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與子女產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時代觀念的差別,還是教育出現問題,因為你是父母,不能一味怪孩子,孩子經歷的少,心智也沒有大人成熟,如果有問題,父母多反思該怎麼做,這一定是父母教育不合適
② 子女與父母發生矛盾的原因是
主要是因為溝通不夠,加上時代的變化差距,老一輩人的想法比較保守,很多新事物不是那麼容易就接受的了,要懂得換位思考,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小孩子,當我們都為人父母就明白那種心情,多關心多了解父母吧!
③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化解父母與子女的矛盾
周英淺談家庭教育:家長與孩子發生了沖突怎麼辦(2011-08-28 01:43:07)轉載▼標簽: 教育
許多家長都從內心裡發出同樣的感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可是「難管」單純是孩子的問題嗎?「難管」有孩子的問題,更多的是家長的問題,如果我們做家長的調整心態、從心靈的深處關愛孩子,那麼每一個孩子都不再難管了。當父母的其實很難,當一個受孩子認可的父母更難。
請問:我們了解自己的孩子了沒有?知道他(她)現在腦子里現在在想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准備干什麼?准備去哪裡?……等等。林林總總,這些要了解清楚,才能對症下葯的。
不要老找自己的客觀原因,我們沒空,沒時間管他(她)之類的話。研究孩子就如我們做數學思考題一樣,怎麼才能以最直接簡單的方法解出來,這就要靠平常的積累了。所以這就是當一個好父母最難的地方。
學會與他們交朋友,把他們當成同齡人一樣,並時不時請教他(她),你正好碰到難題,讓他(她)想著方法幫你解決,讓他(她)站在你們的角度上來考慮問題,這叫換位思考。等他(她)明白了父母其實當得也真累,他(她)也學會了理解天下父母心了。
並不是我們的孩子不好,小孩肯定要長大的,我們也要學會「長大」,無論是自己的思維方式,還是教育方法,都要不斷地改變。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不斷地健康成長。
有些孩子經常與家長發生沖突,有的甚至到了一觸即發,一說就毛的程度。那麼,為什麼家長會與孩子發生沖突?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發生沖突的呢?許多家長與孩子發生了沖突之後,是否反思過引發沖突的原因?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我們又該如何來解決?近幾年來,筆者通過對家庭教育的淺思考,歸納了以下幾種主要因素:
一、關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問題
現在許多孩子的學習成績令家長擔憂:不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最起碼要能考上大學,將來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吧。可孩子的成績偏偏不如意,不是門門不及格,就是好幾門開紅燈。而孩子自己似乎對此一點都不著急,該玩的照樣玩。有的孩子迷上了電腦,一發不可收拾,成績一落千丈。
1.家長的嘮叨給學習過程中的孩子造成傷害
家長一開口,孩子就是抗議:「天天嘮叨!」「煩死了!」「你們還有完沒完?」,一副不耐煩的樣子。但是家長又不能不督促,不能放棄不管。可我們做家長的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嗎?
有位朋友的兒子,馬上面臨高考,有一次我們約好了一起再給孩子鼓鼓勁。結果當著我和他父母的面,這位學生說:「阿姨,你不知道那個40多歲處於更年期的女人有多麼難纏,成天叨叨個沒完沒了、天昏地暗,真是讓人寢食不安啊!沒有好心情,哪能取得好成績呢?」
其實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他自己肯定很著急,大家都知道成績關系著自己的前途,但因為沒有解決的辦法,急又有何用呢?有些學生因為失敗的次數多了,都已經麻木了,有些乾脆破罐子破摔,聽天由命了。還有的學生由於自製力太差,雖然想學好,但管不住自己,最後自己放縱自己,任其放任自流。有些家長不了解孩子的病症,成天瞎叨叨,又不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時間長了,學習好像成了家長的事情,孩子們都成了為家長學習的工具,缺乏真正學習的動力。此時如果家長的方法不當,雙方就容易引起沖突,家長若再不能冷靜一些,矛盾就容易激化。
解決問題的方法: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少犯錯誤,可是家長們沒有意識到,當他們把這種迫切的心情轉化為嘮叨後,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家長終日不停地嘮叨,會使孩子認為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進而出現叛逆心理或者養成懶惰習慣。此後,當他們再次面對家長的嘮叨時,要麼不以為然,要麼開口頂撞。
在這種情況下,非但起不到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的作用,反而打擊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在大人的說教下,孩子們的自尊心也會受到極大的傷害,並因此出現自卑心理。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傷害呢?才能化解與孩子間的沖突呢?
