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法律是否可以斷絕子女與父母的關系嗎
不可以,根據《婚姻法》三十六條之規定及《婚姻法》中父母與子女篇中其他的法條是不允許斷絕父母子女關系的
第三十六條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Ⅱ 我想問一下,關於中國家長的問題。
個人認為,這是你在從叛逆期過度向成熟期的中間過程.
也許有一句話你不愛聽,那就是:由於生活條件的優越和父母受物質條件反差造成的對孩子的溺愛,造成現在20歲的孩子無論在心智,頭腦還是自立上,和改革開放前14-5的孩子差不多.
先不要急著否認我的話,也不要急著顯示自己的能力,那都是不自信的表現.自信的人,會在出現問題和異議的時候習慣性的反思.
個人感覺,現在的社會上不安定的因素有很多。而中國又是一個很傳統的父母子女繼承觀念很重的國家。在這樣的文化和社會氛圍下,母親擔心你在外面過夜的理由就十分充分了。
首先,她不能確定你是不是真的能夠辨別是非,是否真的能經受住「戀愛油子」的幾句甜言蜜語,而且,和你一起去玩的人到底什麼品質,什麼底細,什麼習慣,她都不知道。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總願意用最壞的結果來刺激自己,然後等待著自己最希望的結果。所以,現在問題不是你的權利,因為這個問題根本上升不到那個層次。假設咱們把事情想到最極端,你因為母親干涉了你的「權利」,你把母親告上法庭,你認為法院和社會會怎麼評價你的事情? 你說你不能和你母親平靜的商量這個問題,可是我想問你,你在和母親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做到平靜了嗎?難道你不是帶著滿腔的怨氣和火葯桶跟母親討論的嗎?
其次,你認為你母親不夠理解你,我可以說你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她是太了解你了,比你自己還了解你。因為她也是從你那個年齡成長過來的,也有過少女情懷和青春懵懂,所以她太明白你在這個年齡的時候需要注意和關心的地方。說到家,母親比你多活了20多年,什麼不比你明白?
最後,如果你想讓你母親理解你,你至少要拿出一個讓你母親能夠放心的樣子來吧。既然你能寫出這些東西,並且有這樣的問題,說明你和你母親之間經常有爭吵。你認為母親不理解你,母親認為你不懂事,而你又認為自己懂事。其實結果是你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你還不是一個很懂事的孩子,或者還沒達到你母親所希望的樣子。
有一件事你可以放心,你母親不會願意去蹂躪你,折磨你,玩你,耍你,那都不可能的,她是真心希望你好,怕你受傷。如果她認為此行安全,也就是你不在外面過夜的話,她沒有異議,對吧。現在的關鍵就是在於需要在外面過夜,而你又不是那麼讓她放心。
現在中國人很愚昧,總是盲目的崇洋媚外,很多時候就是把洋垃圾拿過來當寶貝看,什麼性開放,性自由,這些是需要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才能做到的
Ⅲ 父母都有中國國籍,子女是外國國籍可以入中國國籍嗎
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孩子國籍可以隨父親為日本國籍。在未取得外國國籍的前提下,也可以在中國登記戶籍(中國國籍)。《國籍法》第四條規定,「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國,具有中國國籍。」根據本條規定,在中國出生者,出生時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無 論其父母是否定居在國外,都具有中國國籍,除非其申請並獲准退出中國國籍或符合《國籍法》第九條關於自動喪失中國國籍的條件。《國籍法》第五條規定,「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國,具有中國國籍;但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根據本條規定,對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在國外者,若同時符合以下2種情形,不具有中國國籍,不符合其中任何1種或均不符合的,具有中國國籍: 1、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國外(包含3種情況:一是父母雙方均為中國公民並均定居在國外;二是父母雙方均為中國公民,其中有一方定居在國外;三是父母任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國外,另一方為外國人)。 2、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是否出生即具有外國國籍需要根據其出生地的國籍法和國籍制度認定,若父母有一方是外國人,須同時根據其國籍國的國籍法和國籍制度認定)。《國籍法》無選籍規定,對符合第2種但不符合第1種情形的(如:父母一方為中國公民且沒有定居在國外,另一方為外國人,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中方不承認其外國國籍。《國籍法》第九條規定,「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自願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的,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 根據本條規定,定居外國的中國公民加入或取得外國國籍,不需要事先辦理退出中國國籍手續,中方即承認其外國國籍;但對於未定居國外的中國公民,加入或取得 外國國籍,需先辦理退出中國手續,否則其外國國籍中方不予承認。
