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就越不聽父母的話了
首先家長要反省一下,是否是孩子疏於照顧;其次,觀察和了解孩子是否有什麼不順心之事;再者,家長自己要先做到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才有可能正向影響孩子的言行;此外,想一下,父母說的話真的都是正確的嗎?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那些讓父母省心的孩子都是其父母不辭辛苦,以身作則,長期用愛的甘霖澆灌出來的美麗花朵。
B. 子女,不聽從父母的話,可以用什麼詞形容
你好!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如有疑問,請追問。
C. 平時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原因是什麼
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都遇過這樣的問題:「你說什麼孩子根本不聽,他依舊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讓孩子做的事情孩子都做了」今天我們就來仔細看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分享一點小技巧給大家。
父母言行不一
己不正,何以正人?父母要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出表率,這樣孩子才會心服口服。但是有的父母並不懂得這個道理,比如有的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機,而自己卻經常熬夜捧著手機聊天、玩游戲。教育孩子時,「身教」比「言傳」更重要。父母教育孩子時,應重新審視一下自己。
父母先入為主
許多家長往往是過分重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先入為主,總是從負面看待孩子,不去探究錯誤發生的原因,急於下判斷,對孩子隨意責備,缺乏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而當父母用這種思維慣性去對待孩子,往往就會忽略真相,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了解真相。孩子開始會辯解,慢慢就無語,最後破罐子破摔,就按照父母所想的那樣去發展。
雙方情緒對立
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自己的情感,通過喜怒哀樂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往往最初是家庭中不良情緒的製造者,父母總是試圖讓孩子聽話,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去做,父母就會訓斥孩子,甚至是打罵孩子。
所以,想要孩子聽你的話,首先你要先學會跟孩子說話的技巧。
及時回應孩子
孩子們有時會和家長分享自己在學校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但是當孩子們和家長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們只是簡單地回應孩子說知道了,說完之後,仍然做自己手上的工作。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家長的重視,自己的事情,家長們估計也不是很想知道,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擊。孩子們也就會漸漸的不再和家長溝通,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們和家長之間的代溝越來越多。
想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家長們一定要及時回應孩子所說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和家長分享,自己在學校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時,家長們可以問孩子對於這件事情孩子的看法,家人們也可以對孩子說自己的看法。當家長對孩子所說的事情,做了及時的回應時,孩子們會很樂意再和家長繼續接著聊。因為,孩子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是受家長重視的。
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很多家長從來都不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建議。他們覺得孩子還在上學的年紀,沒有社會實踐的經驗,很多東西都不懂。家長們自己卻已經積累了一些社會經驗,所以他們會認為,自己的想法肯定比孩子能提出的想法更好。
其實,家長們應該改變自己的想法。雖然說孩子還在處於上學階段,但是,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多,孩子們的很多想法也很新穎,對一件事甚至會有比家長更好的看法。當家長們懂得了傾聽孩子的想法這一點時,孩子們就會知道,自己是得到家長的尊重的,孩子們就會願意和家長多溝通。
改變說話方式,改變說話語氣
有時候,我們往往看到孩子正在進行一些有危險的動作或我們明確禁止的行為時,會採用大聲喝止的方法,讓孩子聽話,用的句式也大多是「xxx,快下來,不準……」
孩子處在自我意識的發展時期,對於這種說話方式和說話語氣自然是極力排斥的,這樣的教育不但起不到正面的效果,還會起到反作用。
正確的說話方式是把不準做某事,變成我們去做另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自己停下手中正在進行的動作,事後,再用上面說的方法,幫助孩子分清利害,講明白道理。