首先,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說教。家長切忌不斷重復同一件事情。要知道:孩子們雖然年齡還小,但他們也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雖然他們會因為事先沒有意識到而犯錯誤,但是他們會在家長的提示下認真反思,也會把經驗教訓銘記於心,家長們的嘮叨只能使孩子產生嚴重的自卑或逆反心理。
其次,家長在責備孩子的時候,要以稍顯低沉的語調進行。如果家長採用平常的語調,孩子可能會很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如果加重語氣,又會使孩子受到打擊,在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再次,家長要學會適當的保持沉默。尤其是正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在聽慣了父母的斥責之後,便有了抵抗性,即便是自己做錯事,他們也不會在意父母的說辭,而總是抱著左耳進右耳出的態度。在此種尷尬的局面下,父母的沉默要遠勝於語言。
最後,家長要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許多孩子在犯了錯誤後,總是不知道自己究竟錯在哪裡。這時候,家長就應該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同時要採用強調性的語言,而且其話語也不宜過多。家長要切忌: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最好是只對孩子當前所犯的錯誤進行說教,切不可語氣過重,更不要翻舊賬,歷數孩子以往所有的錯誤。
二、家長對孩子不夠尊重。
沒有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家長們一般總認為孩子就是孩子,就要按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不懂得孩子大了,他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意願。你要求他做事情之前,你要好好和他商量,聽聽他的想法。除非在緊急情況下,你可以命令他,但事後也要做出解釋。只有他在思想上認同你的觀點和要求,他才會努力去做。
有些家長在平時說話中,或在外人面前評價孩子時,常常不給孩子留面子,有意無意之間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例如,有一個學生很懂禮貌,在家裡對父母可能比較隨便,但見到外人總是那麼彬彬有禮。但他媽媽卻對老師說:「老師,他那是假面具,這個孩子很虛偽,你別相信他。」每一個人都很在意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都希望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如果一個母親這樣評價她的孩子,你想孩子會怎樣看待他的母親?老師很鄭重地告訴這位家長:「孩子需要假面具,他需要在外人面前維護他自己的形象和自尊,他希望別人能看得起他。如果這僅僅是假面具的話,我們希望這種假面具戴得時間越長越好,時間長了就成真面具了。」後來經過較長時間的接觸,老師發現這個孩子有很多優點。有一次老師和他在一起深談,盡管在提到他媽媽時,他有許多抱怨,鼻涕一把淚一把,說明母子之間積怨太深,但他還是表示,為人子,要孝順。可見孩子還是很懂道理的。
三、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在教育時處理問題的方法不當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和撫養者,一般家長總是占據矛盾的主導地位。首先,孩子的不當行為與家長的長期教育有關,「子不教,父之過」嘛,所以孩子表現不好,家長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其次,當問題已經出現時,家長一定要冷靜,要避免矛盾的激化。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發生矛盾時,不是想辦法解決矛盾,而是動不動就喊:「我養你到18歲,到時候你就從這個家門滾出去,再也不要回來!」其實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實際上到時候你能不管嗎?矛盾出現了,家長要學會善於化解矛盾。只要家長理智一些,講道理,孩子一般也是講道理的。因為他要靠你養他,他只能跟你講道理化解矛盾的方法很多,主要是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先緩和一下緊張的氣氛。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發現一個學生沒有認真聽講,老師就隨口提一個問題請她回答。她沒有聽,當然不會,認為老師是刁難她。老師很嚴肅地向她走去,她緊張而敵對地看著老師,全班幾十雙眼睛盯著他倆。老師走到她跟前,非常嚴厲地看了看她,然後和顏悅色地說:「我再講一遍,你願意聽嗎?」她撲哧一聲笑了,教室里的氣氛一下子就緩和下來了。然後老師很快返回講台重新又講一遍,再問她會了嗎?她點點頭露出滿意的笑容。
