80後」的消費革命社會的消費權力已經轉到「80後」為主的新一代手裡,對企業來說,真心誠意地和他們站在一起,認真地研究他們的需求,並從情感上靠近80後的喜怒哀樂,就成了攸關企業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意義上,認真做「超女」粉絲的王石是偉大的,年屆六十的盧鏗提出年輕人居住的「小戶大家」,也是偉大的。
「80後」是在開放社會和豐裕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沒有經歷過父輩所經歷的物資匱乏和生活的捉襟見肘,也沒有經歷過父輩所經歷過的人人自危和互相防範的時代。他們的成長經歷所形成的消費文化和消費習慣是與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對此,企業要生存,就必須能夠真正了解他們到底需要什麼,而不是自顧自想當然地開發自己的產品,否則它們在未來就只能碰壁、只能被淘汰。
「80後」的特點可以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革命——互聯網革命來說明。他們是互聯網高速發展時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的成長受到互聯網的巨大影響,而互聯網的成功也得益於它恰到好處地滿足這群人的消費需求。
互聯網的特點就是:自由與分享,而這正是「80後」的特點。所有的互聯網都在做兩件事,一是把有相同特點的人聚集的到一起,比如QQ好友,QQ群,MSN,人人網,比如各種博客的分類。所有的熱門網站做的事就是把按照某種特點劃分的人群聚集起來。網路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讓這群人在聚合之後進行價值分享,這種分享就恰恰成為了對網友的約束,網站也因此匯聚了更多客戶。
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80後」充分享受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環境。而聚合之後的分享正是他們最缺乏的,所以互聯網的出現,既是推動了「80後」自我意識的多元化發展,同時,「80後」的聚合與分享的缺失,也是互聯網發展的最大動力。
「80後」喜歡交往、喜歡分享,認識到「80後」的這個特點,就認識到了當今客戶的最主要的需求。曾經有一個小戶型公寓打出的廣告語是「你艷遇了嗎」,該公司還因此招致了社會的各種非議。但這個廣告的確抓住了「80後」年輕人的心態。對於可遇不可求的艷福來說,艷遇並不是一件主動、自由的可控行為,艷遇更具體地說,應該是「被艷遇」。正因為業主住在一個以單身男女共同住在一個小區,被同一個社區生活所約束,被艷遇才有了可能。這就是「80後」的消費心態:主動的追求被艷遇,自由追求交往。
一直專注於做住宅產品的萬科,也開始嘗試做城市綜合體,這種城市綜合體正是滿足了年輕人聚合與交往的需要。萬科在最近致股東信中曾寫到「人們聚集在城市,是出於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人類的富足與幸福,不僅來自基本物質財富的數量增長,也來自生活方式和體驗的多樣化」。
相比局限在房地產行業的企業來說,製造業企業的激烈競爭使它們更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製造業起家的海爾地產就推出了一個「小戶大家」的住宅理念。在社區中把戶型做的很小,因為人對房子的需求其實遠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而且小房子除了能減輕年輕人買房的經濟壓力外,還為人與人的相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由於戶型的限制,很多過去被認為應該家中完成的事,變得必須要在社區中完成,也就使得年輕人的相聚變成了一個被動的行為,而空間約束後的相聚又能給業主帶來更多的價值分享,充分滿足「80後」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客戶需求往往來自客戶特點的對立面。精明的企業家在發現「80後」自由精神和多元化的同時,也應該讀懂其中他們對聚集和分享的需求信號。
在月亮面前,地球是自由的,因為是月亮在圍著地球轉。但地月系的形成還需要太陽約束。如果天與人的規律是一致的,那麼在「80後」充分享受了被寵愛為「小太陽」的自由之後,誰能滿足他們分享與聚合的需求,誰能夠為他們提供一個「太陽」,誰就能成為他們的「太陽」。
⑦ 80後的消費觀念
80」後的消費特徵由於這些「8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父母輩相比具有強烈的「享受生活」的觀念。在我國80後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可能也是「幸運」的一代,特別是生活沿海發達地區城市裡的一族,處於很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中,成長於商品文化蓬勃發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機,對現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適應性強。80後一代從小就習慣於影視語言和網路語言,對時尚廣告反應迅速。他們不像上一輩人有太多傳統文化的記憶和歷史負累。上一代人看重的是「物質化消費」,比如有錢主要置辦「家庭資產」--大到住房,小到冰箱、彩電等;而獨生子女則強調的是「感官型消費」--買CD、mp3、上網、互動游戲、旅遊、聚會、出國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這一代人受到了其長輩無微不至的呵護,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優越,社會與文化的開放。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過多的呵護反倒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其他人過多地干預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去關心別人,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立的。可見在這一代人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因為這些生活觀念的引領,他們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大膽與叛逆,在他們眼裡很少有禁區,沒有不能做的事。有調查表明: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既是中國的一個特色產物,又是一個與世界各國同齡人幾乎有著相同觀念的群體。因為他們成長在冷戰結束以後,全球消費新潮與消費文化基本趨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奧美廣告公司對中國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獨生子女一代的調查表明:中國獨生子女的消費觀念具有明顯的全球化傾向就證明了這一點。調查還發現,他們喜歡上網聊天、打電子游戲、手機換個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飾。難怪你們可以在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韓國的漢城,還是中國的上海,看到幾乎同樣裝束的年輕的女孩子:她們的頭發漂過幾綹,上衣一定是露肚臍裝或幾乎裸露的吊帶裝,牛仔褲上面總有幾個破洞,當然身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飾物。她們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歡標新立異地扮酷等等。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與上一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突破了傳統奉行的節儉保守的消費理念,融入了近年來愈加風行的開放式,超前式的消費觀念,具有鮮明的自我消費意識的特點。這些變化,都將在不遠的未來改變中國社會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