巧妙利用非語言溝通方式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應盡量避免出現侵犯性或防禦性的手勢,如手指孩子或雙手抱胸,應該把控時機給予孩子接納性的手勢,如豎起大拇指或者鼓掌。可以藉助觸碰來鼓勵孩子,如輕拍、擁抱、牽手等,通過觸碰的運用,對於正向氛圍的推動往往可以起到顯著的效果。
在溝通過程中,適當拉近與孩子的身體距離,會更容易給孩子一種值得信賴和親密的感覺,為溝通營造良好的氣氛。有時候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善意的微笑……均可以傳遞父母對孩子無盡的關懷、鼓勵、認可、贊賞或禁止、責備等信息,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效果。
總之,良好的親子溝通不僅是家庭關系的潤滑劑,更是孩子茁壯成長的陽光雨露。良好的親子溝通能在父母與孩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父母與孩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形成融洽、輕松、和諧的親子關系,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父母責任重大,需要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提高。
孩子的消極行為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與父母及周圍人的互動中形成的,日常的小問題沒有處理好,就會導致孩子出現「大問題」。所以,如果父母能夠用正確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問題行為也就大大減少了。
D. 子女(未成年)不聽父母的話,父母就可以不管嗎
管你,你又不聽,不管你,你又說我不管。做父母真是左右為難呀。
E. 兒女為什麼不聽父母的話
叛逆期的孩子不光是不聽父母的話,他們覺得自己年輕就是資本,誰的話都不會聽的,也有的是因為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父母都反對,從而產生的逆反心理。
F. 孩子不聽父母說的話
1
第一:不嘮叨。一般來說如果家長過於嘮叨孩子,那麼孩子越叛逆,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整天對孩子說你要干什麼,也不要整天啰里啰嗦,這樣會讓孩子非常煩,孩子喜歡父母交代事情簡潔明了。
2
第二:不打罵。孩子處於叛逆期時不能隨意打罵,即使非常生氣也要控制住,打罵只會加深矛盾,讓孩子在叛逆的路上越走越遠,這時候父母應該耐心的跟孩子溝通,找到原因,幫助孩子消除暴躁情緒。
3
第三:不比較。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父母要是想利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那是最不明智的,如果孩子拿你來跟別人家父母比較,你會開心么?道理都是一樣的。
4
第四:理解孩子。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孩子的想法不一定是錯的,父母不要急著一棒打死,而是應該跟孩子進行溝通,換位思考,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
5
第五:支持孩子。如果孩子對打籃球或者游泳又或者其他的事物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和好奇,家長不能覺得這是在耽誤學習而不讓孩子解除,應該全面支持孩子。
6
第六:自主選擇。不要過於約束孩子,孩子天性好動,不喜歡剝奪自由,也不喜歡整天被關在家裡,父母應該教育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為了保護孩子整天將他關在自己認為安全的地方。
7
第七:做孩子的朋友。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更應該理解孩子,不要總在孩子面前擺出父母的姿態,應該跟孩子做朋友,傾聽孩子的心事,安慰孩子,幫助孩子。
G. 兒子叛逆不聽家長話怎麼辦
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總結出來一些精華發給你,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啟發,謝謝!
11歲到18歲之間的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和叛逆期了,和青春叛逆期的兒子相處,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寬容的對待孩子,原諒孩子的錯誤;
二:了解孩子,做高明的父母,學會傾聽;
三:著重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發展;
非智力因素的內容 ,由於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因此,心理學家們把那些個性心理作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內容有:
1.興趣與愛好;
2.愉快的情緒、對事業的熱情;
3.對挫折的忍受性與意志力;
4.活潑的性格、寬闊的胸懷;
5.自信心與好強心;
6.遠大的理想與目標;
7.高抱負;
8.焦慮。
四;別與青春期孩子較勁,作好孩子成長航程中的舵手,放手但不放縱,讓孩子去尋找自己,找到的才是自己;
五: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六:堅決杜絕揭孩子短的行為,不能放縱自己用錯誤行為應對孩子的無知犯的錯誤.
引導孩子制定自己的行動計劃,父母不包辦代替.
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活動方式,父母不指手劃腳.
引導孩子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父母不急於求成.
引導孩子正視自己行為的後果,父母不怨天憂人.
引導孩子反思自己存在的缺點,父母不嘮叨誇大.
