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獨生子女離開父母去了其他城市發展,算不算不孝
首先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這不是不孝。
目前交通非常發達,遠離老家,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發展的青年男女比比皆是。
這些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更好,
更有發展空間才遠離家鄉的,其實這也是大勢所趨,
如果說這就叫不孝,那諾大個中國,得出現多少不肖子孫吶,數以千萬計啊。
如你這樣,45分鍾車程,也不算遠那,我在同城,每天上班還得1個小時以上那
而你簡直就跟沒出城一樣,來去方便,
每天上下班都可以回家,這有什麼問題啊,溝通一下,是可以圓滿解決的。
② 如何讓獨生子女擁有健全的人格
尋回失落的精神家園
——論大學生人格發展失衡與和諧人格培養
這世界一度是你的,也永遠是你的——泰戈爾
【摘要】目前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生活,社會,家庭的各種壓力,我們擁有年輕的身體和燦爛純真的心靈,但依然有人在這美妙的年華墮落,甚至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本文藉此討論他們何以走向絕路,他們的心靈和人格中到底有什麼缺陷,我們又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健全的人格,走向各自美好的人生之路。
【關鍵詞】引言,人格理論,人格失衡,人格培養
【正文】
(一)
也許我們都太忙,所以都很少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此刻所走的路,它通向何方,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又該如何到達。
我們所夢想的路,或許會穿越廣闊的平原,或許會越過雄峻的高山,或許會渡過潺潺的河流。可是平坦的大道上可能會有泥濘的陷阱,嬌美的花兒上可能藏有利刺,平靜的水面下可能藏著洶涌的漩渦。而我們不可逃避的,就是年輕的生命背後心靈的幽暗角落和校園里那些灰色的憂傷。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時,一名北大中文系大女生自北大理科2號樓9層跳下,經搶救無效,身亡。這女生寫過一封信,紙的左邊是活下去的理由,另一邊是死的理由,在左邊她幾乎沒寫多少,而右邊她卻寫了很多。
北京師范大學一名韓國留學生自該校公寓樓7層跳下身亡。當天下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學系一名大二女孩自學生公寓4層跳下。她站上窗檯的瞬間,同寢室同學曾經竭力拉她,但最終沒能留住她的生命。
是什麼讓他們走上絕路,我們不會多想,最多隻是震驚一下,或許明天就會忘掉。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這么極端,可是我們中很多人都曾長時間陷入郁悶或者迷惘的迷霧中。無聊嗎?空虛嗎?郁悶嗎?或者,是孤獨?還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始終像遠方迷濛的燈塔,遙不可及?
我們當然不想自己的大學就在迷惘中度過,所以就到了該想想「我們到底為什麼上大學」這個問題的時候了。毫無疑問,為了學習。可是為什麼我們仍然感到空虛和郁悶呢,大學難道真的只為了學習嗎?如果內心如同一片沙漠,即使學得再多再好,又如何實現你所學的知識的價值,如何融入社會,又如何獲得朋友和愛情,如何體會生活的樂趣與意義?如果不用純凈的心靈看待世界,即使擁有一切,又如何體會得到其中的幸福和快樂,反而,世界只是一片虛無的灰色。如果我們的生活質量僅用成績來決定,那這世界豈不是太偏狹?大學是以培養「人」為天職。關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發展」是大學的本質。泰戈爾說過:「態度決定命運。」我想大學培養的不應是只會學習的偏才,而應是一個完善的人,因此大學里應當有和學習成績一樣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我們健全的心靈和人格的培養。
(二)
說到人格,大家對它的概念可能比較模糊。下面就簡要地介紹一下人格理論:
一、 什麼是人格: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質基礎的人,在不盡相同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意識傾向性和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總和。
二、 人格的特徵:1、獨特性:個體的人格是在遺傳、成熟、環境、教育等先、後天環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存在及教育環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特點。2、穩定性:人格的穩定性是指那些經常表現出來的特點,是一貫的行為方式的總和。3、統合性:人格的有機結構具有內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的各方面彼此和諧一致時,人們就會呈現出健康的人格特徵。4、功能性: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正如人們常說的「性格就是命運」。人格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時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三、 人格的結構: 1、氣質:氣質是指個體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徵。這種特徵既決定了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又給每個人的心理活動蒙上了一層獨特的色彩。 2、性格: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徵;它是一個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的總和。性格表現了人們對現實與周圍世界的態度,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度。