Ⅳ 一說中國和外國在子女和父母相處方面,有哪
①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關心子女勝過關心自己。父內母對於子女的愛是世界上容最無私、最真摯的愛。
②父母不僅從生活上無微不至地撫養、照顧我們,教給我們基本的生活技能,還從思想品德上關懷、教育我們,引導我們確立人生的目標,教我們如何做人。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
③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呵護、教誨和影響,每一步都浸透著父母的心血。觀點: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唯有以愛和孝敬來回報。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規定子女應盡的義務。
Ⅳ 中國父母應把子女養到多大才算盡基本義務
子女對父母履行贍養義務,贍養是指子女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為父母提供必要的回生活條件,子女作為贍答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兒子和女兒都有義務贍養父母。你說的情況,如果老人自己有足夠養老金的,吃喝不愁,作為子女這樣做也差不多了。老人沒有生活來源,入不敷出的,子女要每月給贍養費。
Ⅵ 中國父母的如何給子女取名
我們身邊,總有幾個叫李娜、劉偉的人,也會有幾個叫浩然、梓萱的小朋友,那麼為何會重名?我國人又有著怎樣的起名規律呢?
中國人起名字的常用字詞變化
198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曾於公布名字中用字最多的前10個「超級常用字」分別是:英、華、玉、秀、明、珍、文、芳、蘭、國。
如今30年過去了,我國國民起名字的特點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清華大數據產業聯合發起的一份《中國首份姓名報告》顯示,2016男寶寶女寶寶熱名榜前三分別為:浩然、子軒、皓軒;梓萱、梓涵、詩涵。具體來看,2016最熱男、女寶寶首字末字前十分別是,男寶首字:梓、子、浩、一、宇、昊、俊、睿、皓、博,末字:軒、宇、澤、豪、宸、睿、航、洋、銘、辰;女寶首字:梓、羽、若、詩、思、語、欣、藝、可、夢;末字:涵、萱、怡、彤、琪、馨、妍、諾、欣、桐。
相較之下,30年前我國父母給子女起名字的時候,多注重國家、成就、美麗,而現在的父母起名字多注重個人修養和德行。此外,現在流行的網路起名,以及受電視劇產生的影響,也是導致現在很多人重名的原因。
名字「撞車」愈幾萬人
就目前來看,中國人重名前三位是張偉、王偉、王芳。其中「王偉」一個名字,就重名了將近30萬人。
資料來源: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網站,間接引自勞動報,起名通
除此之外,多起名字也要考慮諧音寓意,不好的諧音被叫起來會特別難受(畢竟跟一輩子),好的諧音則給人一種美的體驗。在古代,人們起名字對諧音還是很重視的,如潘峰、耘松等。
下邊是一些流傳的諧音不當的姓名,僅供參閱:史珍香,范劍,范統,朱逸群,秦壽生,龐光大,杜琦燕,沈京兵,朱嫦粉,黃姝郎,馬哲,杜子騰,夏柳,吳工,羅體,羅立,方程,夏克,韋聲溯,吳仁愛,楊滇峰,林八捷,林史前,馬辟京,宋合泛,段投苔,史耀來,朱大常,費潔和,梅文化,梅希旺,牛檀芹,郝瓊,姚嚴,胡驪晶,楊陀,付炎傑。
地域性特點
在沿海地區,取名用字多選「海」字,如陳海、劉洋、馬東海;住在山區居住的人,起名字多用「山」字,如趙泰山、李靈山、孫嶺、馬嵐。
在北方很多農村地區喜歡用反義詞來給孩子起小名,如丑、賴、傻、憨等,比如臭臭、傻蛋、笨寶。這樣的起名並不是說孩子真的笨或者傻,而是一種溺愛的表現。
在上一代的廣東人中,有很多人的名字中使用了佛、娘、媽等字,最主要的就是因為附近的佛祖廟、媽祖廟等眾多,人們為了祈求安泰,就在子女名字中放入了這些字眼。
時代感的特徵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們起名字的特點也幾經變化。
上世紀50年代,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建設國家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所以在那個年代出生的人,很多起名叫建國、國慶、建設、解放;
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抗美援朝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許多人起名字叫衛紅、紅兵、革命、援朝、保國、躍進、超美等;
上世紀80年代後,改革開放逐步推進,家長起名過程中運用偉、波、宇、巍、豪等表現宏偉氣魄的字詞逐漸增多,這也反映了人們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下積極昂揚的氣勢和滿懷希望的信心。
上世紀90年代後至今,網路興起,受到很多小說和電視劇的影響,以及起名軟體的推薦,出現了大量含義更加深刻的字詞,但由於網路的傳遞性,也很容易出現「爆款」姓名,如浩然、子軒等。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其實起名的時代特徵並非現在才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戰爭動盪,這個時代多以賤名為時尚。比如惡、病等。近代,內憂外患,喪權辱國。面對國家被瓜的災難,很多人給子女起名為強華、覺民、救國等,如作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
名用一個字還是兩個字?