引導孩子迎接自己未來的挑戰,父母不擔憂顧慮.
對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最忌諱的是:消極評價,無情斥責,無端猜疑,無理苛求,空洞說教,自私溺愛.放手不是放縱,而是積極的約束,不把中學生看成小孩子,給他鍛煉的機會.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要多加思考,採用科學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解決他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過去曾經想用不讓兒子吃飯的辦法讓兒子認識錯誤,然而沒有效果,為了贏得兒子的心,無論什麼情況,必須保證兒子吃好,吃飽。
要想使不聽話的孩子變得「聽話」,做父母的在細心分析孩子不聽話 的原因之後,要採取相應的辦法。知道了管教孩子的科學方法,並能巧妙地加以運用,孩子會「聽話」起來的
不聽話是孩子的一種獨特心理現象,也是一種必然的生理現象,父母大可不必為此憂心忡忡,只要父母找准孩子不聽話的根源,以科學的家教藝術予以正確的引導,就能化孩子不聽話為求知上進的動力,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如何有效地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一、春風化雨:矯正孩子叛逆的對抗心理
對逆反的孩子,父母應當經常與其保持溝通,促使孩子把所想所感都傾訴出來。然後,通過循循善誘,對症下葯,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來。
1.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治標莫如治本
2.積極引導:讓孩子宣洩情緒
3.理解關心:緩解孩子的心理重負
4.面對「代溝」沖突,以正確的方法去化解
5.平等相待,讓孩子從對著干到愉快合作
6.尊重孩子隱私,不要干涉孩子的合法權利
7.解除高壓政策,傾聽孩子的心聲
8.教孩子正確對待和接受老師的批評
9.幫助孩子消除老師對自己的誤解
10.及時消除孩子對老師的抵觸情緒
11.引導孩子莫嘗早戀的苦果
12.不要姑息孩子不尊重長輩的毛病
二、寬嚴有度:改變孩子的不良性格
對任性的孩子,父母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其無理的任性與胡鬧,一方面又要對他合理的自我主張採取寬容和引導的策略,這就是寬嚴有度的教育方法。
1.父母縱容孩子,會導致孩子任性
2.不要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3.培養孩子自製力,糾正孩子的無理取鬧
4.不要讓孩子用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5.不要使孩子無視紀律的約束
6.孩子不接受父母的批評怎麼辦
7.糾正孩子亂發脾氣的壞毛病
8.改變孩子蠻不講理的處事態度
9.糾正孩子亂要東西的壞毛病
10.堅決糾正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11.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克服自負
12.不要讓孩子驕傲自大:「我就是比別人優秀!」
13.不要讓孩子心胸過於狹窄:「我行,別人不行!」
14.矯正孩子做錯事不肯承認的缺點
三、張弛有度:克服孩子貪玩的方法與技巧
父母要改變孩子貪玩的狀況,就必須首先找准孩子貪玩的症結,然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在引導和強制的雙重作用下,張弛有度,改變孩子貪玩的不良習慣,把孩子引上正確的軌道。
1.指導孩子玩得有時、有節、有制
2.以適當的規則約束貪玩的孩子
3.順勢而為:開發「淘氣包」的聰明潛能
4.巧妙地給貪玩的孩子規定學習時間
5.及時糾正孩子不按時完成作業的毛病
6.別只顧自己忙,把孩子交給電視
7.不要放縱孩子在假期里玩個沒夠
8.運用「三分鍾訓練」鍛煉貪玩孩子的耐性
9.千萬不可讓孩子迷失於電子游戲
10.解救沉迷在網路中的孩子
11.不要禁止孩子正當的玩
祝你及一家好運健康快樂(*^__^*)祝孩子快樂成長(*^__^*)
H. 孩子不聽父母話怎麼辦