當氣氛緩和以後,雙方就可以坐下來講道理,並相互提出各自的條件和要求,直至最後達成一致協議。孩子都會犯錯誤,但批評狠了,他接受不了,就容易使矛盾激化。其實,以後我們在解決與孩子的沖突時,不妨也採用一下這種講道理、提要求、簽口頭或書面協議的方式,應當會取得積極的效果。通常只要矛盾不激化,家長就掌握著主動權。矛盾一旦激化,家長就處於被動地位。實際上出了問題,家長若不能妥善處理,使矛盾激化,說明家長的能力有限,次數多了,孩子就會越來越不服你,以後家長的話就會越來越不靈了,家長的威信就越來越低了。
四、家長與孩子之間缺少溝通
父母應該是子女最可信賴的朋友,作為家長,一定要將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家庭親子關系日漸淡漠,再加上孩子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孩子開始渴求親子之間的平等交流,這些都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
當孩子對家長的話無動於衷時,家長的教育的作用就變得很微弱。一些孩子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索性與家長背道而馳,處處與家長作對,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違犯法律的荒唐事。
家長在充分發揮作為父母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帶領孩子搞一些符合心理特點的、寬松的親子活動,將孩子的注意力從一些不良嗜好上解脫出來,多給予孩子理解和尊重,讓孩子在親情的關愛和幫助下健康成長。
五、請尊重孩子的隱私
請讓我們共同分析一下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上中學後,不再像過去那樣和自己說心裡話,似乎總有事瞞著自己,甚至還給自己的抽屜上了鎖……家長們開始心急、焦慮,開始擔心子女變壞,過多的擔心導致家長像一個訓練有素的「間諜」,時刻關注子女的一舉一動,稍微有點動靜,父母就會變得異常緊張,於是常常通過偷看孩子日記、翻閱孩子的QQ聊天內容和電話通訊記錄等方式加緊對孩子們的管教。前天,一位朋友的兒子考上了一所省級重點高中,她這位做媽媽的一高興就獎勵給兒子一部手機。兒子一拿到手機,就當著媽媽的面開始向全班同學逐一打電話告知自己的聯系號碼,可當聯系最後一名同學時,卻背著媽媽悄悄爬上閣樓壓低聲音通話,而且通話時間長達半個小時。晚上,媽媽等兒子睡著後偸偸瀏覽兒子的撥打電話號碼,想弄清楚到底是給誰打的這個長長的電話。終於,媽媽發現了「新大陸」,原來手機上輸的根本不是名字,而是移動話費查詢的代碼「10086」(後來媽媽還是查出了相應的電話號碼,是兒子的同桌――一個十分美麗的女生)。這樣一來,孩子全無隱私可言,他們像防「小偷」一樣防備家長。再加上代溝等問題的影響,家庭關系變得更加緊張。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不願意讓人知道的小秘密,通常情況下,其實並不是真的什麼難以告人的秘密。父母完全沒有必要「草木皆兵」。有時候孩子寫日記其實是自省,是自己與自己交流的一種方式,在心事沒有辦法和別人說的時候,寫在日記里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心理壓力,調解情緒。如果家長沒有經過允許私自偷看孩子的日記,孩子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反感和抵觸心理。一旦雙方形成隔閡,再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就會非常困難。
家長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要明白偷看孩子隱私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這也常常是惡化家庭關系的導火索。其次,家長應該認識到,尊重孩子的隱私包含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不要未經允許偷看孩子的信件和日記等隱私,二是不要將自己所掌握的孩子的隱私隨意宣揚出去,孩子的某些弱點和考試成績一樣同屬於孩子的隱私,需要家長善加保護。