(三)
人格是靈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給我們一個正直,清澈的靈魂,帶給我們美好的生活體驗和幸福的心靈,引導我們走上正確的人生方向。我們認為,大學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自我悅納,接納他人。人格健全的學生能夠積極的開放自我,正確地認識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並對生活持樂觀向上的態度。2、人際關系和諧。人格健全者心胸開闊,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對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表現出合適的態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際關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歡。3、獨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態度樂觀向上,生活態度積極熱情,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夠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頭腦中非理性觀念較少。人格獨立,自信自尊。4、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人格健全的大學生具有自我發展、自我塑造與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夠充分開發自身的創造力,創造性地生活,發現生命的意義並選擇有意義的生活。
(四)
但是需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人格發展的不足:1、自卑 自卑感是對自己不滿、鄙視、否定的情感。進入大學後,有些大學生發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尤其是當學習、社交、文體方面顯露出某些不足時就會陷入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產生自卑心理。
2、害羞 害羞是一個人自我防禦心理過強的結果,他們常常過於膽小被動,過於謹小慎微,過於關注自己,自信心不足。
3、怯懦 怯懦主要表現為缺乏勇氣和信心,害怕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挫折,在挫折、困難面前常常知難而退,甚至不戰而敗。
4、懶惰:懶惰是不少大學生為之感到苦惱並難以克服的一種人格發展缺陷,是意志活動無力的表現,懶惰是影響大學生積極進取、張揚青春活力的天敵。處於懶惰狀態的大學生也常以此感到內疚、自責、後悔,但又覺得無力自拔,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5、狹隘 受功利主義影響,大學生中的狹隘現象有增無減。凡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等,都是心胸狹隘的表現,即日常說的「氣量小」。
6、拖拉 拖拉是不少大學生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時完成,拖拉一方面耽誤學習、工作,另一方面並沒有使人因此而輕鬆些,相反往往會導致心理壓力,引起焦慮,總覺得有事情沒完成,干別的事也難以安心,還會貽誤時機。
7、抑鬱 抑鬱是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困擾,抑鬱的大學生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鬱郁寡歡,悶悶不樂,思維遲緩,興趣喪失,缺乏活力,反應遲鈍,干什麼打不起精神,體驗不到快樂。抑鬱在低年級大學生中更為普遍。所謂的周末綜合症在很大程度上即抑鬱。
8、焦慮 被焦慮困擾的大學生常表現出煩躁不安,思維受阻,行動不靈活,身體不舒服等症狀。大學生焦慮主要集中在考試和人際關系往技能差(或自認為差)、自尊心過強等密切相關。
9、虛榮 虛榮心強的大學生一般性格內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雖然自慚形穢,卻又害怕別人傷害自己的尊嚴,過分介意別人的評論與批評,與人交往時總有一種防禦心理,不允許有稍微侵犯,且常會千方百計地抬高自己的形象,他們捍衛的往往是虛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以致無暇來豐富、壯大真實的自我。
10、自我中心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大學生越來越感到自己內心世界的千變萬化、獨一無二,他們越來越多地把關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較強自信心、自尊心、優越感、獨立感的學生,就比較容易出現自我中心傾向。當這種傾向與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如個人主義、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徵(如過強的自尊心、唯我獨尊等)結合時,就會表現出過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過多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我為核心,想問題、做事情,從「我」出發,不能設身處地進行客觀思考,頤指氣使,盛氣凌人,不允許別人批評,「老虎屁股模不得」。這種人往往見好就上,見困難就讓,有錯誤就推,總認為對的是自己、錯的是別人,因而他們常不能贏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際關系多不和諧。