在歷史上,對名用一個字還是兩個字,其實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在《公羊傳》裡面一個說法:「譏二名。二名非禮也」。類似的說法也曾出現在《左禮》之中。王莽對名字用字產生了重要影響。《漢書》之中曾記載,王莽下令禁止起兩個字的名,又通過給謀逆的臣下起二名,來表達帝王的愛憎。在匈奴單於降服之後,作為獎勵,去掉其二字名中的一個字,這也就是《漢書王莽傳》中對「匈奴單於,順製作,去二名」的記載。王莽將起名字政治化,並且列入法令,使得單個字的名從東漢到三國兩晉的大熱,例如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諸葛是雙字姓氏,而名則為一個字)等。單個字的名字,在歷史上特定的時期,成為了政治正確的符號。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圖片來源:網路
此外,古人起名字還十分講究避諱,比如秦始皇名政,所以其歷法中的「正月」就被稱為「端月」;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秀才乃稱茂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於是虎牢關改為了武牢關。
就現在而言,名究竟用一個字還是兩個字,並沒有好壞之分。
總而言之,中國人的起名字,總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你身邊的人的名字有什麼故事,也歡迎和大家分享,在文末留言。
Ⅶ 你認為中國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平等嗎
父母跟子女在作為一個人的權力上,本來就應該平等。比如擁有完整的自我意志回,自己決定自己生活和行答為。以孝順父母和關愛子女為借口剝奪對方的基本權力,那就是扯淡。我們的文化中很少父母能做到第一條,不是他們不好,是他們在成為人的時候沒有我們這么好的機會可以有機會做自己,所以父母未必可愛,可是也許他們已經盡力。不用怪父母不夠好,我們自己當父母了之後,才會知道自己也很多不夠好。
Ⅷ 為什麼中國的父母都是為自己的子女而活著
如果我作為一個父母的話,我也肯定會為我自己的子女而活著,因為子女是全新的他的命運有著無限的可能,我要盡量使她往正確的道路上走去。我既然身為父母,那我就要做好我的責任。我雖然不能陪她走完一生,但是我可以用前半生的時間來陪伴我的子女,盡可能的幫助他們,但不能寵溺他們。
Ⅸ 在中國父母所做的一切都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現在的中國父母孩子少了,因此他們為孩子做什麼覺得毫不怨言。孩子從小喜歡吃什麼,大人從小都′未嘗過。孩子有喜歡的玩具盡最大努力滿足他們。孩子們擇校不惜耗費金錢和勞力,為了孩子上學陪讀等等。他們覺得應該應份。可是為什麼有時我們培養出感恩的孩子。家長包辦一些,使孩子覺得應該的,甚至有時孩子攀比,形成一種壞習慣。有些事,孩子能做,為什麼我們要包辦呢?另一方面,家長做的一些和別人相比,比來比去,有些孩子形成自悲心理,後果更可怕,有些孩子甚至走上不歸路,這也是我們中國父母的悲哀啊!
Ⅹ 中國的父母為何能對其子女為所欲為
因為父母認為他們供我們衣食住行,所以我們就應該什麼都聽他們的,不然我們就是不孝,喪盡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