當然,如果孩子的隱私情況比較特殊,若不及時制止很可能會有不良影響的時候,父母就要行使父母的權利,但是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能採取粗暴的方式,要學會信任孩子,與孩子一起分享,一起分擔。家長要在充分尊重孩子人格與隱私的基礎上,平等對話,循循善誘,讓子女主動敞開心扉,這是避免矛盾和沖突的最好辦法。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然而,可惜的是家長們往往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當孩子的所作所為無法讓自己滿足時就容易言語過激,甚至惡語相加。然而,惡言惡語只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信心,破壞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受尊重,甚至對家長產生怨恨心理。教育孩子,不要就惡言惡語,有時一些細節上的失誤,比如對孩子的反應未能積極反饋,都可能對孩子造成無形中的傷害。
處理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最好的方法是避免產生沖突,這就要求父母要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這樣才會「父慈子孝」。如果發生了沖突,要盡量避免矛盾激化,可以以退為進。是父母的錯,父母就要勇於承認錯誤。要告訴孩子家長不是什麼聖賢,也會犯錯誤,有什麼意見你可以提,提得對的,家長要主動接受並努力改正。但家長養你很辛苦,很不容易,你要體諒,並學會感恩。然後對孩子的錯誤進行分析,指出不對之處,要求他改正。這時孩子一般都能接受。現在許多家長寧肯苦了自己,也不讓孩子受半點委屈,結果養了一個「白眼狼」。「狼崽子」長大了,沒有養成絲毫感恩的心理,當然要翻臉不認人了。如果家長再不警覺驚醒,加之處理方法不當,就只好食其惡果了。
作為父母,對孩子要有足夠耐心的。孩子小,也許做事沒有個准則或尺度。這時候就需要大人去引導。是引導,不是控制。
家長的威信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孩子不聽話是家長沒有威信的標志。而家長威信的建立,不能靠無原則的造就、哄勸、愛撫,也不能靠物質和金錢的收買,更不能靠壓制和打罵,而必須靠家長正直的品行、模範的行為和對孩子人格的尊重。家長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就願意把家長當成生活、學習以至工作的參謀和顧問,心甘情願地聽從指教。
出現問題了,應該調和。這樣雙方關系不至鬧僵,爭吵只會矛盾擴大化。好了,小孩在不斷地學習長大,父母也要不斷地學習長大。親子遇事不能逃避,模稜兩可,避而不談,給以後戰爭埋下地雷。應該理順它才是。
家庭成員之間在平等相處,相互關心、愛護,相互尊重,這種和睦、民主、愉快的家庭生活,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地發展和成長。
今晚,我衷心地祝願朋友們都有個幸福安康的家!
周英隨筆於
2011年8月26日秋夜
④ 父母之間有矛盾,做子女的怎樣進行調節啊
很夠想到調節,說明你很懂事啊,但是看是什麼矛盾了,如果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子女還是專能兩邊規勸起到屬很好的作用的,但是有一些矛盾就可以請和父母關系好的朋友,或者叔叔嬸嬸,甚至他們的長輩來幫忙啦,總之不能讓他們生悶氣,要把各種心裡的話引出來,要讓他們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
⑤ 子女如何處理父母之間的矛盾
我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應是平等、關愛、朋友一樣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並不排斥父父、子子的關系。就是說,平時父母在言行上要做表率作用,父親要象一個父親的樣子,母親應該有母親的樣子;子女應該象子女的樣子。父母需要對子女多關愛,處理問題要冷靜、成熟;子女對父母要尊敬、關心。也就是說的不能沒大沒小。
⑥ 為什麼父母與子女總會產生矛盾
父嚴母慈,子倔父嚴而不從母慈而不聽,女痴父嚴而不聽母慈而不習。父嚴母慈,嚴慈不得法,子女非倔即痴。
⑦ 怎樣解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請你捫心自問,從父母把你生下開始,一把屎一把尿,擔心你冷著,擔心你熱著,擔心你餓著,擔心你長不好,擔心你生病,擔心你受欺,擔心你學習不好,操心你的工作和婚姻,天天盼你長大,為父母爭氣,為家庭爭光。父母沒想到孩子長大是這個樣子,越來越讓父母頭疼,沒錯,父母文化水平低,教育能力差,沒把你給教育好,沒把你培養成博士碩士甚至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這是父母的過錯,這是他們的報應,
也許是你
的祖父母沒把你的父母教育好,所以你的父母也沒把你教育好,但願你做父母後,要好好教育你們的孩子,教他們怎樣去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順父母,怎樣與父母溝通,讓
你的孩子
知道,父母不是
木頭人
,是有情有意的,父母不圖你報養育之恩,只求你未來過得比他們好,如果你過得不象樣子,父母的心會碎的,臉上就不會有笑容,難道這一切你
真的沒想到
也沒看到嗎?