孔子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說人格發展的不足只是小毛病的話,那小毛病不改就成大毛病,就發展成大學生人格障礙了: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發展的內在不協調,指在沒有認知障礙或智力障礙的情況下,個體出現的情緒反應、動機和行為活動的異常,嚴重者表現為明顯的社會適應障礙,不能正常地學習和生活。
③ 學前期獨生子女社會性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兩級分化
④ 如果你是獨生子女,大學畢業了,你願意留在父母所在的城市,還是為了夢想去外地發展
夢想之所以是夢想,因為99.9%的人是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只能在夢中想想而已。所以不要奢想你會成為那0.1%,腳踏實地點吧。
⑤ 2013年出生當時有辦獨生子女但是有沒有發展想問一下那個時候有沒有一本獨生子
辦理獨生子女證的,都會發一本獨生子女證,這是一個小本本。以後,如果要享受獨生子女待遇,都要有這個證的。如果沒有,可以去當地衛生委查詢。
⑥ 獨生子女是入口發展狀況新特點嗎
大陸是1979年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第一批有610萬孩子領取了獨生子女證。
⑦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兩種趨勢:一是城市獨生子女人數的比例迅速增長,農村多子女的情況正逐步向獨生子女
(1)①在我國,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成效顯著;②人版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權 (2)①國家保持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積極應對我國老齡化問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②弘揚孝敬老人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創造老有所養、老有所愛的社會氛圍。③減年子女對父母要履行贍養、扶助的義務。④老年人要加強鍛煉,保持身體健康,減輕國家、社會和子女的負擔。⑤參加養老保險、養老儲蓄。 |
⑧ 獨生子女產生的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生育政策在人口控制實踐中逐漸產生、發展和完善,經歷了一個從內鼓勵生育、到節制生容育與反復、再到限制生育的曲折發展過程。其發展歷程分為六個階段: 一是鼓勵生育階段(1949年—1953年)。
⑨ 獨生子女的優越心理有哪些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號召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從80年代起組成的新家庭,絕大多數家庭里都是獨生子女。因此獨生子女的心理與教育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特別是婦女的重視。母親掌握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與教育方法,對獨生子女心理的健康發展與提高獨生子女的教育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母親要掌握獨生子女的心理發展條件,為獨生子女創造條件,促進健康成長。
兒童身體素質條件好
獨生子女都是在父母年輕力壯時降臨人間的。母親在懷孕時得到現代醫學的檢查與保護,獲得充分的營養。因此,近幾年來生下的獨生子女的身體大都比較健壯,生長發育良好。獨生子女的身體素質,為他們心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為他們智力的良好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兒童後天身心發展的物質條件好
大多數獨生子女的家庭經濟條件比非獨生子女的要好。因此,獨生子女能在穿著、營養、保健、玩具、書籍等方面獲得較充分的滿足。較優越的生活、營養、保健與教育等條件都有助於促進兒童神經系統、身體各部分的正常發育,有助於培養兒童的各種能力。
兒童發展的良好家庭心理氣氛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能夠得到父母充分的愛撫,心理上得到愛的滿足感,為他們心理的正常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兒童是否得到父母充分的愛撫(當然不是溺愛)對兒童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得到父母特別是母親充分愛撫的兒童,智力發展比較快,性情比較活潑、開朗。得不到母親充分愛撫的兒童,智力發展不如得到母親充分愛撫的兒童,性情往往孤僻、膽怯。
兒童發展的良好教育條件
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父母會把更多業余時間與精力集中用在獨生子女的教育上。如果教育得法,既會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也會培養兒童良好的情緒、意志與性格。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都認為,獨生子女的智力發展水平比同齡的非獨生子女智力發展水平要高,這主要是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