要會與孩子溝通,從他的角度分析事物。與孩子平等相處,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你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優點加以鼓勵!對孩子切忌不要打罵,孩子正處於心理成長階段,對他過多的責備會使他逆反的心理愈發嚴重,凡是適得其反。與孩子的交談要以朋友的身份與他溝通,不要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那樣孩子會從一開始就產生抵觸心理。只要你與他成了朋友加上適當的表揚,相信你的孩子會越來越喜歡你,當然就不存在難管的問題了。
I.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總把別人的話當話
我有個小學同學,從小就要做混混,說原因也許 有很多很多,比如成績不好啊什麼的...可是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他老媽來管他,然後和他的一段對話....這個場景又是那麼的像教科書上說的一樣:反向形成 就是老爸老媽讓我乖是哇?我就全部反著發展! 我這個混的非常厲害的混混同學,我看到了完全是父母的影子。 道理上有點像叛逆,通過就不聽你的話,讓你氣的不行,通過這個讓父母不得不關注自己!因為非常生氣,生他的氣就是關注自己!理論上 叛逆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雖然我都沒看出來 我同學是有這個內心需求!! 但是人的反向形成 不是單單這么理解的,是一種性,一種模式!所謂模式,是會深深融入一個人的人的! 反正他的內心 通過做壞孩子,通過不聽你們的話,通過和你們對著干,通過看到父母對他生氣,他非常非常的滿足, 一旦行為成為了模式,要改有些些困難 一,首先,客觀來講,你怎麼勸,哭,鬧,罵,打,教育他 ,都不會因此讓他改變,改變不做混混了,對嗎? 既然效果上無效! 那麼停止和他講道理,停止任何對他行為的意見!任何!哎,不管他有什麼表現,你們不再勸他做好孩子,他內心會有失落的, 模式的一頭 被掐斷了,對做混混的動力會有所影響.... 記住,停止對他行為,品行,以後發展的任何意見 和評介 二,愛。我看不懂我同學那裡缺愛了,但是叛逆 難道不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愛嗎? 同樣,我媽,我表姐,我舅舅,我同學 也不會明白 我怎麼就缺少母愛了? 我也不明白 我隔壁鄰居怎麼可能也缺少母愛了!可是如果不是,我和我鄰居為什麼都有雷同的異食癖呢!!... 愛的表達方式 有很多很多種,在原生家庭中愛表達的方式錯位 很正常!比如 孩子好好學習,就是對父母愛的表達,但是父母不認可孩子的認真學習,就是否定他對父母的愛,同樣孩子也可能否定父母愛孩子的表達,從而感受不到愛!其實父母給孩子做鬧鍾,疊被子,難道不都是愛的表現嗎! 所以,第一條不批判他的行為和品行!第二條是愛,是什麼呢? 這里還是要評介他的品行,讓他感受到 你們的認可,你們就是永遠說他好! (0歲的人,什麼事情是對,什麼是錯,用一句電視劇台詞來回答大家:這還用你們教嗎?)。認可,贊揚,就是局的他好,還要表達出來!記住了。也許很快他就改變 愛。還是行為,多讓他回家來,給做好吃的!不回來就去他那邊,給幫疊疊被子!網路有什麼葯幫忙的,要給一些!覺得要多 就說只給這一部分!要拒絕也別評介他行為! 記住 記住 切記 切記!!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都懂!但是什麼重要,也許我們都不懂,有些人為了愛人寧願犯罪!因為愛 比犯錯更重要!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 他真的不懂嗎? 但是得到父母的生氣,關注,比不犯錯 更重要!
J.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怎麼辦
明智的家長應懂得如何熟練地運用批評藝術:
(1)分清場合和措辭。當著親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評孩子,孩子會感到難堪和不滿,也聽不進家長的批評。
(2)批評措辭要適當,切忌「你簡直不可救葯」、「你怎麼不如某某學習好」、「你真笨」等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語。
(3)對事不對人。真正懂得批評的家長,著眼點應該放在如何促進孩子改正缺點上,而不是揪著缺點不放。即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4)適當冷處理。當孩子情緒反應強烈、言語沖動的時候,家長乾脆採取不理睬的態度,等孩子冷靜思考,平息沖動後再作批評。