⑧ 父母與孩子間的矛盾急
當前,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尤其是父母與獨生子女之間,最棘手的是代溝問題。所謂代溝,即兩代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在一些問題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會影響兩代人之間正常的感情溝通。
一、從生理上講:父母比孩子年齡大,所以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要比孩子成熟。父母的經歷和經驗也比我們豐富,做事也比我們謹慎、周密。所以他們有能力採取適當的措施同子女進行溝通。如果父母沒有做到這些而使自己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那麼主要的責任在於父母。
二、從思想上講:父母不理解子女,不知道子女想什麼、要什麼?父母只是以自己特有的家長地位,強制性的要求子女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從而壓制了子女心中的各種想法。認為自己說的話或是做的事都是合乎常理的,都是對的,這就會使父母與子女產生「代溝」。
三、從家庭地位上講:父母是一家之主,他們掌握著經濟大權。作為子女學習的榜樣,而他們又始終放不下自己的架子和面子,從而不能同子女平等地交流。為了維護父母的威信和尊嚴,他們不願意接受子女的各種建議,總是喜歡子女唯命是從。父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四、從現代教育上講:子女所要接受的教育很多,而家庭教育則是子女接受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在談及家庭教育必然要談到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問題。我們知道,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必然會形成一個和睦而又溫暖的家庭。如果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產生隔閡,必然會對子女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父母的各種言行和品德對子女都會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從子女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子女的啟蒙老師,從此他們就擔負著培養和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是他們承擔的社會責任。而父母的失職就可能給家庭蒙上一層陰影,造成家庭冷漠不和,以及子女的悲觀、消極思想。五、從時代發展上講:父母的生活經歷大多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歷。過去的經歷讓他們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他們不想讓子女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子女接受他們的思想觀念。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世紀的子女已經形成了與父母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那就不可避免地會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代溝」,而父母又不積極主動與子女進行溝通。我們的思想要與時俱進。而他們恰恰又沒有做到這一點。父母如何改善與子女之間的關系:(1)密切親子關系。要做到良好的溝通,就必須密切親子關系。陳以誠在1999年9月17日《中國婦女報》上所開的親子關系新處方,值得父母們借鑒。其新處方是:①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地讓孩子明白父母始終是關心和接納他們的。②除了學業成績外,每個孩子還可以在許多方面發揮潛能和拓寬發展的領域。③由於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因此,不要執拗於一種答案而與孩子發生沖突。④父母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自我開發各種潛能。放下面子,去傾聽各方面的教育經驗。⑤多採用游戲、音樂、活動的方式培養親子關系。
此外,要密切親子關系,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要相互信任。為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等。
(2)營造聆聽氣氛。父母要設法讓孩子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讓家裡時時刻刻都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就會來找父母商談。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如利用共聚晚餐的機會,留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受重視。
(3)學習平行交談。父母用「平行交談」的方式跟青春期的子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回應。美國《用心去教養子女》一書作者羅恩·塔菲爾提出的「平行交談」,其意思是父母與子女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面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面對面的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松自在。父母與孩子的談話內容,最好是多談一些如何學會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等。在交談中,還要注意從事情到關系、從事情到感情、從一般到特殊等原則,從而使孩子與父母之間什麼話都交談。
(4)只做孩子顧問。由於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是好意見,青少年大都不喜歡聽。因此,父母應做孩子的顧問、盟友,而不要做經理人。顧問只細心聆聽,協助氛擇,而不插手干預,僅建議改弦更張。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說:「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個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⑨ 父母和子女之間,為什麼總有許多的矛盾呢
有一句說得十分形象:教育得當,孩子就是親人,教育不當,孩子就是仇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家長懂得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跟自己的關系就會非常親密。如果家長不懂得教育孩子,或者放任孩子不管不顧,那麼孩子跟自己的關系就會很差,矛盾就會很多。那麼,父母和子女之間,為什麼總有許多的矛盾?這是因為,如果父母不管孩子,或者不懂得如何管孩子,孩子的想法就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久而久之就會有矛盾了。下面,讓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因此,了解了引起矛盾的根源之後,家長們就應該好好想一下接下來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畢竟大家都希望孩子快樂地成長,不是嗎?
⑩ 關於父母與子女產生矛盾的事例
孩子喜歡看小說,父母不同意;孩子喜歡讀哪所學校,父母不同意;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間產生一種朦朧的感情,父母肯定也不會同意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